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鴂花飛處①。新恨隔紅窗,羅衫淚幾行。
相思何處說,空有當時月。月也異當時,團圓②照鬂絲③。
【註解】
①啼鴂:即鵜,一名杜鵑。三月即鳴,至夏不止。常用來比喻春逝。
②團圓:指明亮而飽滿的月亮,舊俗稱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團圓節。
③鬢絲:鬢角的髮絲。
【典評】
這首詞是納蘭在月夜懷人時寫下的。情景交融,悲凄苦痛之極。三更子夜之時鼓響,廊痕深處寂寞裊裊,酒醒夢回還是那般無法承受的傷痛,酒也無法麻痹徹夜無眠的身體。恰好這時又傳來了杜鵑的悲鳴聲,更加惹人悲痛了,漣漣清淚浸濕了羅衫,可恨卻無處訴說這份情意。明月猶在當空,可卻和從前不一樣,如今映照著的只有一個孤單的影子。
假如說,這詞上片的寫法實屬一般,那麼,下片就不一般。因為這裡有遙寄相思的「當時月」了。《飲水詞》本來就並非攬天括地的壯書,可從這裡就能看出納蘭的心態、情緒的轉化,二則如此狹小的題材範圍里,竟可以寫得這麼精妙的詞章,可見納蘭的才識當屬曠世。
我們把這兩首合在一起再看,詞境相同,都是追思從前的情愛,可在細微處就能看出納蘭心思的點滴差別。
但是,「月也異當時」。這月已經不是當年的那一輪,儘管還是那麼明亮,可他們二人兩情相悅時月才完美,現在伊人己不在舊地,這份凄苦的相思只能斷人愁腸,再加上那月亮竟然好像在笑話離人的孤獨。更像納蘭另一首詞寫的: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夕夕都成塊。到此,兩種心境用月亮作對照,幽怨之情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