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巨變歲月之亂世賢相> 第175章 聞噩耗兵變涇原 避賊勢駕幸奉天

第175章 聞噩耗兵變涇原 避賊勢駕幸奉天

  1

  當初,李適還是東宮太子時,就早已經聽說了嘉興人陸贄的傑出才幹和美好聲名。


  李適心裏,一直十分仰慕和欽佩陸贄的才幹和品德,渴望與陸贄早日結識。


  李適剛剛坐上皇帝的寶座,他就迫不及待地下旨,征召陸贄回京任監察禦史。


  不久,李適又任命陸贄,為翰林學士(文學研究官),幫助皇帝起草撰寫詔書,為皇帝提供谘詢,如同李泌當初在代宗時代的職責一樣。


  那時,李適勵精圖治,曾經多次,真心誠意地向陸贄谘詢朝政的得失,希望對自己的施政有所幫助。


  李適還專門下旨,希望陸贄,能夠就國家大事提出他自己的意見,以備皇帝的參考和谘詢。


  陸贄沒有辜負皇帝李適的信任,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絕頂的智慧和遠見卓識,對朝廷大計,治國方略,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對朝政很有幫助。


  那時,就連遠在外地任職的李泌,聽到陸贄受到皇帝的重用,讀到陸贄給皇帝的上書奏章以後,心裏也感到一些欣慰和安心。


  李泌衷心希望,陸贄能夠對朝政有大的裨益,能夠幫助新君,革除弊政,複興社稷。


  然而,陸贄雖受皇帝的信任,但職務隻不過是一個翰林學士而已,在朝廷政務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與宰相楊炎,盧杞抗衡。


  自從楊炎,盧杞擔任大唐宰相以後,陸贄的光環漸漸消失,李適對陸贄的逆耳的忠言,漸漸失去了興趣,不再願意接受了。


  而且後來,李適對百依百順的盧杞言聽計從,寵信萬分,對盧杞的信任,遠在陸贄之上。


  而掌握朝廷大權,決定國策的,卻是宰相盧杞等人。


  陸贄對朝廷的政事,不能夠提供更大的幫助,飽受挫折,不禁有些喪氣,有些自暴自棄了。


  大唐有識之士,對皇帝聽信盧杞等奸佞之言,對陸贄這樣的才俊之士不用,讓他們英雄無用武之地,感到絕望,無不扼腕歎息。


  2

  此時,宰相盧杞當政誤國,朝政混亂不堪的局麵,越來越嚴重。兩河戰事,也久拖不決。天下百姓的賦稅,差役,越發繁重。


  兵困民疲,民不聊生,眼看變亂將起。


  麵對此情此景,憂國憂民的陸贄,寢食不安,決意有所作為,為皇帝出謀劃策,以匡扶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


  苦苦思索了一些日子,陸贄終於再也忍不住了,決心冒死進諫,挽救帝國危機。


  一天,陸贄緊急上疏皇帝,提出自己對於國事的一係列的警告和建議,希望皇帝清醒起來,扭轉乾坤,盡快挽救帝國的窘困。


  3

  陸贄十分焦急,就朝廷近期施政出現的諸多嚴重問題,向李適提出了誠懇的建議,希望皇帝能夠覺醒,及時采取果斷措施,扭轉朝廷麵臨的頹勢。


  在奏章裏,陸贄建議皇帝說道:

  “陛下啊:


  近些日子,國事日頹,百姓怨恨,兩河戰事久拖不決,而宰相們卻束手無策,令人憂慮。


  臣見此,是憂心忡忡,夜不能寐。


  針對近期朝廷困窘局勢的緣由,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讓陛下知曉,希望能夠對朝廷有所裨益。


  臣以為,打敗敵人的關鍵,就在於任用恰當的統帥;統帥駕馭將領的辦法,就在於掌握用人的權柄,保持統帥手中的完整的權力。


  如果任用的統帥不得當,兵馬雖然眾多,也是不足依恃的;假如失去用人的權柄,將領不接受統帥的指揮,將領雖然有才幹,還是不能為朝廷所用的。


  陛下啊,將領不能指揮士兵,朝廷不能駕馭將領,這不僅有耗費朝廷資財、放縱寇盜的弊端,而且也會有兵火不息,而終至玩火自焚的災難結局。


  現在,河北朱滔,王武俊,田悅等、河南李納等、淮西李希烈等發起叛亂的主謀,不過是四五個惡棍罷了。


  這些人之中,恐怕尚且還有一些由於誤會,擔心遭受別人的連累而受到損害,心中懷著人人自危的疑慮,匆忙之間,考慮不周,為情勢所趨,而隨波逐流,不能停止的人。何況他們的眾多部屬呢?

  臣以為,恐怕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受人脅迫利誘,而跟隨反叛的。


  如果他們知道,還有一條生路,哪裏還願意為非作歹,去當叛逆,與朝廷作對呢?


  因此,臣認為,如果朝廷如今沒有辦法,去立即解除眼前的憂慮,平定叛亂,也許就會引起其他意外變故的發生,更加危害帝國的根基。


  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利,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因過度疲勞而枯萎跌落。


  如今,人心動搖,不得安寧,事故變幻,難以測度。


  所以,軍事行動,要力求腳踏實地,疾如閃電,不要求表麵上的花架子,實際上卻遲緩拖延。


  假如不能安定根本,而去致力於救助末梢,那麽,救助末梢所做的事情,也正是禍患所起的原因。


  做天子的,應該積蓄威嚴,修養品德,昭示自己的恩德,若是偏廢,便有危險;


  身居高位,才能夠驅使部屬,如果權柄握於部屬之手,結果一定背道而馳。


  皇上所在的京都三輔地區,是四方的根本,維係帝國的中樞,應該居於重兵防守之地,以便控製輕兵屯戍之地。


  如果輕重顛倒,便不合乎事理。


  太宗布置府兵,分別隸屬於皇家禁衛軍。大概軍府共有八百餘所,而安排在關中的軍府,便約有五百所。


  這樣安排,造成的最大優勢是,即令集中全國的兵力反叛朝廷,都敵不住關中的軍事力量。


  那麽,太宗皇帝居於重兵防守之地,以便控製輕兵屯戍之地的意圖,是十分明白的了。


  如今,國家安定的日子長了,軍備逐漸衰敗,甚至廢棄。


  雖然軍府、衛所的製度與名稱,都依然存在,但是兵馬演練,卻很罕見,已經荒廢了。


  所以最終,安祿山竊取權柄,乘著外有重兵的資本,發動叛亂,有如洪水滔天,立即挑起滔天大禍,兩京相繼失守。


  幸好,靠著西部邊疆還有的邊防軍隊,諸牧監還有戰馬,各州還有糧食,所以肅宗皇帝,才得以鏟除叛逆,複興社稷。


  乾元以後,外患內患,又相繼發生。朝廷集中整個中央軍隊,向東西討伐,是疲於奔命。


  邊疆的軍備,既已廢馳,禁兵複又空虛,完全沒有防禦的能力。


  吐蕃王國,乘朝廷虛弱,深入內地侵擾。所以先帝陛下無法抵禦,便避開吐蕃東幸。


  這都是因為,失去居於重兵防守之地的優勢,就難以控製輕兵屯戍之地的權柄了。


  這就是忘記考慮基礎必須深,根本必須鞏固,必然產生的悲劇結果啊!

  如今,朝廷內有寇盜,崤山、函穀關等,便失去了險要,毫無戰略意義;外有蠻族的攻侵,汧州、渭州,便都成了外族的天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有各地的軍隊,難道能救助一朝發生的禍患嗎?

  陛下如果回顧往事至此,想到這種可能性,難道不為此而寒心、而日夜擔心嗎?


  現在,朔方、太原等鎮的軍隊,遠在崤山以東;禁軍神策等六軍,又相繼開出關外,去討伐叛逆。


  倘若有賊臣勾引敵寇,狡猾的敵虜窺伺邊疆,看準縫隙,乘虛而入,悄悄侵犯邊防的亭障,陛下將怎麽辦呢?這是愚臣在私下裏所擔憂的啊!


  不知陛下,到時候,將如何抵禦這些亂局呢?

  臣從側麵得知,陛下起初下旨,討伐叛軍時,議事的人,大多把討伐用兵,看得輕而易舉,說成是易如反掌。


  議事的人都說,隻有調兵出征,而實無戰事,就可以解決問題;兵役不會超越時限;算起來需要兵員也不會太多;估計費用也不會太大;國事並無騷擾,百姓並無辛勞。


  誰曾料到,後來戰事相繼,災禍頻仍,變故難以測度。


  隨著戰事時間的延長,逐漸背離了初始的謀劃,與大家預料的情況,恰恰相反。


  以往被天下人視為災禍,都說鏟而除之,便可再回到太平之世的叛逆,是李正己、李寶臣、梁崇義、田悅諸人;

  以往被朝廷所信任,都說任而用之,便可除去禍亂的叛逆,是朱滔、李希烈等人。


  不久前,李正己死了,李納接續了他;李寶臣死了,李惟嶽接續了他;梁崇義被平定了,李希烈又反叛了;李惟嶽被殺掉了,朱滔又叛離了。


  這樣說來,在往年被視為心腹大患的人,如今四個已經去掉三個了,但禍患終竟未曾減弱;


  以住被信任的忠貞可靠的人,現在卻自行反叛了。而剩下來的人,也難保不叛。


  由此可見,陛下啊,帝國是安寧或是危難,就在於能否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有利形勢啊!任務是完成或是失敗,關鍵就在於如何用人啊!


  如果形勢安定,社稷安寧,有叛意的人,也會變成忠心耿耿的良臣;


  如果形勢危急,同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勢同水火的仇敵。


  陛下啊,如今帝國的形勢,十分危急。陛下您為什麽,不能認真地檢討檢討,朝廷過去的不當措施,深自反省,勵行改革,革除弊政呢?

  為什麽陛下,您不能修正過去欠妥的策略路線,收回掌握在部下手中的權柄,鞏固帝國的基礎呢?


  臣私下以為,如果陛下不在這些大政方針方麵下手,進行革新,掃除弊端,無論陛下你怎樣孜孜不息,勤勤懇懇,苦思積慮地追求那些不可能達到的目的,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的!

  陛下,你這樣做,怎麽還能夠企圖一心完成,那些永難完成的任務呢?


  而今,關輔之間,能夠征收的捐稅,以及能夠抽調出征的士兵,已到了百姓能夠忍耐的極限了,已經不可以,再竭澤而漁了。


  現在,就連首都長安的皇家警衛部隊,也已經十分單薄了。


  萬一,陛下的將帥之中,再出現一個像李希烈那樣的亂臣賊子,他們或者在邊疆割據,引誘鄰國,或者就在京師暴動,冒犯皇宮宮闕,陛下如何應對呢?


  陛下你麵對這樣的嚴重危機,應該怎麽辦呢?不知陛下,您可有什麽適當的應對措施呢?

  假如陛下,願意虛心聽從微臣的意見,接受臣的建議,臣相信,一定能夠對國事有所裨益。


  微臣建議,陛下應該把神策軍及禁軍特遣兵團李晟等將領率領的部隊,以及所有派出京師,到外地去駐紮的子弟兵,一律班師複員,叫他們立即回京師,休養生息;

  然後,陛下公開訓令,涇州,隴州,邠州,寧州等地官吏人等,要他們專心戒備,守衛自己的疆界,承諾絕不再對他們的百姓和軍隊進行抽調,就可以使軍民定下心來,發展生產,安居樂業。


  更請陛下立即再頒詔書,撤銷京師及京畿直屬的房屋捐等一切的苛捐雜稅。


  希望借此措施,能夠使已經繳納捐稅的百姓的怨恨,能夠很快平息下來,因沒有繳納而正受懲罰的人,能夠獲得片刻的安寧。


  這樣的話,人心自然會祥和平靜,反側自消。


  那麽,國家的基礎和根本,也就會自然穩固下來,帝國也才能獲得安寧。


  希望陛下研究,接受臣的建議。”陸贄痛心疾首地建議道。


  4

  陸贄富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上疏,如石沉大海。李適閱罷,根本不加理會,也不能接受陸贄的建議。


  聞聽皇帝對陸贄的中肯建議,不聞不問,朝野內外的官吏百姓,更加絕望。


  於是,兵變的災難,就在李適、盧杞等大唐朝廷君臣的延緩遲誤、冷漠顢頇中,慢慢釀成了。


  5

  此時,李泌在杭州任所,也聽說了朝中發生的諸多變故,對皇帝陛下一味信任盧杞,不肯虛心接受陸贄等人的意見和建議,痛心惋惜不已。


  但李泌心裏,也十分清楚,憑著陸贄與皇帝的深厚情誼,陸贄的意見和建議,陛下也不肯聽從,自己更是遠水難救近火,無能為力了。


  自己遠在杭州,根本就沒有機會,能夠勸說皇帝,能夠讓皇帝接受陸贄等大臣深謀遠慮的建議。


  何況如今的李適,也不是初繼位的皇帝,他對宰相盧杞是寵信備至,言聽計從,迷戀至深,根本就聽不進其他大臣的意見和建議了。


  6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適罔顧民怨沸騰的現實,翰林學士陸贄等文武大臣的反對和勸說,依然一意孤行,固執己見,堅持實施自己的國策。


  李適照例下詔,征調涇原鎮等各道部隊,前去增援襄城的官軍,繼續圍攻李希烈的叛軍。


  李適下詔,集中官軍的優勢兵力,前去攻打駐守襄城的李希烈,務必要全殲李希烈叛軍,給反叛的藩鎮,一個大的教訓。


  7

  此時十冬臘月,邊塞地區已經逐漸寒冷,已到了隆冬天氣。連日冬雨淋漓,氣候十分惡劣。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二日,涇原鎮節度使姚令言,率領涇原鎮的特遣兵團士卒五千人,從邊塞涇原鎮,千裏迢迢,終於疲憊不堪地抵達了京師長安,準備稍作休整以後,再前往襄城駐紮,支援討伐李希烈的官軍。


  當初接到皇帝旨意,涇原鎮將士不敢耽誤,立即長途行軍。很長的時間,涇原鎮將士們都是冒雨行軍,匆匆趕路。


  涇原鎮全軍上下官兵,都是饑寒交迫,疲憊不堪。


  那時,遭受多年戰亂的邊塞,經濟凋敝,窮困不堪,糧食布帛等物質非常奇缺。


  涇原鎮隊伍中,很多涇原的官兵,還攜帶著自己的未成年的兒子,或是年幼的弟弟,一起隨軍。


  涇原官兵,父子兄弟一同前來京師,就是希望皇帝陛下,能夠看在將士們辛勞奉獻的份上,得到一點優厚的賞賜,帶回自己家裏,去維持一大家子人的生命。


  但涇原將士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悲慘遭遇與辛苦跋涉,沒有哪個朝廷君臣同情憐憫。


  抵達京師長安後,他們尊敬的皇帝陛下,滿朝文武大臣,竟一點賞賜,也沒有給他們頒發。


  涇原將士們,心裏的失望與不滿升級,怨怒與仇恨也油然而生,不可阻遏。


  8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三日,涇原鎮特遣兵團的大軍隊伍,前進到達滻水。


  李適下詔,命令京兆尹王翃,代表皇帝,前去犒勞將到東方前線作戰的涇原三軍將士。


  涇原三軍將士根本沒有想到,皇帝下詔,安排的犒賞宴上,席桌上擺出來的,竟然隻是連皮帶殼的粗糙穀米飯和一點點青菜,竟然沒有一點肉星。


  涇原三軍將士,早已經是是滿肚怨氣,此時更是憤恨交加。


  京兆尹王翃等慰勞官員,對將士們的悲慘遭遇漠不關心,冷漠無情,對他們的憤怒,熟視無睹,不聞不問。


  看見這種情形,涇原三軍將士,忍無可忍,突然爆發了。


  一霎時,憤怒心酸和怨恨不滿,控製了涇原三軍將士的神經。涇原三軍將士,暴怒若狂,發起瘋來。


  將士們們用腳,將米飯桌子,一腳踢翻。那些粗糙的穀米飯和那一點青菜,統統都傾灑在地。


  涇原三軍將士氣憤填膺,禁不住狂喊亂叫起來道:

  “反了!反了!反了!我們反了吧!反了吧!什麽狗屁皇帝,竟然不顧我們的死活!


  皇帝大臣,也都不知道體恤我們的艱難和危險。我們憑什麽,去為他們賣命呢?


  你們這些高高在上,自以為高貴的家夥,實在是太混賬,太混賬了,根本不管我們的死活!


  我們頂著寒風淒雨出征,眼看就要戰死在敵人之手。可是皇帝陛下,連飯都不叫我們吃飽,叫我們如何去殺敵呢?

  你們這些自私自利,貪贓枉法的家夥,究竟是些什麽東西呢?卻要命令我們,用我們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敵人的雪白鋼刀!


  大唐朝廷君臣,你們這些沒有良心的家夥!你們憑什麽,要叫我們,去為你們賣命呢?


  兄弟們,我們反了吧!反了吧!反了吧!不反的話,我們就會立即被餓死,怎麽能夠苟延殘喘呢?”


  涇原三軍將士,狂暴憤怒,無法製止,互相吆喝道。


  9

  “是啊,兄弟們,我們怎麽辦呢?怎麽辦呢?那個昏庸顢頇的大唐皇上,已經完全不管我們的死活了!

  兄弟們啊,看樣子,我們隻有自己去尋找活路了。不然,我們根本沒有機會,自己活命了啊!


  兄弟們啊,我們在邊塞,早就聽說,那個猜忌昏庸的皇上,隻知道搜刮百姓的錢財,吝嗇得實在要命!

  如今看來,果然如此!連一點點酒肉,都舍不得賞賜給我們。


  我們都要去前線送命了,他卻舍不得發給我們一點賞賜。真他媽的不是人啊!

  兄弟們啊,那個昏庸的家夥,舍不得賞賜我們,不如我們,自己去京師長安去取啊!


  兄弟們啊,小弟我聽到到過京師的百姓傳說,陛下的瓊林、大盈兩座寶庫裏,金銀珠寶,綢緞瑪瑙,是滿坑滿穀啊!

  既然皇帝陛下都能夠打著各種旗號,向商人百姓索取,借用,我們為什麽就不能夠效仿一下,也向皇帝借用一點,救救我們的急呢?”


  一個士卒張琪睿很無奈氣憤地,向身邊暴怒的將士們煽動建議道。


  “說得好!張兄弟!說得好!說得好!取他娘的,借他娘的!我們也學著,向皇帝借用一點,我們好帶回家去,維生活命啊!


  走啊,兄弟們!我們向皇帝借錢去!借錢去!不去借錢的,都是膽小怕事的狗雜種養的!”


  大家一致讚成,互相鼓動著說道。


  將士們飯也不吃了,立即帶盔穿甲,迅速集合了起來。他們舉起涇原鎮的大旗,擂動涇原鎮的戰鼓,呼叫呐喊著,威風凜凜地揮軍,直向長安城的方向而去。


  京兆尹王翃等慰勞官員,一見大事不妙,早已經逃之夭夭,回京向皇帝匯報。


  涇原鎮的將士,紀律嚴明,隊伍整齊,浩浩蕩蕩地向京師長安的方向進發。


  沿途一些膽大無畏、怨恨朝廷的地痞流氓,窮苦百姓,也紛紛加入到嘩變的涇原鎮大軍的隊伍裏。


  涇原鎮大軍的隊伍,越來越龐大。


  這些無賴百姓都希望,借助涇原鎮將士的威勢,能夠向皇帝施加一點壓力,借此發泄一下心中久已憋屈的憤怒,趁火打劫,撈取一點錢財珠寶,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10

  涇原大軍主帥節度使姚令言,此時正在皇宮中,接受皇帝的教誨,向皇帝辭行。


  聽說涇原將士兵變的噩耗以後,節度使姚令言大驚失色,急忙飛騎上馬,一路狂奔,奔到了長樂阪,準備前去阻止變兵的前行。


  見主帥節度使姚令言前來阻止進軍,變兵們更是怒火中燒。他們平時心中積累的憤怒與怨恨,早已經無處發泄,如今正是機會了。


  於是,變兵們趁著混亂,首先向主帥節度使姚令言,發動了攻擊。這時,就有變兵趁亂,發射冷箭,向主帥姚令言射擊而去。


  節度使姚令言見眾怒難犯,情勢不妙,急忙躲避,逃到了一邊,讓開了道路。


  但姚令言思索了一會,覺得變兵們的做法,已經釀成大錯,非常不妥。


  節度使姚令言仍然硬著頭皮,俯身抱住馬鬃,冒著生命危險,闖進了變兵群裏,大聲向將士們安慰解釋了起來:


  “我的兄弟們啊,你們冷靜一些啊!冷靜一些啊!你們可知道,你們這樣的舉動,是犯下了株連九族的滔天大罪了嗎?


  皇上派我們去東征盜賊,如果我們立下了功勞,我們還用擔心,會沒有榮華富貴嗎?


  你們為什麽要造反作亂,做出這些屠滅家族,株連九族的叛逆的事呢!兄弟們啊,你們快快冷靜一些吧!冷靜一些吧!”


  變兵們的情緒,早已經被憤怒和怨恨左右了。憤怒與怨恨,早已經衝昏了他們的頭腦,哪裏還能聽從並接受,主帥節度使姚令言的建議和意見呢!

  變兵們不僅拒絕接受上司,主帥節度使姚令言的勸導命令,而且還拔刀揮劍,圍住他們的主帥姚令言,挾持著節度使姚令言,繼續向長安城的方向挺進。


  11

  聞知事態,已經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李適大驚失色,頓時後悔莫及,急謀補救措施。


  李適驚慌失措地緊急下令,立即賞賜涇原將士們,每人綢緞兩匹,想借此安撫涇原將士們,平息他們的暴亂。


  聞聽皇帝依然沒有醒悟,竟然頒發如此吝嗇小氣的賞賜,變兵們越發不滿忿怒。


  涇原將士發箭,射向宣讀聖旨的欽差宦官張超群。欽差宦官張超群見勢大驚,聖旨都來不及讀完,就急忙倉皇逃離了。


  變兵們迅速向前挺進,迅速抵達了京師的通化門外。


  12

  李適見局勢越來越不妙,立即再派欽差宦官李宗瑞等人,前去通化門安撫說服涇原亂軍。


  可惜為時已晚,變兵們已經不再相信皇帝的承諾和許願了。他們憤怒至極,竟然當眾,把皇帝的使者李宗瑞當場誅殺了。


  欽差宦官李宗瑞的鮮血,並沒有讓涇原將士清醒,反而讓將士們的血液,更加地沸騰。


  李適惶惶不安,急忙下令,再緊急調用牛車二十輛,裝滿金銀珠寶運出去,作為對涇原將士的賞賜。


  那時,涇原變兵們已經闖進了京師皇宮宮門。他們群情激憤,對皇帝的微薄賞賜,不理不睬。


  守衛皇宮的禁軍六軍衛士,見涇原變軍聲勢浩大,都紛紛逃離了自己的崗位。


  喧嘩呐喊的聲音,震天動地,大地一片沸騰。此時的首都局勢,已經完全失去了控製,根本就無法製止變軍們的為非作歹了。


  聞聽涇原士卒兵變的消息,長安軍民大感不妙,心裏大為驚駭。


  有些聰明敏感的市民,立即攜家帶口,四散奔逃,向城外逃去。恐懼頓時籠罩了整個京師長安。


  涇原變兵們,卻並沒有傷害無辜的長安市民。相反,他們一邊前行,一邊還向驚慌失措的長安居民宣布道:

  “長安三輔的父老鄉親們,你們不要害怕,不要恐懼,我們都是和你們一樣的窮苦人!我們是向皇帝借錢的,並不是針對你們!你們不要恐慌!

  我們也是被逼無奈,要想活命,才出此下策的!今天,我們為你們做主來了!我們要來解救你們了!


  從今以後,再沒有誰,敢於借走你們的錢了!也沒有誰,敢再抽你們那麽多的‘交易稅’和‘房屋捐’了!”


  涇原變兵們一邊走著,一邊宣講著他們自己的主張,為他們的行為辯護。


  13

  李適見涇原變兵兵臨皇宮,再緊急派自己的皇子普王李誼,翰林學士薑公輔等人出宮,去與涇原將士們溝通解釋。


  但大好的機會,早已經失去,沒有誰肯聽他們的解釋了。普王李誼,翰林學士薑公輔等,無法說服亂軍,也隻好緊急逃離。


  涇原變兵,那時已經在皇宮丹鳳門外集結。大膽的長安居民,聚在一起參觀看熱鬧的,有成千上萬人。


  14

  當初,禁軍最高指揮官神策軍使白誌貞,主持招募禁兵將士。為了吃空餉,神策軍使白誌貞對東征李希烈,而戰死的禁軍兵員,一概隱瞞不報。


  但凡收受到市井商賈、富人的賄賂,神策軍使白誌貞,便將他們的名字記上,補為禁軍兵員,作為禁軍隊伍的一員。


  這些市井商賈富人的名字,雖然寫在禁軍的軍籍裏,享受朝廷的供給與賞賜,而他們自身,仍然住在商肆之中販賣貨物,並不到禁軍隊伍中,去執行日常的軍務。


  司農卿段秀實,非常正直忠誠,了解到禁軍中這種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缺人少員的情形,心裏非常憂慮,上言皇帝警告說道:


  “陛下啊,如今的禁軍六軍將士,很不精良。隊伍不振不說,各軍的員額,也全都缺少,不能夠滿員。


  倘若猝然間發生禍難,陛下將如何去防禦,依靠誰去保護陛下呢!”


  李適昏聵,寵信神策軍使白誌貞,不相信神策軍使白誌貞,會弄虛作假,欺騙他。


  見到段秀實的奏章,李適認為段秀實多管閑事。他臉色不慍,訓斥段秀實說道:

  “段大人,朝廷用人原則,分層負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你隻管管好司農卿的事務,恪盡職守就好了。


  至於大人職權外的其他事務,你盡量少管,不要多管閑事。神策軍自有將領領導,朕非常清楚,不會出現什麽問題的。


  你就不要胡言亂語,中傷他人了。”


  李適不悅,訓斥段秀實道。見皇帝發怒,包庇神策軍使白誌貞,段秀實再也不敢言語。


  15

  現在,見亂局已經釀成,李適手足無措。他立即緊急下旨,征召神策軍六軍將士,前來保衛皇宮,拒抗涇原變兵,保護皇帝。


  然而,神策軍六軍將士,為了避禍,早已經逃之夭夭。竟沒有一個將士,前來應詔,接受皇帝的旨令,保衛皇宮。


  就在頃刻間,氣勢洶洶的涇原變兵,已經劈開了皇宮的宮門,蜂擁而入,闖入了宮城裏。


  李適見涇原變兵湧入,大為恐懼。


  他這才驚惶失措地呼叫妻子王貴妃、韋淑妃、太子李誦、諸王、女兒唐安公主等人,從皇家林苑的北門,倉皇逃離了宮城。


  王貴妃慌忙間,把傳國玉璽,係在自己衣服上,帶了出去。


  後宮中的諸王、公主等皇家眷屬,來不及跟從皇帝出走的人,有十分之七八,被困在了皇宮裏。


  16

  當初,自從宦官魚朝恩被皇帝誅除以後,宦官就不再掌管軍事,直接管理禁軍了。


  有名叫竇文場、霍仙鳴的宦官首領,當初李適還是太子,居於東宮之時,他們就開始事奉李適了。


  宦官首領竇文場、霍仙鳴,見現在的局勢混亂,情況十分緊急,但心裏還有些清醒。


  倉促之間,他倆緊急集結了宦官一百餘人,保護隨從著李適和皇宮眷屬,向宮外匆匆逃亡。


  李適命令兒子普王李誼,擔任先行斥候,在前麵開路;命令長子太子李誦,手提佩刀,在後壓陣警戒。


  駙馬都尉郭曖的弟弟司農卿郭曙,當時正帶著家兵數十人,在禁苑中打獵。


  聽說皇帝的車駕出行以後,司農卿郭曙,急忙帶著他的家兵數十人,在道東謁見皇帝,並一道保衛皇帝。


  右龍武軍使令狐建,當時正在軍中,教練將士們射箭。


  得知皇帝出逃的消息以後,右龍武軍使令狐建,知道皇帝危險,便率領部下將士四百人,追上李適,一道隨從保衛皇帝。


  李適命令右龍武軍使令狐建,率領他部下的四百將士,與太子李誦一道,在後麵作為皇帝的殿後部隊,保護大家。


  到了此時,李適才愧悔莫及,懊悔當初,沒有聽從段秀實和陸贄事先的警告話語。


  17

  翰林學士薑公輔,那時也緊緊護衛皇帝一道出逃。雖然逃亡匆匆,薑公輔那時的頭腦,還算有些冷靜,能夠深謀遠慮。


  見皇帝不顧一切,倉皇出逃,薑公輔急忙上前,攔住李適的馬頭,提醒李適說道:

  “陛下啊,我們已經逃出了皇宮,脫離了危險,您不要緊張過度,請保持陛下的鎮靜!


  有件特別緊急之事,必須皇上立即下旨,加以處理才行。


  閑居京師的朱泚大人,一向很有威望,曾當過涇原鎮的統帥節度使。


  朱泚大人受老弟朱滔叛亂的事件牽連,被陛下調回京師賦閑,一直呆在長安。


  臣聽說,朱泚無辜被貶,心裏一直憤憤不平。


  微臣擔心,朱泚會被涇原鎮的叛軍利用,跟隨亂軍去叛變朝廷。如果這樣的話,那就十分危險了。


  微臣的建議是:


  既然陛下不能夠推心置腹地對待他,那麽就不如索性馬上派人,去殺掉他,或者立即帶走他,免得留下禍患。


  假如變兵們擁護朱泚做他們的領袖,利用朱泚的威信,去集結變兵作亂,恐怕後來的局勢,就會更加難以控製!


  如今事情很緊急,請陛下下旨,立即召喚朱泚一同逃走,免得朱泚被變兵利用。”


  薑公輔提醒李適說道。


  李適此時,已經恐懼至極,被嚇破了膽。他六神無主,隻知道自己逃命要緊,哪裏還能認真考慮薑公輔的話呢!


  他慌不擇言地急急說道:

  “愛卿,此時形勢危急,處理那些事情,已經來不及了!叛軍就要追來,我們還是逃命要緊!以後有空,再行處理這件事情!”


  李適拉起自己的馬頭,拍馬掉頭而去了。翰林學士薑公輔,不敢再說,隻有緊緊跟隨,保護皇帝。


  當天夜裏,皇帝一行人馬,逃到了鹹陽。大家隻吃了幾勺飯以後,便離開鹹陽,匆匆地趕上路了。


  18

  因為涇原鎮的將士的變亂,是在毫無征兆地情況下,突然發生的。


  事出意外,所以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亂成了一團。大家驚慌失措,膽戰心驚,不知道失魂落魄的皇帝究竟逃到了哪裏。


  宰相盧杞、關播等,聽說涇原亂軍作亂以後,從中書省裏逾牆而出,逃出了京師長安。


  後來,宰相盧杞、關播等,聽路人說,他們看見皇上一行,向北逃去了。


  文武百官才知道皇帝音訊,急忙向北,去追趕聖駕。


  神策軍使白誌貞、京兆尹王翃以及禦史大夫於頎、中丞劉從一、戶部侍郎趙讚、翰林學士陸贄、吳通微等文武大臣,一直追到了鹹陽,才終於追上皇帝一行,得以護衛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