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邁出選擇的腳步
拿走你的夢想,誰都甭想
1910年8月26日,德蕾莎修女在塞爾維亞出生。12歲,她立志要當修女;19歲,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在教會附屬的學校里教書近20年。
1946年9月10日,她聽到上帝的召喚,決心「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在幾年內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年夏,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目的在於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全世界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自己的慈善機構。僅1960年一年的時間,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貧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艾滋病收容所……1985年,她訪問中國的香港和台灣,在香港深水設立「仁愛之家」,為無家可歸的人及患病者提供棲身之所;在台灣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早期收容未婚媽媽,後來著重收容無家可歸的老人與行動不便的智障者。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穿著一件價值1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領獎台,不管是和總統會見還是救濟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因為她沒有別的衣服。
她是那麼瘦小,歲月的滄桑盡顯在她的臉上。當她講話的時候,台下立即鴉雀無聲。「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 。
她本來不想領這個獎,但是她還是去了,為了那些饑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著,還需要愛,需要有尊嚴。
1997年9月5日,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去世,享年87歲。
由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全世界最有錢的公司都爭相給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一個是電燈,一個是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個耶穌像,三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從來不穿襪子。
像照顧戀人一樣認真照顧工作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對老夫婦走進一間旅館的大廳,想要住宿一晚。飯店的夜班服務生無奈地說:「十分抱歉,今天客房已經滿了。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可以到我的房間湊合一晚上,我可以待在辦公室休息。」 這位年輕人很誠懇地提出這個建議。 老夫婦接受了他的建議,並連連道謝。
第二天,雨過天晴,老先生去結賬的時候,櫃檯前仍是昨晚的那位服務生。這位服務生拒絕收老先生的房錢,稱只是舉手之勞。老先生點頭稱讚:「你是每個旅館老闆夢寐以求的員工,或許某天我可以為你蓋一棟酒店。」
幾年後,他收到一位先生寄來的挂號信,信中說了那個風雨夜晚所發生的事,另外還附一張邀請函和一張去紐約的機票。這個年輕人在抵達曼哈頓幾天後,他遇到了這位當年的旅客。老先生帶著他來到一座新建的酒店前,老先生說:「這是我為你建的酒店,希望你來為我經營!」這位年輕人驚訝之極,說話突然變得結結巴巴:「您為什麼選擇我呢?」「我叫威廉·阿斯特。我沒有任何條件,我說過,你是我夢寐以求的員工。」
這個酒店就是紐約的Waldorf(華爾道夫)飯店,這家飯店在1931年啟用,是紐約極致尊榮的地位象徵,也是各國的高層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當時接下這份工作的服務生就是喬治·波特,一位奠定華爾道夫世紀地位的推手。
是什麼讓這位服務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毋庸置疑是他遇到了「貴人」,但是更關鍵的是,他選對了自己的工作態度,是他的工作態度為自己等來了這個「貴人」。其實,「貴人」無處不在,人間充滿著許多因緣,每一個因緣都可能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峰。然而怎樣才能碰到這樣的機緣呢?只有選擇良好的工作態度,用心去做工作中的每件事,你自己會成為助你成功的「貴人」。
台灣財經和教育界的典範人物李模,他在日本侵華戰爭時離開家園,當時的他連高中的學業都沒完成,在一個稅務機關當臨時工讀生。他從收文的工作做起,認真工作,努力學習,之後並不斷擴大工作範圍,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兼了7項工作。李模先生說:「我在工作中學到了好多本事,不但不要繳學費,竟然還有人付我薪水。因此就努力多學多做,因為這是拿別人給的薪水,學到的是我自己的本事。」
耕牛也可以跳舞
北京的地鐵里總會遇到賣北京市地圖的人,但大多數情況買的人並不多,儘管地圖很便宜。經過觀察,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賣地圖的人都是一身邋遢裝扮、面無表情,嘴裡不斷地重複著一句話:「賣北京地圖!」他們給人的印象很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他們的生意並不怎麼好。
有一位50歲左右的大媽同樣在地鐵里穿梭著賣地圖,不過她的銷售方式讓人眼前一亮。她穿著一身乾淨的衣裳,肩部斜挎著裝滿地圖的帆布包。只見她一邊慢慢地移動著腳步,一邊面帶微笑地叫賣著:「2010年新出版的地圖哦,北京十大旅遊景點,火車站、汽車站的位置,還有價格便宜的賓館酒店簡介,最重要還有新建地鐵以及未來地鐵示意圖。來北京旅遊的您要來一份,想在北京買房的您更要來一份……」大媽爽朗的笑聲一直持續著,一塊錢一份的北京市地圖,在一個車廂內就賣了十幾份。
同樣是賣地圖,為何人們的銷售業績差距就那麼大呢?因為這位可愛的大媽知道自己往哪裡走,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賣地圖。她沒有步履匆匆地去搜尋龐大的潛在客戶群,而是鎖定了最大可能購買的實質性客戶群體:外地旅遊的、商務出差的、置地買房的,就是這樣務實的銷售思維成就了她與眾不同的業績!既然賣地圖是自己的謀生工具,為什麼不替自己選擇一種既高效又快樂的工作方式呢?這個大媽把自己這種快樂的工作熱情傳達給每一個人,讓大家願意從口袋裡掏出錢來。
有類似一個案例,在廈門的塘邊站,有一個賣報紙的大叔。這位大叔看起來50歲左右,每天穿著一件深綠色的馬甲,手上拿著一些報紙,身邊的凳子上堆著高高一疊報紙。在他身上掛著一個可以重複播放錄音的喇叭。這個喇叭總是在播放當天的頭條新聞,播放的內容也就一句話。這些話都是大叔事先精心錄好的,就這麼一句話,往往能吸引很多人來買報紙看個究竟。
有人需要買報紙時,就把錢給這位大叔,然後自己去凳子上拿一份。大叔除了賣報紙,還主動給等車人換坐車的零錢。就這樣,這位大叔每天不到九點就能收工,因為報紙都賣完了。這位大叔正是選擇了一種服務型的心態,給匆匆忙忙趕車的人帶來了一絲輕鬆。
張師傅是個收廢品的。一天,有個陌生男人打來電話,說有兩百多公斤鋁要賣。張師傅和徒弟在泥濘的道路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陌生人的家裡,只見中間堆著一小堆鋁錠。沒想到,這個陌生人還要他們加錢。徒弟當時鼻子差點氣歪了,破口大罵。這時,屋裡傳出嬰兒的啼哭聲,陌生人拋下他們,趕緊鑽進屋裡,只聽見他和一個女人說話。張師傅低著頭想了一會兒,嘆了口氣,叫徒弟裝車。陌生人很滿意,幫忙把鋁錠裝上車。在回去的路上,徒弟問師傅為什麼同意加錢給他。張師傅說:「他是為了多賺點嬰兒的奶粉錢,我們少幾十塊錢也沒什麼,也許會多交個朋友。」
每個月,張師傅都要到一個駝背老太太那裡收廢紙箱。貨不多,但路很遠,利潤也不高,可他一直堅持去。徒弟有些不解:「這樣的生意為什麼不推掉?」張師傅搖搖頭,微笑著說:「老太太信任我,雖然利潤不高,可賺到了信任。她每天挨家挨戶地收破爛,也不容易。」
後來,那個欺騙他們的陌生人成了他們最大的廢品鋁客戶。駝背老太太去世后,她家附近的機械廠成了他們的廢鐵大客戶,而且,這個客戶竟然是駝背老太太給爭取的。機械廠負責廢品處理的人和老太太同村,老太太總對他說:「為什麼不把廢品賣給老張呢?他是個實誠人。」這個負責人想起了老太太說過多次的話,便聯繫了張師傅。
短短几年,張師傅的公司利潤成倍地增長。當他成為財富人物,被問及致富之路時,他說:「在我眼裡,每個客戶都可能會成為長期的朋友。生意場上,誠信和友誼帶給你的財富,往往會比你付出的多出許多倍。」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
凡是擁有的少的,就連他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擁有的多的,還要給他更多,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對企業的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效益。
工作怕「慢」,成功怕「急」
老林,生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年輕時在福建一個小城市的地質隊里當工人。到了90年代,老林同志成為了該地質隊的技術員,工作穩定,定期拿工資。當時地質隊的工作雖說是「鐵飯碗」,但是工資不高,所以老林一家的生活狀況一直很普通,和當時每個工薪家庭沒有什麼區別。何況地質隊里像老林這樣的技術員,老老少少百八十號人,在當時「晉陞掛鉤工齡」的年代,大家想往上一級,除了等,幾乎沒有其他捷徑。
在這種環境下,很多像老林這樣的技術員,接二連三地下海做生意了。有的人走走關係或撈點油水,每天的生活很愜意。安分守己的人只能「傻」到每天按時上班,忙著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而老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既不會爭,也不會搶,不懂得走關係,也不懂得偷懶,就連向上級抱怨他也不會。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怎麼看都只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知識分子。
於是,別人喝茶看報紙的時候,他在處理數據;別人上班早退,而他連續幾年堅持學習專業外語;旅遊的機會總被別人爭去,出差的名額總是會有他;年底工作彙報,別人東拼西湊敷衍了事,而他卻一板一眼每年堅持寫論文。當時在地質隊,提到老林,大家都說「老林真不錯,知識分子,技術過硬,能說一口好外語,會寫一首好文章」。可是私下裡,大家對老林的評價就是「書獃子,不懂變通」。
1999年,一個消息傳到了地質隊。省地質機構要在各個地區挑選一批精英幹部,挑選標準主要考核工作業績和實際能力。這個消息讓一批人興奮起來,然而這一次的選拔不是花拳繡腿的形式,而是真刀真槍的考核。於是投機的方式便不好使了,很多人紛紛敗下陣來,而老林卻「意外」被選中了。大家馬上找出了老林成功的原因:工作經驗豐富;十幾年從沒有落下地彙報論文;完全可以對外商談業務的口語。
後來,老林又連續升了兩級,經常受委託往返於歐美、非洲等地開展工作。隨著職位的晉陞,老林家的經濟狀況也有了很大改善。有時跟老林聊天,得知原來一個單位的那些老同事,現在基本都過著養老的日子,他慶幸自己還能處在事業的高峰期。有時會有人不解地問老林:「你這樣堅持那麼多年,就不怕這輩子都沒有機會了?」老林的回答是:「在工作上我怕慢,在成功上我怕急。」
成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同種植一棵樹,你需要持續地澆灌、除草、殺蟲、施肥,但是它卻不會一夜之間從一株小苗變成一棵參天大樹。「工作慢」的人,發現培育不培育都差不多,於是對「人生之樹」疏於管理,任由它自生自滅;「成功急」的人一天看三回,發現「人生之樹」生長緩慢,索性來個揠苗助長。只有真正領會人生智慧的人,才懂得「人生之樹」只會慢慢生長來報答你的培育之恩。終有一日,大樹會結滿果實,你還可以舒服地在它的樹蔭下乘涼。
工作怕「慢」,成功怕「急」,講的是工作要有效率,雖然速度要快、進度要趕,但是對於成功的態度上卻不能急躁。一急躁就會想:「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卻沒有看到收穫?」這麼一來,怎麼還有心思踏實做事呢?
吾日三省吾身
1981年5月5日,松下電器迎來了創立50周年的紀念日,松下幸之助也以86歲高齡迎來了他創業63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紀念日里,松下幸之助對員工們說:「從今天起,我們已經走過了250年計劃的1/5,現在徹底回顧並檢討這50年。我認為我們過去走的路沒有錯,是成功的,而各位也非常熱心和努力。可是詳細研究這50年的內容時,我發現似乎存在著失敗,即使不能算是失敗,似乎也有考慮不充分之處,做得並不完善之處,以及疏忽大意的地方。在今後的年代里,就要消滅那些錯誤,即使是只能往前推進一步也好,希望大家能和我一同在這有意義的一天里,深深反省。我發覺,不論國家或個人,沒有反省就沒有進步。同樣的道理,沒有反省的公司,也會停步不前。從這個意義上說,進步是由反省誕生的。不能因為業績上升,就認定昨天和以前的做法是對的。一定要知道,今天的做法並不能得到滿分,一定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然後每個人都以100分為目標去努力。即使做不到,也要經常保持這種反省的態度。我認為我們的今後會有大的發展,不過,希望各位能認清這一點,即是否成功,完全繫於這一年的反省上面!」
不斷的反省,是松下走向輝煌的立足點;不斷反省自身,反省自己的企業,反省自己的國家和社會,也使松下幸之助超越企業家的身份,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領導者和哲學家。
蘇格拉底認為:「未經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省就是通過自我意識來反思自己言行的過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古以來,凡是成就大業的人,無不把反省作為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
有一句名言說得非常好:「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常常反省自己的錯處,是很大的善舉;常常去看別人的不是,是很大的惡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對,重要的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過失、不足和錯誤。
一個具備反省能力的人一定要有自我否定精神,就是要勇於認錯。每個人都有錯誤和缺點,有了錯誤就要主動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認真反省自身缺點,不斷改進自己。反省的過程是一個人心智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一個人心靈不斷升華的過程,也是我們對所遵循的標準不斷反思和不斷提高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卻會讓我們經歷種種失敗和挫折。在不斷的失敗和挫折中,我們逐漸明白哪些地方需要糾正,哪些地方需要不斷改善。自省是種最簡單的減法,減去一切對你不利的東西。
職場人需要反省什麼?
反省我們的職業態度:我是否熱愛我的工作?我是否認真對待每一天?
反省我們的工作狀態:今天的工作,我是否有偷懶?有沒有浪費時間?
反省我們的做事方法:這個事情是否有更好地處理方法?
反省我們的自我成長:我這個月學到了什麼?下個月新目標是什麼?
反省我們的人際交往:我是否說過不當的話?是否做過損害別人的事?
這些都需要我們不停地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省。不反省不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不悔悟就無從改進自己的工作。反省是一種學習能力,反省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如果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並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領悟到失敗的教訓和不完美的根源,全力做出糾正,這樣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變得更加睿智。
關於自省還需要明確兩點:第一,自省不一定全部是錯誤,有時候正面的東西也需要加以總結鞏固。錯誤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加清醒,正確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加自信。自省是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氣和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既是一個人修身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強生存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第二,反省並沒有一個既定的形式,你可以在靜坐時自省,可以一個人獨處時自省。可以在深夜醒來時自省,也可以和朋友交談中自省,甚至可以像當年失敗時的史玉柱那樣開一個三天三夜的自我批判會。方式多種多樣,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晚上臨睡前躺在床上,把自省當作一種虔誠的禱告,當作一种放松的習慣,對自己一天的行為做一個深層次的檢查,不斷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認識和發揚自己的長處,並不斷激勵自己,超越自己,從而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更好,也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