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納蘭全詞> 浪淘沙 望海

浪淘沙 望海

  蜃闕半模糊①,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②。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③。


  釣得六鱉無④?竿拂珊瑚。桑田清淺問麻姑⑤。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⑥?


  【註解】


  ①蜃闕:即蜃樓。古人指蜃氣幻化成的樓閣。


  ②蠡測:即蠡酌,用瓠瓢去測量海水。比喻見識短淺,以淺見量度人,「以蠡測海」的略語。笑江湖:《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后見到大海,則望洋興嘆云:「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③乘桴:乘坐竹木小筏。《論語》云:「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④六鱉:傳說中負載五座仙山的六隻大龜。據傳在渤海的東面,有一條深淵,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是神仙聖人居住的地方。五山都漂浮在海面上,經常隨著潮漲潮落而變化。


  《列子·湯問》:「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⑤麻姑:中國神話人物。東漢時應召降臨蔡經家,能擲米成珠,相傳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以備蟠桃會上為西王母祝壽,故舊時為婦女祝壽多繪麻姑像以贈,稱麻姑獻壽。


  ⑥蓬壺:即蓬萊。神話傳說里的海中仙山\。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文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


  【典評】


  康熙二十一年,納蘭護駕東巡,時年二月在山海關駐紮。他登上澄海樓,欣賞著大海的蒼茫景觀,心中不由地泛起豪邁豁達之情。這首詞明白如話,直抒胸臆。


  但是,當納蘭文思翻湧時,那些終年凝聚的長短詩句竟然無法表達他的心思。這首浪淘沙,寥寥五十四個字,用到六次典故,在納蘭的眾多詩詞中比較少見。


  這首《浪淘沙》大概是東臨碣石的新篇。建安十二年秋,曹操將袁紹殘部徹底消滅,曾經在這兒寫下《觀滄海》言志。千百年的歲月沉浮后,納蘭看著那海市蜃樓的幻影,如夢如幻的繁華,好像來到了仙界一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孟德的感慨飽含著躊躇壯志;納蘭在此的一番感嘆與英雄略同。大海如同這世間生靈一樣,「集日月之精華,會天地之靈氣」,才可以納百川,生萬物。「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許孔子在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后也曾想要散發弄扁舟吧,就連氣話都頗具詩情畫意。「我欲乘桴」,納蘭心中也深藏著「道不行」的隱痛,他只嚮往著自在愜意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