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好郎君> 第243章 李煜的算計

第243章 李煜的算計

  終唐一朝,名臣名將燦若群星,估計了解張仁願的人不多。


  但其家鄉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號稱“三賢故裏”,另兩位分別是白居易和寇準,可見古人對其評價之高。


  這位中宗李顯口中,“風神秀傑,謀韜玉帳,累司文武,曆參邊鎮”的張仁願,有過哪些功績,能讓皇帝給出“紓東顧之憂,釋北垂之慮”的超高評價呢?

  一、寧折不彎,禦史台上愣頭青


  張仁願(?-714年),原名仁亶,因與唐睿宗李旦發音相似,改為仁願。


  武則天當政時期,支持李唐王室與支持武周家族的勢力激烈博弈,很多大臣被迫隨波逐流。


  時任右台侍禦史的郭霸,因其在武則天麵前表忠,“往年征徐敬業,臣願抽其筋,食其肉,飲其血,絕其髓”,被人戲稱為“四其禦史”。


  這個做人毫無底線的諂媚之人,不光在武則天麵前自陳忠心,還拚命巴結頂頭上司魏元忠。


  曆仕三朝,兩次為相的魏元忠,患病在家休養。郭霸聲稱精通醫道,前去探望,恰逢魏元忠內急。郭霸主動提出要嚐魏元忠的便液,來檢測病情。


  魏元忠連連拒絕,但郭霸硬是摳了一塊,放入嘴裏品嚐。然後有模有樣的說:“糞便如果發甜,就讓人優慮,今我嚐大夫的糞便有苦味,說明病情已無大障,很快便可痊愈。”


  從此後,“吃屎禦史”之號名震朝野。


  不過郭霸也算成功了,他和漢朝的鄧通,聯袂為諂媚之臣的代表,號稱“吸膿鄧通,吃屎郭霸”。


  這個純小人,雖然毫無才幹,但揣摩上意卻是個高手。


  天授二年(691年)七月,他夥同法明等人,上表稱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並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當郭霸手持表章,請時任殿中侍禦史張仁願具名時,張仁願挺身而起,整肅衣冠後,冷冷盯著郭霸一言不發。


  硬是把這“吃屎禦史”看得毛骨悚然,訕訕而去。


  等到張仁願外放至朔方道擔任監軍,頂頭上司是收複安西四鎮,戰功赫赫的王孝傑。


  但二人似乎相處的很不愉快,《新唐書·張仁願傳》記載為,“因入言狀,孝傑坐免,擢仁願侍禦史。”(此事《舊唐書·張仁願傳》無載)

  好像是張仁願向武則天打了小報告,將王孝傑免官除名。


  但其實,前麵還有一句話“王孝傑為吐刺軍總管,與吐蕃戰不利”。


  所以,不能排除張仁願的“因入言狀”,源於其與王孝傑不和,犯了驢脾氣,尥蹶子踢人。


  但王孝傑罷官,主要應歸咎為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其所部唐軍,在素羅汗山(甘肅臨洮界)與吐蕃軍神論欽陵作戰慘敗,史載“(唐軍)屍骸高於天齊”。


  此戰為唐軍在隴右腹地的首次大敗,其影響更甚青海草原的大非川之戰,關中為之震動。


  武則天震怒,不但將主帥王孝傑削官為民,副帥婁師德也被貶為原州(寧夏固原)司馬。


  次年(萬歲通天二年),張仁願的楞勁兒又犯了,這回被撅了的,是同為禦史的孫承景。


  孫承景在出任清邊軍監軍時,謊報軍功,上奏聲言每戰必身先士卒,親臨矢石。


  武則天非常讚賞,擢升其為肅政台中丞,並令回朝擔任侍禦史的張仁願記功。


  結果,張仁願上來就詢問詳細作戰經過,將孫承景問得張口結舌。隨後,心知有假的張仁願,又書信詢問了參戰將領。最後一紙彈劾,將他送去崇仁縣當縣令。


  有意思的是,張仁願揭了同僚的老底,武則天還挺高興,提拔他為肅政台中丞,恰恰是之前許給孫承景的官職。


  隨後幾年,張仁願再次外放邊關,在唐朝北疆抗擊突厥。


  706年(神龍二年),張仁願從邊關調回,擔任東都洛陽的長史。


  當時,洛陽周邊盜匪橫行,豪門大戶借機屯糧,導致糧價一日數升,百姓嗷嗷待哺。


  張仁願到任後,根本不管什麽豪門大戶手眼通天,直截了當命令清點存糧。


  就在豪門大戶顧左右言它時,他的下馬威,直接摔在了臉上。


  他事先便聯係周邊駐軍配合,端了幾個匪巢,將擒獲的盜匪,全部亂棍打死,暴屍於府衙門前。


  頓時,東都上下無不驚駭,盜匪瞬間消失,糧鋪敞開銷售,洛陽再無苦糧之患。


  二、深謀遠慮,受降城外月如霜

  遊牧於唐朝北方草原的東突厥汗國,自貞觀四年(630年),被李世民一擊而亡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東突厥各部基本上保持了臣服。


  但唐朝連年不斷的對外征戰,大量抽調東突厥青壯從軍,讓各部落的不滿情緒漸漸累積,一些上層人物開始滋生複國的思想。


  調露元年(679年)十月,以酋長阿史那·德溫傅、阿史那·奉職為首的突厥勢力複起,不斷騷擾北部邊疆。


  期間,唐朝雖然數次以裴行儉、程務挺的名將實施打擊,但突厥勢力卻屢剿不滅。


  682年(永淳元年),阿史那·骨咄祿正式挑起了突厥汗國的大旗,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史稱後突厥汗國(東突厥第二汗國)。


  後突厥汗國建立後,數年間連續南下攻擊定州(河北定縣)、媯州(河北涿鹿)、蔚州(山西靈丘)、朔州(山西朔縣)、代州(山西代縣)、並州(山西太原)、幽州(北京)、靈州(甘肅靈武)、原州(寧夏固原)、會州(甘肅靖遠),戰火綿延千裏。


  聲威最強時,擁兵40萬,默啜可汗逼著武則天,將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的突厥降戶數千帳(戶)交還,並給穀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


  698年六月,武則天派其內侄孫淮陽王武延秀(武承嗣之子),前往突厥迎娶默啜之女為妃。


  結果,默啜可汗火了,對武延秀說:“滾犢子!我女兒要嫁李家皇帝,來個武氏孩子幹毛?你以為你是哪根蔥?!”


  《資治通鑒》:八月,延秀至黑沙(內蒙古呼和浩特),默啜謂唐使曰:“我欲以女嫁李氏,何用武氏兒耶?此豈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