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繼任者> 第548章 最美愛情詩(二)

第548章 最美愛情詩(二)

  「我們都知道,泰戈爾是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偉大的詩人,能感悟偉大的愛情。泰戈爾把兩人相愛而不能在一起的複雜心情,用距離感來做生動形象的形容,無疑最好地詮釋了詩人當時的心境。」海水集團董事長陳涼說。


  「初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令我潸然淚下。是的,有一種比生與死更遙遠的距離,不是時間上的跨古今,也不是空間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種最難逾越的距離,就是心與心的距離。」陳總說。


  「生與死,本是一種永遠無法溶合的距離,而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是單相思者的心,與所愛的人的心,更加遙遠的距離。相愛卻不能相處,有情人不能成眷屬,是千古遺憾的情人間的距離。而明明愛著,卻裝著不放在心上,是矛盾和痛苦,是真心與真心的距離。」陳總說。


  「可比這更遙遠的距離,是心的冷漠,是對愛的藐視,是面對愛自己的人,斷然掘上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把愛遠遠拒絕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之外。所以,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古人還說,『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陳總說。


  「距離,原本可以產生美。距離包括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陳總說。


  「你把距離分得這麼細,就簡單地說一下這三種距離吧。」我說。


  「好吧,我就班門弄釜,簡單說一下。我先說時間距離,根據美學的審美距離論,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要獲得最佳審美感受,必須把握好審美的時間距離。說具體一點,主要是處理好審美時間的早與晚、快與慢、長與短、遠與近的關係。」陳總說。


  「平常我們所說的『久居之處無美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說的就是由於審美時間過長而影響審美效果。而秦磚漢瓦、古景舊跡等等,則說明時間越長,越能給人以深沉、古樸、回味之美。這些例子,都是審美的時間距離因素在起作用。」陳總說。


  「再說空間距離,根據美學的審美距離論,審美主體要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還必須使主體和客體之間,保持合適的空間距離。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距離太近,就領略不到事物的整體美。如果距離太遠,則看不清事物的細微之處,也難以欣賞事物的美。」陳總說。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空間距離的位置關係上,這種空間關係在特定的環境中,傳遞著不同的心理感受,人們在友好時接近,在對立或關係疏遠時保持一定距離。所有這些都說明,在審美活動中保持適當的空間距離是必要的,必須把空間的遠與近有機地結合起來。」陳總說。


  「最後再回到我們的主題,就是心理距離上來。審美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最佳的審美效果就產生於適當的心理距離。」陳總說。


  「有一句諺語說,遠看一隻豬,近看一頭驢。是啊,距離產生錯覺。當然,距離也產生美。但對於審美主體,就是對單相思的人來說,與審美對象,就是與暗戀的對象之間,不需要什麼這距離那距離。」陳總說。


  「對於詩人來說,心理距離,就是一種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這種距離,不是審美,不是距離產生美,而是距離產生痛苦。全詩以愛為主線,詩人敏感的字裡行間,流露著痛苦而無奈的情感,越讀越不能不令人動容。」陳總說。


  「詩歌簡短而整齊,詩人反覆詠嘆著『不是……而是……』,採取對比的手法,層層深入,把讀者帶到了那種痛苦的最遙遠的距離,並把詩人的情懷感染給每位讀者。讀至最後,令人恍然大悟,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實際上是心與心的距離時,早已是讓人淚眼模糊了。」陳總說。


  「人,為何不放下心的冷漠,把心與心的距離拉近,好好感受別人賦予你的愛呢?別讓心與心成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吧。別讓心與心,成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成為一種悲哀。愛情如此,做人也理當如此。」陳總說。


  「說得好,繼續說下去。」我說。


  「詩人在前五小段中,層層推進,直抒胸臆。把『愛與距離』直接地表達了出來!一種無奈和無法找到真正共同語言的痛苦感受,便油然而生了。世事難料,人心難測。現實的不同境遇,讓彼此之間對愛的理解與感知,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根本就無法在心靈上找到真正的慰藉。」陳總說。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作毫不在意』,這幾句詩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最讓我認同的,同時也是感受最深的。這是真正的虛偽,徹頭徹尾的虛偽。也是真正的傷害,徹頭徹尾的傷害。」陳總說。


  「如果,愛未被對方感知,而產生了『最遙遠的距離』,給一方帶來了莫大的心理痛苦,那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頂多有點讓人陷入單相思的意味。但畢竟還可以進一步設法讓對方感知。也就是,還有希望,只是比較苦惱了些而已。」陳總說。


  「而明明知道被人真愛,卻又『裝作毫不在意』,卻不能接受詩人的愛,這是令詩人感到苦惱的。這就好比是詩人做了她身後的影子,總也感受不到她的正面的微笑。她明明知道,卻還要故作高傲。彷彿,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贈與微笑,而獨對詩人不可以被贈與。這樣下去,雙方似乎連朋友都沒得做了。」陳總說。


  「詩人在後面的幾段裡面,假託自然界的事物,寓情於物,比喻非常貼切。人的情感之豐富,常常表現在堅強與脆弱兩個方面。應景生情,感悟傷懷。即無知音可覓,便說與自然分享,真偉大之詩人也。」陳總說。


  「不瞞你們說,我也像詩人一樣,受過愛情的創傷。但令我驕傲的是,我最終選擇了陽光與堅強。我能夠領悟到詩人當時的心境,亦如我當時的心情。我認為,愛,無關乎容貌之美醜,才學之高低,財富之多少,而在於心。這或許,就是我特別喜歡這首詩的緣故吧。」陳總說。


  「陳總,可不可以說說你的愛情故事啊?」新華社省分社高迎春問。


  「無可奉告。」陳總說。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啊。」天行健公司董事長梁剛笑著說。


  「我們不能沖淡主題,還是按照高迎春的建議,說說我們心目中的最美愛情詩吧。梁剛,你說說看。」我說。


  「我心目中最美愛情詩,是戴望舒的《雨巷》。」梁剛說。


  「先把原文朗誦一下,讓我們欣賞回味一下吧。」我說。


  梁剛開始朗誦了。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老規矩,說說理由吧。」我說。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為這首詩,詩人也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梁剛說。


  「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而詩人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詩人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梁剛說。


  「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梁剛說。


  「在藝術上,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梁剛說。


  「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梁剛說。


  「說得好,繼續說下去。」我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