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勤王軍雲集靈武 李承光率軍助主
1
七、八月以來,先先後後來到靈武的勤王大軍,已經將近有十萬人之多了。
但這些軍隊,大多是由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藩鎮將領,分別率領的朔方,河東,安西等藩鎮的部隊。
他們並不是李亨最為親信的中央禁衛軍,李亨還是覺得心裏很不踏實。
李亨日思夜想,都是如何盡快地收集潼關殘兵,裝備自己的嫡係中央部隊。
苦苦地謀劃了好久,卻依然沒有看到一點成功的希望,李亨又開始憂鬱沉悶起來。
久無良策,李亨隻得立即命令李輔國道:
“輔國啊,麻煩你速速前去,邀請長源先生,前來行宮,朕有要事相商。
元帥府裏先生留下的事情,交由廣平王,南陽王,建寧王諸王處理,朕要與先生商量國事。”
2
聽到皇帝召喚,李泌跟隨李輔國,匆匆忙忙地來到了李亨的行宮裏。
李泌剛剛踏進行宮,李亨就心急火燎地說道:
“先生快請坐,朕有急事找你!輔國啊,赤日炎炎,行宮李悶熱異常,朕心裏很是不爽。
麻煩你前去,親自給朕與長源先生,準備點涼茶冰塊,朕馬上要與先生商討國事。”
“多謝陛下,不用客氣。”李泌感激地對李亨說道。
3
“長源啊,你先坐下!你我不是外人,朕就坦率地說說自己的心事,說說朕為什麽如此著急吧!
朕如今最為擔心的,還是軍隊的給養,各地賦稅的輸送問題以及防備叛賊軍隊的來襲啊!
朕的手下,如今雖然有了數萬人馬,但依然是兵微將寡。與叛賊的數十萬大軍相比,依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啊!
更主要的是,前來勤王的,都是藩鎮的部隊,大都是些驕兵悍將,朕難以駕馭。
朕的身邊,一直沒有一支朕特別放心的嫡係部隊,為朕保駕護航,所以朕一直十分憂心。
先生你認為,朕的擔心是多餘的嗎?朕究竟應該如何去應對朝廷的亂局呢?”
見到李泌,李亨就像見到了親人,迫不及待地說出了心中的擔心和憂慮。
4
“陛下啊,微臣覺得,您的有些擔心,是有些多餘。微臣早就對陛下說過,陛下對待臣下,應當真誠信任才是!
將心比心,士為知己者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微臣希望陛下,自始至終,都能夠一直以寬闊的胸懷,去善待部下的將相們。
當然,陛下的憂慮和擔心,臣也十分理解。
朝中老將,老臣,他們聽從太上皇的旨意習慣了,一向受著太上皇的指使,對陛下多多少少有些抵觸抗拒情緒,這也是人之常情。
陛下何不另辟蹊徑,任用年青的臣子,將領,對他們委以重任,讓他們脫穎而出呢?比如郭子儀,李光弼皆是。
微臣非常理解陛下,渴望平定叛賊的急迫心情,也知道陛下因為軍隊的問題,心裏一直不太安穩。
微臣以為,陛下也不用太過性急。微臣也已知道陛下的煩憂,已經在心中,替陛下想好了對策。
近些日子,臣與廣平王諸王反複磋商研究,已經替陛下找到了一支值得親信的精銳之師。
微臣正想與陛下,交流交流,如何去收複這支軍隊呢!”李泌不急不慢地說道。
5
“先生,朕親信的軍隊,到底在哪裏呢?這支隊伍究竟在哪裏呢?先生,你就不要故弄玄虛,快告訴朕吧!朕已經等不及了。
朕當前最需要的,就是值得朕親近信任的軍隊啊!”李亨越發急不可耐。
“陛下,不要著急!請聽微臣慢慢道來。
微臣不是早就反複對陛下說過,隻要陛下信任臣,全權由臣負責,臣就會交給陛下一隻精銳之師嗎?
隻是,近些日子,臣見陛下忙於接待各藩鎮勤王將領,忙忙碌碌,所以把這件重要的事情忘記了。
臣知道,陛下當初,曾經在潼關守軍中,經營了很長時間,花了很多心血。
陛下在這隻軍隊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這就是陛下的一支嫡係部隊。
微臣所說的,就是這支軍隊,如今掌控在步軍都將李承光的手裏。如今的當務之急,就是希望陛下迅速下旨,召集李承光的手裏這支潼關散軍。”
“朕已經下旨給李承光,召集這支潼關之軍了啊,可是沒有多大效果啊!
這支潼關之軍的將領李承光等人,幾乎是沒有響應朕的旨意。朕對沒有順利解決李承光這件事,一直感到十分著急啊!”
李亨急慌慌地對李泌說道。
“陛下不用如此著急。臣相信,這支潼關之軍,很快就會被陛下收編過來。
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如果不盡快收編的話,恐怕日後會壞了陛下的大事!
現在,微臣心中就有一計,可以迅速地收編李承光的這一支大軍,為陛下所有。”
李泌還是一副胸有成竹,不急不躁的樣子。
6
“先生究竟有什麽妙計啊?請盡快給朕說說吧!”李亨簡直是急不可待了。
“陛下一定清楚,這支潼關軍隊,如今一直是掌握在步軍都將李承光的手裏。
在潼關兵敗以後,李承光作為步軍的都統,收集和掌握了大部分的潼關殘兵。
可是,因為李承光一支對陛下有些誤會,擔心陛下的懲罰。所以,李承光對陛下和太上皇,采取了兩麵觀望,首鼠兩端的態度。
所以臣以為,收編這支軍隊的關鍵,實際上都在步軍都統李承光的手裏啊!”
李泌解釋說道。
“先生說得很對!
朕也曾經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知道問題的關鍵,是在李承光的手裏。李承光手中的軍隊,確實令朕這個新皇帝,非常擔憂啊!
朕與先生,君臣一體,就明人不說暗話了。
朕深知,一旦李承光選擇支持奔蜀的太上皇,或者是擁兵自重,甚至是直接前去投奔安祿山叛賊,都會給朕的新朝廷,帶來嚴重的威脅,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
李承光這家夥,曾經長期擔任河西兵馬使。封常清被斬之後,潼關大軍,又曾經由李承光暫領,因此,李承光在軍隊中,有非常崇高的威信。
可是當初,李承光卻是親近楊國忠那老賊的,一向與朕的關係不睦。
所以,朕也知道,他之所以遲遲不表明態度,實際上是忌憚朕處理他,可能這就是他對朕若即若離的原因吧!
朕也朝思暮想,想招安他歸順於朕,幫助朕鏟除叛賊,可是一直沒有良機妙策。
請問先生,這個棘手的問題,究竟應該如何去處理啊?你想到了什麽妙計,可以為朕收複李承光呢?”
李亨沒有了主意,用疑惑的眼光,專注地看著李泌。
7
“陛下,不用著急。微臣已經有了好主意,找到了處理問題的妙計。李承光手握十萬大軍,此事隻可以智取!
臣相信,隻要方法得當,沒有什麽解決不了的問題的。
前麵臣不是與陛下聊過,人生的誘惑嗎?陛下當初還疑惑臣為什麽提出這個奇怪的問題。
陛下一定清楚地知道人心。幾乎天下所有的人,都是經受不住利益、權力、美色、榮譽等貪欲的誘惑的。隻要誘惑足夠大,沒有什麽事情不能夠成功。
我們何不投其所好呢?
陛下你說,我們如此如此,怎麽樣呢?”李泌附在李亨的耳邊,嘀咕了起來。
李亨越聽越欣喜,滿臉笑容,恍然大悟道:
“好的,真是妙計!這麽巧妙的計策,朕怎麽就沒有想到呢?就依先生的建議,麻煩先生,親自為朕走一趟吧!”
8
不久,李亨接受李泌的建議,派遣李承光的舊友李成環,充當秘密使節,陪同李泌,前去軍中,說服步軍都將李承光歸順新朝廷。
使節李成環,陪同李泌,很快就到了李承光的軍中。
9
卻說自從潼關兵敗以後,步軍統領李承光逡巡猶豫良久,也不知道究竟是選擇效忠西蜀的上皇,還是現今的新皇帝李亨,或者投靠安祿山。
見皇帝的使節自己的老友李成環,陪同李泌到來,李承光不敢怠慢,急忙盛情迎接。
李泌察言觀色,一眼就看出了李承光的猶豫心態,心裏一喜,與李成環相視一笑。
賓主寒暄就位以後,李成環遂按照李泌的授意,用推心置腹的語氣,率先向李承光說道:
“李大帥,別來無恙啊!李大帥,你看這是誰啊?你的麵子夠大的了,長源先生也親自來拜訪你了!
李大帥啊,你的大好機遇來了,大帥何不緊緊抓住呢?”
李承光佯裝不解:
“先生請坐!末將愚昧,怎麽不知道先生與陛下的關係呢?有勞先生遠行,末將愧不敢當。怠慢了先生,末將罪該萬死!
李老弟啊,大哥不過是一個無所依托的敗軍之將,哪裏有什麽大好機遇呢?”
“李大帥過謙了。不瞞李大帥說,大帥手中的軍隊,就是最佳的籌碼。新皇即位不久,羽翼不振,渴望諸將的擁護。
如果大帥當機立斷,率先選擇向新朝廷靠攏,投向靈武朝廷,這是名垂青史的擁戴之功,一定會得到陛下的格外寵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榮華富貴的。
臣出行時,陛下曾經當著先生之麵,與臣談論道:
‘愛卿啊,不瞞你說,朕當初因為與李將軍對國事的看法不同,的確與李將軍有些不愉快。
然而,朕如今已經是一國之君,當以天下為重,以百姓蒼生為重,怎麽會斤斤計較過去的小事呢?這不是一個君王應有的氣度。
過去的不愉快,就讓他過去吧!
你見了李將軍以後,一定要對李將軍好言相勸,向李將軍說明朕的心意。
隻要李將軍肯率領大軍,擁護朕的朝廷,哪怕是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高職,朕又有什麽舍不得的呢?
隻要將軍能夠忠心耿耿地為國為民,何憂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能夠獲得呢?’
李大帥你看,天下兵馬副元帥,可不是一般的將領,能夠獲得的啊!
由此可見,陛下對大帥的期許很大。
請問大帥,還有什麽顧慮,值得猶豫的呢?如果大帥不信,完全可以問問先生!”
使節李成環,用十分真誠的語氣對李承光說道。
“的確如此!”李泌附和道,“陛下擔心大帥不信,所以要臣親自走一趟。大帥認為長源撒謊,砍掉長源的腦袋也無所謂。”
李承光聽後,怦然心動。李成環,李泌暗暗高興。
“末將怎麽能夠不相信先生的話呢?大人的勸解也說得很對。
末將不是悖逆之臣,臣心裏常常想的,是如何報達皇上和太上皇的恩德,協助平定天下叛亂,濟民於水火之中。
末將哪裏是渴求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高官厚祿的誘惑呢?
如果真如先生和李大人所說的那樣,末將還有什麽猶豫的呢?末將心意已決。”
李承光答應道,“先生和李大人稍歇一會,末將進去與諸將商議商議!”
10
李泌的計策,很快就收到了奇效。
不久,步軍都將李承光,吃掉了誘餌,被誘到了李亨的行在靈武,率軍來到了新皇帝李亨所在地安化郡。
李亨大喜。
李亨立即發布詔令,任命李承光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改名李匡國,協助廣平王征討叛賊。
李承光一介武夫,單純幼稚,沒能看透李亨的狡詐伎倆,終於自投羅網了。
11
見李承光終於落到了自己的圈套之中,李亨暗自大喜。他不敢遲疑,迅速下旨,徹底解除了李承光的兵權,自己接管了他的軍隊。
解除了李承光的兵權,接管了他的軍隊以後,李亨稍稍放心,很快就翻臉不認人,決定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12
九月己卯日,李亨下旨,追究潼關失守,有關軍隊將領的責任,以整肅軍紀,明證法紀。
前潼關守將步軍都將李承光、馬軍都將王思禮,與大將呂崇賁等潼關舊將,被李亨下旨,綁縛起來,引於大旗之下。
李亨下旨,召集朝廷的文武百官,集合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眾將,對李承光、王思禮與大將呂崇賁等人,進行公開的軍法審判。
諸將,群臣,在心裏嘀咕著,戰戰兢兢。
大家都非常清楚,皇帝追究潼關失利的責任,不過是殺雞駭猴,想借此機會,整肅軍紀,申明法紀,懲罰一下那些驕兵悍將們,以樹立新朝廷的權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