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2)
獲得人的尊重與獲得狗的尊重是截然不同的。獲得狗的尊重很容易,獲得人的尊重則困難得多,辛苦得多。你要承受一些人的罵聲,一些人的嘲笑和羞辱。你要經歷「他人即地獄」的歷煉。不過,只有走過了地獄,你才有可能到達天堂。
可以肯定的是,在當今的社會,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夠承受別人的嘲笑和羞辱,堅守住最真實的自己。也只有很少的人能夠勇敢趟過他人的地獄,努力登上人生的第三個層次——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絕大部分人都在別人的嘲笑和社會的壓力下屈服,他們開始削足適履,扭曲自己的個性和愛好,壓抑內心的渴望和聲音,一味地活給別人看。
活給別人看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比人。
這些人生活在人生的第二個層次上,你攀比我,我攀比你;你嘲笑我,我嘲笑你;你羞辱我,我羞辱你。在這場無休止地活給別人看的攀比過程中,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價值,也註定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或許,他們在某一個階段、某一件事上,能獲得短暫的幸福,但當被別人超過時,又旋即陷入了失望、沮喪和嫉妒之中。比如老闆突然給你漲了500 塊錢工資,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被承認了,內心自然會感到幸福。可中午吃飯的時候,你發現別人都漲了1000 塊錢,而只有你的工資漲了500 塊。此時此刻,你還能保持淡定嗎?你還幸福嗎?
所以,嚴格來說,活給別人看的人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追求比別人幸福。
朱德庸對這種人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說:「有一種人,他穿時尚的衣服是為了讓別人看,他開的車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裝修房子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所從事的工作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展現給別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績或格調,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為唯一標準,這種人我稱之為櫥窗人。」
所謂「櫥窗人」,就是活給別人看的人,就是活在第二個層次上的人,就是人比人的人。
這些人總是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忘記了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們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就像一張破碎的紙片,被生活的風雨吹來吹去。他們在身體上是疲勞的,在心理上是迷茫的、焦慮的、痛苦的。極端的還會抑鬱成疾,甚至自殺。
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總是人抬人
人在這個世界上忙忙碌碌,其實只是在干兩件事情:一是活下來,一是獲取幸福。
為了活下來,我們需要滿足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為了獲取幸福,我們需要別人的接納和肯定。但遺憾的是,別人的接納和肯定很不靠譜,你管得住自己的嘴,卻管不住別人的口。
即使你滿懷善意,別人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即使你是誠實和率直的,別人還是會說你虛偽。即使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別人還是有可能嫉妒你、憎恨你。特蕾莎修女說:「當你功成名就時,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真實的敵人。」
所以,如果你想從別人那裡獲取幸福,無異於把自己幸福的權利拱手交給別人,是在向別人乞求幸福。因此,始終活在人比人的層次,拚命活給別人看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人最應該關心的不是別人的議論和看法,而是自己的價值。不管別人說什麼,你都應該堅持真實的自己。不管別人怎樣誤解你、嘲笑你、羞辱你,你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價值。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做光鮮的別人,而是去做最牛的自己。
做光鮮的別人,你就會陷入攀比之中,竭力通過戰勝別人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以此獲得一種很淺的滿足和快樂。但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拋棄自己的價值,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也許,在與別人攀比的刺激下,你渾身上下珠光寶氣,但表面的光鮮掩蓋不了內心的空虛和寂寞。也許,你在物質的世界里有房有車,還有名牌包,但心靈卻無家可歸,一直在流浪,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像那位物質女孩一樣,她寧願坐在寶馬車中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后笑。不過,我倒認為這類人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坐在寶馬車裡又哭又笑——瘋了。因為她內心最深處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心靈的營養不良,極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變得精神失常。
做最牛的自己,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人就會努力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懶惰,不斷拓展自己、完善自己。比起外界的認可,拓展自己的過程能讓你獲取更大的滿足和幸福。尤其重要的是,這種滿足感和幸福感來自內心,能夠持續下去,不會消失。實現自我價值是人生最高的訴求,能讓人獲得最大的滿足和最深刻的幸福。
所以,一個實現了自我價值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每一種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價值。
即使生命卑微到了塵埃,化作了蚯蚓,它也有它的價值。在這個世界上,蚯蚓有蚯蚓的價值,大象有大象的價值,企鵝有企鵝的價值,銀杏有銀杏的價值,梧桐有梧桐的價值……正是因為它們各自堅守住自己的價值,這個世界才會如此充滿生機。
同樣,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也都有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實現自己的價值。你不用管別人,也不用活給別人看,只要你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你就能感受到深刻的幸福和快樂。因為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就是按照自己的天賦和天性拓展自我的過程。
按照自己的天賦和天性去拓展自己,這是每個人的天命。
李嘉誠14 歲的時候,母親曾請人給他算命,算命先生說:「你兒子眼眸無神,骨瘦如柴,未來恐難成大器。他若安分守己,終日乾乾,勉強謀生是可以的,但想飛黃騰達,恐怕沒有這個福分!」
但是,李嘉誠並沒有相信算命先生的話,他相信的是自己的價值。
在他眼中,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關鍵是,這種選擇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不能被人比人的心理所驅使,而是要按照自己的天賦和天性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去拓展自己、完善自己。當人這樣去做的時候,他遵循的就是最大的天命,所攀登上的註定是一個更高的層次。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注意到,當一個人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時,他不會在乎別人的議論和看法,也不會去干涉別人的選擇和自由。他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他欣賞自己,也欣賞別人。所以,活在第三個層次上的人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人抬人。
在這個層次上的人珍惜自己的價值,也珍惜別人的價值。他們不會因為別人的嘲笑而放棄自己的價值,也不會用嘲笑和羞辱的言行去打擊別人,抹殺別人的價值。他們找到了真實的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對不能做的事情不報非分之想,對能做的事情不遺餘力。他們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諷刺和羞辱,也很少去嫉妒別人,而是一心一意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活在第三個層次上的人既有像巴菲特、比爾·蓋茨和李嘉誠那樣富可敵國的人,也有像梭羅那樣在瓦爾登湖邊悠閑漫步的人,還有人生前窮困潦倒,死後很多年其價值才被人們所認識。當然,更多的人則十分普通,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領域內,不為大家所熟知。就像那些獨自盛開的花朵,它們的盛開不是因為別人的喜歡,而僅僅是因為自己需要盛開。
雖然活在第三個層次上的人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點,卻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獲得了人生的超越,內心都很寧靜、很和諧、很幸福。與之不同,活在第二個層次上的人,是為了活給別人看,拚命追逐外在的物質,他們總是試圖通過炫耀物質來獲得內心的滿足。
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於它的層面才能解決。」同樣的道理,在物質層面永遠無法解決內心的問題。內心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活給別人看的人試圖通過追逐物質來化解內心的焦慮、煩惱和痛苦,獲得幸福。其實,他們是在不斷重複一種錯誤的方法,卻希望獲得正確的結果。常有人說,我現在不幸福,等我結婚和買了房子,就幸福了。事實的真相是,等他們結了婚,有了房子,新的痛苦和煩惱又會接踵而至,仍然感受不到幸福。
幸福與外在的財富、名譽和地位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與自我實現密切相關。一個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很可能是一個不幸福的人,而一個普通人則可能很幸福。
伊麗莎白·泰勒集美貌、聲名和財富於一身,卻感受不到幸福,她說:「上帝給了我美貌、聲名、成功和財富,所以沒有給我幸福。」顯然,幸福不在物質的層面,而在心靈的層面。
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曾問路人:「你幸福嗎?」這一舉動惹得易中天老師很不高興,他說:「幸福是純粹個人的東西,我幸不幸福關你甚事?」的確如此,幸福是一種內心的體驗,你只能向內去尋找,不能向外去追求。如果你生活在人比人的層次,不斷地活給別人看,無休止地與別人攀比,那麼,你就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比別人幸福,這樣的人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總之,人生就像一座樓,你攀登的層次越高,看到的景色才越美麗;你滿足的需求越豐富,你的人生才越精彩,才越有價值和意義。停留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層面的人是自私的、可憐的,也是為人所不齒的。
活給別人看的人是迷茫的、糾結的,也是心靈無家可歸的。有人說,人生有兩個方向很重要:一是出門,二是回家。活在第二個層次上的人雖然出了門,卻還沒回家,他們迷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唯有實現了自我價值的人,內心完整,心明眼亮,他們既出了門,也回了家,努力完成了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關於人活的三個層次,十分像禪宗里的三個境界:未學佛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它相當於為自己而活,這時的人有一個自我,但這個自我是自戀的、自私的,也是孤獨的;學佛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它相當於活給別人看,這時的人迷失了自我,沒有了自我;最終,領悟佛法真諦之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但此時眼中的山水已不是從前的山水了,它相當於人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時,人找回了在第二個層次中迷失的自我,但這個「自我」已不是從前的「自我」,而是拓展了的「自我」。這個「自我」在內心深處已經獲得了超越。
生命有一種意願,叫做成長
生命有一種意願,這種意願就是成長。小草有這種意願,當條件合適的時候,就會擴展成茫茫草原。樹苗有這種意願,最終會長成參天大樹。
同樣,人也有成長的意願,不需要別人的督促和強迫,我們會主動向上去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實際上,成長的過程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就是把「小我」拓展為「大我」的過程。
什麼是「小我」?「小我」就是生活在第一個層次中的「我」,這個「我」是自戀的、自私的、不擇手段的,也是孤獨的。我常常把「小我」比喻為一粒小小的種子,比如蘋果樹的種子。當這粒種子被埋在泥土中之後,它最強烈的意願就是成長,最執著的夢想就是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時,躺在泥土裡的種子會自私自利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會不擇手段地與周圍的植物爭奪陽光,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長成大樹,結出蘋果。
當這粒種子破土而出,長成樹苗、大樹,終於開花結果之後,它也就實現了自我。
一粒蘋果種子,這是一個「小我」,這個「小我」努力成長,結滿了一樹的蘋果,就變成一個「大我」。
一粒種子是一個自私的、孤獨的自己,當這粒種子結滿一樹的蘋果之後,它就把一個孤獨的自己,拓展為了無數熱鬧、歡樂的自己,尤其重要的是,這粒曾經自私自利的種子不僅擁有了很多果實,延續和拓展了自己,而且還無私地給人類提供了美食。
所以,一粒種子從「小我」開始,最後的目標就是成長為「大我」;一粒種子從自私開始,最終的結局就是無私。相反,倘若這粒種子不去實現自我,一會兒怕別人嘲笑它醜陋,一會兒怕別人指責它自私自利,從而迷失了自己,那麼,它就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人類也就無法吃上美味的蘋果。
每個人都像種子一樣渴望成長。種子不會長期埋在泥土裡,人也不願意永遠生活在人踩人的層次中,你踩著我,我踩著你。同樣,也沒有人願意一直在人比人的層次中煎熬,在攀比和羨慕、嫉妒、恨中度過自己的一生。人人都想成長,都想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就自己的「大我」,完成自己的使命。
麥家說:「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叫性命;優秀的人會有兩條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則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小我」生活在第一個層次中,所以,只有一條命。這時的人就像居住在一間狹窄的屋子裡,關閉了所有的門窗,謝絕一切來往,自私自利地滿足著身體對物質的需求。這樣的人是可憐的,也是可恨的;這樣的人沒有生命和使命,只剩下性命;這樣的人只是在呼吸,沒有向上努力去拓展自己。
不過,當物質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個狹窄屋子中的「小我」就會走出來,主動去體驗更豐富、更精彩的人生。這時的人除了性命之外,還渴望獲得生命。但遺憾的是,離家出走的這個「小我」很容易迷失在人群中,再也回不去了。他們恐懼而焦慮,抑鬱而痛苦,既迷茫又膽怯地望著這個世界。他們忽略心底的聲音,放棄自己的意願,聽命於別人的意願,自己壓抑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自己阻礙了自己的成長。
但也有不少人,他們沒有迷失在人群中,而是勇往直前,歷盡艱辛,最終獲得了自我實現,找到了一個新的家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家園中的「自我」已經不是那個狹窄屋子中的「小我」了。狹窄屋子中的「小我」是孤獨自私的,他沒有走進人群,沒有跨越人與人的關係,沒有滿足對尊重的渴求,沒有獲得太多的生命體驗,其心智還不成熟,其心靈還沒有經過拓展……而自我實現中的這個「自我」雖然是從「小我」中來的,卻經過了拓展和完善。這時的「自我」既獲得了物質上的滿足,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其心智已經趨於成熟。他們不僅擁有了性命和生命,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所以,自我實現中的「自我」是一個「大我」。
深埋在泥土下的種子都有開花結果的意願,同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期盼成為「大我」,這是生命的渴望。實際上,每一個「小我」中都隱藏著一個「大我」,人生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努力奮鬥,逐步將「小我」擴展成「大我」。但需要提醒的是,這個「大我」不是憑空而來的,他是從「小我」演變拓展而來的。沒有性命,何來生命?沒有性命和生命,談何使命?所以,在「小我」邁向「大我」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數典忘祖,對「小我」不管不顧,壓抑「小我」,也不能局限在「小我」中。我們必須奮力向前,歷經磨難,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當你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的時候,也就成全了自己的「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