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千古奇英> 100、敦煌曲譜2

100、敦煌曲譜2

  “好吧!”葉麗絲便開始如數家珍地向這五位將士解說道:“其實敦煌曲子詞中有十八首《菩薩蠻》,這是其中較早的一首,最遲亦當該作於唐德宗建中初年(公元780年)。上闋是寫敦煌的光輝曆史,說她過去屢出‘神將’,使得諸蕃遠遠地表示欽敬,不敢進犯,‘神將’向大唐朝廷竭忠盡智,受到嘉獎,英雄榜上早已有了他們的名字。這裏所說的過去的‘神將’,可知的有沙州刺史賈思順,在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曾大破吐蕃軍,其他的已難考知。下闋寫的是道路隔絕以後的情況,‘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他們隻恨吐蕃把道路隔斷,使得他們不能向朝廷傾訴衷腸,流露出他們對唐王朝中央的深厚感情。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和敦煌人民強烈的願望:‘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早晚’即何時之意,是當時的俗語。‘狼蕃’,這是當時對處於敵對狀態的吐蕃的蔑稱,而把朝見皇帝稱為‘拜聖顏’,說明了他們對大唐天子的崇敬。


  這吐蕃,是個野蠻的混合民族,在隋末唐初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隸製政權。到鬆讚幹布任讚普時,吐蕃定都拉薩,開始強盛。貞觀十四年(640年),鬆讚幹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先未答應,後又以文成公主嫁之,友好往來,不絕於途。


  到了高宗鹹亨初年,吐蕃奴隸主貴族大開邊釁,盡占吐穀渾故地(今青海西部地區),向唐朝內地進逼。以後長期處於時戰時和狀態。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唐朝邊兵多內調平叛,吐蕃乘虛進攻。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攻據長安。撤兵後,於次年(764年)攻占唐朝河西節度使府所在地涼州(甘肅武威)。


  敦煌當時是沙州治所,大曆元年(766年),新任河西節度使楊休明以涼州失守,移治沙州。其後甘州(甘肅張掖)、肅州(甘肅酒泉,甘肅省之稱就是由甘州和肅州的合並簡稱。)、瓜州(治所晉昌,在甘肅安西東南。)先後被吐蕃攻占,敦煌處於四麵包圍中,和內地交通完全斷絕,但仍在堅守抗戰中。堅守的主將先是楊休明,後有沙州刺史周鼎、閻朝等。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被吐蕃占領,堅持了長達十多年之久,這不能不令人驚歎!不能不說是曆史上一道奇跡!

  這首詞就蘊含著這些光榮曆史,充分反映了在唐朝和吐蕃的激烈爭鬥中,敦煌人民強烈愛國熱情和鬥爭精神。他們急切盼望:‘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這‘聖顏’,也就是指天子、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是國家的象征,這種忠君報國的思想,當時往往會迸射出巨大的鬥爭精神,支配著人們進行英勇頑強的鬥爭。因而,這首《菩薩蠻》詞所表現的鬥爭精神,並沒有因沙州被吐蕃攻占而消失。


  據《新唐書?吐蕃傳》所載,‘州人皆胡服臣虜,每歲時祀父祖,衣中國之服,號慟而藏之。’ 這說明當時被迫稱臣於吐蕃的敦煌人們始終沒有忘記對中原的眷戀與熱愛。


  過了六十多年,到了宣宗大中初年,敦煌又出了一位‘神將’張義潮,率領沙州人民收複了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一州之地,大中五年(851年),並派遣使臣向唐宣宗奉獻十一州圖籍,使河湟廣大地區複歸於唐。


  這首《菩薩蠻》寫出了對吐蕃分割疆土的憤慨,並對於融融泄泄的大統一局麵表現了真誠的向往。其詞樸素而情茂,真切、激人振奮,是上等佳作,已在詞史上獲得了崇高地位。這就是我為各位將軍所吟唱的一首曲子詞,但她所蘊含的曆史並非僅此這些!”


  “郡主果然是博學多才!”慕容天水終於驚歎道:“沒想到郡主對敦煌的曆史竟是如此了如指掌,聽君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


  “是啊!”宋克金也隨聲附和道:“郡主能說能唱,令我等萬分敬佩!”


  “將軍說哪兒的話!也許我這是班門弄斧罷了。想必各位將軍比我還要了解這敦煌的過去。”


  “嗯!過去的曆史我們不應該忘記,希望這首敦煌曲詞從此更要激勵現在和將來的人們。”


  “慕容將軍所言即是!”葉麗絲不由起身說道:“其實我看得出,各位都是守衛敦煌的幹將,也許在日後不久,你們能為驅逐外蕃入侵而立下不朽的豐功偉績。”


  慕容天水聞聽此言,感覺此話有弦外之音,便試探著問道:“莫非郡主知道這敦煌城將會有外蕃入侵?”


  “這是西域邊境,外敵入侵是常有之事!”葉麗絲又仿佛沉浸在如煙往事之中:“不論是黨項、白蘭,還是吐蕃、多彌部落,都想爭奪這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多年的混戰,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帶給人們無數的災難!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阿爸原本是吐穀渾部落的首領,不想在抗吐蕃的戰鬥中慘死戰場。後來我們的殘餘部落又遭外敵各部的劫掠,早已名存實亡,而我則在這敦煌城內暫得棲身之所,算是過了一段平靜之日。可我無時不刻不想再為我阿爸和部落報仇雪恨,隻恨我是一介女流,心有餘而力不足!”


  聞聽葉麗絲(斯)郡主的一陣義憤之辭,慕容天水不禁安慰道:“郡主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曆史變遷,時代更換,戰爭就是曆史永遠的印跡,必有很多人要在戰爭中流血犧牲,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要走向一個新的平衡。往事如煙,一切要隨機隨緣而定;過去的事已再所難免,何必總為它常思念、淚漣漣。相信你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一定能實現你心中的夙願。”


  “將軍所言,令我如飲甘露。我今日在此能和各位將軍一起暢所欲言,我的心情真是開朗多了。”


  見此情形,慕容天水的麵容上不由掠過一絲微笑,雙手端詳(祥)著《敦煌曲譜》,道:“這是一本上等佳作!郡主能否將它給在下借閱一晚?”


  聞聽這一請求,葉麗斯頓感是求之不得,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便爽然應道:“當然可以!隻要將軍喜歡,別說是一晚上,就是借閱一千零一夜也可以呀!”


  “什麽借閱一晚又一千零一夜的!”宋克金見慕容天水和葉麗絲話很投機,忍不住大笑道:“我看郡主幹脆送給將軍得了!”


  宋克金此話一出,立時引得甚三位偏將哄然大笑。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瞧老宋那話說的,“我看郡主幹脆送給將軍得了!”這話讓慕容天水和葉麗絲聽了倒也罷,知道是說的這本《敦煌曲譜》。但李明朝、張天祥、王明義三人聽了卻不完全這麽想,說的是要把這本書送給將軍,但他們聽來又好像是要把“郡主送給將軍”,簡直是一語雙關的奇妙!很難說,宋克金在說這話的同時有無此等雙關的含意。但按他心中的意願來說,他當然最希望將軍和郡主能夠成雙成對,更何況今日之事還是他特意按排的?即使當時他尚無此意,相信他望見其他三位偏將哄然大笑之狀一定能悟出他們把自己的話已誤導了另外一層含意。但這也無妨,簡直是弄巧成拙、大快人心也哉!故此,宋克金也忍不住跟著眾人哄笑起來。


  再說此時的慕容天水和葉麗絲郡主見到眾人像是在故意開他倆的玩笑,知道這夥人又不知道亂想到哪裏去了,都不禁心中又好氣又好笑地拭目以待,仿佛是倒要看看他們究竟能笑多久?

  終於,笑聲平息。慕容天水將《敦煌曲譜》揣入懷中,說道:“好了!各位!咱們再到別處去遊觀一下,就該回去了。至於這本書,等我看完了會親自送到郡主府上。”


  “將軍請!”


  於是,葉麗絲郡主目送著他們五位將軍下山而去。


  當晚,慕容天水在官邸中用過晚餐,便迫不及待地打開《敦煌曲譜》,打算要實現他的諾言—— 一夜攻讀完這本曲譜,明日好及時將此書送還郡主。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借來之書才知道更加珍惜地去用心攻讀,更何況這是本世間罕見之書,而且是郡主的手抄真跡,相信從中一定能學到不少自己未能涉及到的邊緣知識。很快,他如走馬觀花地瀏覽完那圈圈點點、彎彎曲曲的音樂符號,便開始對葉麗絲郡主付在下麵的敦煌曲譜詞產生了濃厚的雅興。因為在這邊疆大漠,在這暫時寧靜的夜晚,能得到一個女人手抄的曲詞真跡,簡直要把他引向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之中——


  鳳雲歸(閨怨)

  征夫數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砧杵徹,塞雁(成)行。孤眠鸞帳裏,枉勞魂夢,夜夜飛揚。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倚牖無言垂血淚,偏祝三光。萬般無那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閨怨閨怨!果然是閨女之怨!”慕容天水不由心中暗道:“這詞是為思念‘征夫’而寫,圍繞這個中心,作者作了事實敘述、環境描繪和心理剖視,使作品於平淡之中再現主人公的深情,實乃是內容質樸、措辭(詞)清新。她的內容雖屬閨思、閨怨、男女私情,但它並未受到後來剪紅刻翠的‘豔詞’所沾染,而隻見真摯、深沉的思念感情,毫無粉豔之色。更妙的是,它沒有雕飾,流暢自然,完全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從而把一位孤寂、多情、純真的思婦心曲全盤托給了讀者,真是情見乎詞、感人心脾;思不得見,轉而生怨。怎能不令人了解、同情、激動不已?這種樸素、自然的文學風格,以及它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實乃我所不及!還是應該好好向人家學習一下啊!”


  天仙子


  燕語鶯啼三月半,煙蘸柳條金線亂。五陵原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雲一片。


  犀玉滿頭花滿麵,負妾一雙偷淚眼。淚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恨,串向紅絲應百萬。


  “這詞是刻畫一個歌女的儀容心態。”慕容天水又開始對這首詞揣測道:“‘燕語’兩字和‘五陵’兩字便交待了時間和環境。三月中旬,陽春煙景,正是萬物向榮,鶯歌燕語的美好時節,此時此景,自然會有青年男女的歡會。這詞開頭就推出了一個頗為熱烈的場麵,似乎還應該說一點故事情節,但終究沒說便結束了,留給讀者的是一個懸念,可以自己去冥想。然而,所謂‘出其東門,有女如雲’,所以五陵原上那位手持歌扇的仙娥便不呼自出,頓時是‘留住華雲一片’。說這‘五陵’,乃是漢時長安豪門貴族聚居地,景色優美,慣常是青年男女遊冶的地方,看來這裏隻不過是借指而已。而仙娥是指美麗的歌女。這位姑娘手持歌扇,身上散發著爛漫濃香,再合上她的歌聲足可以把行雲留住。應該說這姑娘應是十足的美,夠值得青年們迷戀。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此時此境,他們若見到這位仙娥,想必又是一個別開生麵的喜劇場麵!但是,事情出乎意料,這仙娥也是過著一種強顏歡笑的生活,其內心的獨白足可窺見一斑。可以看出,這闋詞所寫的隻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可稱是即景小品。這種小品式的作品,所取隻是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然而由於作者的選材巧妙,表現得當,仍能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歌唱起來抒情自然,格調清新。怪不得葉麗絲郡主也將它付在曲譜之下,可見她也是一番用心良苦!”


  拋球樂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子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麽?

  “這又是一曲描述女主人公愛情事件!”慕容天水看罷暗道:“難道我今夜都要探究女人的內心世界麽?也好!我再看看下麵這首《魚美人》。”


  魚美人


  東風吹綻海棠開,香榭滿樓台,香和紅豔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墜金釵。


  “魚美人!虞美人!也許這些詞牌名都是來自楚霸王項羽的美人虞姬!看得出來,這也是一首描寫女人的‘絕妙好詞’!下首曲詞又是什麽呢?哦!又是一首《魚美人》:”


  魚美人


  金釵釵上綴芳菲,海棠花一枝。剛被蝴蝶繞人飛,拂下深深紅蕊落,汙奴衣。


  慕容天水閱罷,雙眉一蹙,暗道:“這與上首《魚美人》簡直是連體姊妹篇!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嘛!我今夜真是收獲非淺!難得!難得!難得啊!……哦!這下麵的詞牌是《菩薩蠻》!好生熟悉!我倒要細細一睹芳容!”


  菩薩蠻


  霏霏點點回塘雨,雙雙隻隻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


  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雲粉妝。


  “嗯!這首詞描寫的是江上女子在春光裏舞歌弄姿的景色,真是好景配佳人兮吾迷戀,迷戀佳人兮在江上!看得出,上闋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下闋對人的描寫展現出一幅色彩鮮麗的畫麵:在蒙蒙的細雨中,池塘裏的鴛鴦,雙雙對對,相偎相依,好象在情話纏綿。旁邊是一片耀眼的野花,散發著陣陣幽香,上邊是金黃色的柳條,在輕輕地拂動:這是一個春意盎然的優美環境。在這個環境裏,一群花枝招展的大姑娘終於出場,她們體態輕盈,脂粉薄施,三三兩兩在溪邊舞著、唱著,她們的羅衣隨著舞姿的變換而閃耀著光彩。到這裏,大自然的美和姑娘們的美和諧地融為一體而互相映發:明媚的春天景物,把姑娘們烘托得格外妖嬈;姑娘們的嬌姿豔態,為春天更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一切都是美的,但最美的還是萬物之靈的人,而美女則又是人中之尤物,怎不令人迷戀傾倒?所以這首詞寫景就是為了寫人、烘托美人,這也正是它的藝術手法。不過它在藝術上還值得注意的是每句開頭都用疊字,不僅細致地生動地寫出了景和人,而且構成了和諧娓婉的聲調,增強了它的音樂性。這唱起來分明是一支美麗動聽的樂曲,隨著曲調的抑揚婉轉,可把人們帶進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可見其藝術魅力絕是非同凡響!好!我再看看下一首!”


  菩薩蠻


  清明節近千山綠,輕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騎馬郎。


  羅衫香袖薄,佯醉拋鞭落。何用更回頭?謾添春夜愁。


  “這首詞是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年輕男女在清明踏青時邂逅相遇的畫麵,可謂是情趣橫生,風情如畫。尤其是這‘少年騎馬郎’一句,雖說作者是在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帶給讀者的聯想卻十分豐富,仿佛使人看到,在這春日旖旎風光中正有一位英武矯健的少年騎馬馳蕩,好不令人羨慕不已!隨後,‘羅衫香袖薄’一句又給讀者點化出在這五彩繽紛的畫麵上還有一位輕盈、美麗的姑娘,更給人以形象的感受。我記得李白的《陌上桑》結尾雲:‘托心自有處,但怪旁人愚。徒令白日暮,高駕空踟蹶。’掂量著這首與李白之詩,我發覺它們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句‘佯醉拋鞭落’,可以使我們在畫麵上看到了動勢:一位假裝酒醉的英俊少年故意拋落馬鞭,而實際上他是被巧遇的姑娘的美貌所吸引,借機多注視上幾眼。接下去這詞便點出了主題,‘何用更回頭?謾添春夜愁。’這就可以看出姑娘的出現,已投入少年的心潭,在少年的內心中飛濺起一朵朵浪花。正當男主人公感情激發的**,鏡頭突然停止,使詩情蕩漾,曲折餘味。這最末兩句象是作者的旁白,是對這個場麵的真情評論,筆意冷雋。好象是對這個‘少年騎馬郎’進言,何必再回頭多看幾眼呢?徒然弄得晚上苦思苦想睡不著覺呢?看來,這正是這首《菩薩蠻》的‘海底回音’!我再看下麵這首《菩薩蠻》又想在幹什麽?”


  菩薩蠻


  香銷羅幌堪魂斷,唯聞蟋蟀吟相伴。每歲送寒衣,到頭歸不歸?

  千行欹枕淚,恨別添憔悴,羅帶舊同心,不曾看至今。


  “我今晚可真是掉進了女人的心裏世界!這又是一首思婦詞。從其中的內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所懷念的不是一般的遊子,而是從征的戰士,從征人的親人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據我所知,唐代由於戰爭多,戰期長,產生了大量的以戰爭、征人為題材的邊塞詩,無獨有偶,和邊塞詩相對應的一麵就是寫思婦的作品也不少。但這首《菩薩蠻》是否出自女性之手還很難說,而就詞來說,寫得樸實自然,不假雕飾,而情深透骨,感人至深。這和晚唐的文人詞比較起來,風味是迥乎不同。我再看下一首《菩薩蠻》的風味又當如何?”


  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麵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鬥回南麵。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民間愛情詞,其語淺情深,似拙而巧,不愧為一首好詞。下麵這首《菩薩蠻》好生熟悉!哦!原來是葉麗絲郡主在鳴沙山畔所唱的那首‘敦煌古往出神將’,不看也罷。下麵這首是什麽呢?”


  浣溪沙


  五兩竿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子(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這首敦煌詞的魅力在於其純為一片天籟,正是民歌之神理。而這首詞已給予了我許多人生旅途的啟示。這舟子歌唱行船之喜悅,表現出勞動者對人生的從容大度和樂觀精神,體現出從容不迫之人生態度,實在優美。若非飽經驚濤駭浪,哪得如此人生素養?人生有苦亦有樂,自古以來,樂觀之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心靈中,就比憂患意識來得更重要。對於這種樂觀精神,從《周易?係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的哲理中可以認識。當然,從這樣一首民歌詞中也能夠感受得到。既然能夠感覺得到,那就應該讓這種精神永存!但願我能與它共存!好吧!我接著看看下麵這首《望江南》。”


  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我看得出這是女主人公自比曲江柳,可以推知她應是位長安妓女,作品反映了她內心的痛苦。從詞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那男子真誠相愛的表示是感激的;唯其感激,才投桃報李,坦率相勸。那男子,也許還是一個初涉青樓的年輕後生,不諳世事;而這女子,卻是一位老於風塵的過來人,懂得生活的嚴峻。她用否定語氣說出的‘恩愛一時間’,表明她對於堅貞愛情還是向往的。但她自己身為煙花女子,隻有賣愛的義務,並沒有被愛和愛人的權利。她對那男子直言不諱,足見她心地的善良、高尚、純潔,也說明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她作為妓女的殘酷不幸。她拒絕了那男子真誠相愛的表示,也等於認可了自己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愛情的不幸處境。咳!真是欲哭無淚,令人痛絕!這首詞雖然表麵上看似淺顯,但實則具有高度的思想深度:不僅內容可取,而且結構完美,不愧是一首好詞。我再看看下一首《望江南》如何?”


  望江南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與奴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看這首‘敦煌曲子詞’,應是一首失戀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間‘怨婦詞’。但是這詞中雖然含有‘怨’意,可還能體味詞中含蘊的一份癡情,這需要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算夠味。妙!妙!實在是妙!此詞的表現手法之妙,是在於它將戀愛變故情事與一個風雲變幻的月夜相結合,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渾然一體。而口語化的語言,又為詞作增添了活潑生動的情致。真不愧也是一首‘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我今夜真是領悟到了各色各地的風味,真應該感謝葉麗絲郡主送給我這樣好的一本曲譜詞觀閱。不過這剩下還有幾首,我必須盡快看完,明日也好送還與她!”


  定風波(二首)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羅?手執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 堪羨昔時軍伍,謾誇儒士德能多。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征戰僂羅未足多,儒士僂羅轉更加。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


  項羽翹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從這首詞的創作來看,作者當是下層社會的一位士子。其創作動機也很明顯,大抵當時的社會風氣重武輕文,詞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傷害,因而借歌伶之口為書生們揚眉吐氣,到娛樂場上去謀取精神勝利。不過平心而論,安邦定國必須文武並重,相輔相成,但這兩首詞的持論都不免失之於偏頗;隻不過他們各持己見、針鋒相對,這也是文武二士爭強鬥勝之個性的真實體現,也算是人這常情。試想,他們為了標榜自己,誰又願甘拜下風?嗯!看來這敦煌曲子詞裏的故事還真不少!但今晚在我看來,她的故事就要結束。我再看看下麵這首《鵲踏枝》。”


  鵲踏枝


  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裏。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去裏。


  “這又是一首少婦內心的詞作,看樣子這些曲詞都適合女人來唱。若是讓那葉麗絲郡主唱了,想必又一番別致情味!咳!事到如今,我倒真的有點思念葉麗絲郡主。尤其是她唱的那首曲子,仿佛依舊飄蕩在鳴沙山邊和我的耳邊,讓人在深夜裏越加感到她的美麗動聽!希望明天,我將此書送還與她,再次讓我領略她那美麗迷人的倩影。下麵就剩下《南歌子》二首,看完這兩首詞,我就可以合目而眠。”


  南歌子(二首)


  斜倚朱簾立,情事共誰親?分明麵上指痕新。羅帶同心誰綰?甚人踏破裙? 蟬鬢因何亂?金釵為甚分?紅妝垂淚憶何君?分明殿前實說,莫沉吟!


  自從君去後,無心戀別人。夢中麵上指痕斷。羅帶同心自綰,被猻兒、踏破裙。 蟬鬢朱簾亂,金釵舊股分。紅妝垂淚哭郎君。信是南山鬆柏,無心戀別人。


  “這兩首簡直是一對冤家男女的對白,真是男子癡情、多疑,女子委屈而又羞憤也哉!不過女子的頭一句獨白,更令人疑心頓生。‘自從君去後,無心戀別人。’看來,‘在君未去時,她卻是有心戀別人!’真是痛殺我也!想必那位大丈夫聽了也必會火冒三丈!然而,這兩首詞一唱一和,最終這天大的一場誤會還是渙然冰釋。丈夫轉怒為喜,妻子破涕而笑,夫妻重歸於好。這詞中雖然不曾如此圓滿寫出,但場麵上的效果已不言自見。我想大概是,當日觀眾死絕,無人為筆者作證,固是一大遺憾;但也不致有誰來抗議說在下信口開河(合),未始不值得暗自慶幸罷。啊——至此我終於可以舒展一大口氣!我終於把這本《敦煌曲譜》欣賞完畢!我可以睡個安穩覺,明日去見葉麗絲!還書!”


  於是,慕容天水合上書本,吹燈拔臘,緩緩進入甜美的夢鄉……


  第二天一早,十一月六日,風和日麗(利),敦煌內外,一番塞外風雲。慕容天水用罷早餐,便獨坐在官署書案邊,靜思著近日之事。


  就在慕容天水俯案沉思之際,副帥宋克金已悄悄走了進來。


  “慕容大帥早安!我特來請問大帥今日做何按排?”


  “宋將軍你來得正好!”慕容天水不由起身相迎道:“我正要找你。我想請你將這本《敦煌曲譜》送還給葉麗斯郡主,因為我不知道她家住何處!”


  “原來是這事!怎麽?大帥已將此書看完了?”


  “是啊!昨夜我一氣嗬成,看完這本書就是為了今日送還。”


  “大帥何必如此心急?”宋克金不由微笑道:“其實葉麗斯郡主並不急著收回這本書。她還讓我轉告你可以慢慢欣賞這本書,有朝一日她還想與你共同切磋其中的學問!”


  “哈哈哈!你我都是戍邊將士,本職是操練兵馬,守家衛國。至於欣賞這些民歌曲譜,隻是偶爾雅興而已,切不可沉溺於聲色之中。否則,玩物喪誌,終將釀成大錯。”


  “大帥所言即是!我宋克金相信大帥一定能處理好國家大事和兒女私情。不過為了將軍著想,我還是願望葉麗斯郡主能夠成為你的夢中情人。”


  聞聽宋克金一番誠摯坦然的話語,慕容天水心中知道宋克金完全是在為自己著想,他不由從內心感激這位有著深情厚義的熱血男兒。他望著他那真誠的麵孔,微笑著說道:“多謝宋將軍的一番好意!如果我與葉麗絲郡主有緣份的話,到時你就是我的座上嘉賓,請你喝喜酒。”


  聞聽此言,宋克金不禁心神領會,笑道:“我就等著大帥這句話!其實,這事就等著大帥你一句話搞定!”


  “哈哈哈!有這麽的好事麽?我又不是救世主,可以決定一切?”


  “不!大帥!就是這事,你說了就算!”


  “好了!你我不要再談及此事,從今日開始,我打算到鳴沙山去練兵!”


  “好主意!前三天我們在教兵場給全體將士講習了兵書戰策,下一步我們就該實戰演習。”


  “既是宋將軍讚成(承),你立即去調遣兵馬,準備發往鳴沙山。”


  “是!”


  “你再等一下!”慕容天水轉過身,拿過書案上的《敦煌曲譜》,遞給宋克金,說道:“你代我將這本書送還,替我謝謝她,我可以改日再登門造訪。”


  “好!”宋克金接過書本回應道:“下官一定照辦!”


  ????????????????????????????????????????????????????????????????????????????????????????????

  鳴沙山畔,旌旗招展,風沙萬裏,人流馬嘶,千軍萬馬,競相逐追。


  人馬聲動,一曲雄壯宏大的琵琶曲聲,正在即景描繪著這萬馬奔騰的戰場。但是,彌望著這鳴沙山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誰也難以發現這究竟是從何處傳來著這足以撼動萬馬千軍的琵琶大武(舞)曲?這也許是曆史的回音,是勝利者的凱歌,是失敗者的哀鳴,是永久永遠流傳而又沉跡的“四麵楚歌”!

  試問這是一首什麽琵琶武曲?實不相瞞,這首雄壯、輝煌、緊張、激烈的琵琶大曲正是用以操練敦煌兵馬的古琴曲——《十麵埋伏》。


  聆聽此時此境的《十麵埋伏》曲,再觀閱著敦煌兵馬在鳴沙山畔的一切行動,便可知道這首曲調已從“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的起始、發生階段進入“埋伏”、“雞鳴山小戰”直至“九裏山大戰”的**階段。


  大凡熟悉一段楚漢相爭曆史的聽友們一定會知道,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決戰,漢軍利用十麵埋伏的陣法,大敗楚軍使之全軍覆滅,從而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的曆史事實。


  這首《十麵埋伏》的宏大壯烈的戰爭曲,就是作者根據這一曆史事實集中、概括地譜寫而成。《養正軒譜?顧曲須知》中說:“惟十麵為得勝之師,卸甲為敗軍之眾。”這一說法,說的雖然是同一件曆史史實的勝敗兩方,但它卻隱含了中國古典傳統琵琶曲中兩首反映楚漢相爭的同一曆史題材的作品,一首叫《霸王禦甲》,另一首就是現在正在操練的《十麵埋伏》。這兩首作品雖然取名不一,但它們在構思上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描寫戰前的準備,作戰的情景、戰爭的結局等方麵。然而,顧名思義,這兩首古典武曲所表現的具體內容卻各有側重,藝術成就上也各有千秋,同被視為中國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十麵埋伏》主要圍繞描寫了楚漢兩軍決戰時的戰鬥場景,從總的大角度概括敘述了這場戰役,而前者則以楚霸王項羽失敗作為重點描述對象,雖說這兩首作品的樂段布置有相似的地方,但《霸王禦甲》卻重筆刻畫了項羽作為戰敗者的複雜形象,它通過《楚歌》、《別姬》這樣一些與項羽個人命運相關聯的片斷描寫,使人們得以從這一側麵更進一步看到這場驚心動魄戰役的殘酷和悲壯!而《十麵埋伏》通過“列營”、“吹打”、“排陣”、“埋伏”、“雞鳴山小戰”直至“九裏山大戰”這樣一些重點段落,側重描寫了漢軍士氣高昂、軍容整肅及劉邦用十麵埋伏之計擊敗項羽的激烈戰鬥的場麵,它熱情歌頌了劉邦結束秦末割據,使天複歸統一的這場關鍵性戰役的重大勝利。


  說到這,我作為說書人必須交待一下,雖然這《十麵埋伏》的演奏者已不知其數,但其作者和精確的創作年代卻已不可考證。不過,在明末清初王猷定(1598~1662年)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湯琵琶傳》中有一段描寫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而尤得意於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根據這文中的描述,有人推斷,《楚漢》一曲的情節與《十麵埋伏》極為相等符,很可能即是此曲的前身。但是,現在此曲在這亂世五代十國之際卻鳴響在鳴沙山畔,以此可推斷這《十麵埋伏》一曲則至少產生在五代之初的大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甚至而且應該比這產生的還早。但是,時至現今的第二十一世紀之初,保存在琵琶曲集中共有4部記載了這部作品。雖然各版本的標題、分段有所不同,但從樂曲表現的內容和音樂上看卻大同小異。它們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1819年刊印的華秋萍《琵琶譜》,稱為《十麵》,共13段;第二部分是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稱此曲為《淮陰平楚》,標題下有注:“即十麵埋伏”,共18段;第三部分為1916年所出版沈肇周的《瀛州古調》,名為《十麵埋伏》,共10段;第四部分是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養正軒琵琶譜》,稱為《十麵》,共18段。


  實在可惜的是,如今保存的《十麵埋伏》曲譜尚無上述四個年份再早的記載。然而,記載終究是記載,《十麵埋伏》一曲的確在千年之前就已經鳴響在鳴沙山畔,而且是用於操練敦煌兵馬,仿佛是在重溫已故的曆史。若想深入了解一下這場練兵的場麵,咱們還必須深入探究這首《十麵埋伏》曲。雖然其時間、地點、人物不同,而且規模要小於真正的曆史場麵,但它畢竟是在《十麵埋伏》的武曲之下進行的模擬戰爭,必有它的激烈、雄壯和動人之處!


  如今演奏在鳴山山窩裏的琵琶聲聲,怎不勾人想起那楚漢大決戰的緊張、悲壯和淒涼?更何況如今又是在觸景可歎呢?


  在強烈的戰鼓擂擊之下,戰爭的序幕驟然拉開。其中有模擬戰爭中特有的戰鼓、軍號、馬蹄聲、炮火聲等戰爭音響,展現於眼簾之中的是一幅軍營壘壘,旌旗翻卷,鼓聲、號聲震憾(撼)山穀的楚漢戰爭緊張激烈的場景,這正是劉邦軍隊在大戰前夕的準備階段——列營、吹打;緊接著開始點將、排列、走隊,顯示了漢軍在決戰前士氣高昂、眾誌成城。井然有序的隊列,士兵在演陣時的矯健步伐和肅穆氣氛,更渲染了劉邦軍隊必勝的信心和軍士們的訓練有素,為其取得最後的決定性勝利作了充分鋪墊;接下來便進入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的**階段,它是全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表現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動魄驚心的情景。其中,大戰即將來臨的“埋伏”,帶有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好似夜幕(暮)陰森,伏兵重重,大戰一觸即發,為後麵兩段的決戰按排了一個精彩的對比。“小戰”和“大戰”,首先形象地表現了兩軍短兵相接的小規模戰鬥場麵。隨後,刀槍劍戟,金暴玉裂,進入全曲**。但見千軍萬馬聲嘶力竭,刀光劍影驚天動地。樂曲運用琵琶的多種演奏技巧,或鐵騎縱橫馳騁、馬蹄聲碎,或刀兵相見,呐喊喧囂。整個戰場氣氛已被渲染得淋漓盡致、無孔不入。然而這時卻出現了一句意(異)想不到的淒涼旋律,這就是楚歌聲。這是漢軍為渙散楚軍軍心、瓦解其鬥誌的攻心之術,即所謂“四麵楚歌”的描寫。它雖在作曲之中一晃而逝,但卻是重要的一筆、一聲。結果項王敗陣、自刎烏江,整個氣氛顯得低沉,曲調悲壯淒切,塑造了項羽這位失敗英雄悲憤感慨的複雜心理。於此同時,漢軍卻是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把失敗者永遠踐踏在曆史的鐵蹄之下。


  這就是《十麵埋伏》一曲的全部所在。統觀全曲,它可分為13他小段落、三大部分。這13個小段落就是: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六,九裏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三大部分也就是漢軍準備、**階段和結局。然而,這些小段落雖然層次清晰,但是這是一首側重寫實的武曲,它采用傳統大型套曲的結構形式,將不同內容的各段聯綴而成,通過發展、變奏等寫作技巧,使全曲的音樂又具有內在的聯係。整個戰場和戰爭,都是用琵琶聲一一描繪,可想而知,這首《十麵埋伏》可以說已充分挖掘了琵琶樂器的表演技巧,使之最大限度地表現了樂曲的主題內容,誰能不說這是藝術上比較完備的作品,誰又不願這曆史的回音永久永遠飄蕩在中華神州古老的土地上呢?


  “好!宋將軍!演兵完畢,立即傳令全軍將士列隊回營!”


  “得令!”


  山下,隊列整肅,旌旗招展,“劉”字大旗隨風飄揚,“漢軍”再次浩浩蕩蕩收兵回歸。恰是一個“日薄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


  鳴沙山,一個古老的傳說,今日卻又在此演奏了一回楚王項羽的全軍覆沒!夕陽西下,鳴沙山內隱約傳出著鼓角的哀鳴,它仿佛是在為敦煌兵馬送行,又仿佛是在為遇難者和失敗者飲恨招魂。


  然而,這富有“沙嶺晴鳴”之稱的鳴沙山,依舊能讓人聽到陣陣幽揚的絲竹管弦之音。慕容天水獨自佇立在山畔,聆聽著這些山中的音樂,他望歸著敦煌兵馬,嘴角不禁掛出了一絲微笑。


  回歸的人馬依舊在沿著山間小道起伏而歸,而就在這人漸遠、聲漸消之際,一陣撩人心扉的古琴曲卻又衝出了山澗。


  “征戰——僂羅——未足多,儒士僂羅——轉更加——。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


  項羽——翅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再說山畔前的慕容天水聞聽到這琴聲和歌聲,頓時讓他感到悅耳心清。這歌詞裏唱的,不正是他昨夜尚在賞閱的《敦煌曲譜》裏的《定風波》麽?這還能會是誰唱的?這麽熟悉的聲音,不正是葉麗絲郡主那美妙迷人的歌喉麽?《敦煌曲譜》呢?是否將軍已將它送還葉麗斯郡主?宋將軍哪裏去了?

  “慕容元帥!《敦湟曲譜》我已差人送還葉麗斯郡主!這正是郡主在彈唱!”


  “你來得正是時候。一語道破心機!真是知我者,宋將軍也。”


  “哈哈哈!慕容元帥過講!這隻是巧合而已!我們是不是去見郡主?”


  “好吧!你前麵帶路!”說著,他們兩人尋聲而去。


  時間不大,慕容天水和宋克金已望見前方不遠處的葉麗斯郡主正在迎風撫琴歌唱。她穿著一身淡藍色的衣裙,在那黃色沙丘的映襯之下,格外引人注目。好像一隻淡藍色的小鳥,匍伏在黃土色的沙丘之間,給這單調、枯燥的山巒增添了一片生機和情趣。


  葉麗斯迎風吟唱的身姿煞是令人賞心悅目,她那隨風而飄的烏黑長發,時時掠過臉頰、拂飄過肩,在淡藍色衣裙的襯托之下,愈加迷人、令人留戀忘返。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筆者不禁油然想起千年之後西部詞曲作家、江湖號稱“西部歌王”王若濱老先生的一首歌詞,那嘹亮動聽的歌聲仿佛就鳴響在鳴沙山畔……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都要留戀回首張望……”


  然而,令慕容天水和宋克金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就在葉麗絲郡主專心致至撫琴高歌之際,他們卻望見禍從天降——


  一位白衣女子竟然從高坡之上禦劍飛行,寒劍直襲葉麗絲郡主……


  “啊!郡主!”慕容天水和宋克金驚呼之間,卻是無能為力,寒劍正襲向葉麗絲郡主的後頸!就在這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他倆卻沒有料到郡主竟然已抖身而起,及時躲過這偷襲之劍,搖琴與白衣女子大戰一處。


  兩人見狀,早已飛身直抵戰場。正要拔劍相助,卻聽見葉麗絲郡主邊戰邊喝道:“我們女人之間的事,你們休要插手!”


  無奈之下,慕容天水和宋克金雙雙返劍歸鞘!

  再看這兩位俠女相鬥,但見飛天入地各不相讓,鳴沙山畔,黃沙塵埃,遮人眼眶。一個藍衣禦琴,一個白衣執劍,就象藍鳥和白鴿在淩高撕殺,誰也看不出誰高誰低?


  這白衣女子究竟是什麽人?為何要暗襲葉麗絲郡主?慕容天水甚是不解,但他又能如何?難道他需要幫著葉麗絲郡主去殺掉這位白衣女子麽?真是可笑又無奈!所謂“好男不與女鬥”,他一個男子漢怎好去欺負個女人家?更不願用他的利劍去傷害世間任何一位女子。好在葉麗絲郡主竟然也是深(身)懷絕技,令人不可小瞧。但是這白衣女子暗襲於人,有殺人動機和實施行為,理當以牙還牙致其於死地!不過此事突然發生,其中必有文章!


  “啊——”白衣女子突然被葉麗絲郡主一掌擊中,跌落於地,嘴角已涔涔血出。


  “哈羅雅!前輩的恩恩怨怨,你為何至今還苦苦相逼?”


  “哼!前輩的恩怨?!你父滅我族部,殺我父母,此仇此恨,豈能不報?”


  “哈羅雅!前輩的恩怨,我不想再牽扯到你我之間。你可以走了。”


  “哼!你放了我可以。不過我還會找你複仇的。”白衣女子說完,起身提劍踉蹌而去。


  “你就這樣放了她?”宋克金不解地向葉麗絲郡主問道。


  “冤冤相報何時了?希望我的所作所為能夠感化她,總有一天,她會明白我的。”


  “她究竟是什麽人?”慕容天水向葉麗絲尋問道。


  “是白蘭羌人。我們都叫她白蘭郡主!其部族曾經與我吐穀渾部為敵數年,就結下了今天的恩怨。我真不知道何時才能化解這部族之間的界限和恩怨。”


  “這西域大漠,族部複雜,的確難成一統!要想處理好這些複雜關係,不深入了解它們,那簡直猶如是沙漠行舟。”


  “大帥所言即是!”宋克金點頭讚許道:“隻要回到官署翻閱一下史書,我想我們會了解它們,而且能將它們收編一統。”


  “二位將軍有此宏圖大誌,小女子甚是佩服。隻是這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投入畢生的精力。”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郡主在此地生活多年,必是非常了解這裏的風土人情。希望我們能夠得到你的支持。”


  “能為將軍們效勞,小女子深感榮幸。隻是我一個女人家,又能做些什麽呢?”


  “就象你今天所做的事!”慕容天水立即作出了反應:“以懷柔手法,慈悲為懷,團結各部,切莫要再發生野蠻血腥的戰爭。”


  “將軍所言,我懂了。我可以遊說各部,使它們走向團結和睦。”


  “嗯!我相信郡主有這個能力,首先我們應當團結合作。你說是不是?”


  “你為官,我為民。我當然要服從地方官的差遣,豈能說團結合作?”


  “哈哈哈!郡主此言差矣!”慕容天水不禁笑道:“你畢竟是吐穀渾的郡主,尊貴高尚。我們漢人在此為官,不應該首先和你們吐穀渾部落搞好軍民關係麽?”


  “這倒也是!”葉麗絲低首承認道:“不過還有白蘭、黨項、多彌等部族,這都需要將軍去逐個化解它們的關係。”


  “郡主言之有理!下一步我們就應該深入調查了解它們的風俗習慣,以便更好地團結統一它們。”


  ????????????????????????????????????????????????????????????????????????????????????????????

  當晚,慕容天水回到官署,找來史書,開始對周邊部族進行細密研究。這一回,他決意一定要把這西域大漠上的部落民族了解透徹,以便發掘它們之間潛移默化的關係從而運用使之走向團結統一。


  至於吐穀渾,慕容天水已對這個混合民族國家有深刻的了解。接下來他所看到了,便是羌人的遊牧文明。


  在漢文史籍中“羌”或“西羌”有較寬泛的含義,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羊部》中寫道:“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又記載說:“羌,丁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因以為號。”羌人的活動早在商周時代即有甲骨文、金文記載。羌人還是黃河流域華夏民族的重要來源之一。至兩漢時期羌人勢力增強,活動頻繁,尤其是東漢時期,羌人的反抗常常使東漢王朝窮於應付。羌人又往往與匈奴人(即胡人)聯合起來,切斷漢王朝與西域及中亞地區的絲路貿易,阻礙商道暢通。為此,兩漢王朝在出兵西域、苦心經營的同時,也多次對羌人發動戰爭,並設立河西四郡,阻絕羌、胡交通,這種相互爭奪的局麵持續了很長一個時期。西漢在西域的經營與管理卻是很成功,絲路一直暢通無阻,但東漢就相對嚴峻,有所謂“三絕三通”之說。西羌人經過東漢末的起義與被鎮壓後,很大一部分人定居於甘肅地區,後來有的還建立了政權,如南安羌所建立的後秦(姚氏)政權。另一部分則西遷南遷,在青藏高原創造自己的文明。於是在漢文中就有羌即藏的說法,從民族成分的基本構成上和文化風貌上說吐蕃即羌,這種說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象雄人、蘇毗人也與西羌人有關或直接是羌人。下麵將要談到的羌人邦國,後來大多也加入了“吐蕃人”與“吐蕃文化”之中,決定了吐蕃文明的基本特征。


  黨項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而西羌人很早就活動在青藏高原地區。但隋唐之際黨項的興起卻與宕昌與鄧至二羌的活動有關,故《舊唐書》說,黨項羌在古析支(青海河曲)之地,漢西羌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中原),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之後,黨項開始強盛。宕昌羌活動在甘肅隴西羌水(白龍江)一帶,風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犛牛及殳羊毛覆蓋。其國內沒有法令,又無賦役。隻是當戰鬥發生時,才相與屯聚。平時各事生業,互不來往。皆衣裘褐,牧養犛牛、羊、豬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媳等為妻。俗無文字,但侯草木榮枯以記歲時。三年一相聚會,殺牛羊以祭天神。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被北周大將田弘擊滅,後來在此設置宕州。鄧至羌活動在今川、甘間的白水江及岷江上遊地區,中心約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南坪縣。傳說因為三國時蜀國大將鄧艾曾至此地,遂名之“鄧至”。唐代的交川郡(四川鬆潘)之南,通化郡(四川理縣通化)之北,交川、臨翼(鬆潘、茂汶間)、同昌(甘肅文縣西)等皆為其地。其風俗習慣與宕昌羌相同。他們都役屬於吐穀渾。


  西魏末年平定鄧至羌,立寧州,後改為鄧州。除一部分定居內地州郡外,絕大多數人納入興起的黨項人之中。《隋書?黨項傳》說,黨項東接臨洮(甘肅岷縣)、西平(青海西寧),西拒葉護(突厥),南北數千裏,處於山穀間。唐代時對其範圍的了解更加明確:東部至於鬆州(四川鬆潘),西接突厥(葉護),南雜舂桑、迷桑等羌,北連吐穀渾,亙三千裏。西南綿亙數千裏與附國相連,中間還居住著大小左封、昔衛、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舂桑、利豆、迷桑、婢藥、大峽、白蘭、叱利摸徒、那鄂、當迷、渠步、桑悟、千碉等沒有“大君長”的眾多部落,他們的風俗皆略同於黨項,或者役屬吐穀渾,或者歸附於附國。


  黨項是一個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組織,《舊唐書?黨項傳》稱:“其種每姓別自為部落,一姓之中複為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主要有八個較大的部落集團,即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又作野律氏、野利氏)、房(犀)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黨項和雪山黨項,前者居於河源郡(青海興海)一帶,後者姓破醜氏,因居於雪山(大積石山)之下而得名。黨項人主要從事畜牧業,《舊唐書?黨項傳》稱其“不知稼穡,土無五穀”,氣候多風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生活環境相對險惡,人們以畜養犛牛、馬、驢、羊為食。以產牧為業,所居無常,依隨水草。俗皆土著,居有棟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是為相對固定的住牧點。有飲酒習慣,“求大麥於他界,醞以為酒。”男女皆以裘褐為衣,仍披大氈。黨項人俗尚武,沒有法令賦役,不事產業,好為竊盜,互相劫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得,必然是蓬頭垢麵、跣足蔬食,要斬殺仇人而後恢複常態。人們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神。在婚姻方麵,與宕昌羌一般無二。在中原人眼中,“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婦,淫穢蒸褻,諸夷中最為甚。”惟不娶同姓,老而死,子孫不哭,少死,則曰夭枉,乃悲。其樂器有琵琶、橫吹、擊缶等。


  黨項與周鄰諸地的交通和文化聯係相當密切。好戰尚武的黨項人與周邊大多發生過戰爭。《隋書?女國傳》稱女國“尤多鹽,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黨項戰爭。”女國自然是為了維護其在食鹽貿易上的核心地位,黨項恐怕也是為逐此厚利而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黨項對中原王朝轄區的掠奪尤其頻繁,而且常常與吐穀渾聯合起來入寇劫奪。北周、隋朝均曾對黨項發動戰爭以擊潰騷擾。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一月,黨項與吐穀渾聯合進攻洮(甘肅臨潭)、岷(甘肅岷縣)二州。吐穀渾和黨項人占據山頂,矢下如注。前來求援岷州的岐州刺史柴紹,派人演奏胡琴琵琶,令二女子對舞,被音樂和美女陶醉的黨項、吐穀渾人忘記了進攻,終被暗進的**打敗。這簡直就是施用的“美人計”、“瞞天過海”之計。高!高!實在是高!不過,黨項人在中原與青藏高原地區各邦國的商業和文化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間聯係作用。


  吐蕃王朝崛起並大規模東侵後,黨項人故地和部分人眾納入吐蕃的管轄之下,吐蕃稱之為“彌藥”即藏文mi-nyag。這些人大多融合到“吐蕃人”之中。而更大一部分黨項人則先遷至河西、隴右,最後遷至今陝西北部、寧夏等地,後來便建立了著名的西夏政權。十分有曆史趣味的是,西夏滅亡之後,又有一部分西夏人南遷至今四川木雅鄉一帶地區,與原居住在該地的黨項人再度融合。


  白蘭,也是古羌人中的一支,《後漢書》對其記載,稱作“白狼”。當時它的活動範圍在川西,即“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的今四川鬆潘、茂汶、汶川、理縣、黑水等縣。散布到今四川阿壩西部、甘孜北部、青海果洛南部一帶。他們與磐木等大小百餘國相連,是一個十分鬆散的遊牧羌人部落聯盟。當時羌人“不立君長,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所附落。”依隨水草,所居無常。“白”字在藏文中寫作vbav或vbal,意思是羊的叫聲,這說明了白狼人以牧羊為生的經濟生活特征。白狼(蘭)人生活過的地方也在曆史地理上留下印記,如今天四川西部金沙江流域的巴塘,即是白狼人的居地,而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南有巴隆(vbav lung),通天河流域的玉樹縣也有巴塘(dpav thang),海南同德有巴水(vbav chu)巴溝(abav lung),貴南和澤庫均有稱為巴(vbav)的地名。這些都與白(巴)狼(蘭)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


  漢代白狼人為人們留下的最為著名的就是《白狼歌》。據《後漢書》作者範曄稱,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年),時任益州刺史的梁國朱輔,好立功名,招撫諸羌部,歸者如流。於是,朱輔便上書漢明帝說,現在白狼王唐取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經過邛來大山零高阪(在今四川西部),扶老攜幼,曆險而來。他們的語言,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犍為郡有一名屬員叫田恭,與羌人來往較多,懂得羌人語言,我讓他了解羌人風俗,譯其辭語。現在派從事史李陵與田恭護送至朝廷,並呈上樂詩。皇上對此很高興,讓史官錄下歌詞,共有三首。其一是《遠夷樂德歌詩》:“大漢是治,與天合意。吏譯平端,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賜繒布,甘美酒食。昌樂肉飛,屈申悉備。蠻夷貧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其二為《遠夷慕德歌》:“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部人多有。涉危曆險,不遠千裏。去俗歸德,心歸慈母。”其三是《遠夷懷德歌》:“荒服之外,土地磽確。食肉衣皮,不見鹽穀。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陝。高山岐峻,緣崖番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雒城,四川文漢北)。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仆。”


  《白狼歌》是十分珍貴的民族語言資料。在範曄《後漢書》所賴以寫成的主要參考文獻《東觀漢記》中,還記有羌語的漢字音注。範曄舍而不用。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時,又將“音注”加了上去。據有關學者們研究,它屬於漢藏語係的藏緬語族,與緬語支、彝語支和藏語支關係十分密切,成為民族文化交流與影響的重要例證。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旌牛羌以西的白狼、樓薄蠻夷王唐繒等又率種人17萬口歸義內屬。白狼人與中原王朝的密切聯係是不言而喻的,朝廷賜給他們大批的絲帛,說明了絲綢成為中原與青藏高原的聯係紐帶在漢代已經存在。活躍在川、甘、青一帶鬆散的白蘭人部落,既是絲綢賞賜(貿易)的受益者,也應當是西傳高原的中介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