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國家傾頹盼賢士 社稷危殆賴良弼
1
回頭再說,太子李亨一直計劃,從平涼出發,前往投奔朔方戰區。然而,李亨心裏猶豫擔心,一直沒有做出最終的決定。
此時,在朔方擔任留後的,是時年四十七歲的朔方節度判官杜鴻漸。
杜鴻漸辦事幹練,精神奕奕,雖人到中年,但衷心未改。他年輕時就以敏銳好學而著稱,自從考取進士,做官以來,一直恪盡職守,對大唐朝廷忠心耿耿,沒有二心。
得知潼關淪陷的消息以後,朔方留後杜鴻漸,迅速派出大批的探子,四處偵察叛軍的情形。
杜鴻漸密切關注著朝廷和叛軍的動向,關注著天下局勢的發展,為大唐朝廷的前途,憂心忡忡。
李亨一行,剛剛到達平涼不久,杜鴻漸就探聽到了太子李亨一行駐紮平涼的消息。
杜鴻漸十分高興,心中有了依靠。
他心裏那塊擔憂朝廷未來,擔心叛軍進攻朔方基地的沉甸甸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然而,朔方留後杜鴻漸等了很久,卻既沒有聽見太子的召喚,又不見太子殿下前來朔方駐蹕,不由得十分詫異。
“朔方戰區的條件優越,十分安全,太子殿下為什麽會逗留在平涼,而不來朔方戰區駐蹕呢?”
不久,李泌寫來書信,委托留後杜鴻漸,問候朔方鎮諸位官員將領,似乎有所暗示。
起初,杜鴻漸一直沒有能夠弄明白太子的心思,沒有弄清楚李泌寫來問候書信的用意。
左思右想,杜鴻漸才突然恍然大悟:
“太子殿下一向謹慎,恐怕是因為太子殿下,對我們的情況不了解,才會猶疑恐懼啊!
李泌先生寫來書信,是試探我們朔方鎮將領官員的心思啊!如果我們首鼠兩端,態度不明,不是落下了觀望投機的罪名,辜負了朝廷的隆恩了嗎?”
弄懂了太子的疑懼的心理,明白了李泌先生寫來書信的意圖,杜鴻漸有了自己的主張:
“我杜鴻漸一向號稱忠君報國,如今國家有難,正是表現我杜鴻漸的忠貞,報效朝廷的時機來了。我杜鴻漸怎麽能夠無動於衷,無所作為呢?
我還是聽從李泌先生的暗示,迅速向太子表達我們的心意為好啊!要不然,被太子殿下認為我們首鼠兩端,大節不穩,不是會留下千古罵名嗎?”
於是,留後朔方節度判官杜鴻漸,當即決定,緊急召集朔方留守總部的官吏們,交換意見,商議迎接太子,前來朔方戰區主持大局的事宜。
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鹽池判官李涵等朔方留守官員,知道當前的形勢危急。
聽到留後召集開會的通知以後,大家都馬不停蹄,急急忙忙地趕到總部基地,同留後杜鴻漸一道,研討迎接太子的方略。
2
諸位留守官員,迅速到達了留守府。彼此寒暄行禮完畢,會議很快就進入了正題。
留後杜鴻漸招呼大家坐下,當即器宇軒昂,聲音洪亮,開門見山地說道:
“諸位大人,如今西京失守,皇帝西幸,盜匪猖獗,民不聊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我大唐的國運,已經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太子殿下一行,如今已經到了平涼。雖然李泌先生已經寫來書信告知殿下的行程,但殿下卻一直逡巡猶豫,沒有到我朔方鎮駐蹕,指揮平叛戰事大局。
本官認為,我等應該主動采取行動,迎接殿下,前來朔方,主持全國平叛大局,這才是忠誠烈士的作為。諸君以為如何呢?”
留後杜鴻漸的建議一提出,朔方留守府裏的官員,就熱烈地討論了起來。
對待是否立即迎接太子前來,駐蹕朔方的問題,大家卻議論紛紛,意見不一。
3
“留守杜大人的提議,很有見地。然我們朔方鎮節度使郭大帥,正領兵在外,討伐叛逆,我們未經郭大帥的同意,就擅自做主,迎接殿下前來朔方駐蹕,不是會招致大帥的疑慮嗎?
何況,我們還沒有接到皇帝陛下的聖旨,不知道太子殿下此行的真正目的。
如果我們朔方收留了太子,恐怕會遭到陛下的猜疑,說我們首鼠兩端,心懷二心,不是違背了忠臣的節操,忘記了臣子的責任了嗎?”
矮胖精幹的的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和杜鴻漸的年紀相當,他首先站起來表示自己的疑慮道。
“魏大人此言差也!”朔方戰區留後兼支度副使杜鴻漸,旗幟鮮明地竭力主張道:
“本官認為,我們如今群龍無首,更應該立即迎接太子前來,主持全國平叛大局,而不應當坐觀成敗,危害社稷大事。”
見魏少遊等疑慮不安,杜鴻漸慷慨激昂地繼續講道:
“諸位大人,如今盜賊猖狂,中原板蕩,正是奉獻我們忠誠的時候。
我們為什麽要猶疑不決,心存觀望呢?這不是忠臣義士的行徑!
既然從李泌先生的書信中,我們已經明確得知,太子殿下如今已到平涼,我們就應該毫不猶豫,義無反顧地立即前去,迎接殿下前來朔方,主持平叛大局才是!
這樣,殿下就可以坐鎮朔方,號令全國,勘滅安祿山盜賊,重歸社稷安寧。
我們不應該因為考慮自己的私利,而誤了討賊平叛大事。”
4
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依然心存疑慮。他又站了起來,表示他的異議和憂慮道:
“大人,你的建議的確很有道理!
然而,皇上最忌諱臣下結黨營私,徇私舞弊,最忌諱邊將與大臣、親王之間,互相親昵交結。
當初,我們的王忠嗣大帥,皇甫惟明大人,就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
我們貿然迎接太子前來駐蹕,會不會遭到皇上的猜忌,說我們意圖擁立太子呢?
況且,我們的郭大帥,遠在河北與安祿山的叛軍作戰,我們隻是奉命留守後方基地。
如果我們沒有接到大帥的軍令,就猝然地迎接太子前來,主持大事,為我們平添一個新的主人,這會不會招致大帥的不安和不滿呢?
何況,我們朔方戰區,已經有了郭大帥這樣的主人。太子到來,會不會喧賓奪主呢?
如今太子的意向不明,我們又沒有得到皇上的聖旨。萬一皇上怪罪下來,說我們圖謀不軌,意圖擁立太子,我們也定會吃罪不起!
請大人三思!”
5
“是啊,魏大人所慮,的確很有道理!”支度判官盧簡金,也支支吾吾地表示讚同。
“何況,如今京師的局勢不明,皇上的懿旨不清,我們不能不慎之又慎,考慮長遠一些!
我們不要被別人懷疑我們心懷二心,說我們私圖擁戴太子,圖謀私利。”
6
鹽池判官李涵,聽見兩位的反對意見,頓時急了,他急昂昂地站起來表示反對道:
“兩位大人的觀點,才是明顯的心存猶疑,二心不定。
如今,皇上已經遠去西蜀避難,道路阻隔,許久也沒有朝廷的消息了。
我們目前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太子殿下了。而且,百姓傳言,陛下已經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主持平叛事宜。
太子殿下正當盛年,而又當了那麽多年的儲君,德高望重,英名遠播。太子殿下完全能夠擔當起複國的重任!
而且,殿下曾經擔任過我們的節度大使,是我們的舊主人。我們前去迎接他,並沒有什麽不合適。
諸位大人,為什麽還會猶豫不決呢?”
節度判官崔漪,也大力支持李涵的觀點,他站起來斬釘截鐵地說道:
“的確如李大人所言。如今,天下百姓的依靠,都在太子殿下的身上。
皇上已到垂暮之年,早晚都會傳位於太子的。如果我們順應形勢,擁立太子,平定叛亂,這正是建立我們萬世功業,名登青史的最佳時機。
大唐的恩德,普惠百姓,人心思唐。厭惡戰亂,排斥割據,是人之常情,何愁大功不能建立呢?我們怎能夠喪失我們作為人臣的大節呢!
上百年的厚德君王不侍奉,難道我們要苟且偷生,低聲下氣地去侍奉安祿山那個蠻族癟三嗎?
誰敢再說三道四,左搖右擺,二心不定,我崔漪絕不會置若罔聞,聽之任之!”
7
最後,諸位朔方官員交換意見的結果,一致認為,應該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太子、前來朔方駐蹕,坐鎮指揮平叛事宜。
留後杜鴻漸,見大家的意見已經漸漸統一,很是欣喜。他興高采烈地總結道:
“諸位,我們現在的意見已經統一,已經沒有了任何異議,甚好!甚好!
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有福共享,有難同當,共赴國難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貴品質。
國難當頭,我們絕不應當各謀私利,心存猶豫。
當初,我在京師任職之時,就認識李泌先生,既然李泌先生在殿下麵前肯定了我們的忠誠,我們就應該以實際行動,去表明我們的耿耿忠心。
郭大帥方麵,由我獨立去承擔解說工作就是。
郭大帥忠君愛國,一向深受皇上的寵信,他定會大力支持我們的主張的。
況且,我們大家所研究做出的主張,都並無一點私心雜念,而是完全從江山社稷的大局考慮,怎麽會擔心別人的異議呢?
大家應該都十分清楚,太子殿下大軍現今駐紮的平涼,地勢開闊,無險可守,根本就不適宜大軍的駐紮和設防,形勢十分危急。
如果安祿山叛軍偷襲平涼,太子殿下的軍隊定會一敗塗地。我們見死不救,罪過更重。要是殿下有什麽不測,我們豈不是成為了千古罪人?
我們朔方戰區,一向忠於朝廷,對朝廷忠心耿耿,而又糧多兵強,足以依靠。
我們怎麽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太子殿下麵臨險境,而不聞不問呢?這不是忠臣義士的行徑!
如果我們能夠說服並迎接太子殿下,到我們朔方戰區,發號施令,號令天下,就會勝券在握。
平定安祿山叛賊,也會變得不費吹灰之力。
如此,我們就能夠以太子殿下的名義,向北方征調各藩鎮邊防軍,向西方征調河隴的強大騎兵,從而可以揮軍南下,平定中原。
這應是萬世難得的機會,我們也會因此,而建立千秋偉業!”
“好!”大家興奮異常,一致讚同。
8
“可是,”留後杜鴻漸考慮十分周全,迅即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顧慮:
“諸位,如果太子殿下不肯相信我們的誠意,懷疑我們的舉動,擔心我們賣主求榮,是設置的陷阱,那我們的計劃,豈不是就會徹底泡湯,前功盡棄了嗎?
我們的這次行動,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大家想想,我們究竟派誰去,說服太子殿下前來朔方,最為妥當呢?”
“還是我去吧!”鹽池判官李涵自告奮勇道:“我是宗室成員,而且與太子殿下和李泌先生,有過不少的交往與接觸,很是了解太子殿下和先生的心意,一定會獲得殿下和先生的信任。太子殿下定會相信我們的赤誠之心的!”
“李大人重然諾,為國忠誠,全國有名,一定能夠完成使命,那就多謝李大人了!我們就這樣決定!
稍後,我料理妥當朔方戰區的大事,做好迎接太子的準備以後,我也會親自前往平涼,去迎接太子殿下!”
留後杜鴻漸拍板敲定。
商議的結果,大家一致同意留後杜鴻漸的意見,正式推薦鹽池判官李涵出使平涼。
會後,留後杜鴻漸反複叮囑李涵道:
“李大人,你一定要想盡千方百計,說服太子殿下,請他前來朔方戰區駐蹕,指揮全國的平叛事宜。”
9
第二天,鹽池判官李涵,攜帶朔方戰區眾臣擬定好的請求報告,以及朔方戰區的士卒,馬匹,武器,糧食,布匹,綢緞等軍用物資的詳細清單表冊,順利地抵達了平涼,前去覲見太子,。
那天下午,李亨與李泌,李靜忠三人,正冒著炎熱,在行宮裏分析著天下形勢,研討著對策。
久久沒有結果,李亨心情越發煩躁,坐立不安,為所率大軍的處境,憂心不已。
聽說鹽池判官李涵到來,李亨的心,突然變得有些忐忑不安起來。他急忙命令李靜忠,去請李涵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