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德太子攝政
歷史並非由單個的英雄創造,卻也離不開那些獨具魅力的特殊人物,聖德太子對日本而言,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人物。歷史的偶然將他推上了攝政王的位置,於是,他不負重望,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一個全新的局面出現在日本人面前,他們為這種改變而興奮不已。但蘇我馬子是個例外,手握實權的他憂心權力被削弱、被剝奪,開始對改革百般阻撓。在這場改與不改的鬥爭中,聖德太子敗下陣來,迎接他的竟是抑鬱而終。
據說在公元574年2月7日,穴穗部間人公主在皇宮馬廄的外面產下了一名男嬰,這名男嬰就是後來的聖德太子。因為這個緣故,父親用明天皇給這個男嬰取名為廄戶,又因為據說他能夠同時聽10個人說話而不會誤聽,又給他取了個別名,叫豐聰耳。
用明天皇死後,崇峻天皇即位,以蘇我馬子為大臣。蘇我馬子依仗其權勢,全面操控內外朝政,崇峻天皇感到自身皇權受到威脅,想除掉這個眼中釘。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蘇我馬子卻率先動手,公元592年11月3日,蘇我馬子指使東海直駒殺害了崇峻天皇。事後,蘇我馬子當政專權,擁立自己的外甥女豐御食炊屋姬為天皇,這就是被後世稱為推古天皇的日本第一位女皇。
蘇我馬子擁立自己的外甥女為天皇,並非單純的任人唯親,而是出於政治上的慎重考慮。崇峻天皇死後,皇室成員為爭奪皇位打得不可開交,各派實力相當,相持不下,蘇我馬子為了求得各派勢力的平衡,於是在公元592年12月8日擁立38歲的推古天皇即位。
推古天皇即位的第二年,就將自己的外甥廄戶豐聰耳立為太子,並封其為攝政王,輔佐自己執政。聖德太子攝政后,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力加強了皇權統治,逐步建立起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在這一系列的改革中,最為重要的是制定了新的官位制度,即「冠位十二階」。冠位十二階制定於公元603年,於次年施行。冠位不分門第,只按才幹和功績授予個人,不能世襲。「冠位十二階」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貴族的勢力,並起到了廣納賢才的作用,推進了貴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為首的官僚體制的形成。
公元604年,聖德天子制定了《十七條憲法》,這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內容多出自中國儒、法、道諸子百家以及佛教思想,其中儒家的「三綱」、「五常」是《十七條憲法》的核心思想。它規定了每個等級不同的社會地位與權利義務,特別突出規定了皇權的崇高性,比如「承詔必謹,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國靡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
聖德太子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對於佛教的弘揚。為了統一思想,便於統治,也出於自身對佛教的篤信,聖德太子熱心於佛教教義的研究,倡導佛法,他在《十七條憲法》中就提到要「篤敬三寶」。而在頒布憲法之前,也就是公元594年,聖德太子就曾下詔要「興隆三寶」。他數次在皇宮中講經說法,親自撰寫《勝鬘》、《蓮華》、《維摩》三經義疏,興建了四大天王寺、法隆寺、中宮寺等七座佛寺。
公元607年,聖德太子主持修建法隆寺。該寺最早被稱為斑鳩寺,其建築風格明顯受到中國南北朝尤其是北朝風格的影響。由於聖德天子的提倡,這一時期,日本各地出現了競相建造寺廟的景象,到公元624年,日本已經建造了46座寺廟,僧尼人數達到1300多人。
與建造法隆寺同步,聖德太子開始將目光投向一個強大的鄰國——中國。此時的中國已經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了大一統的隋帝國。為了汲取大陸文化,充實國力,也為了擺脫與大陸朝廷交往中歷來的屈從地位,建立對等地位,鞏固自身統治,607年,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第一次出使隋朝。據說在攜帶的國書中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敬問無恙」的話,小野妹子擔心隋朝的皇帝看後會大怒,可能還會殺了自己。但實際結果要比小野妹子預料的好得多,隋朝皇帝似乎很平靜地接受了彼此的平等關係,而且在第二年還派出了使臣回訪日本。公元608年9月,聖德天子派小野妹子第二次出使隋朝,這次帶來的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此次與小野妹子同行而來的還有8位留學生。這是日本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的開端。這些留學生長期在中國生活學習,直至充分掌握中國的文化制度後方才回國。這些人在日後的大化改新及律令國家的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聖德太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引起了蘇我馬子的警惕與不滿,蘇我馬子擔心長此下去,自己會失去對朝政的控制,於是多次間接或直接地警告聖德太子,要他注意自己的身份,並且多次阻擾聖德太子的改革。聖德太子因此心灰意冷,於公元622年鬱郁而死。臨終前他給太子妃留下遺言:「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又告誡自己的兒子:「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據說聖德太子死後,日本各地,不分男女老幼,「哭泣之聲,溢於行路」。
聖德太子的妃子多至波奈大女郎為了紀念自己的丈夫,親手製作了「天壽國曼荼羅帳」,如今已經成了日本的珍寶。1878年,日本政府為聖德太子重修墳墓時,發現墓室內的乾漆棺已成碎片,遺骨也已化成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