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溝通的難度在哪

  (1)溝通漏斗理論


  「溝通漏斗」呈現的是一種由上至下逐漸減少的趨勢,漏斗的特性就在於「漏」。溝通涉及兩方面,說的人要有心,聽的人要有意,否則就像漏斗一樣。一個人心裡想的是100%的東西,當你在眾人面前、在開會的場合用語言表達心裡100%的東西時,這些東西已經漏掉了30%,你說出來的只剩下了70%。當這70%的東西進入別人的耳朵時,由於文化水平、知識背景等關係,只存活了60%。實際上,真正被別人理解、消化了的東西大概只有40%。等到這些人遵照領悟的40%採取行動時,已經變成20%了。整個過程中信息不斷在損耗,最終傳到聽者耳朵里的,就剩下隻言片語了。


  一對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剛開始生活中總是有些小摩擦。一天,夫妻倆又吵架了,妻子一氣之下回了娘家。母親詢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說:「我其實不想吵架,他有錯,我也有不好的地方,我想好好地過日子。可是他總是不理解我,再這樣下去,我看只有離婚能解決問題了,可是誰想這樣呢!」


  母親聽完女兒的哭訴后很生氣,女兒嫁出去不久就受委屈,於是打電話給女婿:「我女兒說她想好好過日子,如果你還要吵架,她就要跟你離婚。」女婿本來以為岳母會勸解開導自己女兒,沒想到會來責備自己,剛剛變好的心情又變糟了。


  正好這時候妻子回來了,他第一句話就是:「這點小事,你竟然跟你媽媽說我們要離婚,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也不想想我們建一個家庭有多麼不容易。」妻子這時候本來已經心平氣和,主動回家決定繼續過日子,沒想到開門就聽到這麼一句話,無名火一下子躥了出來:「是你想離婚吧?好,誰怕誰,離婚就離婚!」


  這個案例正好說明了「溝通漏斗」原理。事情在開始的時候,夫妻兩個人原本誰也不想離婚。妻子回到娘家,面對母親,主要是為了訴說委屈,只是順口說了一句氣話。結果自己的母親別的話沒有聽進去,似乎就聽進了這句氣話,於是將這句話加工了一下,轉達了給女婿。女婿接到岳母的電話,前半句沒有聽進去,只接收到了後半句,於是加上自己的情緒,一併甩給了妻子。妻子似乎也沒有聽完整句話,只對那個敏感的關鍵詞特別關注,於是不假思索就說了一句更加加深矛盾的話。整個事件的開頭是妻子,她的意思是「想好好過日子」,事件的結尾也是妻子,她的意思卻變成了「要離婚」,這個信息倒了幾手后怎麼就變味了呢?這就是溝通中的「漏斗」在作怪。


  (2)不在一個水平面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挑柴的人過來)!」賣柴的人沒有聽懂「荷薪者」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就把柴挑到秀才面前。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懂這句話,但聽得懂「價」這一個字,於是就告訴了秀才價錢。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濃煙多火焰少,請便宜一些。)賣柴的人這次一個字都沒聽懂,於是挑著柴走了。


  秀才沒有買到木柴,樵夫也沒能賣出木柴,到底是誰的責任?雙方都沒錯,秀才說話的習慣是這樣,樵夫沒讀過什麼書,也不能怪樵夫聽不懂。但是雙方又都有錯,首先是秀才不說「人話」,其次是樵夫沒有多問就轉身離開。若溝通的雙方不在一個水平上,溝通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怎麼能溝通成功?

  生活中的信息不對稱,打個比方就像兩夫妻倆在看電視,丈夫喜歡看足球,妻子不高興了,心想:一堆人圍著一個球踢了半天卻一球不進,有什麼好看的。妻子喜歡看言情劇,丈夫鬱悶了:都是老套的白痴劇情,竟然也能看得一會哭一會笑,實在搞不懂。


  企業中信息的不對稱,主要表現為在企業各職能部門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的隔閡。技術部門研發出來的產品,如何讓營銷部門了解產品的性能?領導提出的企業戰略,如何讓員工理解和貫徹?如果這些信息不對稱,溝通不在一個水平面,那麼就是常說的「驢唇不對馬嘴」,就會耗損溝通成本,影響企業管理的質量與效率。


  有一次,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泛舟長江。忽然,蘇東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岸邊有一隻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便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兩人心領神會,不禁相視而笑。原來,他們無形中做了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詩(東坡屍)。」這兩人之所以能成為朋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離不開兩人心靈相通的默契。要達到這種默契,就必然在溝通中處於一個水平面上。


  (3)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公交車上擠滿了人。有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人,身上挎著一個書包,一眼就看出是個學生。他拿著一張地圖在認真研究著,不時露出迷茫的神情。由於車上人太多,他收起了地圖,從人群中好不容易擠到售票員旁邊,不好意思地問:「請問還有幾站到人才市場啊?」售票員是個四十歲左右的大姐,她抬頭看了一眼年輕人,說:「你坐錯方向了,應該到對面往回坐。」售票員說這些話也沒什麼,可是她還沒說完,又說了一句多餘的話:「你一個大學生,拿著地圖都看不明白,還找工作啊!」


  年輕人尷尬地笑了笑,準備下一站就下車。這時候旁邊有個大爺看不下去了,他對年輕人說:「你也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兩站換一趟車也能到人才市場,距離差不多。」要是大爺說到這也就完了,可他還沒說完,他也說了一句多餘的話:「人家是從外地來這兒找工作的,不認識路也正常,你一個售票員憑什麼欺負人!」


  後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售票員和老大爺你一句我一句地爭論起來,從爭論到爭吵,最後雙方罵出了粗口。最後這個年輕人忍不住了,站出來勸架:「你們二位都別吵了,我知道你們都為了我好,謝謝你們的幫助。」要是年輕人說到這就完了,可他還沒說完,他也說了一句多餘的話:「都說是文明城市,可為了這麼點小事都能吵起來,這都是什麼素質啊!」


  一些看似無心的話,有時候會像一根刺一樣深深扎入別人的心裡。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人請客吃飯。客人張三、李四、王五都到齊了,唯獨趙六還沒有到。主人急了,順口就是一句:「該來的沒來。」張三聽了,覺得主人認為自己不該來,於是走了。主人一看張三走了,順口又是一句:「不該走的卻走了。」李四聽了,覺得主人認為該走的是自己,於是也走了。主人一看李四也走了,順口還是一句:「我又不是說他們。」王五覺得說的不就是自己嗎?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於是也走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當眾答應要提拔張融為司徒長史,但是,過了很久也沒有兌現。 張融雖然很想提醒朱元璋,但是覺得這樣做又有失禮節。


  有一天,朱元璋外出狩獵,眾官員無不兵強馬壯地列陣以待,只有張融騎著一匹弱不禁風的馬,在隊伍中顯得非常突出。


  朱元璋一眼瞧見,就召張融前來問話:「你是怎麼喂馬的,瞧它都瘦成這樣了。」


  張融畢恭畢敬地答道:「臣每天喂它一石豆粟。」


  朱元璋相當詫異:「一石豆粟足以用來喂一隊的馬匹,馬怎麼還會這麼瘦弱呢?」


  張融接著說:「啟稟陛下,其實臣口頭上是這樣告訴它,但事實上沒有真的喂它這麼多。」


  朱元璋一聽,立刻明白了張融的言外之意,想起了自己遺忘的事。回到宮中,立刻發布對張融的晉陞令。


  說話是一門藝術,說得好,聽者開心,言者得益;說得不好,聽者難堪,言者倒霉。特別是一些涉及敏感話題的溝通,說的時候就更應該謹慎,不能漫不經心。案例中的張融巧妙地提醒了朱元璋,避免了尷尬,又順利地達到了自己溝通目的。在中國歷史上,因為說話不謹慎而倒霉的人也很多。如漢朝的東方朔,在政治方面頗具天賦,但善於在漢武帝面前談笑取樂,漢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得重用;三國的許攸和楊修,雖然兩人都極具才華,但都因為恃才傲物,最終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丟了性命;在戰爭時期,潛伏在敵方內部的情報人員,說一句話更要思考再三,否則可能因為隻言片語露出了破綻。


  (4)溝通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又稱「光環效應」,指的是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


  有一對年輕夫婦生了一個小孩,平時夫妻在山裡幹活,家裡就剩小孩和一隻養了多年的狼狗。有一天,幹完活的夫妻回到家發現地上都是血,抬頭見床上也是血,而且孩子不見了,此時狗就在身邊且滿口都是血。看到這場景,丈夫大怒,他拿起柴刀就朝狗頭劈去,把狗殺死了。


  忽然,他們聽到了孩子的聲音,只見孩子從床下爬了出來,身上並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再看看被自己親手殺死的狼狗,狗腿上的肉沒有了,床角卻躺了一隻口裡還叼著肉的死狼。這時,主人才恍然大悟,痛悔至極。原來男主人回家后發現孩子不見了,狗嘴都是血,第一反應就是狗吃了孩子。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殺死了狗。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對交往對象的認知、印象、態度以及情感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交往的正常進行。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交往過程中的人際認知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差。


  (5)溝通的自我封閉

  西班牙人瑪麗和旅行團的其他人到南美秘魯旅行,不幸的是,他們被當地反政府武裝分子綁架了。瑪麗和同伴被關押在森林深處,很容易迷失方向,就算沒有人看管,他們也別想從這裡走出去。被綁架的開始幾天,所有人都很害怕,面對荷槍實彈的反政府武裝分子,他們的生死只好聽天由命了。


  然而,反政府武裝分子並不打算殺死他們,因為他們想利用人質與政府進行談判。在所有人質中,瑪麗的情緒反應最大。大家害怕得不敢說話時,她卻沖著武裝分子大聲叫罵,朝他們吐口水。


  漸漸的,大家發現武裝分子並沒有預想得那麼壞。他們不但每天給人質提供食物和新鮮的水,甚至給他們提供用於驅趕蚊蟲的土製草藥。儘管食物並不可口,為了活下來,大家很快都適應了。只有瑪麗一個人仍在罵罵咧咧,她拒絕吃不衛生的食物,只食用自己隨身攜帶的少量餅乾,用來飲用的水她卻用來洗臉洗手,拒絕使用味道怪異的驅蚊草藥。


  在接下去一個星期,旅行團的其他人和武裝分子關係明顯融洽了。武裝分子甚至帶著他們去採摘新鮮的水果,晚上還一起打起了紙牌。而此時的瑪麗除了怨恨武裝分子外,她也在怨恨她的同伴。她不明白,那些人怎麼能和他們這麼親密呢?她的身體狀況變得十分糟糕,臉色越來越難看,最嚴重的是,她被森林蚊蟲咬得全身皮膚潰爛。


  和政府的談判終於結束了,武裝分子同意釋放這些人質。當汽車將他們送出森林時,每一個重獲自由的人質都興奮不已。他們走之前竟然與反政府武裝分子揮手告別,謝謝他們的不殺之恩和這段時間對他們的照顧。


  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奄奄一息的瑪麗突然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狠狠地朝武裝分子砸去。一聲槍響,瑪麗倒下了,飽受折磨的她最後還是沒能離開。所有人離開時都帶著挺健康的身體,也並沒有表現出恐慌,只有瑪麗,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有時溝通出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你抵制溝通,如此溝通將如何談起?別人都走到你家門口了,你卻鎖上門躲在家中,還能怪別人將你拋棄嗎?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與足智多謀的范增領導楚軍,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原的過程中,他們基本已掌握了勝利的大局。然而,他們沒有笑到最後,一個自刎烏江邊,一個客死異鄉,均以悲劇謝幕。楚霸王的對手劉邦在登上皇位后,總結漢軍如何由弱變強時,他把自己尊重人才視為一條主要經驗。他對項羽的評價是:「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范增確實是一位十分優秀的人,他輔佐項羽也忠心耿耿,曾被項羽尊稱為「亞父」。一個有勇,一個有智,怎麼兩個人就沒有碰出火花呢?


  細讀此段史料,原來年長的范增與年少氣盛的項羽在議事時缺少商量與討論的口吻,若項羽不能依計行事,他便吹鬍子瞪眼,甚至訓斥:「豎子不足與謀!」這極大地傷害了項羽的自尊心。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范增說什麼他都不愛聽,兩個人的關係愈來愈緊張。後來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范增被項羽放逐,病死在回鄉途中。楚霸王失去了謀划支持,憑匹夫之勇,最終無奈「別姬」。


  由此,不難看出,項羽對范增採用自我封閉的方法,任由范增苦口婆心都無濟於事,溝通之橋在兩人之間就斷裂了。這種溝通的不和諧使項羽難以繼續重用范增,范增也難於謀事於項羽。所以說,溝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打開心門、敞開胸懷,讓別人可以走進來。先不管別人說得好不好,說得對不對,關鍵是要保證溝通的渠道是暢通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