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春雲吹散湘簾雨,絮黏蝴蝶飛還住。人在玉樓中①,樓高四面風。
柳煙絲一把②,暝色籠鴛瓦③。休近小闌干④,夕陽無限山。
【註解】
①玉樓:形容華美精緻的閣樓。
②柳煙:形容柳枝柳葉像煙霧一般連成一片。
③暝色:指日落後天空的顏色。
④闌干:用竹或木製成的欄柵。
【典評】
文人們的「多愁善感」來自於心思的細膩和敏感。這也是歷代文人的一個特點。對自然萬物的感觸使文人們思緒萬千。這種思緒付之於文字,就誕生了詩詞歌賦。納蘭心思細膩,作品語言優美動人。特別是他的詞,更為突出。因此被人稱為「小李煜」。現在這首詞就是他描寫春天的作品。
黃昏后的天空籠罩著大地,雨已停,雲已散,用湘妃竹製成的帘子在春風裡發出陣陣聲響。細細去看,窗外的春色有一些衰敗。站起身來,登上小樓,去看一看這雨後大地的模樣,可是樓閣之上卻到處是風,讓人不知該怎樣才好。
天色漸漸暗了,遠處的楊柳枝像煙霧一樣看不清楚,好似我朦朧的心思一般。遠方的人還未回來,當初如果我讓他留下,他會停下勿勿的腳步嗎?看那柳動葉搖,如我這飄飄無著落的相思。
天更暗了,那些微弱的光線在屋頂上輕輕地移動,那些沉靜在光線中的鴛鴦瓦,仍舊一對對地相依著。我只有看著它們,任思緒在夜色中飛翔。
孤獨的婦人內心充滿了憂鬱,窗外的景色愈來愈模糊,而情思卻愈來愈重。納蘭在這無可奈何之中,收回了婦人的幽怨情懷。他用「休近小闌干,夕陽無限山」這一句,另外打開了一扇窗。遠處的夕陽正在落入茫茫的山影中,遠方的人還在山的另一邊。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曾寫過一首類似的詩,名為《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中的婦人登樓向遠處看,發現春天已經到來,想起離家在外的夫婿。不由後悔當時的別離,使大好的時光白白流走,沒有珍惜相守的日子。
王昌齡是從婦人看到春到想起自身寫到內心的幽怨,納蘭是直接寫景,在寫景中融入情的波動,情從景出,景以情生。這種把情隱入景的寫法,更使人讀來心有所感。謝章鋌曾在文中描述納蘭:「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賭棋山莊詞話》),在《淥水亭雜識》中說:「詞雖蘇辛並稱,而辛實勝蘇,蘇詩傷學,詞傷才」
什麼是情?什麼是景?怎樣能分的更清楚呢?或者,我們不妨也「難得糊塗」一次,只把這首詞當作是寫春天的吧。詞中如有情,就讓它永駐於詞中,獨享安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