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千古奇英> 100、敦煌曲譜3

100、敦煌曲譜3

  《白狼歌》是十分珍貴的民族語言資料。在範曄《後漢書》所賴以寫成的主要參考文獻《東觀漢記》中,還記有羌語的漢字音注。範曄舍而不用。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時,又將“音注”加了上去。據有關學者們研究,它屬於漢藏語係的藏緬語族,與緬語支、彝語支和藏語支關係十分密切,成為民族文化交流與影響的重要例證。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旌牛羌以西的白狼、樓薄蠻夷王唐繒等又率種人17萬口歸義內屬。白狼人與中原王朝的密切聯係是不言而喻的,朝廷賜給他們大批的絲帛,說明了絲綢成為中原與青藏高原的聯係紐帶在漢代已經存在。活躍在川、甘、青一帶鬆散的白蘭人部落,既是絲綢賞賜(貿易)的受益者,也應當是西傳高原的中介者。


  據《周書》記載“白蘭者,羌之別種也。其地東北接吐穀渾,西北至利模徒,南界那鄂,風俗物產與宕昌略同。”唐代吐蕃人稱白蘭為“丁零”,據學者考證,此即是《後漢書?西羌傳》中的先零羌之別種“滇零”(古音滇連)。白蘭的西南1250公裏隔大嶺,又渡20公裏海有女國王。這說明白蘭在蘇毗女國東北和吐穀渾西南,同時也在不斷移動。當鮮卑人吐穀渾率部遷居甘青時,其首先征服的部落之一即是白蘭羌,故吐穀渾管內有白蘭山,西秦屢封吐穀渾首領為“白蘭王”。吐穀渾衰弱後,白蘭又臣服於北周,唐武德(618~626年)中入朝,其時白蘭“左屬黨項,右與多彌接。勝兵萬人,勇戰鬥,善作兵,俗與黨項同。”自唐高宗龍朔(661~663年)以後,吐蕃攻滅白蘭、白狗、春桑與雪山黨項諸羌部,白蘭人很大一部分被納入吐蕃治下並為吐蕃的擴張充當前驅。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白蘭人在吐蕃東侵前後已內徙唐境。如貞觀六年(632年),白蘭羌人與契必部數十萬人內附。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十一月,被吐蕃授為“二品籠官”的白蘭人董占庭等21人來降,唐朝一並授之為右武衛員外大將軍。


  《北史?黨項傳》說:“黨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說明他們為同一族源的民族。白蘭人居住的白蘭山地區“土出黃金、銅、鐵”,這些有力地支持了他們的兵器製作產業,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首次與中原王朝發生關係時,即獻上了犀甲和鐵鎧。他們在溝通青藏高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係,以及高原與內地、西域中亞的聯係方麵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新唐書?蘇毗傳》附記“多彌”謂:“多彌,亦西羌族,役屬吐蕃,號難磨。濱黎牛河。”黎牛河即犛牛河,也即今青海玉樹地區的通天河。這一帶地區與南涼後裔南遷地區有關。《舊唐書》說,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元年(414年),鮮卑人首領拓跋辱檀被西秦乞佛(伏)熾盤滅亡,拓跋樊尼招集餘眾,投歸北涼沮渠蒙遜(都城在張掖),蒙遜封他為臨鬆太守。蒙遜被滅後,樊尼率眾西奔,渡過黃河,翻越積石山,於羌中建國,開地千裏。由於樊尼恩威並施,深得羌人歸心,勢力迅速壯大。不過他在這裏建立的自然不是吐蕃,而很可能與多彌羌部人政權有聯係,有學者認為它與後來內遷、建立西夏的黨項人密切相關。在被吐蕃征服後,吐蕃人稱他們為“難磨”,該詞藏文寫作Nam。英國學者托馬斯(F.W.Thomas)認為這就是南涼的“南”。如果這一說法無誤,多彌國則如吐穀渾一樣,是由鮮卑人入主羌中建立的政權,不過它的上層統治者是拓跋鮮卑人,而吐穀渾是慕容鮮卑人,屬民則基本是羌人。我們認為,稱“多彌”是因其屬民為羌人言之,而稱“難磨”則是依其統治者言之,是一個聯合政權的兩個方麵。“多彌”應是羌語,或是與之相關的吐蕃語詞匯。“多”疑即吐蕃傳說中的古代六大部族之一的Ldong(董氏,或作Vdong、Dong或Gdong),或Stong(東氏,或作Gtong、Dong)。法國藏學家石泰安(P.A.Stein)在他的《川甘青藏走廊古部族》一書中說“無論是在語言方麵,還是在詞形方麵,東族(Stong)部落都非常容易與董族人(Dong/Gdong)部落相混淆。因為Ldong是以指木雅人的,而Stong或Gtong則係指蘇毗人。但國立(法國)圖書館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寫本第493號之中卻有兩處寫作Gong gsum pa(即董蘇毗——引者),一處寫作Lding-gsum pa(丁蘇毗——引者)。由於董、東兩族居民在地理方麵是近鄰,而且還可能存在結盟關係,所以就更容易被人們相互混淆了。”那麽,與兩族(董氏、東氏)皆有密切關係的難磨(多彌)人,也自然無法分清歸屬上的確定關係人。“多彌”的藏文即應是Stong mi(東彌)或Ldong mi(董彌)及其他變體形式。


  《新唐書?多彌傳》稱其地“土多黃金”。風俗文化自然與黨項等羌人相同。多彌首領還與絲路南道西端的於闐(田)王室有聯婚關係,即難磨王女嫁給於闐王。這說明了多彌人很可能參與了東西方的絲路貿易。據托馬斯(F.W.Thomas)研究,難磨人有大量語言詞匯和文學傳說,通過藏語保存下來。為此,他還依據新疆和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編成一本專著即《難磨,一種古代語言》,說明難磨(多彌)人文化的相對繁榮。


  在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講述唐僧取經的《西遊記》故事中,有一則“女兒國”的傳說。事實上這卻是有根有據的,隻是唐僧(玄奘)本人並未親身經曆,更沒有人要吃他的肉以求長生不老。該女國就在青藏高原上,而且被玄奘和弟子辯機記之於他們撰寫的《大唐西域記》中。原文說,在婆羅吸摩補羅國的北部大雪山中,有個蘇伐剌奴瞿旦羅國(漢語意為金氏),出產上等黃金,因此叫金氏國。該國世代以女子為王,所以叫做“女國”。丈夫也稱王,但不問政事,隻管種田、打仗而已。女國的曆史在漢文書中還有詳細的記載,諸如《隋書》、《北史》、《通典》、新舊《唐書》等,藏文史書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如《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根據這些諸多史書,便可以向各位觀眾勾畫一下女國曆史與文化的草圖。


  《隋書》記:“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通典》也說:“女國,隋時通焉,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隋唐人關於女國的認識是真實的,因為開皇六年(586年),女國曾遣使朝貢,它的這一地理位置也不會有誤,因此F.W.Thomas(托瑪斯)認為漢文史書因誤解而造成女國的說法並不正確。克什米爾的古籍也記載了該女國,稱它在其國北方隔山之外。上文《大唐西域記》所言的“東女國”也即此國,稱其為東女者,因為“西海”還另有一個女國,故言之“東女”。玄奘記其地在婆羅吸摩補羅國北麵的大雪山中,叫蘇伐剌奴瞿旦羅國(意為金氏),因出產黃金而得名,東西長,南北狹。婆羅吸摩補羅國被認為是今天的迦爾瓦爾(Garhwal)和庫馬翁(Kumaon)地區,一般認為該女國是在喜馬拉雅山以北,於闐以南,拉達克以東。但是,玄奘書上明確地講該國“東接吐蕃國,北接於闐國,西接三波訶國。”三波訶即秣羅娑國,也即藏語Mar-sa有對音,Mar-sa或Mar-yul意為“低地”,為拉達克古今之通稱。今譯作“瑪爾域”。而這一廣大的地理範圍正是象雄或大羊同的領地,《通典》卷195、《唐會要》卷99、《太平寰宇記》卷185均有如此記載。誠如上文所言,羊同人因貞觀五年(631年)的朝貢,而為唐人確知,不致有大誤。更讓學者們迷惑不解的是,同是唐代的高僧道宣,卻在他的《釋迦方誌》中明說:“(婆羅吸摩補羅)國北大雪山,有蘇伐剌奴瞿旦羅,……即東女國,非印度攝,又即名大羊同國。東接吐蕃,西接三波訶,北接於闐。”直把個大羊同與東女國等同起來,於是眾說紛起,莫衷一是。真是亂得給襖套子一樣!比西晉“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永嘉之亂”和五代十國之亂戰還要亂!我作為一個說書講藝人也隻是據實而講,也難道出其真偽;隻是還知道本故事的主人公慕容天水對這東女國和大羊同國的真正關係和位置也存在著種種疑問,想必他也是難以道出個所以然。但是,慕容天水卻是知難而進,決意繼續探究這東女國的來龍去脈!

  據我們研究,它涉及到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區政治形勢的變遷。首先,上述地區至少在貞觀五年(631年)羊同人向唐朝貢時為止,是大羊同的領地。這一點的真實性已如上所言。而女國(或說東女國)與之相鄰,範圍相當於隋時所載。這些資料也是女國人於開皇六年(586年)入朝所得,正確無誤。但是,《隋書》隻言其在蔥嶺之南。其與大羊同相接無疑,它應介於羊同、吐蕃與黨項之間,與羊同不相等同也可由此推知。其次,嗣後女國勢力在征戰中強大起來,向西北推進,吞並了大羊同的大部分地區,遂與大羊同居地相類,甚至有完全等同的記載。這些記載,時代都稍後於前者。再次,雅隆吐蕃崛起後,向北進攻蘇毗,設計征服其一部,使自身頓然強大起來,迫使另一部分蘇毗人向北、向東北逃竄。西進的吐蕃軍最終滅亡了羊同。因此,當遍曆天竺(印度)的新羅高僧慧超於開元十五年(727年)返回長安時,就在其大作《往五天竺國傳》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又一月過程,雪山,東有一小國,名蘇跋那具怛羅,屬吐蕃所管,衣著與北天(竺)相似,言音即別,土地極寒也。”同書又記:“迦葉彌羅(即克什米爾)國東北隔山十五日程,即是大勃律國、楊同國、娑播慈國,此三國並屬吐蕃管。”娑播慈即三波訶,也即小羊同,楊同國即大羊同。由此可見,其時吐蕃已占據了大小羊同和女國。女國在青藏高原西部、西北部獨立活動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吐蕃的吞並導致了女國人命運的兩種結局:一部分人被納入治下,組成“蘇毗茹”,另一部分人則向東北逃奔,在今青海省東南部及四川西北部另行建國,此即頗受爭議的另一個“東女國”。這一點應該逐一前後分清,不可混淆。你說這亂七八糟的研究什麽?有什麽意思?但是,就有人研究!連“老外”都對此興趣極濃!研究得烏煙瘴氣、狼煙滾滾!下麵狼煙又要出現——


  蘇毗女國與吐蕃部落發生聯係相當早。蘇毗是一個人戶眾多、文明較為發達的大國。它的原始居地在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後藏)地區的南木林縣一帶,也即襄曲河(Shang chu)流域。因此藏史中又稱襄曲河為蘇毗河(Sum po cho bo)。嗣後又向東擴張其勢力,一直發展至拉薩河(幾曲)流域,管轄了雅魯藏布江以北廣大地區。但是,在女國內部共同執政又各據一方的女王和小女王之間,開始出現裂痕,各王轄內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女王達甲吾(Stag skya bo)居於輾噶爾舊堡,而小女王墀邦蘇(khri bang sum)駐紮於悉補爾瓦之宇那(今拉薩北)。達甲吾昏庸驕縱,棄君子,近小人,恣意妄為,隨意改變國風,民怨載道。有一位舊臣叫念?幾鬆者上言勸諫,反被驅逐出王宮。念?幾鬆遂鋌而走險殺死達甲吾王,投歸墀邦蘇,使後者王土大增。但是,墀邦蘇同樣剛愎自用,她對念?幾鬆特加封賞,賜以奴隸與轄土。念?幾鬆之妻巴曹氏對奴戶肆意妄為,甚至使用女國人最為惡毒的“女陰辱罵”方式待之,該王不僅不加以幹涉,反而明告屬戶,以女陰示之不為過,“即以女陰貼你口中也有權。”於是,不滿的屬民和存有二心的大臣,與立足於秦瓦達孜宮的吐蕃讚普達日年塞也利用自己的妹妹做墀邦蘇女侍的有利條件刺探消息,待機而動,不幸此事因他的去世而中斷。


  達日年塞之子南日倫讚繼位後,繼續其父未竟事業,與蘇毗眾舊臣立誓結盟,內外夾攻,占據蘇毗王宮(堡塞),處死墀邦蘇,王子芒波支逃往突厥地區。蘇毗本部歸於吐蕃治下,南日倫讚改之為彭域(拉薩城北)。但是為時不久,南日倫讚在內部鬥爭中被臣下殺害,羊同、蘇毗女國、達布、娘布等紛紛起兵,走向獨立。直到其子鬆讚幹布時,才重新以武力征服各部,統一青藏高原地區。他將蘇毗女國土地和部分屬民納入治下,設立蘇毗茹,實施統治,蘇毗有功的貴族也成為吐蕃新貴。蘇毗人的軍隊為吐蕃王朝武力擴張立下汗馬功勞,無論是進攻西域,還是內侵河、隴,都有他們的馬蹄身影,故唐將哥舒翰上唐玄宗書謂:“蘇毗一蕃,最近河北,吐渾(吐穀渾)部落,數倍居人,蓋是吐蕃舉國強援,軍糧馬匹,半出其中。”但他們並非一味遵從吐蕃的統治與管束。


  《新唐書》列有《蘇毗傳》,文說:“蘇毗,本西羌族,為吐蕃所並,號孫波,在諸部最大。”它的範圍,東與多彌(即難磨)接,西距鶻葬石夾,有人口3萬戶。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吐蕃治下的這部分蘇毗人,不堪忍受奴役之苦,遂向唐朝請求歸款,被吐蕃發現,其王沒陵讚及其家族2000人被殺,部落也未能逃出。沒陵讚的兒子悉諾邏,後來又欲歸唐,臨行事泄,又有1000餘人被吐蕃殺害。他本人率少數首領逃奔隴右,由節度使哥舒翰護送,至長安麵見玄宗。唐人將吐蕃治下的女國人不再以“國”名之,遂用其女王之姓,叫做蘇毗,或孫波,來自藏文sum-po。


  東女國依然存在,這就是擺脫吐蕃征服威力而遷徙到青海東南、四川西北的“東女”。《新唐書》載:“東女亦曰蘇伐剌奴瞿旦羅,羌別種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稱‘東’別之。東與吐蕃、黨項、茂州接,西屬三波訶,北距於闐,東南屬雅州羅女蠻、白狼夷。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這一段記載很散亂,從中我們獲得的印象是,“東女”範圍更大了而不是小了,這顯然不合史實。同時,文中又有自相矛盾之處,即它們記述的範圍,應該是東西長,而南北短,卻在行程中恰恰相反。很容易看出,它將女國(或東女國)的前後地理混為一談了,或者說,是將吐蕃轄下的蘇毗女國與東女混而論之。此時吐蕃已是它的西鄰而不是東鄰。這種混亂導致學者們產生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認為東女國“東南屬雅州”等失之過於偏東;一種認為兩者互不相同,因為《大唐西域記》記女國“東西長,南北狹”,而東女卻相反。實則兩者的要害都在於忽視了女國的曆史發展與地理變遷。《舊唐書?東女》則正確記載了它的位置:“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羅女蠻及白狼夷。”該女國既與吐蕃多有聯係,又與唐朝結好,唐人因其“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麵羌’。”不過,在吐蕃擴大戰爭吞並河西、隴右時,該東女國也自然納入吐蕃王朝的控製之下。在今天的青海互助哈拉直溝鄉有蘇毗村,而在貴德縣東與黃南尖紮縣交界有“蘇毗峽”、“蘇毗人”,他們都是東遷者的餘裔。


  女國以女權為核心立國,在形式上是一個母權國家。《隋書》稱“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複有小女王,共知政事。女王五日一聽朝,處理軍國大事,小女王協助管理。女國王位不僅為女性終身把持,而且後繼者也必是女性。王位的繼承采取女王終身製與家族壟斷相結合的方式,具體途徑有二:一是女王死,國中則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賢女二人,一為女王,次為小王,共主國政。爾後大王死,即以小王遞補;二是姑死婦(侄)繼製,即由侄女繼承姑母王位的製度。男子則無權過問政事,“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金聚,依F.W.托馬斯的意見即khyim-tsun,意思是“家人”。男人的主要職業就是從事征伐戰爭和種田。在遷往今四川西北後,社會狀況稍有進步,即男人地位相對提高。《舊唐書?東女》稱,其國“女王號為‘賓就’,有官號曰‘高霸’,平議國事。在外官僚,並男夫為之。”高霸或高霸黎,被《新唐書》作者歐陽修等同於唐朝的宰相,這可能有誤解的成分,它更可能就是與女王共知政事的小女王,可以繼承王位。這話要是被陰間的歐陽修知道了,他不免要說“修(羞)已知道你,你卻不知羞(修)。”男子地位的提高當與他們在戰爭中的作用相關。外交也是男人發揮所長的門類,女國向唐朝所遣使者即皆為男性。但其職責隻在於執行,而不能參預決策國事,故史稱“凡號令,女官自內傳,男官受而行。”性別與職業密切結合起來,“婦人為吏,男子為軍士”為其基本特征。嗣後女王為男主所取代。


  女國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與農業為主,這取決於它在襄曲河或拉薩河流域,以及後來在川西北河穀間的宜家宜牧的自然環境。狩獵業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男子唯務耕戰狩獵,其地高寒宜麥,牲畜有犛牛、駿馬等。其物產豐富,出產黃金、黃銅、朱砂、麝香、鹽等。依據女王所衣所飾所葬來看,女國已有相當繁榮的手工業。商業貿易也十分興隆,女國在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極突出的作用。從它的遷徙看,他們穿過青藏高原南部、西部、西北部、北部,直到東北部、北部,直接保持或打通了與天竺、剡賓(克什米爾)、小羊同(或上象雄,今拉達克)、大羊同(下象雄)、於闐、突厥人居地,以及中原地區的商路與交通,至於同雅隆河穀的吐蕃人及其東部的黨項人的聯係就更為密切。它還直接繼承了象雄人所開辟的與沙漠絲路南道(昆侖山北麓)諸城邦國家,以及蔥嶺以西的波斯、阿拉伯、希臘人所建帝國之間聯係的悠久傳統。史書稱女國“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它們的鹿香可能很早通過剡賓等道,加入國際商品大交流的隊伍。至於其所出俞石,也當與當時天竺、波斯、高昌等地絲路貿易有關。最為重要的是女王所服的紋錦自然是輸自內地。實際上,象雄人和女國人已開辟了青藏高原地區縱橫交錯的絲路交通。


  女國的風俗文化十分濃厚而富有特色。首先是重女輕男習俗,史載“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在婚姻問題上,這一點更嚴重,《新唐書》稱,東女國“俗輕男子,女貴者鹹有侍男。”《唐會要》也載,“其女子貴者,則多有侍男,男子貴不得有侍女,雖賤庶之女,盡為家長,猶有數夫焉,生子皆從母姓。”這是典型的女權製度和一妻多夫製度,也反映群婚製的殘餘,因為“隻要存在著群婚,那麽世係就隻能從母親方麵來確定,因此也隻有承認女係。”其次,有濃厚的原始自然崇拜信仰和獨特的喪葬製度。女國人“俗事阿修羅,又有樹神。”阿修羅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因常於天神作戰,後世乃以之為戰神。戰神阿修羅與樹神崇拜反映了部落戰爭的加劇與狩獵業的生產生活之現實。事此二神時,要用人祭祀或用人的替代品獼猴來祭祀。在喪葬方麵有二次葬習俗,“貴人死,剝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於瓶內而埋之。經一年,又以其皮內(納)於鐵器埋之。”在內遷後,依然不改,卻又吸收了中原的一些文化習俗,“居父母喪的三年期間服飾不改,不櫛沐。”保持著人殉製度,“國王將葬,其大臣親屬殉死者數十人。”第三,女國有鳥卜習俗。女國人在用人祭祀之後,“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雉,來集掌上,破其腹而祝之,有栗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舊唐書》記之更詳,稱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帶著楮樹枝(待考)前往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如雞,飛入巫者懷中,於是剖腹視之,每有一粒穀物,預示來年必然豐收,而若有礫石(原為霜雪,當誤)必有災異,人們都相信它,稱之為鳥卜。第四,女國人有服青色和赭麵之俗。女王服青毛綾裙,被青袍,袖委於地,冬則羔裘,飾以文錦。為小鬟髻,耳垂鐺。足曳索革(一種鞋),雍容華貴。以青色為美,女國男子也以青塗麵。但在本部時,經皆以彩色塗麵,“一日之中,或數度改之。”居喪期間則以青黛赭麵,衣服皆黑。反映了所塗色彩與文化內涵間的相互聯係。最後女國有以“女陰辱咒”的習俗,即以女陰當麵示人進行詛咒,這是最惡毒的詛咒和辱罵。以女陰貼你口中也有權!簡直是愚蠢、荒謬至極!你現在再用“女陰辱罵”人試試?


  女國的曆法、醫學和建築等都有突出的成就。女國以十一月為歲正,這與高寒的生活環境有關。青藏高原農作物多一年一熟,十月即收獲完畢,是為一年之終,此時由巫者在人祭之後詣山中進行鳥卜,預測來年豐歉。蘇毗女國人將死去的貴人剝皮,又金屑和骨肉置瓶中,在人體解剖方麵應有經驗積累成就。使吐蕃達日年塞讚普的眼睛複明的醫生有來自象雄、蘇毗和吐穀渾三種說法,這從側麵反映出蘇毗醫學在當時的高原地區也享有盛名。最讓人歎服的是女國的建築水平,史稱其“王居九層之樓”,“所居皆重屋,王九層,國人六層。”這讓不可思議,但是說女國人建築工藝與技術高超卻是恰當的。此外,女國人的金屬及玉石加工也有可稱道者,東遷後還有牛皮船的製作技術等。史稱東女國還有文字,由於《隋書?女國傳》未載,故很可能隻反映了東遷並在吐蕃文字創製以後的情況。


  女國先後被吐蕃人征服,女國發達的文化隨之也成為吐蕃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吐蕃婦女較高的地位、一妻多夫的風俗、赭麵、鳥卜風俗以及建築風格、喪葬製度等之中,看到女國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吐蕃繼承了女國人(還有象雄人)已開辟的高原絲綢之路。在吐蕃王朝東侵占領居於川西北的“東女”之後,“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數人理之。土有絲絮,歲輸吐蕃。”又受唐朝賞賜大量絲帛,實際成為內地與青藏高原絲綢貿易的中間商人。在政治上,被唐人稱作“兩麵羌”。創造高原絲路文明的當然不止雅隆吐蕃人、象雄人和蘇毗女國人,還有眾多的小邦國和遊牧人,他們既參與了上述三國的文明建設,也有自己頗具特色的地區文明。


  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邦國文明,如繁星布滿了雪山和草原的上空,它預兆著一種匯聚與融合。然而,我們不能忘了它的連接帶,即容納著也造就著群星的銀河鏈,這就是綿延數千裏公裏的民族走廊。


  民族走廊北起河西走廊,中經青海、甘肅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雲南西部,南達緬甸和印度北部,綿延數千裏。它在曆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僅影響了諸民族在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文化特點,而且直接影響了這一地區諸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今天分布在民族走廊地區的藏族、納西族、羌族、景頗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土家族、普米族、怒族等,在民族來源、語言、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麵,均與這條走廊息息相關,甚至與沿走廊南遷的古羌人的活動緊密相連。


  這條民族走廊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往擴大的產物,但是地區環境卻具有先決的作用。民族走廊介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川西高原、雲貴高原之間。南北走向的山脈和貫穿其中的河穀成為走廊的天然外景。宜農的河穀與宜牧的山坡交織著,為走廊上的民族生息繁衍與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民族走廊地區最為突出的地理特征就是逶迤的山脈和密布的河流。


  在民族走廊北端,有蜿蜒起伏的祁連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等巨大山脈,而穿梭其間的,除了盤桓曲折的黃河外,還有大通河、湟水、大夏河和洮河。往南則是橫斷山區。橫斷山脈是西藏自治區東部與四川省、雲南省西部南北走向諸山脈的總稱。橫斷山區有俗諺曰:“峽穀一線天,把人隔兩邊,對岸能說話,相逢需一天。”這種地理環境使民族文化交往受到了很大影響,更阻礙了內地與青藏高原的直接交往。在走廊上南北穿行的民族,就自然地充當了文化交往的中介者。走廊上大小不一的河穀,以它的良田沃土養育了一個個定居或穿行其間的民族。易守難攻,相互阻隔的空間,給逃難的部族一個相對安寧的家園。


  這就是青藏高原和西域沙漠上複雜多變的民族部落和地理情況,慕容天水已初步對它們有所把握和了解。但是,他這了解的還僅僅是皮毛,還有諸多的事情有待於他繼續開發探究。尤其是幾盡統一西部的吐蕃王朝,他還尚無時間去探究它的來龍去脈,希望有朝一日,他還能去發掘吐蕃王朝曆史和文化的奧密(秘)!

  隻是現在,慕容天水從西域邊疆曆史的長河裏蘇醒過來,他卻有些思念中原故土了……


  紮西德勒!紮希特勒!各位好!說到此處,說者還要向各位說一說目前這“青藏高原”的近況:1958年,黨中央決定建設青海西寧至格爾木段鐵路;1979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青海西寧至格爾木”被一紙停工令,一停停了二十年,這是由於當時的經濟和技術原因。


  2001年6月29號,“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在格爾木南山口(離格爾木32公裏)開工,連接為格爾木→南山口(海拔3000多米)→昆侖山口(“上天入地”越昆侖,海拔4200多米,隧道1686米,2002年9月26日,遂道開通。昆侖山派人士怎不為之自豪?)→風火山(2002年10月29號,隧道開通,世界最高的遂道。)→可可西裏(無人區)→三叉河口→長江發源地沱沱河沿→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距離那(納)木錯湖61公裏)→念青唐古拉峰→羊八井→拉薩。“青藏鐵路”二期全長一千一百四十二公裏,從西寧到拉薩市共是1965公裏,她神密而且美麗,要克服海拔高、缺氧、長年低溫、積雪、大風、雷暴、穿山越嶺、跋山涉水、凍土區(長達550多公裏,在風火山口,凍土厚100多米。)、地震帶等重重困難,最終人定勝天,中鐵一局、中國人民終於克服了世界技術難關,聯(連)通了“青藏高原上的鐵路”,乃是世界一流的工程,怎能不令世人歎服?“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一條飛龍穿青藏,天塹變通途。”青藏巔峰之旅,鋪架天路,創世界奇跡!一條鋼鐵巨龍橫空出世,穿越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各位同誌們,難道你不想去看看麽?

  青藏鐵路票價

  北京西至拉薩全程4064公裏,硬座票價389元,硬臥(下)813元,軟臥(下)1262元。


  成都至拉薩全程3360公裏,硬座票價331元,硬臥(下)712元,軟臥(下)1104元。


  重慶至拉薩全程3654公裏,硬座票價355元,硬臥(下)754元,軟臥(下)1168元。


  蘭州至拉薩全程2188公裏,硬座票價242元,硬臥(下)552元,軟臥(下)854元。


  西寧至拉薩全程1972公裏,硬座票價226元,硬臥(下)523元,軟臥(下)810元。


  上海直達拉薩市的火車線尚未開通,但可以選擇中轉路線,方案如下:


  方案 出發站 中轉站 到達站 總裏程 詳細時刻

  方案1 上海 西安 拉薩 4373 詳細時刻

  方案2 上海 蘭州 拉薩 4373 詳細時刻

  方案3 上海 西寧 拉薩 4373 詳細時刻

  方案4 上海 寶雞 拉薩 4373 詳細時刻

  方案5 上海 廣元 拉薩 5073 詳細時刻

  方案6 上海 石家莊 拉薩 5197 詳細時刻

  方案7 上海 廣元 拉薩 5342 詳細時刻

  方案8 上海 達州 拉薩 5580 詳細時刻

  方案9 上海 成都 拉薩 5711 詳細時刻

  方案10 上海 成都 拉薩 5938

  2006年7月1日,經過整整五年的艱苦奮鬥,“青藏鐵路”二期通車慶祝大會在青海格爾木及西藏拉薩隆重舉行。


  中國人民依舊要把國歌重唱——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為了人民,保衛華中,與敵人鬥爭。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前進!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為了人民,保衛華中,與敵人鬥爭。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前進!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偉大的共產***我們新的長征,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為了人民,保衛華中,與敵人鬥爭。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高舉毛**旗幟,前進!高舉毛**旗幟,前進!前進!前進!前進!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偉大的共產***我們新的長征,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為了人民,保衛華中,與敵人鬥爭。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高舉毛**旗幟,前進!高舉毛**旗幟,前進!前進!前進!前進!進!”


  後事如何,劉蘭芳和單田芳都拍案說: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