第二十八章 最後一根稻草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孫子兵法,謀攻》
1942年4月上旬某一天
史迪威將軍起的很早,實際上,戰況的緊急和身體的病情(胃癌)讓他一天很難睡著幾個小時。不過在這一天剛剛到來的時候,一份來自重慶方麵最高機密的密信就被送了過來,上麵蓋著蔣委員長的封蠟和大戳。
史迪威十分緊張的打開了這封密信,戰況的緊急已經讓他急火攻心,不知道蔣介石有什麽機密指示要傳達。
不過拆開後他才吃了一驚——這封加蓋著委員長大章的密信隻有一句話:
“給每4個士兵發一個西瓜!”
你TMD在逗我!
這是史迪威在反複確認這不是什麽暗語密電後的第一反應。
現在戰局如此緊張,大部分將領恨不得都要睡在司令部裏。竟然用最高級別的機密信函給他下這種對戰局毫無意義的命令——這個委員長腦子裏究竟在想什麽啊?
更別說現在全軍都在和日軍死扛,不少部隊急迫的連飯都來不及吃。哪裏還能去悠閑的去“找西瓜”和“分西瓜”?就算你想“犒賞三軍”,那也就下個籠統的指示,或者調撥具體金額,由下級部門去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這個犒賞內容。
這連幾個士兵分幾個西瓜的具體操縱都出來了,讓人哭笑不得。
這你說執行吧,不切實際,沒有操作性可言,且對戰局毫無意義。不執行吧,這又是最高統帥用最高級的密令傳達的內容,在中國軍隊的將領中是如同“聖旨”一般的存在,容不得他們不執行。
史迪威現在算是明白一部分本來應該挺優秀的國軍將領們是怎麽被玩殘的了。
為此,他特地打電話到重慶,希望蔣介石以後不要用這種小事情來分他的心,也不要發布這種“意義不明”的命令幹擾其他指揮官。蔣介石則辯解說自己身為最高統帥,關心士兵沒有錯,兩人於是吵得不亦樂乎……
不過這畢竟隻是一件小事,隨後緊迫的戰事讓史迪威很快將此事付諸腦後,隻是他沒有想到,蔣介石是個愛“記仇”的人。
1942年4月25日 緬北地區膠克西 盟軍會議
雖然正麵防禦還算堅實,200師在東枝也打的非常不錯,但是正在膠克西參加盟軍軍事會議的史迪威卻感受不到輕鬆。他敏銳的感覺到現在整個曼德勒會戰已經陷入了危機。
正麵的第五軍兩個師麵對日軍兩個師團的強大攻勢,雖然還在依靠地形頑強支持,但是如果沒有後續兵力,遲早堅持不住。而西線的英軍隻顧自己逃跑,不願意對中國軍隊的新38師提供任何支援。很快,那裏就會變成一個38師獨立麵對日軍33師團的情況。
東線敵56師團,雖然穿插部隊不過15000人,但是自從穿插開始後,就采取了無線電靜默,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哪裏。因此,那裏雖然有中國軍隊5個師的強大兵力,卻隻能靜靜等待日軍出現,難以主動行動,圍殲敵人的難度很大。
於是,經過和亞曆山大,羅卓英,杜聿明等人的商量,史迪威最終還是做好了最終放棄曼德勒會戰的計劃。
史迪威計劃,在利用地形給予日軍足夠的殺傷後,將第五軍新22師和96師度過伊洛瓦底江,匯合第五軍軍部和新38師,退到緬北地區,以密支那為核心,依仗那裏複雜的地形構築防線,確保此地的安全,也就能同時確保印度對華運輸的空中交通線——否則,這條援華的交通線就隻能轉向經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了。
同時,第六軍,第六十六軍和第五軍200師就近在臘戌地區繼續阻擊敵56師團,如果無法抵擋,就且戰且退,在怒江以西構築工事,在國內昆明第11集團軍的支援下,阻擋日軍進攻雲南。
在給予日軍足夠的殺傷後,兩路部隊將形成掎角之勢,背靠中國做最後的抵抗,將日軍“禦敵於國門外”!
不過史迪威並不知道,在他做好放棄曼德勒會戰計劃的同時,那些中國軍隊的將領們也都接到了直接來自蔣介石的“密令”。
不知道是由於英國人把200師“誆”了一次。還是由於杜聿明這個好學生為了“表忠”,不斷向蔣介石打史迪威的“小報告”。說史迪威完全不懂軍事,好大喜功,和英國人一丘之貉,總想犧牲中國軍隊來換取自己的功績。又或是史迪威通過“西瓜”事件多次對蔣介石的插手指揮表示不滿,激怒了蔣介石。
總之,在這個戰局最關鍵的時刻,蔣介石終於決定“親自插手”緬甸的戰局。於是,他首先命令師級以上的行動和命令必須電告重慶,同時又給自己所有的將領們下達了指示:
“國軍今後在緬甸之作戰指導,應以不離開緬境而又不與敵主力決戰為原則,依此原則以機動作戰,極力阻止並遲滯敵之發展,又為應將來狀況之演進,第6軍應準備以景棟、車裏、佛海方麵,第5軍及第66軍之主力,皆應以密支那與八莫方麵為後方補給聯絡線,仰遵照研究實施為要。”
大概意思就是,今後的作戰,不能敵主力對決,作戰方針隻是賴在緬甸,極力遲滯日軍。
這一係列方針一出,等於是將遠征軍所有的機動作戰和主力對決徹底否決。同時為了確保補給線不至於全部被切斷,還要在密支那確保一條“備用”補給線。方便將來戰局不利的時候,撤退使用。
嚴格來說,史迪威和蔣介石的最終目的有些不謀而合,都是想在戰況不利的狀態下如何確保最後的防線,隻是史迪威還在全麵部署準備的時候,蔣介石就迫不及待的搶先出手了……
1942年4月26日 遠征軍東線第六軍防線
甘麗初軍長得到了偵查部隊的消息——自從敵56師團開始無線電靜默後,他就派出大量偵查人員四處搜尋。雖然損失了不少人,不過,最終還是趕在日軍56師團發動進攻前,發現了他們的蹤跡。
第六軍並沒有第五軍那麽好的裝備和訓練,但也不是一隻弱旅,在中央軍中也算是裝備相當不錯的部隊,在昆侖關之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甘麗初相信,憑借自己兩個師的防禦力量,可以擋住日軍的進攻。
隻要在這裏纏住日軍,等到200師,第66軍抵達後,就可以對這隻孤軍深入的日軍進行合圍了。
很快,日軍的炮火就開始在第六軍的陣地上炸開了花。甘麗初不敢怠慢,立即驅車前往一線陣地,準備親自指揮自己的兩個師進行抵抗。
然而當他抵達前線的時候才大吃一驚——本應有兩個師的陣地上,隻剩下49師還在駐防,側翼的93師已經“不翼而飛”,隻剩下少量留守部隊。
本來第六軍為了防止日軍“溜過去”,就以營連為單位分散布防“廣撒網”。現在少了整整一半的部隊,這張網儼然變成了一張漏洞百出的“破網”。
進攻的日軍56師團一開戰就發現了這個“奇葩”的防線——側翼幾乎是空的。
於是他們也沒客氣,立即從已經空無一人的93師防線上輕鬆突破,然後利用兵力優勢,從側翼猛攻49師。
日軍的戰鬥力本來就非常強悍,甘麗初和49師師長彭璧生措手不及,連收攏兵力都來不及,倉促抵抗僅僅數小時,就被日軍見縫插針一樣全麵攻破陣地,全師潰敗,幾乎未能起到任何滯緩日軍的作用。
兩人急忙帶著殘兵,落荒而逃。日軍也並不追擊,隻是收攏部隊,收繳戰利品後用最快的速度繼續前行。
(緬甸戰役後,甘麗初第六軍已經散架,於是改任中央軍校第六分校主任,後來升任第十六集團軍副司令兼93軍軍長。1945年擔任中國陸軍第二方麵軍參謀長,廣州行營參謀長。1949年擔任桂東軍政長官和“忠義反共救國軍”第十軍軍長,於1950年在大瑤山率部劫掠群眾時被解放軍擊斃。)
而與此同時,本該在49師側翼布防的呂國銓93師,正拿著蔣委員長的命令北上,向密支那方向前行,準備確保密支那路線的安全——隻是在蔣介石下命令的時候既沒有通知史迪威,也沒有通知第六軍軍長甘麗初,而是直接把命令下給了呂國銓,這才讓第六軍來了個措手不及。
得到消息的史迪威也來不及追究甘麗初為什麽還在職,急忙查看布防體係。
第六軍等於已經被徹底打垮,徹底喪失了戰鬥力,93師又因為有委員長的“聖旨”在手,不肯聽從史迪威的命令返回參戰,這就讓整個東線的防禦體係頓時土崩瓦解。擋在日軍56師團麵前的隻有作為預備隊的66軍兩個從康澤別動隊改編而來的戰鬥力較差的師,他們不但尚未到位,還要防禦臘戌。
不過沒等史迪威來得及部署,蔣介石的第二個“驚喜”就到了……
同一天,曼德勒南部96師防線
與日軍18師團血戰了一天一夜的蕭天河率領第九連的官兵們疲憊不堪的撤了下來。按照計劃,他們的阻擊任務已經完成,現在,應該撤到96師身後,背靠伊洛瓦底江進行修整,然後和96師交替作戰,抵擋日軍的攻勢。
然而,當9連官兵抵達96師防線的時候,這些官兵們也都愣住了,他們赫然發現這裏修建完好的預設陣地上空無一人。
第五軍第96師也“不見了”!
曼德勒遠征軍前敵司令部
“96師到哪裏去了?”
史迪威將軍憤怒的質問道——他不知道這些中國將領們是不是習慣了自己手下一個整編師可以隨時消失不見的情況,還是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
反正他習慣不了。
隻是羅卓英和杜聿明也不知道。兩人一臉懵逼的急忙派人聯係,四處尋找,這才終於搞清楚了96師的動向——本應在前線接應新22師交替作戰的96師此刻正在快速向東線臘戌的第66軍那裏靠攏,命令是依然還是直接出自“世界著名微操大師”蔣介石蔣委員長之手。
原來,蔣介石也知道把93師調走會讓東線防禦力量大打折扣,於是“果斷”的從正麵防線抽調了戰鬥力更強的96師用來填補93師撤離後的漏洞——隻可惜日本人沒有給他完成部署時間和義務。
96師師長餘韶接到電報後,自然不敢違抗委座的命令,二話不說,立即在第一時間率部出發前往東線支援。沒想到蔣介石下令後誰也沒有告知,這才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史迪威急忙給96師師長餘韶發報,要其立即趕回,按照計劃和新22師一起正麵對抗日軍。然而有了蔣介石的直接命令,杜聿明和羅卓英不敢下命令違抗,餘韶更是不敢再服從史迪威,隻得繼續前行向已經潰敗的第6軍方向靠攏。這讓史迪威氣的暴跳如雷。
嚴格來說,由於第六軍的慘敗,東線的臘戌確實有危險,需要增援。隻是日軍行進速度極快,現在從曼德勒前線調兵過去根本來不及。倒是此刻在東線的200師距離較近,就算是增援也是應該用200師的。
更何況曼德勒正麵的防禦壓力也很大。這下96師一走,曼德勒正麵就隻剩下一個血戰數日,本來應該撤下去修整的新22師阻擋日軍發瘋一樣的18師團和55師團兩個師團。後麵就是第五軍軍部和整個遠征軍的指揮部,再無兵可調。
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調走兩個主力師換防,這招“釜底抽薪”幹的太漂亮了——除了抽的是自己人之外。
嚴格來說,如果忽略22師的窘境,96師和93師能夠“咻”的一下,瞬間到位,這倒不失為一個比較穩妥的部署。然而部隊調派和部署都是需要時間的,這兩個師一動,中國軍隊所有的戰線頓時都陷入嚴重的危機。
再加上此刻遠征軍的運輸部隊,不少都在“做私活兒”,連前線的彈藥供應都保障不了,更別說讓這些部隊能夠快速機動了。
“把200師調過來,接應新22師和軍部的撤退!”
史迪威隻得無奈的下達了這道火上澆油的命令——要知道,由於日軍18師團的追擊,遭受到損失的新22師已經被迫停止了後退,在96師的預設陣地上駐紮下來原地駐防,避免被敵人“追尾”,而目前遠征軍已經沒有可以接應他們撤退的部隊了。
“讓22師堅持住,利用預設陣地,且戰且退,必須在伊洛瓦底江一帶擋住日軍,第五軍直屬隊盡全力給予他們支持!務必堅持到200師的到達。命令第六軍,49師,立即收攏部隊,從背後襲擊日軍56師團。66軍死守臘戌,堅持到96師抵達為止。”
史迪威咬著牙命令道。
新22師師長廖耀湘得到命令後心裏很想罵人,但是也沒有辦法,隻得率領自己的殘兵駐紮下來,準備應對日軍接下來的衝擊。
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在短時間形成了所有地區軍力的空隙——雖然和日軍總兵力相同,但是在蔣介石的“遙控下”生是打出了任何一條戰線都兵力奇缺,讓日軍占有絕對優勢的狀態。
中路正麵戰場22師的局勢開始繼續惡化,然而已經沒有什麽其他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