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愁悵彩雲飛,碧落知何許①?不見合歡花②,空倚相思樹③。
總是別時情,那得分明語。判得最長宵④,數盡厭厭雨⑤。
【註解】
①碧落:道家稱東方的第一層天為「碧落」。後世泛指天上(天空)。
②合歡花:又稱為絨花樹、夜合樹、鳥絨樹,為落葉喬木,樹皮呈灰色,羽狀複葉,小葉對生,白天對開,夜間合攏。
③相思樹:相傳為戰國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據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載,宋康王舍人韓憑妻何氏貌美,康王奪之,並囚憑。憑自殺,何氏投台而死,遺書願以屍骨與憑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兩墳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常棲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后以象徵忠貞不渝的愛情。
④判得:甘心情願。
⑤厭厭:綿長、寧靜的模樣。
【典評】
這首詞很像一首悼亡詞。上片開篇就引出了悵惘之情。「惆悵彩雲飛,碧落知何許?」彩雲隨著風兒吹散,恍然若失,那麼大的天空,會飛去何方呢?可不管飛去哪裡,我再也不能看到那朵雲彩了。這裡運用了托比之法,也意味著詞人和戀人離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逢,萬般的思念這時都已無處訴說,只留下無窮的孤獨凄涼。人經常會感傷轉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飛絮、雲彩、露水等,而愛情和生命又何嘗不是呢?「合歡花」和「相思樹」作為一組對仗的意象,都表思念之意。
很明顯,下片描寫了詞人為情所困、無法入眠的情景。「總是別時情」,在納蘭的心裡,似乎才與伊人分別,怎會輕易忘記?相思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濃烈,越不想提及,越是無端想起。「那得分明語」,更加表露了詞人那種惆悵悲愁的情緒,伊人已不在身邊,只好寄希望於夢境,可誰又能說得清那些紛繁的過去呢?只是就算可以「分明語」,又能如何呢,伊人已經遠去。從前的美好時光,都在分離后變成了帶刺的回憶,總是令詞人無可抑制地悲愁萬分,那時越幸福,如今就越悲痛。
可是因為無法「分明語」那些「別時情」而惱怒的詞人,卻又寫下了「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雨」。此處的「判」同「拼」。「判得」,即拼得,甘心情願。一個悲凄愁苦之人,卻甘心情願地去聽了整夜雨聲,恐怕這個人早已超脫了「愁」字之外。
通讀全篇,結構上隱約有起承轉合之意,尤其是末句,為點睛之筆。從彩雲的流逝到空倚合歡樹,又寫到了徹夜無眠,獨坐聽雨。納蘭在結尾處並沒有用那些孤凄悲苦的文字來抒發自己的心痛,而是去「數盡厭厭雨」,那麼他到底是在是數雨,還是在雨中懷念自己的點滴心事呢?也許後者更多些,詞人最樂意在收尾時蘊含著自己的情懷,所謂的「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雖然他不願望承認自己的悲苦,可那份悲傷是無論如何也藏匿不了的。
納蘭的這首詞,平實而貼切,沒有華麗的辭藻,用那顆終生都無法釋懷的心感動了千古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