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儒商

  309

  正月十九後晌,汪秉真回到魚梁鎮。


  他很快意。


  他是除夕那天回到宣州老家的。汪氏是江南一大世家。汪秉真這一支,源自聲名顯赫的歙州汪華兄弟。此時,距離汪秉真的家族遷徙並落戶到宣州,已有一百多年。最早來到宣州的落腳地,名叫古溪口(今溪口),是一個離宣州城約九十來裏遠的山間古鎮。從父輩起,再由古溪口遷入宣州城。


  宣州即今安徽宣城,一般國人對它恐怕不會很熟悉。


  可若回到唐朝,就會大不相同。


  說到天下州郡的繁華奢靡,唐代有句俗話,叫做“一楊二益”。揚是揚州;益者,今四川CD也。


  緊跟著排第三的是哪兒?既非杭州,更不是歙州,而是宣州。


  中國社會經濟重心南移,是一種曆史趨勢。


  地處江南的宣州在唐代崛起,典型地顯示了這樣是一種趨勢。宣州礦產資源富饒。曆史上也曾開發過,但規模不大,限製也頗多。


  有唐一代,國家推行“弛禁”冶金政策。


  采礦和冶鑄方麵,實行民間礦冶“弛禁”政策,即允許私人開采、冶鑄,官營和私營並行不悖。私人開采、冶鑄的銅、鉛、錫三種金屬,由國家收購,用於鑄錢、製造軍械以及各種社會生活用品。鼓勵民間開采與冶鑄,有利於冶金業的興盛與發展;全國範圍內的礦產資源,“聽百姓私采”,獲得了廣泛的調查;《新唐書?地理誌》和《元和郡縣圖誌》、《唐六典》、《通典》等文獻中不同程度記載了各地的礦產,即是這一政策的收獲。民間開采、冶鑄、以及金屬加工製造的技術水平獲得了一定的進步,為官營冶金業提供了有一定技術的官徒資源。唐代創設的水驛製度,使宣州豐富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河道、沿河港埠得到疏浚與建置,對航運業的發展作用十分明顯。


  凡此種種,造就了宣州這樣一座獨具特色的、史上第一座冶金業城市,國家錢幣製造、銅器製造、軍械製造三大重要基地。


  同時,宣州也是全國造筆和造紙業的重鎮,其所產宣筆和宣紙品質極高、曆久不衰。


  一千多年後今天的中國人知道宣州(宣城),更多是托它的福。


  歙州汪氏,似乎大多有經商天賦。宣州的這一支,就與宣筆經營有關。


  這年,汪秉真二十三歲。三個姐姐都已出嫁。汪家在宣州城內有大小不等的六七家鋪子。眼下,父母與他和一個妹子親自經營一家頗具規模的筆莊。筆莊號“小諸葛”前店鋪後作坊,雇有七八個製筆匠人和夥計。因其祖母出身著名的製筆家族諸葛氏,所以一家人大多老於製筆。其所製筆雖未以諸葛氏命名,其高品質卻不遑多讓,因而還是大受市場追捧。


  他們在宣州活得不如祖先體麵,


  卻也蠻滋潤。


  310

  汪秉真卻想換個活法。


  經曆了這次回鄉的艱難,他決定歇手科考。


  鄉貢及第之後的這些年,幾乎沒間斷過的趕考,不僅累得精疲力竭,耗費也甚為浩大。今年困守魚梁鎮,他細細一想,發覺除了考試,並沒長多少學問、也鮮有多少才幹。與其把一家人年邁雙親好不容易掙來的大筆錢帛,扔到考功名的疑似無底深潭,不如先踏踏實實做點事。


  可把這主意跟爹爹一說,卻惹得老人家老大不高興,一連三天沒理他。


  這也難怪。

  他自小在家族子弟中數最聰穎,備受長輩看重。自十七歲那年州考及第成為鄉貢,他一時被家族視為後生楷模、被街坊捧為宣州才子。眼下,就差最後一關就要成功,不僅父母失望,還給家族老人以沉重打擊。


  後來,老人漸漸想通了,同意暫時丟下科考、先把該做的事做起來。


  首先是完婚。


  他十七歲時,訂下了一門婚事,雙方老少都挺滿意。如今,正可把婚事辦了。不料汪秉真提出,不如婚事延後,把準備婚事的錢,拿來投到擴大製筆規模、開發新的商路上去。他有意把紙、筆和茶葉等別具宣州特色的生意,從宣州擴大到歙州、婺州、杭州和揚州去。將來有可能,再北上甚至做到京都。


  這主意一出,把老父親嚇了一跳。


  仔細一想,也覺得不無道理。歙州商業發達,似乎人人都有一種經商衝動。他本人無師自通。這些年,兒子耳濡目染,有意無意地在一旁觀察,使他倒對商事經營有了一種頓悟。如今進入商場,或許別有一番成就。他有兩個女婿在宣州城裏做紙、筆、竹、木和茶葉等生意,其中大女婿的茶葉,已經銷到金陵和揚州、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新年裏,老父親跟幾個女婿一商議,大夥都願意鼎力支持這個小舅子撐起家業、先從筆業做起,力爭做大做強。


  於是,這事就定了下來。


  後來的幾天裏,汪秉真四處奔走,收集了一大各家筆莊的存貨、定了下筆訂單。初涉商場,老父不太放心,給他選了倆幫手。一個是他信得過的幹練夥計、十九歲的劉三。另一個是二十二歲的外孫趙博。此子心細膽大,已經有好幾年的商場成功經驗。過了十五,汪秉真帶了一個外甥和夥計,雇船沿宣州城外的水陽江,直奔寧國(今安徽寧國)。隨後水陸兼程經績溪來到歙州。


  正月十八一早,他已現身歙州大街小巷。


  這批貨,不僅品質好,定價也公道。經過一番周旋,他初出茅廬,竟然大獲成功。


  不但手裏的貨已大半出清,還摸清了眼下歙州乃至杭州和揚州大部分熱銷商品的行情。


  汪秉真在魚梁鎮一家大酒店訂好席位,興衝衝奔客棧而來。


  而此時,戴通正在汪氏祠堂與倆教師說事。


  隻有戴乃宜正在院內。


  她正饒有興致地瞧著水池裏鱔魚遊動,


  揣摩拳法勁路呢。


  311

  一番周折之後,汪秉真與戴氏父女在酒店相聚。


  還有一個客人,沒在汪秉真要請的計議中,卻對他的後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這客人就是棋瘋子賈問樸。


  原來,賈問樸把去杭州的貨物準備妥當、訂好正月十六的船期之後,卻突然病倒了。雖然病不甚重,他本人沒太在意。家人擔心卻他在路上沒人照顧、也怕煎藥不方便,耽誤了身子。所以堅持要他延期出行。汪秉真在汪氏祠堂與戴通重逢,後來隨戴通去了鎮公所附近的新家。稍坐了一會兒,便奔酒店而來。路上,戴通聽趙博跟夥計劉三說及有意南下杭州。到了酒店,戴通便與汪秉真說起賈問樸的事。汪秉真一想這是好事,表示很想見著他。於是戴通就著女兒去的請了他來。還有一女人跟他一同來了,那是他來省親的女兒,怕他貪酒壞了還沒康複的身子。


  酒席上,汪秉真把眼下他在歙州包括寧國、績溪的生意,跟戴通說了個大概。


  隨後,他取出一函錦合、給戴通。

  戴通打開封帶,才發現是一對汪秉真贈給他的自家“小諸葛”精製紫毫筆。


  這筆委實製作得考究。對各家好筆,戴通如數家珍。仔細瞧這“小諸葛”筆,不由地讚歎不已。筆頭尖、齊、圓、銳;筆管有象征吉祥的龍鳳圖案烏漆,雕鏤得隨意而大氣。據汪秉真說,此筆所用之兔毛,是秋天所捕獲的長年在山澗野外專吃野竹之葉,專飲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隻能選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彈性極強的雙箭毛。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隻有這樣的兔毛所製成的毛筆才能達到最好的尖齊圓銳的要求。


  他順帶著說了說了說宣筆製作的曆史。


  中國用獸毛製筆、書寫由來已久。秦之前,各地對筆的叫法不一。楚國稱筆謂“聿“(籲),燕國稱筆謂“弗”。秦謂之筆,從聿從竹,曰“筆”。秦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毛筆才有了統一的名稱“筆”並沿用兩千多年。今日之簡體字“筆”,最早見於北齊雋修羅碑,是六朝是的俗字。宣筆聲名顯赫,是因為很久以前宣州就有“毛穎之技先天下”之說。據《元和郡縣誌》二十八卷記載,中山在宣州溧水縣東南十五裏處,因唐宋時期宣州府地域廣泛,溧水縣屬宣州管轄。所以,唐律中把“宣筆”列為“貢品”,並作出“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三兩”之明確數量規定。用兩為計量單位,且隻有六兩和三兩,在唐律所列出的“貢品”中可能是僅此一項。


  隨後,汪秉真話題一轉,說到書法。他早年開蒙後,即拜宣州名師學歐書、旁及諸家。剛才在戴通先前住過的客棧,看到戴通書寫的對聯,極為震驚。戴通書法結體之寬博從容,前所未有。其用筆之柔,有虞世南的味道,而勁氣則遠過卻不覺其硬,不可思議。他要求拜戴通為師。


  接著,也不管戴通願不願意,即席麵對戴通叩了三個頭、長跪不起。


  戴通無奈,隻得答應。


  312

  汪秉真興奮不已。


  他說出了他此行的打算。


  此次來歙州,他本來有兩套方案。一是如果戴氏父女還在客棧,打算請他倆隨自個兒回宣州古溪口鎮。他家在古溪口還留有百來畝山地和一所宅院。那兒環境幽靜,特別適合老者在此養病。一是如果他倆別走,他們一行就此南下杭州,完成既定使命。到時候,再慢慢尋找他倆的下落。


  年前一到家,他就跟父親說過在魚梁鎮蒙恩於與戴氏父女的故事。


  這方案,他跟老父說過,得到老人的讚同。


  汪秉真說到古溪口鎮,境內有山名華陽,還引了《宣州州誌》。誌雲:“(山)高千餘仞,周百餘裏,連岫回溪,村落相望,連跨宣、涇、寧、旌之境。其南為高峰,距華陽之南,峰冠雲表。山頂有庵,依岩構屋覆,鐵瓦,人多雜猿猴以居,下有塔泉庵並產名茶。”


  313

  汪秉真外甥趙博,在一旁嘖嘖稱快。


  此人讀書不多,對這位隻比他大一歲的舅舅的學問,很是佩服。汪秉真背誦《宣州州誌》時,他一旁看呆了。


  他接著汪秉真的話題,竭力誇讚華陽山林之壑清奇疏曠之美。


  說他自小長在那裏,如今一回華陽山,就不忍離去。那兒山、水、洞、石俱全,內有江南罕見的雲豹、麋鹿、獼猴,紅豆杉、羅漢鬆、千年紫薇等珍稀植物隨處都是。


  他秉性木訥,卻極豪爽。

  年歲不大,倒有一手頗高明的拳劍功夫,已經在宣州與揚州之間的江湖和商場闖蕩過好幾年、薄有俠名。


  新年裏,從汪秉真那裏聽說了他與戴某人的交集,頗為恍惚。因為這幾個月,揚州一帶總是在傳戴通栽在杭州、南遁衢州的故事。當時,戴通隻告訴汪秉真他姓戴,抱病來歙州訪友。趙博對汪秉真描摹的戴某身形神態口音極感興趣,斷定其人八成就是大名鼎鼎的運河豪俠戴通。


  如今見了戴通的麵,對這判斷確信無疑。


  所以,他竭力慫容戴通去古溪口鎮養病,以便請教武道。他甚至提議,由他來護送戴氏父女。話說得結結巴巴,卻極誠懇。


  賈問樸女兒微笑、淡淡地瞧窗外的遠樹青山。


  戴乃宜低頭不語。


  汪秉真拍案擊節、已是醉了。


  314

  戴通大笑。


  他對南朝謝眺詩文很熟,也極為推崇,因而當然知道宣州山川林壑之美。於是醺醺間脫口而出謝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吟罷,意猶未盡,又低聲吟了他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道:“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這一幕,瞧得賈問樸涕淚橫流。


  趙博見狀目瞪口呆。夥計劉三不懂戴通說甚,隻知老人學問好、吟得好聽,於是大口喝酒。


  謝脁世稱“謝宣城”。


  《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他和沈約、王融等人根據漢語的四聲研究詩歌中的聲、韻、調配合問題,提出了“八病”之說,對近體詩的發展貢獻甚多。其山水詩堪稱絕唱,不少詩句清新俊逸,精警工麗,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後遭誣陷,死獄中,年僅三十六歲。唐天寶十二年秋天,李白來到宣州,為餞別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而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當然這是後話。


  戴通吟罷,還想再吟,於是喝了一大口酒。隨後又突然打住,說暫時不考慮離開魚梁鎮。等汪秉真從杭州功成歸來,抑或可以去宣州訪訪謝公遺跡、做幾天古溪口的樵夫。


  賈問樸讚成,說到時候別忘了帶著他。


  言笑之間,把汪秉真等人隨賈問樸去杭州的事和行程,一並敲定。戴通賈征詢樸女兒意見。女人對汪秉真等人與老人一同赴杭,極表讚成。戴通就著客床,給汪涵修書一通,請賈問樸轉交,告他一兩個月身子好一些後去婺州拜訪,眼下請朋友對賈問樸多加關照。


  席後,汪秉真把戴通送回家,然後按賈問樸指點,辦理好一應船務。


  隨後,他跑到戴通那兒,一直聊到半夜。


  明日一早,老少四人搭船走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