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敦煌曲譜1
第二日,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五日,依舊陽光明媚。在這金黃色的戈壁灘上,敦煌城就像一葉沙州飄浮在黨河西岸。她在陽光的普照下,更加顯得金碧輝煌!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是敦煌道上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是一顆古老而又鮮豔奪目的璀璨明珠。從內地到西域經此,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所謂的《陽關三疊》(《送元二使安西》)曲譜裏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涼州詞》裏所唱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還不正是說這敦煌城南北的陽關和玉門關?正是因為這敦煌就像一葉沙州飄浮在黨河西岸的戈壁灘上,所以它也叫沙州;正因為這沙州是西域戈壁灘上“絲綢之路”裏的一顆耀眼明珠,所以它又叫敦煌。她終於又迎來了更新、更明媚的一天!
就在這一天,關西節度使、鎮西大將軍慕容天水和鎮西副使宋克金以及偏將李明朝、張天祥、王明義一行五人各自騎馬奔向城南的神奇沙山——鳴沙山。
“慕容將軍!”隻見騎在馬鞍之上緩緩而行的宋克金揚鞭指著眼前一片陡峭的山峰向慕容天水介紹道,“這就是鳴沙山,古時候又叫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有八十裏,南北四十裏,高有數十丈。”
“嗯!據聽說這山裏古跡甚多,乃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曆史名山。”
“不錯!這鳴沙山北麓有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乃是一處遊人必至的好地方。不僅如此,這山內還有千佛洞、藏經洞等文化聖地,保管你到了那裏會留戀忘返、一飽眼福!”
“宋將軍這麽一說,我倒覺得有些急不可待!”慕容天水不禁笑著說道:“其實我這個人對天下的曆史名勝古跡非常感興趣,每到一處,我都恨不得把當地的悠久曆史陳跡發掘一遍,方解我心頭之渴。噯!你知道我為什麽叫慕容天水這個名字麽?”
“不知道!”宋克金搖了搖頭。
“你們知道麽?”慕容天水向身旁的三位偏將問了問,但是,他們也同樣搖頭無語,恭等著慕容大帥的自源其說。
“其實很簡單!我愛慕天下山水,所以給自己起個名字叫慕容天水。”
慕容天水此話一出,宋克金等四人不由心神領會地點頭微笑起來。但是,他們誰也沒有注意他所說後半句話的弦外之意。因為隻有此時的慕容天水心裏最明白,他真正的名字是耶無害。早在很久他就覺得這個名字好難聽,但這卻是家父家母依照神婆的意思才給他起了個“無害”的名字。然而,他自己有著自己的秉**好,自從他少時遊觀過天水這座古城的勝跡之後,他那“慕容天水”的化名便開始由源而生,一直影響到了他的後來、現在以至將來“愛好天下山水”的習性。所以直到現在,他依舊還說“我愛慕天下山水,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慕容天水。”細心聽會的人一定能推測得到,“慕容天水”是後來的別名,說話者一定還有他的原名!但是,此時此刻的宋克金等四人根本就沒有向細處想,他們還覺得慕容大帥的名字起得滿有道理、滿有詩情畫意哩!
“好!好!妙哉!妙哉!”偏將李明朝禁不住連連誇讚道:“大帥真是名如其人哪!”
“噯!我說李將軍!”隻見張天祥接茬說道:“我們可都是軍人出身,哪來的那麽多的佛家僧尼之語?還妙哉!妙哉的?”
“噯!我說!張天祥!”其後的王明義也隨即插嘴道:“子、乎、者、也、哉應該是儒家秀才常用之語吧!”
“夠了!夠了!”張天祥還欲說些什麽,宋克金忍不住製止道:“你們三個隻要碰到一起,就有爭不完的問題。今日咱們可是陪慕容大帥到此來遊覽觀光的,可不要掃大帥的興嘍!”
“哈哈哈!”慕容天水隨即笑著說道:“我們是出來放鬆休閑的,就應該有說有笑嘛!各位今日就不必拘謹。宋將軍!你說這山還有什麽迷人之處?它是不是還有什麽曆史傳說?”
聞聽慕容元帥問及此事,宋克金頓時來了興趣,急忙回答道:“大帥!我正要說及此事!關於這鳴沙山的來曆,還真有一段曆史!”
“噢?”慕容天水也來了興趣,道:“你說說看?”
“俗傳古代有一位大將率兵出征,兵馬在此宿營。一天晚上,此處忽然狂風大作,飛砂走石,黃沙蔽天,全軍因此覆沒。以後這山內時常能聽見鼓角之聲,故有鳴沙之名。這就是鳴沙山的來曆!”
“原來如此!”慕容天水不由語重心長地說:“看來,這鳴沙依舊在為死難的將士嗚咽哀鳴!”
“大帥!你仔細聽!”在宋克金的提醒之下,眾人都開始側耳聆聽。朦朧之中,眾人都隱隱約約聽到了陣陣絲竹管弦的樂聲。
“聽見了嗎?這隱約的絲竹之聲就是敦煌一景。每當天氣晴朗之時,山中便會有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所以稱之為‘沙嶺晴鳴’。登山俯瞰沙嶺,但見沙丘林立,清泉蕩漾。從山頂下滑的沙礫隨人下墜,鳴聲便不絕於耳,遊人見此,興趣會更加濃厚盎然。”
“哦!如此說來這山果然不愧為鳴沙山!”
“大帥所言即是!鳴沙山的迷人之處也正是在此。”
宋克金話音剛落,隻聽見偏將李明朝說道:“大帥!你看!前麵就是月牙泉!”
話說之間,他們五人已走馬來到月牙泉的旁邊。眾人勒馬觀望,但見此泉呈月牙形,漣漪縈回,水草叢生,清澈見底,給人一種清秀芳香的美妙的感覺。
說到這,我作為說書講藝人又是筆者,還想給各位後世之人介紹一下這月牙泉的迷人之處和它的一段曆史風俗。此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在甘肅省敦煌縣城南7公裏的鳴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清澈幽雅,芳草綠綠,令人心清氣爽。據說這月牙泉內產有鐵背魚、七星草,但可惜的是不能常見。就說這次他們五人到此遊觀,想必也是絕難發現這月牙泉的稀有特產。又據清朝道光年間的《敦煌縣誌》記載:“泉甘美,深不可測”,“四麵沙龍,一泉澄澈,為飛沙所不到。”並且還說泉雖在流沙山群之中,風起沙飛,都繞泉而過,從不落入泉內。你說妙不妙?奇特不奇特?正因為這月牙泉的清秀奇妙,所以在每年的五月端陽,登沙山,觀泉景,已成為當地的民間習俗,相沿至今。猶如中原內地“九九重陽節”的習俗!
為此,後世有這樣一首淒美的歌曲,仿佛就是在唱著這清澈無塵的“月牙泉”和飛沙滿天的“鳴沙山”:
如果蒼海枯了,
還有一滴淚,
那也是為你空等的一千個輪回。
驀然回首中,
斬不斷的牽牽絆絆。
你所有的驕傲,
隻能在畫裏飛。
大漠的落日下,
那吹簫的人是誰?
任歲月剝去紅裝,
無奈傷痕累累。
荒涼的古堡中,
誰在反彈著琵琶?
隻等我來去匆匆,
今生的相會。
煙花煙花滿天飛,
你為誰嫵媚,
不過是,
醉眼看花花也醉;
流沙流沙滿天飛,
誰為你憔悴,
不過是,
緣來緣散緣如水。
……
至此,咱們再書歸正傳。慕容天水、宋克金等五人在此賞閱了一陣這月牙泉的清秀奇特之後,便又在鎮西副使宋克金的導引下向這鳴沙山的深處行去……
“宋將軍!你可是我們的向導,對此山是輕車熟路,下一步你要帶我們去哪?”
“大帥!你別忘了,我給你所說的千佛洞和藏經洞,到了那裏,我保管你會留戀忘返、忘乎所以!”
“宋將軍!你所說的那地方真有那麽大的魔力?”隻見身後的王明義笑著尋問道。
“百聞不如一見!我保你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走!看了你們就知道。”話說之間,宋克金揚鞭打馬加快了腳步。
很快,他們五人已走馬來到那因山而鑿的洞窟——莫高窟,即俗稱的千佛洞。話到此處,咱們有必要介紹一下這洞窟的詳細情況。因為在這裏,簡直就是華夏文明的曆史寶藏。透過它,可以看到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是世上少有的曆史、文化和藝術的結晶。說這千佛洞,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城東南25公裏。而如今的這敦煌縣城與慕容天水所駐守的敦煌城卻是兩回事,它們一個在黨河東,一個在黨河西,而且它們已上下相差千餘年之久。而如今的敦煌故城遺址卻永遠殘留在黨河西岸,成為曆史的沉跡。
轉過頭來,咱們接著說這千佛洞。這千佛洞,也就是莫高窟,它被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分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1600多米。建造年代據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餘龕。現在尚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性藝術寶庫。其形製有禪窟與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鬥式。窟外原有殿宇,並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其塑像均為泥質彩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其塑像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千姿百態、各不一樣。其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其中最古老的地圖《五台山圖》大有40多平方米。從一花一葉、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曆史人物活動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這洞窟內更是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麵如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裏的畫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另外還有說是光緒二十六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曆史文物和藝術品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盜竊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這些小兔崽子!應該問他們討還回來!在中國的地麵上,豈能讓你們橫行霸道?睡獅還沒醒麽?
1943年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以後,對洞窟進行了修複、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後又改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對洞窟又進行了全麵維修。在這洞窟之東有泉水,匯成清流,樹木成蔭,無異於沙漠綠洲,別具一般!
這可以說是鳴沙山的東千佛洞。在這敦煌莫高窟的組成部分之中,還有西千佛洞。它開鑿在黨河崖壁的北側,自西向東排列,距河底20餘米,窟頂是平坦的戈壁灘。現存洞窟十九個,始建於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宋初和西夏續加興修。所存壁畫、塑像與莫高窟屬同一係統,具有同等的藝術、欣賞價值,是敦煌石窟藝術係統的一個重要分支。
再說說這藏經洞,它乃是敦煌莫高窟的第十七洞。是開鑿在第十六窟甬道壁上的一個小洞,門僅高出地麵1米,長寬2.5~2.7米,近正方形,高3米,頂作覆鬥形,空間19立方米。其北壁上繪有枝葉交接的菩提樹兩棵,東樹懸淨水瓶,側立比丘尼,雙手奉持團扇;西樹掛一個挎袋,側立侍女,作男裝。其下有長方形禪床式低壇,上塑高僧洪巧坐像。西壁上嵌石碑一通,即洪巧告身敕牒碑,好像未完工即被封閉。據洞內遺書記載,最晚紀年是北宋至道年間,不見西夏文卷子。在第十六窟的甬道兩壁繪有宋代菩薩行列,以此推斷,這可能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戰爭中,莫高窟僧人準備逃難時所封,後未回歸,竟因此幽閉達九百年之久。應該讓昔日的《敦煌》電視劇重見天日!再去去看看漸漸陳塵、漸漸被世人遺忘的曆史天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第十六窟甬道清除淤沙時才開始偶然發現這一滿貯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的石室,文物共五千餘件。除有漢文寫本之外,還有藏文、梵文、去盧文、粟特文、古和闐文、回鶻文等各種民族文字的寫文約占六分之一,並有絹本繪畫、刺繡等美術品數百件。寫本中除有大量的佛經、道經和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詩賦、小說、民間文學、地誌、戶籍、帳冊、曆本、契據、信劄、狀牒等,包括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即晉至宋)近十個朝代的文物圖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注意。此後,研究敦煌藝術的人逐漸增多,並形成了一門敦煌學。
說到此處,咱們再書歸正傳。當然,此時此境在遊瞻觀光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們遠遠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麽詳情細致,他們所觀閱到的還隻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繪畫。更何況,他們現在所看到的千佛洞還隻是在唐末之際的形狀,還遠沒有上文所述後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規模。但在那當時,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規模而且聞名遐邇。不然,這將帥五人怎麽對此那麽心向神往呢?
此時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內,昂頭仔細觀賞著壁畫之上千姿百態的舞蹈動作,他們仿佛已進入遙遠的曆史年代。然而,他們五人雖然同時具有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但是他們各自的內心遐想卻因人而異。尤其是這慕容天水,他有過目不忘以及“萬象神功”的本領,他自然有超凡脫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這石窟壁畫之上的各種舞蹈動作,他不僅想像到了當時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而且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萬象神功銘記下了這些舞蹈的一舉一動,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門劍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覺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謂“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隻是常人不可見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相信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說這鳴沙山石窟壁畫的舞蹈動作為什麽會給人留下這麽多豐富的想像?我作為說書講藝者還想給各位略加介紹一下。舞譜在中國的應用很早,它就是關於舞蹈的書麵記錄。在敦煌石窟中,後人就發現過晚唐、五代的舞譜殘卷,用“據”、“搖”、“送”、“舞”等詞匯記錄了當時的舞蹈動作。據說這還是中國最早的舞譜。當然,這些舞譜雖然殘缺,但壁畫裏的各種人物、動作卻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現得竟是淋漓盡致、發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內盡情地欣賞著這千姿百態的彩塑和壁畫之際,他們五人幾乎同時聽到了一陣悠揚婉轉的琴歌。
“這聲音好熟悉!好象在哪裏聽過!”慕容天水心中暗忖著:“哦!想起來了,在送走王兆元將軍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樓’之上,一位撫琴女子唱的正是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
“各位將軍!快隨我到洞外一觀!”說完,慕容天水一步當先,邁步走向洞外。後麵的宋克金等四人見狀,心下明白,便緊隨而去。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聆聽著這深幽、含蓄、迷人的歌謠,尋覓著那情意綿綿、真切感人的琴聲,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隨著這首鳴沙山山邊傳出的幽雅琴歌飛向了陽關方向……
陽關,絲綢之路的南路關卡,是一個富有詩情畫意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這“陽關”兩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陽關”兩字已成為含義至深的一詞,因為它特別富有詩意畫情而倍受詩人們的青睞。自唐代著名詩人、江湖號稱“詩佛”王維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問世之後,依據這首名詩的韻律譜寫而成的琴歌也就隨之產生。但是,這首琴曲詩歌又被冠以什麽美名呢?在當時的演唱中,曾將其中個別詩句反複吟詠三遍,而詩中又有“陽關”之詞,故名《陽關三疊》。後來這首樂曲被分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維的詩詞開始,在此基礎上,琴歌每遍之後又增加一段長短句詞,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疊又一疊的憂傷、惜別和等待的感情,遂成為名副其實、流傳千古的《陽關三疊》。當然,也有很多人稱這首琴歌為《渭城曲》、《陽關曲》。
在唐代,這首歌曲曾經廣泛流傳,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詩人都在詩中談及到此曲,如李商隱曾說:“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裏唱陽關”;白居易也曾說:“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陽關三疊》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藝術價值較高的一首。它真實而集中地表現了在當時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別恨離愁這一主題,而同時這一主題又是不受年代、地點所限的一種人類普遍感情,從而得到各地各代人們的真心喜愛。又加之這首作品的詩句含義極其深沉、精彩,曲調情意綿綿、真切感人;而且詩詞和音樂交相輝映,珠聯璧(壁)合,更使得這首作品聽來讓人回味無窮,傳唱不絕,經久不衰!
這是陽關在詩詞歌賦方麵的無限魅力。那麽有關它的曆史和地理情況又是怎樣呢?噯!在這裏咱們有必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希望各位能對這陽關有一個更準確、更詳細的認識,更好地認識這敦煌的周邊情況。
說起這陽關,如今在甘肅省敦煌縣城西70公裏的古董灘上。不過各位還應明白一點,在這前文已有介紹,就是如今的這敦煌縣城與敦煌故城卻是兩地分離,一個在黨河東,一個在黨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駐守的敦煌城在如今來說卻是黨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遺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遺址。它如今在甘肅省敦煌縣城西的黨河西岸,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從內地到西域經此,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古城平麵呈長方形,東西寬718米,南北長1132米,南、北、西三麵仍有斷續殘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牆一倍。城內南部有白馬塔,為後秦所建。相傳高僧鳩摩羅什東來傳經,曾瘞白馬於此,後建塔用以紀念。這塔有九層,高約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敦煌郡。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麵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稱敦煌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際又在此設置州、衛。清常鈞《敦煌雜鈔》卷二沙州衛條雲:“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漢敦煌郡治,經黨水北衝,圮其東麵。清雍正三年故城東另築衛城。”即現在的敦煌縣城。
據此來看,這陽關雖在敦煌縣城西70公裏的古董灘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卻並非如此之遠。但是這對依舊盤旋在鳴沙山邊的慕容天水等五人來說也隻能聆聽著美妙的琴歌去向往著那古董灘上的小陽關。然而,這絲綢南路上的小陽關究竟是個什麽樣子?它所處在的沙灘又為什麽叫做古董灘?
接下來我再給各位略加介紹,你便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對這陽關似如了如指掌。這陽關,因它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唐代詩人王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佳句,這足以說明陽關是一個古老而又人人稱道的“名門正關”。它所位於的沙灘因地麵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王銖錢、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灘。在這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麵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麵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火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溝,長20多米,溝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溝的兩岸有漢墓多座。據《史記?大宛傳》稱,“陽關在縣西六裏”。近人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雲“古陽關有西壽昌城之說,在古董灘。”但根據清《甘肅新通誌》則認為陽關是紅山口。清道光《敦煌縣誌》卷一圖考《兩關遺跡圖》標紅山口即陽關。《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兩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來的陽關,適為山水經過之地,無人管理,再加風沙侵削,致城垣堙沒。出紅山口西南行,可達樓蘭、若羌、且末等地。
陽關,陽關,西方遙遠的“夕陽關”,正是這個樣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遙遠的思絮終於從遠方的陽關和古老的詩篇裏又重新回到這鳴山沙邊輕輕飄來的那真切、感人、優美、情意綿綿的《陽關曲》裏。
“這曲子我曾經聽過,而且這位彈琴女子我也好像在哪裏見過!”
“慕容將軍真是好記性!”隻見站在一旁的宋克金微笑著衝慕容天水說道:“在送走王兆元將軍的那一天,在東城門外見到的飛馬之上的彩衣女子,就是她!”
“是她!……”慕容天水昂望著高處臨風撫琴而歌的女子,心中是一陣返思,他果然想到的的確確有這回事。如今回想起來,仿佛已是那麽的遙遠、那麽的朦朧,但畢竟此時又近在眼前。當時,他卻覺得那女子倒像一個英姿颯爽的烈性女子;而宋克金卻說她是位大家閨秀,而且文武雙全,並有意要給他從中作合。但是,他根本沒把這當回事,他哪還有閑心去顧及這些兒女麽情?
然而,在今日看來,她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難怪宋將軍竟說她是“大家閨秀,文武雙全”。你瞧她,身披紅羅隨風擺,身姿卓卓綻情懷。彎彎的柳葉眉,明亮的桃花眼,紅紅的嘴唇,白白的伶牙,這女人長得,那真是美若天仙、賽比西施,高鼻梁、大眼睛、櫻桃紅嘴一點點!“嘎喳一聲脆,紫不靈丁!胎!”簡直是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歌、一輪月、一朵雲、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你再聽她的琴聲,她的歌喉,簡直是玉潤珠圓、字正詞清,聲聲都是那麽清脆含情,那麽真切逸人,那麽令人心蕩神迷。所謂“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她真是一位“美若西施,勝似熙鳳”的風辣才女!但是,她在更多人的眼裏看來依然是位身姿曲折流緩、楚楚動人、妙不可言的風流倩女!然而,令慕容天水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出子戲恰恰是宋克金的巧妙按排!
“英雄難過美人關,美女如花隔雲端。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宋克金不禁遠望著那位撫琴女子大發感歎。
“哈哈哈!”慕容天水不禁笑道:“宋將軍是已有家室的人,難道你曾經遭此磨難?”
宋克金聞聽,卻說道:“我非英雄,我的愛情故事平淡無奇!何談磨難?噯!慕容將軍!”宋克金話峰一轉,又道:“這女子不但會彈琴歌唱,什麽詩詞歌賦、天文地理樣樣精通,並且她還擅長馬術和劍術,是位名副其實的才女!文武雙全,大家閨秀!將軍想不想知道她是誰?”
“她是誰倒無關緊要,能在這鳴沙山邊聽到這首琴歌,便不虛此行。”
“哈哈哈!將軍此言差矣!”宋克金不以為然道:“所謂‘英雄愛美人,美人愛英雄’,這回應該是‘將軍愛才女,才女愛將軍’。‘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嘛!”
“那你說我是愛這位才女嘍?”慕容天水不禁向宋克金反問道。
“有這個可能!感情在於交流,可愛在於發現。我想你還沒有真正了解她!一旦你了解了她,你必然會怦然心動。”
“嗬!”慕容天水不由用異樣的目光上下打量著宋克金,半開玩笑地說道:“我覺得你越來越不像個粗人,我看你倒是個很細心的人。你們說是不是?”
聞聽慕容將軍的相問,偏將李明朝、張天祥、王明義都不由笑著連連稱道:“是啊!是啊!他哪裏是粗人?分明是個酸不溜丟的文人!”
然而,宋克金卻緊接著反駁道:“噯!粗人就是粗人,對女人心細點這是自然之理!你們都不要打岔,我給慕容將軍介紹介紹這位彈琴女子的來曆!你別看此女貌美如花、歌聲迷人,但她卻不是我們中原漢族人。”
“噢?!那她是……”
“她是吐穀渾氏族後裔,號稱葉麗絲郡主。”
“葉麗絲郡主!吐穀渾?!……”慕容天水自語之間,仿佛已進入遙遠的沉思。
“對!這葉麗絲郡主是南部吐穀渾族的。它這是集姓氏、族名與國號為一體的混合民族。葉麗絲郡主雖說是這吐穀渾的後裔,但她深受中原文化的曛陶,她的性情、語言和技藝已完全勝過中原女子的才技。你聽聽她彈唱的這首《陽關三疊》,簡直是字正詞清、聲**人。誰能看出她還是個外族郡主呢?”
“在這西域邊疆,能見到外族之人,也是正常之事。什麽黨項、白蘭、羌氐、吐穀渾等等,他們的族人後裔不還依舊在這西域邊疆之上麽?想起這些不安定的‘五胡’民族,我便會想起遙遠的曆史往事。尤其是這吐穀渾,它可是個載入史籍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話說之間,慕容天水的腦海又仿佛已進入遙遠而古老的吐穀渾時代——
話到此處,我作為說書講藝人還要給各位講解一下這慕容天水此時此刻飛飛閃閃想到了哪裏?這吐穀渾又究竟是個什麽樣子?為什麽一個吐穀渾郡主會讓他那麽浮想聯翩呢?各位莫要急躁,你隻要聽我慢慢道來,你便可以品嚐到各種奇花異果的美妙味道。
在前文第九十九回書裏曾經說到:大梁開平三年(909年)五月間,“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守文連年攻打幽州的盧龍節度使、同平章事劉守光不勝,便大舉發兵,以重金賄賂契丹、吐穀渾之眾,合四萬人馬屯於薊州。這契丹,在開篇已有所介紹;至於這吐穀渾是何方之眾,後文還有詳細介紹,在此暫且不表。”事到如今,咱們終於有機會來查閱、聽取一下這吐穀渾的來龍去脈。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要想了解這吐穀渾,咱們還必須從頭講起——
鮮卑族是中國境內的一個比較古老而偏遠的少數民族,兩漢時期活動在東北大興安嶺一帶,在匈奴政權垮台後逐漸西進南遷,在中國北方地區先後建立了北魏、前燕、西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吐穀渾等八個政權。在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之中建政最多。而且南涼、吐穀渾兩個政權均與青藏高原的吐蕃和其他民族發生直接而密切的聯係,前者被某些學者認為是吐蕃人的祖先與族源,而後者則參加了吐蕃民族的融合與形成。
吐穀渾這個名字、姓氏、國家、政權,原本就是一個人名,為居於遼東的鮮卑慕容部首領涉歸之庶出長子,擁有部眾1700戶,還有的說為700戶。涉歸死後,嫡子慕容嵬代統其眾。據《晉書?吐穀渾傳》記載,這兩部馬相鬥,慕容嵬氣憤地說:“先公分建有別,為什麽不相遠離,而令馬鬥。”吐穀渾說:“馬是畜生,鬥是常性,何必遷怒於人。分開來很容易,我將遷到離你一萬裏以外的地方。”於是西遷到今內蒙古陰山一帶遊牧。西晉永嘉年間,發生“八王之亂”,北方混亂。吐穀渾乘機率部從陰山南下,經河套,越隴山,止於抱罕即今甘肅臨夏西北的罕幹原。繼之向西向南發展到青藏高原。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吐穀渾卒。其子孫控製著東起洮水,西到白蘭(也就是青海都蘭、巴隆一帶。),南抵昂城(四川阿壩)、龍涸(四川鬆潘),北至青海湖這一廣大的地區。即今甘南、川西北和青海等地。所轄部眾主要是土著的氐、羌部落。
到了吐穀渾之孫葉延時,仿效中原傳統,“以王父字為氏”,亦為國號,遂名曰吐穀渾(讀“穀”為yu),集姓氏、族名與國號為一體。設置有長史、司馬、將軍等。因其地在黃河之南,故稱“河南(國)”,或被鄰部卑稱為“阿柴虜”、“阿貲虜”、“野虜”等,藏文稱為va-zha(阿夏,阿柴),漢文又稱“吐渾”、或“退渾”等。公元370年,前秦擊仇池國,氐王楊纂降,前涼張天錫也向前秦稱藩。吐穀渾首領碎奚立即遣使送馬5000匹,金銀250公斤,被苻堅拜為寧遠將軍、強川侯。其子視連時期(376~390年),與乞伏國仁所建(385年)西秦政權保持“朝貢”關係,受封為“沙州牧、白蘭王”。注意,這裏所說的“沙州”卻不是上文所說的敦煌城,它是指現今青海貴德西南的穆格塘沙磧。視連子視羆時,大力吸收漢文化,改變對西秦的軟弱政策,拒絕接受西秦封號,並連連與西秦作戰,多以失敗告終。其子樹洛幹時,率殘部數千家奔莫何川(西頃山東北),“自稱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大單於、吐穀渾王。”好家夥!稱號不少哩!沙州、強川雜種莫不歸附,不久又被西秦擊潰,樹洛幹立其弟阿柴(豺)為主,阿柴利用西秦與北涼爭戰之機,奪回失土。為保存實力接受了西秦王熾磐的封號為安州牧、白蘭王。阿柴臨終召其子弟至床前,留下了曆史上著名的“折箭遺訓”。
大約在5世紀末6世紀初,吐穀渾勢力開始向西北方向發展,占據鄯善(新疆若羌)、且末。此二地為絲綢之路南道要關,意義重大。此時的吐穀渾“東至疊川(即甘肅迭布東南),西鄰於闐,北接高昌(吐魯番),東北通秦嶺,方千裏。”關於這一說法,在《梁書?西北諸戎?河南傳》中有記載。在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楊堅將其宗室女光化公主嫁與吐穀渾主世伏,兩年後世伏在內訌中被殺,其子伏允立上表依其俗尚光化公主,文帝許之。隋煬帝大業初年,任用裴矩以積極經營西域,企圖打通與西方的商路;如此,據守絲道並屢為寇盜的吐穀渾便首當其衝。煬帝誘鐵勒部來擊吐穀渾,迫其部落10萬餘口攜六畜30餘萬頭降,並以征服吐穀渾為目的“西巡”。608年隋煬帝一行經青海西寧至河西,六月初八率百官、宮妃經大鬥拔穀(即甘肅、青海交界的扁都口)往張掖(甘州),途遇雨雪之災,“士卒凍死者太半,馬驢什八九,後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大失尊嚴。度過這次磨難後,隋煬帝一行進入河西,十一日至張掖城,十七日登燕支山(在山丹縣南),時高昌、伊吾(哈密)等西域27國國王及使者盛裝覲見,煬帝“複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衣服車馬不鮮者,郡縣督課之。騎乘填咽,周亙數十裏,以示中國之盛。”十八日,隋煬帝始於吐穀渾之地設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南)四郡,謫罪犯為戍卒守之。二十一日,在觀風行殿宴請高昌王、伊吾吐屯設和西域各國來使。七月八日,置馬牧於青海湖渚,欲求龍種駒,未果而止。九月二十五日,車駕返回長安。
上述這些曆史在《資治通鑒》以及《隋書?裴矩傳》、《隋書?煬帝紀》裏有詳細記載,在此就不再多言。也許,在今後的日子裏和故事的發展裏各位還能看到,你隻要留心便是。
時至隋末,吐穀渾再次興起並且臣服於突厥。繼續騷擾中原邊郡,阻礙東西方的絲路交通。唐朝在貞觀九年(635年)分南北兩路出擊吐穀渾:一路由李靖率北路軍在閏四月底由青海庫山出發,南經柴達木盆地,至新疆且末南的突倫磧;另一路由侯君集率南路軍出庫山,“曆破羅真穀(大非川之東)……轉戰過星宿海,至於柏海(也就是現在的鄂淩湖)、劄陵湖。”吐穀渾從此衰落。
吐蕃王朝在吐穀渾西南興起之後,向唐朝請婚,太宗未許,鬆讚幹布遂遷怒於吐穀渾,率羊同(象雄部落)共擊之,吐穀渾不能抗,走青海之陰,吐蕃盡取其資畜。及唐蕃和好、文成公主下嫁後,吐穀渾也暫得安寧。但是,吐穀渾夾在唐蕃之間,在其內部形成了以諾曷缽為首的親唐勢力和以宣王為首的親吐蕃勢力。《敦煌文書》多處記載吐蕃大論和讚普前往吐穀渾巡視事。吐穀渾王與吐蕃、唐朝皆結為甥舅之國的關係。高宗龍朔三年(663年),東侵的吐蕃終於滅亡了吐穀渾,占有其地。大部分吐穀渾人輾轉來到寧夏、陝北、山西西部北部及內蒙古南部地區,與漢族、北方各族相互融合。吐蕃治下的吐穀渾人則為吐蕃征戰和後方供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過他們的命運也十分淒楚,貞元二十年(804年),隨侍禦史張薦出使吐蕃的文學家呂溫曾寫一首《蕃中答退渾詞》,序文說:“退渾部落盡在,而吐蕃所鞭撻者,譯者訴情於予,因而答之。”詞曰:“退渾兒,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衰,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歎時。退渾兒,退渾兒,冰銷青海草如絲,明堂天子朝萬國,神島龍駒將與誰?”後來,他們逐漸融入吐蕃及其他民族之中。
吐穀渾是一個由外來的鮮卑族貴族和甘青地方的羌族上層部落首領聯合建立的政權,由於受其經濟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吐穀渾的立國,一麵保存了遊牧社會的組織,一麵又竭力地模仿中原漢族製度。大體說來,遊牧社會的組織是吐穀渾組織機構的主心骨,而中原漢族製度式的官銜不過是點綴而已,在組織的運用上,並沒有發揮什麽效力。起作用的是可漢、大單於、大將(也就是部大)、別帥等,建官雖然“多效中國”,置有長史、司馬、將軍、大都督、車騎大將軍,設立王、公、仆射、尚書、郎中、侍郎等,皆為裝飾,以便與中原王朝發生相應的聯係。吐穀渾境內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大致言之,以鮮卑和羌族為主,其次是氐人、匈奴人(如赫連氏、沮渠氏)、高車人(如翟氏、乞袁氏)、突厥人、西域胡人(康居、龜茲白氏)、漢族人等,其中鮮卑人有慕容氏、段氏、乙那婁氏、素和氏、阿若幹氏、薛幹氏、乞伏氏、乙弗氏、匹婁氏等,而羌人有薑氏、鍾羌、白蘭羌、宕昌羌、黨項羌(拓跋氏、黨氏)、姚氏等。因此,吐穀渾在文化上呈現出以鮮卑、羌和漢族文化為主,多民族文化色彩紛呈的局麵。其風俗習慣以鮮卑和羌族為主,由於屬民基本是羌人,這影響到它的社會風貌。故此,我們可以把吐穀渾文化列於羌文化的範圍之內。
吐穀渾的經濟生活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且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即以遊牧業為核心,牧、農、商並重的局麵。在遷至甘、青以前,它是一個純遊牧的鮮卑部落,遷到青藏高原後,又與這裏“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的羌人結合起來,牧業自然為其經濟核心。而在吐穀渾的牧業經濟中,以養馬業最發達,以產名馬而著稱。史稱其國多善馬,尤以“龍種”和“青海驄”最為上乘。《北史》載:“青海周回千餘裏,海內有小山。每冬冰合後,以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收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吐穀渾嚐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能日行千裏,世傳青海驄者也。”另外,吐穀渾還產有犛牛、羊、駱駝、騾等等。
至此,咱們還有必要向各位介紹一下這吐穀渾賴以生存的青海湖。上文《北史》所載的“青海”二字就是說的“青海湖”。這湖古稱“西海”,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蒙古語稱青海湖為“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藍色的海,故稱青海。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係斷層陷落所成。為什麽說它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呢?各位隻要聽聽下麵一些數字便會從中尋得答案。這青海湖,麵積達到4583平方公裏,湖麵海拔3197米,繞湖一周約360公裏,湖麵最長處106公裏,最寬處63公裏,湖水最深處38米,平均水深亦在19米以上。所以說,有時你要是“蒙冤受苦被陷”了,你不光是跳進黃河裏洗不清,你就是跳進青海裏也無法洗清!不信,你可以去試試!據說這青海裏就死過不少的冤魂!
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上,距西寧150公裏,麵積4500平方公裏,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鹽份很高。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東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連綿的青海南山環抱著一個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麵積4400多平方公裏,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寧還高出1000多米,這裏氣候涼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溫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青海湖蒙語叫“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藍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後,幸存下來的。 重要數據和景觀
麵積:4500平方公裏
海拔:3200米
位置:距西寧150公裏
景觀: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像大海一樣廣闊神秘。青海湖之於青海省,就好比是天安門之於北京。
推薦景點
青海湖:浩瀚如海、神秘雍容的高原明珠,夏天油菜花開時的人間仙境。
鳥 島:4-7月份的生態奇觀
茶卡鹽湖:柴達木盆地的著名景觀
最佳旅遊時間
青海湖一年四季都可以旅行,但是由於氣候的原因,旅遊者大多集中在夏季前往,因為夏天的青海湖氣溫較高,夜間常有降雨,因此也較為濕潤。每年8、9月份,青海湖北岸有大片的油菜花開放,成為青海湖的一處主要景點。但如果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鳥島的話,以5月份為最佳。
這青海湖中還有五個小島,其中以鳥島最著名,另外便是海心山、海西山、三塊石、沙島等,每年春季有十萬多隻斑頭雁、天鵝、棕頭鷗、鸕鶿等來此,使這裏成了鳥的世界、鳥的天堂。非但如此,從四麵八方流淌而來的甘子河、沙柳河、黑馬河、布哈河、泉吉河、萊擠河、倒淌河等匯集湖中。由於湖水含硫酸鎂、氯化鎂等無機鹽較多,所以湖水並不能飲用。但是,湖中盛產無鱗湟魚。此種魚遍體滾圓、光滑,肉多細刺,肥嫩味美,在湖邊野炊,用湖水煮食饒有風味、甘美無比。這就是吐穀渾賴以生存的青海湖。在它定居青海地區以後,由於地理因素及羌族農業部落的影響,其農業也相應發展起來,故史稱其人“亦知種田,有大麥、粟、豆。然其北界氣候多寒,唯得蕪菁(即蔓菁)大麥,故其俗貧多富少。”經濟因地而異,農業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東南的赤水、澆河、洪和、抱罕一帶,兼有牧業。吐穀渾轄下的鄯善、且末,主要為畜牧、冶金和商業。今甘南、川西北及青海東南轄區主要為羌族,以遊牧為主。吐穀渾的采礦、冶煉和兵器製造技術均頗有名。其地多銅、鐵、黃金、銀和朱砂,兵器有弓、刀、甲、矛等。吐穀渾人在如今的青海循化清水河口地方所建的黃河橋(也就是河厲),反映了他們高超的橋梁建築技術。最值得稱道的是吐穀渾所處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地理位置和因此而繁榮昌盛的商業貿易。
從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來看,由祁連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經柴達木盆地而至新疆,是一條主要的中西要道。這條道路在吐穀渾建政於此時期得到恢複與繁榮,吐穀渾人因此之便,與北方的蒙古草原,西部的西域、中亞,南與青藏高原、印度,東與黃河、長江流域均有貿易往來。吐穀渾與南朝、北朝政權,及柔然、突厥等民族均有商業聯係,而且還起到了中介者的作用,貿易物品自然以絲綢為主。
公元553年,西魏(後被北周替代,都城長安。)涼州刺史得知吐穀渾通使於北齊(由東魏演化而來,都城安陽。),遂派兵於州西赤泉偷襲,“獲其仆射乞伏觸板,將軍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駝騾六百頭,雜彩絲絹以萬計。”它向南朝、北朝政權進貢的物品除特產的善馬、犛牛外,還有烏丸帽、女國金酒器、胡王金釧及玉石等。女國的絲綢可能即通過吐穀渾而傳入。1955年在青海西寧出土76枚波斯薩柵朝卑路斯(457~483年)時期的銀幣,即是該路絲道繁榮的最好物證。中原與西域、印度的高僧如慧覽、宋雲、闍(shé)那崛多、唐初的玄奘法師等均取道於此。人們習慣上稱該道為河南道或青海道,它直接連接著東西絲綢主幹道和吐蕃絲路交通。
吐穀渾的風俗見於漢文記載的主要是鮮卑統治者的習俗,這與屬民羌人的風俗有一定的差異。史稱,其俗丈夫衣服略同華夏,多以冪禽為冠,亦以繒為帽。婦人皆貫珠束發,以多為貴。國無常賦,須稅則征用富室商人稅以充其用。刑罰簡單,殺人及盜馬者死,其餘則罰以財物。殺人時必以氈蒙頭,持石從高擊殺之。婚姻方麵,與北方的突厥(當然還有匈奴、柔然等地方政權。)相同,父兄亡後,妻其後母及嫂等。貧者不能備財物娶妻者,常常盜女而去。人死後實行土葬,保持本族舊俗。其王、後服飾略異,可漢以皂為帽,椎髻、毛珠,坐金獅子床。其妻號為恪尊,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發於後,頭帶金花。但其主要居民則為羌文化風俗。
這就是我們所要介紹的吐穀渾。經過繞了這麽一個大圈子,相信各位一定能抓住這吐穀渾的一鱗半爪,對吐穀渾這個古老而又複雜的混合民族政權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有些人不禁要問了,據前文所言,這吐穀渾,早在唐高宗龍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東侵的吐蕃終於滅亡了吐穀渾,占有其地。既是吐穀渾在663年就已被消滅,它又如何在公元909年五月間被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守文重金利用去攻打其弟劉守光也就是幽州的盧龍節度使、同平章事呢?這在時間上和地域上都說不過去啊?請問作者和說書講藝者如何解釋?
好!在此我作為說書講藝者就給各位講個明明白白!咱們可以聽聽前文的這一段記述:“高宗龍朔三年(663年),東侵的吐蕃終於滅亡了吐穀渾,占有其地。大部分吐穀渾人輾轉來到寧夏、陝北、山西西部北部及內蒙古南部地區,與漢族、北方各族相互融合。”這兩句話隻要掂平了看,就不難冰釋前疑。不能僅重前一句,還應考慮到後一句。不錯!吐穀渾王國是被吐蕃滅亡了,但其流亡別處的部落後裔依舊存在。不要說是公元909年五月份,就是到現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初其後裔子孫也仍然存在!當然,在公元909年之際吐穀渾的流存之眾能為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守文所重金利用去攻打其弟劉守光也是情理之中的正常之事,對其後裔的流存則勿庸懷疑,而且在時間和地域上也能說得過去。這些就不用懷疑了。不知各位對此還有何異議?
好!對這吐穀渾的介紹至此暫停,讓我們繼續書歸正傳:
話說此時此境的慕容天水從遙遠的吐穀渾王朝又重新回到這鳴沙山邊,卻聽見那優美的《陽關曲》依舊在輕飄飄地沐浴著這古老的山畔和遊人的耳邊。
“慕容將軍!”宋克金的一聲長叫,終於打斷慕容天水纏纏綿綿的思絮,“如此美麗的天涯歌女,我們何不前去一觀?!”
話說之間,宋克金和其他三位副將已推推攘攘把慕容天水向山腰引去……
功夫不大,這五位將領終於悄悄站到那位依舊撫琴而歌的女子身後。但是,這位女子似乎絲毫沒有發覺他們,直到她讓琴弦演奏完了最後一絲顫抖。
“好!啪啪啪啪!”宋克金等人突然鼓掌歡呼著走向那位女子,但唯有慕容天水卻依舊無動於衷地站在原處!仿佛他還在沉浸於《陽關曲》的悠美餘音裏……
“郡主真是人美、歌美、琴聲美!下官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宋將軍過講!”隻見那位女子早已起身含首致謝,謙辭道:“真優美的應該是將軍才是!”
“郡主!來我給你介紹介紹我們新上任的鎮西大將軍。”宋克金說著,已將郡主帶至慕容天水身前,春風滿麵地說道:“這就是我們的慕容將軍!”
“見過慕容將軍!”
“哦!郡主免禮!”
“慕容將軍!這位就是葉麗絲郡主!乃是敦煌城內文武雙全的一流才女!”
“宋將軍過講!民女不才!讓各位將軍見笑了。”
“郡主這說的是哪裏話?”慕容天水忍不住說道:“你的聲色才藝真可謂是天下一絕,我們豈會笑你?”
慕容天水此話一出,葉麗絲立即明眸望了一眼他那英俊威武的眉目和麵孔,卻略有一絲傷感地說道:“但隻可能是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慕容天水聞聽此言,仿佛聽出了弦外之音,立即說道:“郡主的一首琴歌,我想天下人聽了,都會是你的知音!怎麽會知音難覓呢?”
“慕容將軍的話真令我耳目一新,讓我好心動。多少年來,我還是頭一回聽到這樣的話。”
“郡主過講!我想現在我們五位都應該是你的千載難逢的知音,你何必愁在心中?”
慕容天水此話既出,眾人都不禁相視而笑。隻見宋克金接聲說道:“既然我們都是你的知音,就請郡主再為我們彈唱一曲。”
話說之間,宋克金已一步當先地把眾人引到平放於石台之上的古琴旁邊。
“郡主請!”於是,葉麗絲在宋克金的再三要求下重新坐在古琴麵前。而這時身後的慕容天水已清晰地望見,在那古琴的左邊正放著一本書,就在這一刹那,他的心底不禁怦然一動,因為這本書正是他夢寐以求試欲得到而一直未能潛心鑽研的一部世間上品好書。
試問這是一本什麽書?實不相瞞,這本書就是《敦煌曲譜》。說到這,我還要給各位講一段小插曲,希望我們勿忘國恥,“曆來強盜要侵入,最終必送命!”“孩子!這是你的家!孩子!趕走它!”更不要忘了為中國音樂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這《敦煌曲譜》原密藏在敦煌石窟,於十九世紀初始被發現。1908年7月,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偷走了很多文物,其中一卷就是著名的《敦煌曲譜》。《敦煌曲譜》上麵畫有很多彎彎曲曲、圈圈點點的符號。由於1000多年來樂器、樂理、譜式、記譜方法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失散,這些樂譜符號長久已來已無從了解。唐代音樂一時竟成了千古之謎。直至1964年,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葉棟開始探究敦煌曲譜,一直到1981年共花了十幾年的時間,他終於把中國唐代誰也看不懂的樂譜——《敦煌唐人琵琶大曲曲譜》(共25首)成功地破譯為現代五線譜。葉棟讓唐代音樂重放新(心)聲,為中國的音樂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的音樂史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葉(頁),但願葉棟教授的大名能和這大唐敦煌曲譜一樣源遠流長、萬古流芳……永不衰竭!
翻過這一葉,讓我們重新書歸正傳。話說慕容天水望見眼前的這本《敦煌曲譜》,他忍不住向葉麗絲問道:“郡主!這本書天下罕見,你如何得到這本書?”
聞聽此問,葉麗絲不禁回眸一笑,道:“這是傳抄的手本!而且這些曲譜裏我都給付上了一首曲子詞,用以自娛自樂,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原來是手抄本!”慕容天水不由心中暗道:“其真本果然難得一見!但是能看到這手抄本已是三生有幸,想必其內涵一定是大同小異。”
想到這,慕容天水隨即請求道:“郡主!我能否翻閱一下這本書?”
“當然可以!給你!”葉麗絲應聲之下,已將《敦煌曲譜》遞給了慕容天水。於是,慕容天水翻開《敦煌曲譜》,便見一行行、一排排的曲譜符號和曲詞映入眼簾。恰在這時,隨著一聲悅耳動人的琴聲,葉麗絲那迷人的歌喉再次嘹亮在鳴沙山畔。隨著那幽揚真切的歌詞傳入耳廓,《敦煌曲譜》裏這首《菩薩蠻》也映入慕容天水的眼孔: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向——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
琴聲、歌聲漸漸止息,餘音裏再次爆發出鼓掌叫好之聲。
“郡主真是觸景生情!”宋克金脫口而出道:“張口一唱,就是敦煌出神將。該不是唱我們吧?”
聞聽此言,葉麗絲笑而答道:“當然不是!但也可能是!”
“此話怎講?”宋克金疑惑道。
“這首詞寫的是敦煌的曆史,說此地過去屢出‘神將’。但這首《菩薩蠻》的詞意也可能激勵現在和將來的人。”
再說此時的慕容天水聞聽此言,不由深入地問道:“這歌詞既是在寫敦煌的曆史,郡主能否再為我等詳細介紹一下?”
“好吧!”葉麗絲便開始如數家珍地向這五位將士解說道:“其實敦煌曲子詞中有十八首《菩薩蠻》,這是其中較早的一首,最遲亦當該作於唐德宗建中初年(公元780年)。上闋是寫敦煌的光輝曆史,說她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