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天刀遺錄> 第122章 兩院之爭與白鹿書院

第122章 兩院之爭與白鹿書院

  奚思明是漢州人,在三個月前千裏迢迢的來到西州的白鹿書院求學。


  可能這麽令人不太明白,這裏需要詳細的解釋一下。


  儒家不像地球上古代中國那樣唯我獨尊,但在這個世界也是三大顯學之一,不僅在江湖上與佛道並列,且因為學迎合統治者的緣故,在朝廷和世家中也是擁有大量的擁躉。


  當然,相對來不善爭鬥的儒家能與佛道並列,也是因為他們在朝中和世家都有奧援的緣故。


  但是學顯赫,人數自然就多;而人多了矛盾派別自然也就多了起來。就像佛家三寺分別矗立在大宣、北耀和比西州還西的西域一樣。儒家的兩大書院也是分屬大宣的漢州和北耀的燕州。


  雖兩者都源自儒家思想的源頭孔夫子,但早在羅朝和周朝時期就出現了明顯的學術分歧,不過那個時候都還處在一個國家之內,互相之間也有些香火情,經常互相交流,所以還算友好。


  但是等到周朝滅亡,大宣上位,而北耀趁機搶奪了燕州起,事情就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本來燕州人也視北人為蠻夷,燕州修辯書院的儒家學者們也不願意遵從明家的領導,不但帶領當地軍民強烈抵抗,甚至在最危急時還動過放棄千年書院故地,闔院南撤的想法。


  但是就在那個時候,他們被狠狠的在背後捅了一刀。


  儒家不像佛道兩家那樣與統治者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是遵夫子的教導積極入世施展自身所學。因此早就和宣朝開國帝王達成協議,輔助封氏爭奪下的敬德書院不願讓將來的朝廷中再加入另外一股儒家勢力,所以就在修辯書院被打的損傷慘重準備後撤之時,以防止蠻人北下為借口,堵住了他們的退路。


  並且與此同時江湖上出現大量大肆宣揚修辯書院的大儒們毫無風骨,投降蠻族的謠言。


  當時的修辯書院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並無人坐鎮,最厲害的不過是兩個外神巔峰,且都垂垂老矣,具都死在與北耀大軍作戰的戰場之上。這會兒又聽到同宗同源的另一家書院如此造謠,而南方大部分不明真相的書院也跟著批判自家,登時學子們的士氣降到了穀底。


  在燕州讀書的學子基本也都北方人,很多人的故鄉也被趁宣朝代周之戰而趁機南擴的北耀大軍占領,本就心憂家鄉。這會兒又被南方同仁所鄙夷,心灰意冷之下不由得動了其他念頭。


  而當時代掌書院的院長是上任院長死後臨時任命的一個年輕人,此人年方三十就已外神第三階梯,而且學識淵博不輸大儒,本就是心高氣傲的時候,哪能忍受這種侮辱。


  他在與北耀對抗的時候,發現對方早已偷偷學習中原文化,已經不是中原人心中那種食肉喝血的蠻夷。不但首領明家有人君之象,就連他手下的文武官員之精明能幹也不遜色於周宣。

  加上當時的北耀大頭領明軒也希望自己手下能夠擁有一家站在儒家巔峰的書院與南朝對抗,百般邀請示好,於是這個年輕人一氣之下就真的帶領書院的大部分學子投了北耀。


  而由於這部分學子的家鄉基本都在北耀的統治之下,因此幾乎沒有受到來自書院裏的阻力,而那些鴻儒們,一方麵沒有這個代院長人格魅力強大得士子人心,一方麵他們也覺得自己就算回去南朝,也爭不過那早早與大宣聯合的敬德書院,不如在北耀這個極度渴求教化的新生國度做一番事業,也就順水推舟了。


  於是兩者順利合流,明軒為了表示自己的求賢若渴,幾乎把整個修辯書院的學子都封了官,對於他們的親人家族也具都厚待,不允許麾下的軍隊騷擾地方。而修辯書院也投桃報李,幫助北耀訓練出大量符合要求的下層官員,讓他們在周宣大戰的時間中迅速鞏固住了打下的地盤,同時在安定地方的方麵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後來北耀的六大世家,也是因為修辯書院的指導,才能迅速崛起與宣朝的新貴們比肩。


  等到宣朝將周朝滅亡,把殘餘人等趕到東夷,誌得意滿的想要北望的時候,才傻眼發現北方被北耀占領的幾個州已經被打造成了鐵桶陣,再也沒有他們插手的餘地了。而與大周的戰爭也打的國疲民蔽,別再去跟彪悍的北耀軍隊較量,對方不打過來就算是好的了。


  不兩國之爭,單單是修辯書院與敬德書院之間,就已經勢成水火,雖南方文風鼎盛,統領南方絕大多數書院的敬德書院弟子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高於困於蠻國的修辯書院,但他們畢竟也是孔夫子的嫡傳之地,擁有兩件夫子曾使用過的神兵鎮壓氣運,因此在北耀朝廷的支持之下用時百年終於又恢複過來。


  加上後來人才輩出,外神人層出不窮,並不遜於同時代的敬德書院。在大宣北耀立國百年之後兩大書院之爭成為那個時代最讓人驚心動魄的江湖之戰。


  兩大書院一直斷斷續續打了五百年,許多書院也因為立場之爭卷入其中,死了兩位人、兩位數的外神巔峰和不計其數的普通外神、先以及後,幾乎都要把兩者打出頂尖門派的行列。


  最終在二百多年前,他們發現這樣不行,再打下去儒家都要完了,平白讓佛道看了笑話,才在兩位富有遠見卓識的院長的帶領之下握手言和。


  可惜畢竟破鏡難圓,哪怕現在還活著的書院學子都沒經曆過那個時代,而且兩大書院的學子都有在兩國任職,但曆史已經被書寫得清清楚楚,兩者再也回不到最初互通有無的時代了。就算是現在,兩方的儒生江湖相遇,也會較量一二,隻是不再生死相搏而已。


  。。。。。。


  兩院的故事暫不細表,回奚思明此人,他身為漢州人,哪怕因為資質低不能拜入鼎鼎有名敬德書院,但漢州既然為文宗勝地,自然書院數不勝數,他總能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的學習之地,為何遠赴被稱為文化荒漠的西州呢?

  要知道西州緊鄰西域和大沙漠,是宣朝最西邊的一個州,也是麵積最大的一個州。可惜太過向西突出,距離中原太過遙遠。加上人口稀少,環境惡劣,適合耕種的土地麵積,因此在中原人看來也是蠻荒之地。


  而整個諾大的西州也就隻有一個頂級門派斷劍閣,周圍幾州也最多隻有幾個二流門派,相比中原根本不值一提。


  奚思明投奔的白鹿書院在附近幾州的名聲不,是儒生們向往的聖地。但在漢州人看來連二流都排不上,不院中藏書和先生學問,僅僅是院長敬不違隻有不到外神第二階梯的修為就讓人不屑一顧。而且這裏近千年來也沒出過什麽下聞名的大儒,就連入朝做官也隻能在中低層廝混,幾乎算是個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奚思明今年不到三十,修為先三重不算亮眼,但儒家學問卻十分精深。更重要的是,他的策論寫的特別好,口才也非常亮眼,在治國安民上有獨到的見解,在漢州受過不少學院先生的稱讚。


  一般這種人都會選擇入朝為官,隻要能力足夠,就能獲得敬德書院的支持,各大世家也會拉攏這些有真才實幹的儒生,擴大自家的勢力。總之前途遠大,可是他卻選擇了遠赴此地,顯然其中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關竅。


  可惜他對自己以前的事情守口如瓶,隻是在漢州僅次於敬德書院的一家一流書院讀過書聽過講,其他的事情哪怕敬不違親口相問,他都了搖頭不語。


  敬不違本來不想收留這個不知根底的學生,可是奚思明實在是思維敏捷、學問淵博,雖然在漢州那種儒家種子紮堆的地方不顯山不露水,可是在這邊陲之地就立刻鶴立雞群了。


  於是敬先生專門給漢州的朋友寫了一封信詢問奚思明的事情。恰巧他的朋友認識奚思明,曾經為他講過課,還十分的欣賞奚思明的見解,因此就在回信中一通誇獎,並為他去往西州趕到惋惜。


  朋友專門去幫敬不違打聽了奚思明的事情,卻沒有發現什麽有違道德的事情。奚思明的朋友們都他是突然離開,並不知道原因。而這位朋友也將自己所知道的如實的回饋給了敬不違。


  敬不違得了回信,知道奚思明並未在漢州犯事,加上他自己身為外神,又是常年修儒境界高深,一眼就能看出奚思明是一個正直且剛毅的人,十分合他的眼緣。因此就不再計較原因,讓奚思明留了下來,畢竟誰還沒有點不能言的隱私呢?


  (大家新年快樂!沒事訂個閱吧!別讓我最忠實的粉絲成為盜丨版網站)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