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魂笑道:「這個自然,我一人,也背不回那麼些東西呀。」
大姑畢竟一家人在農場生活了好些年,搬起家來,東西指定少不了,這年頭,哪怕個破碗,都沒人捨得扔,真不是她一個人能解決的。
青魂回屋裡和姑姑們並弟弟妹妹說了一聲,找了個小背簍,裡頭放了點米面,又包了點兒桃酥,往農場去了。
顧珍和晏啟春在西屋裡一個裁剪,一個用縫紉機,給晏大伯一家人做棉衣棉褲,四姑晏啟秋給晏大伯織毛衣。一下午的時間,晏大伯的棉衣和棉褲便做好了。
顧珍想了想,對晏啟春道:「三妹,明兒咱再給大嫂子也做一身棉衣棉褲吧,只是也不知道大嫂是不是和大哥在一處。至於棉鞋,你晚上問一下二嬸子有沒有給二叔或者大弟納好的鞋底兒,要是有,先挪兩雙給我,把大哥的棉鞋棉鞋做好,有了地址,也好叫小乖給寄過去。」
晏啟春道:「這個不用問我媽,先前我給我哥納了兩雙鞋底放著呢,明兒我拿來就成。等明兒把泰大嫂子的棉衣棉褲做好,我就接收小四手裡的毛衣,我比她織的快些。小四空出手剛好教你。」
顧珍想著青魂說讓她給華新國織毛衣的事,臉色微紅,答應下來。不過學織毛衣的事情倒也不急。
晚上晏青魂回來的時候,已經八點多,她翻牆進了院,顧珍就聽到動靜出了門,二蛋和丫丫已經睡了,顧珍灶上給她留著飯,青魂乾脆隨她一起進了灶間。
顧珍一邊熱飯菜,一邊問青魂:「你大姑同意回來?」
青魂點頭:「原是死活不願意的,說是沒得回來拖累我們,我就說我明年要去市裡上高中,家裡就媽一個人也照顧不來,讓她回來幫著照看二蛋和丫丫,勸了半天,這才同意。」
「那我得趕緊把灶頭北屋給你收拾出來,今天一天忙著給你大伯做棉衣棉褲,倒把這要緊事給忘了。」顧珍忙道,「那你什麼時候找你堂叔他們幫著去接你大姑?」
「我明兒就說,趕著化雪前把東西拉回來,剛好大姑還能在家過年,這要是等雪化了,那爛泥濘的路,人都沒法走,更別說車了。還得和大隊部里說一聲,借個驢車,另外,也得找村支書說一聲,把大姑的戶口給牽過來。」
顧珍憂心:「大隊上能同意把你大姑的戶口牽過來?」
村支書是陳家人,可不是晏家人,當年巴著青魂她爸,想接他的位置當上村支書,結果青魂她爸沒同意,提了別人當支書,後來還是青魂她爸去世,這人才想法子當了支書。因此對晏家他們這一支,便看的不大順眼,沒少挑刺兒。好在晏家是大姓,他也不敢做的太過份。青魂這孩子也不是個不好拿捏的,這家才能順順噹噹的過到現在。
青魂聽了顧珍的話笑了笑:「大姑的戶口原就在村裡,是後頭才牽去農場的,如今牽回來落戶,姓陳的有什麼不同意的?他要真敢出妖蛾子,大不了就讓他那村支書換個人做就得咧。媽不用擔心這個。再說了,落戶關乎的是分口糧,咱又不指著大姑的口糧,不缺她那一口吃的,怕什麼?把戶口牽回來,不過是想著讓大姑在家裡待的安心罷了。」
這倒也是,顧珍就道:「可不許瞎說,什麼換不換支書的?叫人聽了不成話。」
「我這不是和媽你才說的么?」青魂笑道。
不過這話她還真不是瞎說,這兩天她就尋思著,把姓陳的從支書位上給拉下來,這種事,對她來說還真不算什麼難事兒,心裡已經有了成算,好在也不急。
顧珍給青魂留了大米粥和蒜油餅,這會兒把蒜油餅切成條用蒜泥一炒,香的叫人流口水,青魂就誇:「媽做的飯是這世上最好吃的。」
顧珍見她吃的香,心滿意足:「又給我灌迷魂湯呢,好吃就多吃點,不過,也就年前吃幾頓好的,叫人見了也不能說什麼,以後咱還是得悠著點。知道你心疼你弟你妹,可人家的日子怎麼過,咱至少明面上,也得怎麼過。省些麻煩好。」
青魂點頭:「我心裡有數呢。對了媽,你什麼時候做一回千層餅?我惦記好久了。咱趕著春節也吃一回解個饞。」
那千層餅做起來特別費勁,白面和的硬硬的,一層一層的擀出來,每一層擀的時候,都要放上拌好的油鹽蔥蒜泥,擀好後放在鍋里烤,出鍋后那叫一個香。
青魂這輩子也就吃過一回,還是二姑出嫁的時候,做出來酬謝送嫁回來的人的。那會兒龍叔偷摸的分了她一塊,她吃了后心心念念的記到現在。
但這玩間兒費面費油,做一鍋至少得三斤面,誰家捨得做?她們家倒不缺那點麵粉,可平時也不好做這東西。
顧珍見她著實想吃,無奈道:「成,過兩天就給你做兩鍋子,左右這天放的時間久,大新年的,給你們當零嘴兒吧。」
青魂吃完洗漱后,便回屋上了炕,顧珍也回屋睡去了,青魂倒是想著華新國的事,這都過去好幾天了,咋也沒個消息?她媽面上沒什麼,可這兩天不時發個呆,心裡只怕也是惦記著的。
第二天一早,青魂用了早飯,便趕早去了二爺爺那邊,跟她爺說了要接大姑回來的事,二爺爺想到大侄女如今孤苦無依的一個人,哪有不同意的?只是想到這孩子一個人維持著個家,心裡到底嘆氣。
「爺爺,那明兒一早就讓我叔和我三爺家的龍叔隨我去接大姑回來,我再去三爺爺家和龍叔說一聲,回頭再去支部借驢車去。」
晏宏禮把煙袋子一收,起身道:「你去和你三爺爺說一聲就得,驢車我去給你借去,還有你大姑落戶的事,我去和陳支書說。」
青魂想了想,還是道:「那成,爺爺你先說,要是陳支書不同意,您也別多說,只管交給我來辦就成。就是戶口不牽回來,分不了糧,我也養得起我大姑。」
到了三爺爺家,和三爺爺一說,三爺爺當然是願意叫兒子幫著去接大侄女。說起來,二爺爺和三爺爺的年紀,與晏大姑相差不到十歲,說是叔侄,可打小一起長大,感情更象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