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冶金寧輒躍(1)
從曲阜到姑蘇,陸路有近兩千里,而從水路走,則能節省不少時間。
當初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發動無數民工奴隸,開鑿邗溝,溝通江淮水系,使吳兵可從水路北上,直抵齊國。然而上一次吳國聯合魯、邾、郯三國軍隊攻打齊國,並派舟師自海上攻齊,卻被齊軍擊敗。如今吳國已佔據邾、郯之地,直接與齊魯相接,方能從三路出兵,逐步推進,最終於艾陵與魯軍會師,將十萬齊軍圍殲於艾陵之下。
此番回師之時,吳軍便兵分兩路,大軍已由水師運送回國,而夫差的五千親軍,則押送著被俘的齊國中軍將國書及大夫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等人,以及革車、甲首等物資,從陸路回國,以便揚威於外,彰顯其功。
若非後院起火,太子友與工布在宮中對峙,夫差生怕西施出什麼意外,平日里西施就體弱多病,動不動就心口痛得無法起身,哪怕那孽子沒能闖進館娃宮,單是驚嚇過度,也怕美人承受不起。
這就讓原本打算耀武揚威地一路接見沿途小國城主,凸顯自己霸主氣質的夫差,不得不放棄了原來的計劃,匆匆忙忙地往回趕。饒是如此,他的車駕隨行人數也過千,回程速度雖快過來時,但怎麼也沒法跟日夜兼程一路換馬不眠不休的孫奕之相比。
孫奕之上次從姑蘇直奔齊國邊城,一夜往返近千里,用的是軍中快馬,沿途城鎮具有兵營供他調用馬匹糧草,方能如此神速的來去。故而夫差和軍中諸人都心知肚明他做了什麼,齊國就算不敢承認田莒遇刺,只說他歸鄉暴病身亡,該知道的人也都知道其中真相。
這一次,他沒了昔日的身份人脈,單人匹馬直奔姑蘇,好在這條路他早已讓人探過,獨自一人便抄著小道趕路,不過半日就已趕上了吳國的大軍行程,只是他不敢驚動軍中,只是偷偷換了馬,又繞道超到了前面,方知夫差居然只帶了數百侍衛,拋下大軍,快馬趕往姑蘇。
他這下連覺也不敢睡了,急忙一路追去,沿途從驛站搶了馬換過,待超過夫差一行人後,又暗中在驛站做了點手腳,希望能耽誤下他們的腳程,自己則快馬加鞭,不眠不休地直奔姑蘇而去。
饒是如此,他也足足趕了兩日,方才趕到姑蘇城。
姑蘇城這會兒正亂做一團,王宮中兩方對峙不休,宮外的上卿和大夫們也是爭執不斷。伍子胥已死,伯嚭隨行軍中,朝中六卿均為吳國世家,對越國乃是宿仇,其中蘇家更是曾與伍子胥聯姻,伍夫人隨伍子胥自盡而亡,蘇家上下閉門七日,方才重新上朝,平日雖不曾違背上命,但在此刻,莫說穩定局面,沒幫著太子友趁機奪位都算好的了。
還有些朝臣卻是收了越國不少厚禮,曾經替越王和西施說過不少好話,與太子友亦是時常針鋒相對,若是西施一死,太子友繼位,他們的地位必然不保,故而鼓噪著要請城外長勝軍出面,鎮壓太子叛亂。
兩廂爭執之間,若非還有長勝軍在城外坐鎮,只怕整個吳國這會兒都已經亂成一團,成為不設防之城。
孫奕之自懂事以來,一直為國效力,如今見此情形,非但不覺快意,反倒覺得心痛不已,從祖父一輩開始,到自己,孫家三代人,為吳國拋灑了多少心血,為得都是看到一個強大的吳國,而不是這般混亂的吳國。
對他而言,吳國是國,亦是家。
從小到大,阿祖和阿爹交給他的,都是生當男兒,生死不顧,必要保家衛國。
他拒絕了夫差的赦令,不肯重回吳國軍中,並不代表就此放棄了在吳國。這裡尚有他一同長大的兄弟朋友,還有曾經同生共死的袍澤。他只是不願再為夫差做事,他的野心讓他看不到身後的威脅,一面為彰顯自己的仁義寬厚放過世仇越王勾踐,一面卻為了權力和爭霸的野心逼死了曾經為他立下無數功勞的伍子胥。
這樣的君主,他不願侍奉,也不願成為他手中的利刃。
孔丘曾經贊過蘧瑗的君子之風,其中有一句,便是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他放不下吳國之事,做不到歸隱山林,卻也不願就此屈從事君,只能在暗中行事,救下那些被吳王驅逐責罰的將士,積蓄力量,以待來日。
只是來日之事,又怎可無姬友。
對如今的吳國不滿的人,所有的希望,都在姬友的身上。
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地趕回來,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姬友在這次陰謀中夭折。
好在城中一片混亂,也無人注意到他回來。夫差雖對他下了通緝令,也捕殺了軍中幾名忠於孫武的將軍,但終究礙於孫武在吳國軍民心目中的形象,並未徹底毀掉孫家。清風山莊變成了長勝軍的一處營地,負責看守著孫武墓和孫家墳場,孫家明面上的店鋪和人手被封的封、抓得抓,可一直培養的暗樁卻大多完好無損。
孫武之所以能戰無不勝,名滿天下,除卻兵法智計百出,詭變無雙之外,練兵之術也是冠絕天下,無人能及。昔日能將一眾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妃侍女訓練成能上陣殺敵的素女營將士,後來更是根據戰陣變化,分別訓練了槍兵、刀兵、箭手、騎手、刺客、密探等多個兵種,以適應越來越複雜的戰勢變化。
其中刺客和密探便是用間的手段之一,孫武兵書中就曾記載過用間之道,雖然不贊同夫差的北上伐齊爭霸之策,但如今各國競相爭鋒,征戰不斷,諸國之間,密諜暗探數不勝數,吳國就算不主動出征,也難免有敵國前來刺探侵襲。更何況吳國還有楚國和越國兩個世代宿仇,不得不防。
這養間用間之事,孫武早在十多年前便已上書吳王,他只負責訓練和培養密探,而刺客之流的,則由吳王親衛中的五劍負責。夫差身邊的工布,便是負責宮中刺客和密諜的頭目,也是夫差最為信任的人之一。
孫奕之跟隨孫武多年,除了練兵練劍之外,也接觸過密探營。孫家的暗樁中,有不少就是從密探營中選出來的,大多是從五六歲的孩童便開始訓練,其中有的是孤兒,有的是軍中子弟,成年後,有的投身軍營,有的卻自願留下做了孫家的家將。
孫武身為吳國大將軍,可自領私兵三千,家將三百,平時為民,戰時亦為吳國軍伍,只是他告老還鄉后,便將昔日的私兵交還夫差,成為長勝軍一營,其中有些家將不願從軍的,便留在了孫家。孫奕之為探聽諸國軍情,將他們派往諸國要地,方才讓他們倖免於在清風山莊滅門一難中遇難。
孫家出事後,孫奕之一邊追查兇手,一邊開始慢慢收攏人手。只是當初人手分散,又要避人耳目,遠在諸國之間的暗樁就算聯絡往來,也要少則數日,多則數月的時間,他只能先調集了原來留在越國的司時久等人,先行回到吳國,篩選留在吳國的暗樁,剔除那些忠於夫差的人,重新組建屬於自己的力量。
只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是乾辰和他的白衣軍。只因乾辰多問了幾句,替他說了些話,便被吳王重責下獄,被辟邪折磨得險些丟了性命。若非他及時得到消息,帶人闖宮劫獄,這位聲名赫赫的白袍猛將沒有死在戰陣之上,就要死在自家君王的水牢之中了。
那一戰他也受了傷,兩人山中養傷之際,便重組了白衣軍,作為日後重興之兵。畢竟他們都是吳國子弟,做不出那等叛國弒君之事,若是夫差在位,他們便隱於山林,靜待時機,等到太子友繼位之後,再重回軍中,為國出力。
此番艾陵之戰,孫奕之在諸國之間周旋算計,也多虧了乾辰在後方運籌,吳軍之中亦有不少與他們交好的將士,方能將軍中情勢了如指掌,促成此役勝局。
可他沒想到的是,太子友在禁閉之中,居然會破關而出,直指西施,要剷除越間,清楚後患。不知是何人挑動他如此貿然行事,最後造成這般相持不下的局面,卻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白衣軍已在昔日他和青青養傷的無名島上安營紮寨,此地位於太湖之中,水路四通八達,在島上的小山頂安一哨崗,便可看清方圓數十里內的水面動靜,耳目靈便,加上島上鳥獸眾多,土地肥沃,雖方圓不過十餘里,讓他們這百餘人自給自足還是綽綽有餘。
乾辰就在島上休養,孫奕之發現吳宮宮門緊閉,禁衛森嚴之時,隱隱覺得有些不對,便趕緊聯絡了城中留守的暗樁,趕去無名島找他詢問。
結果剛一上島,除了乾辰之外,孫奕之看到蘇詡赫然在側,不禁嚇了一跳,急忙問道:「蘇先生為何在此?可是乾將軍舊傷有礙?」乾辰被辟邪挑斷經脈,內力全廢,稍有不慎,便容易引起舊傷複發,有好幾次都是從生死線上熬過來,也多虧了蘇詡無視吳王夫差的通緝令,肯費心幫忙,才將他救回來。
所以一看到蘇詡跟乾辰在一起,孫奕之第一個念頭,便以為乾辰舊傷複發。
不料乾辰尚未開口,蘇詡卻一臉焦急地說道:「乾將軍無事,我是來求你們幫忙救救太子友,只怕過了今日,他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