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好郎君> 第205章 唐蕃會盟

第205章 唐蕃會盟

  一、伊州的存亡莫知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軍隊便曾攻陷伊州(哈密),但同年在河西唐軍與北庭(吉木薩爾)夾擊下收複,伊西庭節度使楊預戰歿。


  但隨後,吐蕃采取了與河西走廊同樣的戰術——截斷聯絡線。


  位於伊西庭三州最東端,連接河西的伊州,成了吐蕃軍隊反複進攻的目標。


  關於伊州最終陷落的時間,目前尚無定論(或者我沒查到),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比沙州淪陷的(786)時間早。


  因為,766年(代宗大曆元年)倒數第二任河西節度楊休明退守沙州期間,河西與北庭間的交通便在吐蕃的打擊下時斷時續。


  楊休明被迫將兩地的行政管理分置,由曹令忠(大曆七年,賜北庭都護曹令忠為李元忠)主持北庭,周鼎主持河西。


  767年,楊休明也前往北庭的路上,被人襲殺。可見經伊州,聯絡沙州與庭州之路,危機四伏。


  伊州陷落後,長安與西域的交通線,被截斷了兩處。堅守於天山北麓的唐軍,隻能通過回紇道與長安進行聯係。


  但這種聯係必然是時斷時續的,大漠之中的回紇也不是善茬,打劫商賈使臣是常有之事。


  依據唐史的記載,最起碼到建中四年(783年),長安城的君臣們確定無疑的知道,自己在西域還存有一塊飛地。


  因為,在這一年為解決爆發於涇原的兵變,唐德宗李適準備把安西、北庭打包賣給吐蕃。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師之變爆發,亂軍衝入長安,李適倉皇逃奔陝州(三門峽)。


  為了盡快剿滅叛亂的唐軍,李適以割讓安西、北庭、涇(甘肅涇川縣)、靈(寧夏靈武)四地,以及每年“贈送”一萬匹彩絹為代價,換取吐蕃軍隊協助平叛。


  朱泚叛軍平複後,吐蕃大相尚結讚前來索要酬勞。


  李適雖然對吐蕃軍隊行動遲緩、沿途劫掠和未能如約協助收複長安,感到不滿,但還是決定履約。


  他命陸贄起草了《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已共西蕃定議,兼立誓約,應在彼(四鎮、北庭)將士、官吏、僧道、老,耄壽百姓等,並放歸漢界……,然俊以土地隸屬西蕃。”


  此時,李泌已再次回朝。


  聽說此事後,上殿力陳不可為,“安西、北庭控扼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以分吐蕃之勢,使之不能東侵,奈何拱手與之!且兩鎮將士,在河西走廊斷絕後,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現國無褒獎,卻棄之而去,天下何守?!更何況,吐蕃觀望不進,陰持兩端,大掠武功等地,受賂而去,何功之有!”--《資治通覽》。


  可見,至少在建中四年,安西、北庭依舊在唐軍手裏。


  唐代宗大曆初年


  二、庭州城外的慘敗

  庭州(吉木薩爾),又名“別失八裏”,是天山北麓最重要的門戶和交通樞紐。


  向東的“伊北路”,經伊州可通河西走廊,向西的“碎葉路”,可入中亞;向南出高昌的“他地道”、“烏骨道”、“赤亭道”,可通南疆;東北的“回鶻路”可達回鶻牙帳。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至少到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時,唐軍依舊控製著安西四鎮、西州和庭州。


  由天竺學成歸國的高僧悟空,便是在庭州結識了,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並與他一起取回鶻道返回長安。


  可見,雖然回鶻道時斷時續,但仍舊可以通行,而庭州則是西域回鶻道的發起點。


  正是看到了,庭州的戰略價值,吐蕃和回鶻對庭州展開了長期爭奪,而在兩族血腥的拉鋸戰中,實力孱弱的唐軍無奈的成了陪襯。


  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再次發兵圍攻庭州。


  此前,762年(代宗寶應元年)吐蕃在攻陷伊州之餘,曾一度圍攻過庭州。但在河西、北庭唐軍的配合下,吐蕃不但沒能得手,還被唐軍成功收複了伊州。


  這次,吐蕃吸取失敗的教訓,事先聯合葛邏祿和白眼(白服)突厥組成了聯軍。


  北庭附近的葛邏祿人,曾長期在回紇汗國的統治之下。回紇對葛邏祿、白眼突厥掠奪甚重,當吐蕃提出聯軍攻庭州,雙方一拍即合。


  在吐蕃大將恩蘭·達紮路恭(唐書稱“馬重英”)的率領下,三十萬聯軍卷地而來。


  北庭大都護楊襲古急向回鶻求援,回鶻大相頡幹迦斯領兵救之。


  貞元六年(公元790年)五月,兩支聯軍在天山北麓展開連番血戰,唐回聯軍慘敗,北庭失守。


  北庭節度使楊襲古,率殘部二千人撤向西州(今新疆吐魯番)。


  此時,回鶻國內政局動蕩。親近唐朝的回鶻長壽天親可汗(頓莫賀)去世,其子繼位,唐朝封其為忠貞可汗。


  剛剛上位的忠貞可汗,凳子還沒坐熱乎,就被人毒死,其弟自立。


  而後,回鶻次相又殺忠貞可汗之弟,擁立忠貞可汗幼子繼位。


  六月,頡幹迦斯大軍北還。


  次相恐其有廢立之心,與新可汗皆出營相迎,跪伏於路旁,對頡幹迦斯說:“今日眾人的生死,全憑大相吩咐”。


  幼年的小可汗拜且泣曰:“我年紀幼小,如果您看得上我,立我為可汗,一切都仰仗您,國家大事您說的,絕不敢稍有猶豫”。


  頡幹迦斯安頓了國中政事,對於敗於吐蕃心有不甘,於是“悉起國內丁壯”五萬人,又聯合逃到西州的楊襲古,舉兵欲複奪庭州。


  不料,戰事極為不順,戰場上連敗於吐蕃,又被吐蕃、葛邏祿劫營,回鶻士卒死傷大半。


  慘敗之後,唐軍隻剩下一百六十多人,楊襲古收羅殘兵,想要回西州堅守。


  頡幹迦斯對楊襲古說:“你和我一同歸營,我送你回西州”。


  楊襲古不疑有他,率殘軍進入回鶻大營。結果,頡幹迦斯突然翻臉,將楊襲古和殘存唐軍盡數殺死。


  從貞元六年(790年)五月,北庭之戰回鶻慘敗後,庭州便失陷於吐蕃之手,整個天山北麓隻剩下“西州猶為唐固守”。


  《資治通鑒》:“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守。”


  回鶻此敗元氣大傷,葛邏祿乘勝奪取了浮圖川(今吉木薩爾東南)。回鶻國內震恐,將西北部落悉數遷於牙帳之南以避之。回鶻汗國勢力一度全部退出西域,葛邏祿則趁機接管了天山東部地區。


  庭州失陷後,時斷時續的回鶻道也徹底斷絕,安西與關中再無聯絡的可能。


  但必須要注意一點,此戰回鶻慘敗,吐蕃也僅是慘勝而已。


  《舊唐書?南蠻傳》中有記載,“吐蕃因爭北庭,與回鶻大戰,死傷頗重,乃征兵於牟尋(南詔王),需萬人”。


  可見,吐蕃當時軍隊征發以達到了極限,甚至不惜從數千裏之外的雲南大理,往北疆調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