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隴西收複
同時,信中還提到“曩者鄭叔矩、路泌,因平涼盟會,沒落蕃中。比知叔矩已亡,路泌見在,念茲存沒,每用惻然!今既約以通和,路泌合令歸國。叔矩骸骨,亦合送還。表明信誠,兼亦在此。”
當年平涼劫盟之時,吐蕃抓了大唐不少高級幹部。
都這麽多年過去了,有的已經去世了,有的尚在人世。
想想都挺不容易,馬上都要會盟大典了,幹脆把他們放回來得了。
已故的把遺骸送回來,還在世的,要活的。
這不也顯得吐蕃大度,對會盟有誠意嗎?
我這可都是為吐蕃好呀,你合計合計,看我說得對不?!
當時,白居易官為中書舍人,基本就是憲宗的私人秘書,所以《白樂天文集》中保存了大量代筆皇帝的敕書。
這其中,既有給缽闡布的,也有給吐蕃大相尚綺心兒的,還有給回鶻可汗的。
這些敕書成了研究這一時期,唐朝與周邊民族交往關係的重要史料。
三、死磕派的糾結
唐朝對三州孜孜以求,但吐蕃也不是二傻子。
秦、原、安樂三州位於關中西北,既扼控要道,又威脅川陝聯絡,手握此地進可攻退可守。
更何況,此三州肅宗朝便已淪陷,吐蕃早已建立了穩定的統治。
已吞下肚的肥肉,想要再吐出來,談何容易!
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5月,吐蕃大臣論思邪熱使唐,帶回了平涼劫盟中,陷於吐蕃的唐朝大臣路泌和鄭叔矩的靈柩。
相比於歸還三州來說,歸還唐臣的遺骸,顯然容易許多。
6月,吐蕃使者同唐宰相杜佑等商討時,還表示願還三州土地。
7月,唐使入蕃交涉時,吐蕃就變卦了。
估計軍方強大的壓力,令缽闡布也不得不忌憚一二。
在軍方看來,割地會盟不可接受。
軍人的邏輯顯然和文官不同,大相尚綺心兒便直言不諱的表示,“此三州非創侵襲,不可割屬大唐來”。
意思是說,這三州不是從大唐搶來的,不能割給大唐。
麵對吐蕃的詭辯,白居易再次上陣,起草了《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
這封信中寫道:“來表雲:此三州非創侵襲,不可割屬大唐來。且此〔州〕本不屬蕃,豈非侵襲所得?今是卻歸舊管,何引割屬為詞?去年與論勃藏來,即雲覆取進旨,讚普便請為定。今兩般使至,又雲:比之小務,未合首而論之。前後既有異同,信使徒煩來去。……即須重定封疆,光還三郡。若三郡未複,兩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憑何以為要約?彼若吝惜小事,輕易遠圖,未能修盟,且務通好。”
這段話的意思是,你說三州之地,不是從大唐搶過去的,不能割給大唐。但這三州本不是吐蕃領土,不是搶來的,你告訴我是怎麽來的?
現在不過是物歸原主,怎麽就成了割讓領土了呢?
而且去年,吐蕃使臣來唐,說歸還三州之事,回去就向讚普匯報定奪。結果現在一年過去了,來了兩撥使節卻說:“這些都是小事兒,讚普沒時間研究”。(“比之小務,未合首而論之”)
使臣代表著國家體麵,不是倆鄉下老漢嘮閑嗑,哪能出爾反爾?
既然想要會盟,兩國疆域未定,哪有基礎會談合約?
要是在小利上反複糾纏,不在乎長久和睦的大計,那還談個錘子?!”
幾乎同時,白居易還有一篇“代王佖《答吐蕃北道節度論讚勃藏書》”。其中提到,吐蕃邊將論讚勃藏利誘黨項,企圖挑撥其與大唐的關係,以便從中漁利之事。
信中講到吐蕃邊將論藏勃藏,欲假借饋贈與回鶻交戰的戰利品(馬匹、胡瓶、回鶻俘虜),以達到籠絡唐朝邊將,挑起唐與回鶻仇怨之事,並指出這些手段,都是陷人於不義的陰謀。
歸還三州事件的反複,可以清晰揭示吐蕃國內文武官員的分歧。
使者敢口頭承諾歸還三州,必然得到了缽闡布的應允。但軍方顯然不想讓會盟順利舉行,“畢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嘛!”
公元812年(元和七年),吐蕃的軍隊進入涇州界,大掠人畜而歸。
次年,吐蕃於會州境內的河上建烏蘭橋,建橋的木材屢次被防守的唐軍投入河中。
吐蕃將領改變了策略,賄賂了貪財的唐朔方、靈鹽節度使王佖。
王佖也不知道腦子什麽髒東西,居然撤走守河的士卒
烏蘭橋建成後,吐蕃軍隊攻擊朔方獲得了極大的便利。
可歎王佖身為名將李晟的外甥,蠢到如此級別,會不會把李晟從墳裏氣活過來。
吐蕃兩次軍事行動的時間十分詭異,恰逢兩國正為會盟討價還價。可邊將卻敢悍然挑釁,明擺就是想把會盟攪黃了。
由此可見,即便貴為讚普,赤德鬆讚對手握兵權的邊將和豪族權貴,也沒多少控製力度。
和平之路就在這種狀況下,磕磕絆絆的前行。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八月,唐蕃兩軍又在鹽州城下死磕了一回。
這次吐蕃節度論三摩、宰相尚塔藏、中書令尚綺兒率領的15萬大軍,準備了充足的攻城器具,從四麵同時展開仰攻。
所幸,內有鹽州刺史李文悅拚死抵抗,外有野詩良輔、郝玼、史敬奉援救。
唐軍裏應外合,大敗吐蕃於城下,“殺戮不可勝紀,驅其餘眾於蘆河,獲羊馬駝牛萬數”。
此戰之後,唐蕃兩國算是徹底打不動了。
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都換了領導人的兩個“老朋友”,總算走到了一起。
這是唐蕃間的第8次會盟,也最後一次會盟。
此後兩國基本保持了和平,21年後吐蕃王朝崩盤,86年後唐朝滅亡。
和取決於戰的態勢,不存在乞求來的和平。
唐蕃會盟前的反複死磕,恰恰證明了這條真理!
這場綿延一百多年的國戰,讓兩國在最燦爛的年華對衝。
這是一個華麗的時代!
這種浸透著血色的華麗,源於兩國各自的華麗!
可能會有人感慨,如果沒有吐蕃,唐朝會否染指印度。如果沒有唐朝,吐蕃能否坐鎮關中。
但一時瑜亮,也是種華麗,缺失了強硬對手的映襯,即便無敵,也是種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