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君臣磋商安國策 李泌閑論府兵事
1
李泌雖然上任宰相不久,但他德高望重,功勳赫赫,他的政績和傳奇的經曆,其實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尤其是,多年前京師長安洛陽的收複,近些日子,陝州的平定,解決京師糧食的短缺,李泌居功甚偉。
長安官吏百姓,一直對李泌心懷感激,仰慕不已。這時,見宰相李泌突然出現,就有人心懷慚愧,就想悄悄離去了。
李泌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他毫不畏懼地走到那些示威的使節們的前麵,一臉誠懇,十分真誠地對那些使節們說道:
“諸位先生,你們先不要吵鬧,好不好啊!你們提出的要求,本相已經十分清楚,並不是完全的無理取鬧,也很有幾分道理!”
李泌的這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眾人的心。
“大家都一定十分清楚,朝廷這幾年的處境,旱災不斷,戰亂不息,朝廷也是萬不得已而為之。
請大家認真聽聽,李泌先為你們分析分析,如果我李泌說話沒有道理,你們再鬧事,再抗議也不遲。”
使節們聞聽李泌此話,覺得合情合理。李泌誠懇的話語,很快平息了使節們的衝動和憤怒。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靜寂了下來。大家都在認真地傾聽著,李泌究竟要對大家說些什麽。
2
“各位先生,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國家使節的身份,都是一些知書識禮,懂得禮儀規則,懂得法律法規,很有修養,很有教養的人。”
李泌的這一席話,更加激發了大家的好感。
大家知道,李泌是在與他們促膝談心,是在商談問題的解決方案來的,大家越發屏息靜心下來。
“大家都很明白,這樣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無論你生活在什麽時代,什麽王朝,什麽國度,凡事都逃不過一個‘理’字。
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大家肯定也都知道,朝廷如今的窘迫情形。不瞞諸君,朝廷之所以這樣做,實在是迫不得已。
自安祿山、史思明兩個奸賊,率先反叛以來,朝廷的經濟狀況,財賦情況,一向是非常窘迫。
所以,本相才決定,取消對你們的供應,這確實是本相不得已而為之,必須采取的措施。
其實,給大家說句老實話,朝廷早就應該停止,對你們的供應了,這些都是過去那些宰相們,拖延推諉的過錯,才延誤至今。
你們定會不滿地說道,宰相大人,我們如今又沒有辦法回國去,大唐朝廷停止對我們的供應,我們怎麽活啊?
是的,你們說的,都非常有理!本相已經慎重地考慮過你們的生計問題了。”
聽到這裏,使節們的心情越發迫切,不知道李泌究竟是怎樣安置他們的。
3
“諸君,你們先不用著急,也不用心浮氣躁,更不要沒有聽明白本相的意思,就開始吵嚷,開始抗議。
請你們先聽李泌,為你們好好地剖析剖析以後,你們再采取措施不遲。
諸位,你們作為使節身份,都是通情達理的人。你們不妨首先好好地冷靜想想,天下豈有外國使節,長期滯留在我們的京師,長達幾十年時間,而不回自己祖國的道理呢?”
李泌反問大家道。
李泌故意停頓了一會,觀察著大家的反應。使節們默默沉思,不自覺地點頭稱是。
但李泌也看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為他們未來的生活處境,而深深憂慮。
“諸位,你們也不要焦慮不安,本相知道你們心中的憂慮和擔心。
我們大唐帝國,是禮儀之邦,一向以博大平等的胸懷,友好尊重的感情,去處理各族之事,因而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戴,皇上也被各族人民,尊為了‘天可汗’。
現在,朝廷也不會對你們的事情,不聞不問,放任不管的。
皇上皇恩浩蕩,念你們在為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份上,對你們做到了仁慈義盡。
他仁慈關懷地下旨,給你們指明兩條路,你們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
何去何從,都由你們自己,去選擇和決定。
第一條,那就是,如果你們不願意留在我們的大唐帝國定居,希望回到你們各自的故國去,朝廷當然十分樂意。
我們願意向回紇汗國借路,或者利用海運,發送你們錢財旅費,把你們一律遣送回你們自己的祖國去,做到各國朋友,交往一場,好聚好散。
第二條,如果你們不願回去,那就要立即把你們的心願,報告給朝廷的有關部門。
朝廷將根據你們各自的實際情況,給予你們一個恰當的官位,安置你們,並按照朝廷規定,發放給你們俸祿,待遇等同於朝廷的正式官吏,絕不會歧視你們。
諸位,一個人的人生,十分的短暫,隻不過短短幾十年的美好光景。
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抓住自己的大好機會,美好年華,努力地發展自己的大好前途,貢獻和服務於社會。
我們怎麽能夠在他鄉異國,當一輩子的客人,無所作為,碌碌無為地老死在異國他鄉呢?
你們回家以後,都去把本相的話,好好地想想,與你們的家人們,認真慎重地商議商議。
想好以後,你們再把你們的慎重決定,告訴我或者朝廷的有關部門。
你們現在心情激動,不夠冷靜,不用那麽著急,就立即做出自己的決定!你們說,好不好呢?”
李泌親切誠懇的分析,一下子平息了抗議使節們的憤怒和怨恨的情緒。
“好!宰相大人的考慮,十分周全,對我們這些使節的照顧,做到了無微不至,仁至義盡。
我們大家,就聽從宰相大人的建議,回去以後好好地考慮考慮這些建議!”
那些抗議者的心情,一下子平靜了下來,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了同意。
4
幾天以後,結果就出來了。
那些各國使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早已經在長安安家立業了。他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再願意重新回到他們自己原來的祖國去。他們都向朝廷有關部門表示道,願意在帝國的首都長安定居下來。
李泌聽了這樣的結果,也十分高興。
接著,李泌當機立斷,立即對使節們,進行了恰當的安排和分配。他把這些外國使節們,分別送到皇家禁軍的左、右神策軍裏,擔任各種職務。
有王子身份,或者國家使節身份的,就分別任命他們,擔任散兵馬使或內營押牙之類官職;
其他外國平民,則都充當禁軍神策軍的士卒。
禁軍神策軍的陣容,越發地威武雄壯。
經過李泌的這次大力整頓,朝廷鴻臚寺所供應的外國使節人數,隻剩下十餘人。朝廷有關部門,每年節省的各項開支,多達五十萬串錢之多。
京師長安城裏,也再沒有各國使節,大天白日公開搶劫和偷盜,詐騙百姓的治安案件發生了。
外國使節和長安居民,大為歡喜。
他們對宰相李泌的果斷明智的做法,深為讚賞和感激。李適的心中,從此也去掉了一塊心病,他更加欣賞和欽佩李泌。
5
此時,唐朝廷先後平定了朱泚,李懷光,李希烈等節度使的叛亂,並且安撫了原來一直不太安分的田緒、李納、王武俊等人,使他們不敢公開地對抗朝廷,大唐的國勢,有了穩定和轉強的趨勢。
朝廷的政權內部,以及國內的局勢,都出現了相對和平穩定的局麵。
可是,朝廷的邊患,卻並未徹底地解除。尤其是吐蕃王國的不斷騷擾,不斷入侵,給邊境的百姓,給大唐朝廷,都帶來新的災難和新的挑戰。
這些災難和挑戰,極易誘發那些本來就不太安分,不太循規蹈矩的藩鎮。
他們對朝廷的權力,本身就有一種陽奉陰違,四處觀望,甚至一圖僥幸的情緒。
李適就常常就這些問題,與宰相李泌等人商談著,考慮著如何能夠盡快地,恢複朝廷原來的府兵製兵役製度的問題,以應對這些嚴重的危機。
李適設想,如果能夠改變現行的征兵製度,就可以應付邊塞和內部出現的問題了。
既可以化解政府目前的經濟和財政危機問題,又可解決兵員的穩定來源的難題。
看見李適如今變得如此襟懷坦蕩,如此熱情洋溢,李泌十分感動,信心十足。
6
終於有了一個稍稍閑暇的日子,君臣倆,處理完國事,悠閑地呆在皇宮蓬萊殿裏,閑聊了起來。
“先生啊,邊塞吐蕃入侵,各地藩鎮割據,朕十分憂慮。朕如今發現,朝廷無所作為,很多方麵,都是因為兵事,朝政方麵的諸多弊病而引起,因而立誌銳意改革。
可是,朕卻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何做起。先生足智多謀,見識高遠,可有什麽妙計,傳授於朕嗎?”李適虛心問道。
“陛下的憂慮,的確是讓人揪心。兵事,朝政方麵的諸多弊病,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形成,也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夠解決。陛下千萬心急不得。
隻有審時度勢,順應民心,逐步革新,才能夠有所作為。
就說府兵製度吧,自北魏帝國興起以來,以及如今逐步廢除,都是有前因後果的。
要想恢複府兵製度,讓兵事製度走上正軌,需要我們君臣同心,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順應趨勢的改革。”
李泌循循善誘,用娓娓動聽的語氣,與李適談論起了朝廷的種種難題。
李適聽了李泌的談論,正和己意,不由得大為興奮,躍躍欲試地說道:
“先生啊,朕想盡快革新弊病,恢複府兵製度,先生以為如今的時機恰當嗎?”
李泌深思熟慮了一會,然後說道:
“陛下啊,臣還是以前的觀點,從如今朝廷的實際情況出發,現在還不是恢複府兵製度的最恰當的時機。”
“先生啊,朕對你的看法很是不解,心裏十分疑惑。為什麽現在不是最恰當的時機呢?”
見李適十分心急,李泌立即耐著性子,認真地對李適解釋了起來:
“陛下啊,臣之所以那樣認為,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今天,我們君臣有些閑暇,就請陛下先聽微臣詳細地講述一下,府兵製度從北魏帝國(550年)興起,以及開元十年(722年)九月廢除的原因,以解陛下的疑問。
相信陛下聽了臣的解說以後,就能夠為陛下的決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的依據。”李泌說道。
“好吧,先生。朕洗耳恭聽。”李適笑著說道。
7
“陛下不嫌臣說話絮絮叨叨,臣就細細地講講吧!
府兵製度下的士卒,平常乃是農民。他們在國家和平時,就在田裏耕種。每一個征兵府設司令,即折衝一人,主持日常工作。在農民閑暇和農閑時,折衝就教他們訓練一些作戰的基本技能和陣勢。
國家有事征召士卒時,朝廷命令各州及各折衝府征兵,經過查證無誤,然後集結士卒,前往指定地點待命。
將領及帶兵官,進行點收檢閱。如果發現軍事訓練不夠,或訓練錯誤,則處罰折衝都尉,甚至懲罰州刺史。
出征完畢,士卒們就複員回鄉,分別授勳頒賞,不再往京師集中,沿途就可離開還鄉。
出征時間,近處不超過三個月,遠處不超過一年。將士們以當兵為榮,士卒們的榮辱,與家族的利益,綁在了一起。
後來,高宗皇帝(李治)任命劉仁軌,當洮河鎮守使,負責對付吐蕃王國。
劉仁軌才違背朝廷既有的規定,把出征的時間延長。
等到天後(武則天)當政時,太平日子已久,府兵製度遂逐漸破壞。
士卒們的地位,日漸低下,他們卑賤窮困,也深受別人的歧視。人民開始認為,當兵是一種恥辱,沒有了任何積極性。
為了逃避兵役,他們消極應對,有的甚至殘害自己的手腳,以避免征兵。
雪上加霜的是,後來的朔方節度使牛仙客,依靠搜刮民脂民膏,盤剝士卒,而聚斂財富,從而被擢升為宰相。
在這以後,邊防軍的將領們,為了升官發財,都紛紛群起仿效牛仙客。
盤剝和虐待士卒的風氣,一時在軍中蔓延。士卒們怨聲載道,義憤填膺,不滿日盛,與將領的矛盾對立,也日漸明顯激化。
那時,山東的士卒,多半自己隨身攜帶,綢緞等財產從軍。
邊防軍將領,為了謀奪士卒們活命的財產,就引誘或強迫他們,把綢緞金銀等財務,寄存在大營的倉庫之中。
然後,將領們白天驅使士卒們去做苦工,晚上則把他們捆綁在地牢裏麵,想盡千方百計,要把他們折磨、虐待致死,以便沒收他們家人及自己賴以活命的,十分可憐而又微薄的財產。
自開元二十八年(八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山東征召來的士卒,能夠活著回到老家去的,十人中不到二三人。
士卒們受到將領們如此慘毒的虐待和盤剝,心中對將領們的憤怒怨責,其中的深仇大恨,可想而知。
然而,那時的軍隊中,卻依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逃亡外邦,發動兵變,格殺將領或反抗奪權的事情。
這實在是因為士卒們,仍然還依戀他們自己的家園,顧惜他們的親人,惟恐怕他們自己違法犯罪,會連累自己的家人親屬受害的緣故啊!
自開元十年(八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宰相張悅,開始創立募兵製度,實在是為了解決兵員短缺問題,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
隻因舊的府兵製度,實在已經無法維持,不如此募兵,就根本無法保證國家兵源的供給問題。
朝廷國防軍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進而擴充為衛軍六軍。
李林甫當宰相時,府兵製度徹底破壞,衛軍六軍士卒,全部都改為了募軍。
募兵製度雖解決了軍隊兵源短少的問題,但已經留下了一係列顯而易見的嚴重弊病。
由於士卒跟鄉土,再沒有多少關聯,而他們又沒有鄉土的家屬親戚使他擔心和掛念,因之士卒們往往不能自愛自重。
為了金錢和權利,利益,他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擁戴將領,反叛朝廷,換取榮華富貴或者新首腦的賞賜。
從此,禍亂遂開始爆發,直到今天,都不能改變。
如果從前的府兵製度,沒有被朝廷廢除,怎麽會有今天不斷加劇的,犯上作亂的災難發生呢!”李泌感歎道。
“原來如此!唉,府兵製度要是能夠恢複起來,該有多好啊!”李適感歎道。
8
“是的,陛下。陛下如今考慮,恢複府兵製度,正是國家之福啊!預示著太平盛世,指日可待。
然而,府兵製度雖然具有那麽多的優點,也不是沒有一點缺點,如今卻還不是恢複府兵製度的最佳時機。
微臣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今年征調關東士卒,參加京西秋防任務的軍隊,總共有十七萬人。
微臣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光是糧食一項,就需要粟米二百零四萬斛。
若按現在的市價計算,粟米每鬥一百五十錢,則總共合計需錢三百零六萬串。
一連幾年,帝國都遭受戰亂和饑饉的蹂躪,國庫十分空虛,經費嚴重不足。
最糟的是,即令如今國庫裏,有那麽多錢,也沒有地方,可以購買到這麽多的糧食啊!
所以,臣以為,現在,還不是討論恢複府兵製度的最佳時機,這些都還不是當務之急啊!”
李泌胸有成竹,對李適侃侃而談。
9
“真是令人失望啊!為什麽這麽好的府兵征兵製度,不能夠立即實施呢?難道老天,不允許朕建立蓋世功業嗎?”
李適大為失望,臉色一下子變得陰沉,憂鬱。他有些焦急地詢問道:
“先生,既然情況是這樣,那帝國的軍隊問題,可怎麽辦呢?如果朕立即下旨,減少秋防部隊的數量,遣送他們回各自的鎮去,以緩解朝廷的財政危機,是不是可以呢?”
李泌歇了一口氣,看著皇帝焦急憂慮的樣子,也有些焦慮起來,他急忙安慰李適道:
“陛下,你也不用如此地性急。遣送秋防部隊,也不是一件說幹就能夠幹的事情。何況如今,吐蕃的威脅尚在呢!
如果陛下肯接受臣的建議,那麽用不著裁減邊防部隊,也不會過分地騷擾百姓,就可以使糧食充足,滿足秋防部隊的供應。
而且,粟米,小麥等糧食,還會一天比一天便宜。府兵製的征兵製度,當然也可以重新順利地建立起來了。”
10
“先生啊,真有這樣的好事嗎?你究竟有什麽妙計啊?請立即說來聽聽。假設真能這樣,朕為什麽不接受呢?”李適說道。
聽見李泌那麽肯定的回答,李適更加急不可耐,想立即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案,他急切地詢問李泌道。
“陛下一言九鼎,有了陛下的承諾,臣就放心了。陛下,這件事情,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立即實施才行。
如果拖延,再過十天半月,就會來不及了。”
李泌依然是不慌不忙的語氣,吊著李適的胃口。李泌擔心李適又來一個優柔寡斷,久久也不能做出決定,因此故意把時間說得很急很急。
“陛下你看,如今吐蕃軍隊,長期盤踞原州,會州一帶。他們軍隊的軍糧,都用牛來運送。
糧食運完,他們的牛,也就沒有多大的用處了。
臣建議,我們立即清理中央倉庫裏,因年久變質,或受到汙染的綢緞,把他們統統染成彩色,然後透過黨項部落,拿去與吐蕃王國換取牛隻。
每頭牛,不過價值綢緞二三匹,總計用去十八萬匹綢緞,就可換回六萬頭牛。
接著,陛下下令,朝廷所有的鐵工廠,加緊時間,製造農耕器具,然後購買大批的麥種,分別送到沿邊各軍事據點裏,下旨將領們招募士卒,撥給士卒們荒廢的田地,命令他們,用牛墾荒耕地。
朝廷與將士們約定,明年小麥收割後,加倍償還租借的麥種。
剩下的糧食,則按照市價,再增加五分之一的價格,由官府全部收購。
第二年,春季小麥收割以後,繼種雜糧,辦法與此相同。
關中土地肥沃,而荒廢的時間又久,定會獲得豐收;邊防士卒有利可圖,願意開荒墾田的人,定會增多。
邊疆地廣人稀,士卒的軍糧,又全部由官府供給。開荒墾田所得的糧食,沒有地方可賣,價格一定便宜。
所以,官府收購士卒種的糧食時,價錢雖然提高了五分之一,事實上,官府的開支,要比今年減少許多。”李泌計劃道。
11
李適越聽越興奮,不由得躍躍欲試起來。他欣喜地拍拍大腿,高興地說道:
“先生的主意,實在是好極了!先生不愧是朕的智多星。朕會立即下旨執行的。
請問先生,你還有什麽好的建議呢?”李適一聽,十分欣賞,急切地問道。
“好的!既然陛下如此坦誠虛心地接受臣的建議,臣就放膽說出自己的建議。
陛下,邊疆地區,如今官吏非常缺少,臣建議朝廷,舉行一次公開拍賣,鼓勵人民繳納糧食,換取官位,則今年的糧食,就能充足。”
李泌趁熱打鐵,建議道。
“先生,真是太好了。朕正為今年的糧食問題發愁呢!你的建議真是及時,朕會立即施行的。
先生,你還說過,連征兵製度,也可以建立。不知到底是什麽辦法啊?”李適很是性急。
“陛下,是這樣的。這件事與前麵那件事的聯係,非常的緊密。”見皇帝痛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李泌也很高興。他的談性也越發濃烈起來。
“邊防軍士卒,因開墾土地,而累積了財富,他們勢將熱愛自己開發的這片土地,不願意他遷,也不願再回自己的故鄉了。
依照朝廷現行的規定:
邊防軍士卒,每三年一次輪調。等到三年期滿,朝廷派人調查,願意繼續留下的將士,就把他所開墾的田地,永久地歸他所有;
家人願意遷來同住定居的,就由本籍縣官府,發給他們特別通行證,由沿途地方官府供應糧食,打發士卒們的家人上路,前往邊塞與士卒團聚。
把願意留下的士卒人數和名單,分別通知他們所來的鎮。下次派遣秋防部隊時,就扣減這個數目。
這樣的話,即令是河朔各鎮,也可以免除派軍接防的麻煩,而皆大歡喜。
隻要輪調幾次,邊防軍士卒,就全部都會在當地安家落戶,落地生根了。
那時候,朝廷再推行府兵征兵製度,就可以把窮苦疲累的關中,變成富強無比了。”李泌謀劃道。
12
李適聽了李泌的規劃,越發地欣喜:
“先生啊,按照你的設計,那一定會天下太平。永遠再沒有戰事了啊!”
“陛下,情形還沒有那麽樂觀,還達不到那種地步啊!
不過,臣卻有辦法,根本不用朝廷,直接出動軍隊,就能夠使吐蕃王國,自陷危境,陷入四麵作戰的境地。”
李泌故作神秘地說道,更是激發了李適的強烈的好奇心。
“先生,你究竟還有什麽妙計呢?請你趕快給朕說來聽聽吧!朕真有些迫不及待了!”李適更加喜形於色。
“陛下,原諒老臣賣個關子吧!心急吃不得熱豆腐。臣現在還不能開口談論這件事情。
必須等到朝廷的開墾政策,收到了奇效,然後才可以深入地研究討論這個問題。”
李泌欲言又止。
“先生,你趕快告訴朕吧!朕迫切希望知道,愛卿的神機妙算啊!希望先生不要拒絕朕的請求。”
李適又恢複了性急的老毛病。
“陛下,不是老臣不願意告訴你,而是現在討論這件事情,還為時過早,欲速則不達。
隻有等到朝廷的開墾政策,收到效果後,才有實施的基礎和實施的價值。
否則,這一切都隻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沒有任何談論的價值。
陛下啊,辦任何事情,都心急不得啊!尤其是治理帝國,尤其忌諱胡亂折騰,急於求成。
臣請求陛下,不要太著急地籌辦未來之事。否則,這當前的第一步,也會走不好的!”
李泌懇切地勸慰著李適,然後就打算行禮,離開延英殿,回到政事堂去。
李適也不再堅持:
“先生說得對!朕也知道,朕自己的性子,有時太急,脾氣也不太好。治國切忌瞎折騰,病急亂投醫。
朕深深地了解先生,知道先生是朕的祖父和父親的布衣之交,欣賞先生那種與生俱來的的倔脾氣。
朕會立即下旨,實施先生的建議。”
13
皇帝召見結束以後,李泌心裏很是興奮。回到政事堂,處理公事完畢,李泌激動地回到家裏,還想了很久很久。
那些與皇帝詳談的事情,其實早已在李泌的心中,醞釀和謀劃了很久很久。
“今日,我終於能夠有恰當的機會,與陛下認真地擺談出來,並且使陛下終於認可,並決定立即實施這些措施。這是一件多麽令人振奮的事情啊!
我相信,如果朝廷的國策,照此施行下去,是一定會收到克敵製勝,治國安邦的神效的。
隻是有些計劃,我現在還不能立即向陛下提出來,有些遺憾,隻有等待合適的時機了。”
李泌想著想著,不禁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
然而,李泌心裏的一些計劃,卻不能夠貿然提出來。比如,聯合回紇汗國,大食王國,南詔王國,共同牽製吐蕃王國,使吐蕃王國陷入幾麵作戰的困境之中的問題。
“我應該時刻牢記,陛下一向十分痛恨回紇汗國,他對回紇汗國早年曾經給予他的那些羞辱,一直耿耿於懷,不能釋懷。
我擔心的是,陛下聽到我的這些建議後,心裏會很不高興,要是立即拒絕,那就麻煩了。
說不定,連武裝屯田的建議,也可能會被陛下下旨廢止,那就會功敗垂成,前功盡棄了。
欲速則不達。我一定要牢記陛下的教誨,十分審慎地處理那些問題,等時機成熟,再向陛下提出以上的那些建議。”
李泌默默計劃著。
不久,李適專門派遣中使,到邊防軍中,去詳細調查士卒們的情況。
結果,正如李泌預料的那樣,邊防軍中願意留下來,申請墾荒的士卒,居然占了十分之五六還有餘。
李適得到報告,長舒了一口氣,不再憂慮征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