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遠戍敦煌道8
天子之義第二
天子正確的行為準則,必須是純正地取法天地,並垂鑒古代聖王的法度。普通人正確的行為準則,必須敬奉父母的教誨,並遵循君上的規誡和指導。所以,即使世上有賢明的君主,但假如對士民們不先加以教育訓練,也是無法加以使用。
古代教育民眾,必定是先確定製立貴賤上下的倫常規範,以確保貴賤尊卑之間不相侵淩。做到:德和義兩者互不逾越,有材技之人不致被埋沒,孔勇剛強的人不敢違犯命令。這樣,大家就會力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了。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於軍隊,軍隊的規章製度也不用於朝廷,所以德和義兩者就不會互相逾越了。君主敬重作用不自我誇耀的人,因為不自我標榜的人,正是君主所需的寶貴人才。很顯然,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自我標榜,就表明他本身沒有奢求,而沒有奢求就肯定不會爭名奪利。朝廷大事上如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一定能掌握真實情況;軍隊事務上如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一定能妥善處理好各種問題。這樣,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沒了。以服從命令為軍人的最高獎賞,以違抗命令為軍人的最高懲罰,做到這一點,那麽有勇力的人就不敢違犯命令了。在對民眾進行了這些教育之後,再慎重地選拔任用他們。如將各項事務都處理得妥善適宜,那麽各級官吏也就恪盡職責了。教育內容簡明易學,那麽民眾就會好學不倦,積極向上。習慣一經養成,那麽民眾就會依照習俗行事。這就是教育上的最佳效果。
古代作戰,追擊敗潰的敵人不過遠,追逐主動退卻的敵人不逼近。不過遠就不易為敵人所誘騙,不逼近就不易陷入敵人的埋伏。以禮製為規範,軍隊就能得到鞏固;以仁愛為宗旨,就能夠戰勝敵人。戰爭取得勝利之後,以民眾的教化就可以推行。因此,賢德之君十分重視這種方法。
虞舜時代在國都中舉行誓師,這是想讓民眾理解支持君主的決定;夏代在軍中舉行誓師儀式,這是想讓部隊上下事先在思想上有所準備;殷商時期在軍門外舉行誓師,這是想讓部隊事先了解作戰意圖以便展開行動;周代在兩軍交鋒廝殺前夕舉行誓師,這是為了激勵士卒的戰鬥意誌。
夏代的君主依靠仁德匡正天下,未曾使用武力,所以不當時的兵器種類並不複雜;殷商用義奪取天下,開始使用武力;周代憑借武力奪取天下,於是就使用各種各樣的兵器。
夏代在朝廷上行施獎賞,這是為了鼓勵好人;商代在集市上行施誅戮,這是為了使壞人畏懼;周代在朝廷上行施獎賞,在集市上行施殺戮,這是為了勸勉好人,懼駭壞人。三王鼓勵人們改惡為善的精神實質是完全一致的。
兵器不摻雜使用就沒有威力。長兵器是用來掩護短兵器的,而短兵器則是用來逼近格鬥抵禦的。兵器過長則不便使用,太短了就打擊不到敵人。太輕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斷;太厚重就不鋒利,不鋒利就派不上用場。
兵車,在夏代稱作為鈞車,注重行駛的平穩;在殷代稱作為寅車,注重行動的迅疾;在周代稱作為元戎,注重結構的精良。旗幟,夏代用黑色,取其象手持人頭那樣的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象天穹那樣的潔白;周代用黃色,取其象大地那樣的厚實。徽章,夏代以日月為標誌,表示光明;殷代以猛虎為標誌,象征威武;周代以蛟龍為標誌,體現文采。
治軍上過於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反之,如果缺乏威嚴,就難以指揮士卒克敵製勝。君主使用兵力不得當,任用官吏不適宜,有技能的人無法發揮其作用,牛、馬等物資不能合理加以使用,主管者又盛氣淩人強迫人們服從,這就叫做過於威嚴。過於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君主不敬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邪之徒,不尊道敬義而任意恃勇逞強,不提倡服從命令的行為而默許違抗命令的做法,不讚許善行而放任殘暴行徑,這必然導致壞人侵淩主管官吏,這叫做缺乏威嚴。缺乏威嚴,那就不能約束和指揮士卒去戰勝敵人。
軍隊行動,首先注重的是從容不迫,從容不迫,就能保持戰鬥力旺盛。即使是在戰場交鋒廝殺之際,也要做到步兵奔跑,兵車不疾駛,追擊敵人不逾越行列,這樣才不致於擾亂戰鬥隊形。軍隊的強大和穩固,在於不打亂行列的部署,不用竭人員、馬匹的力量,行動的快慢節奏不超出上級的指令要求。
古代,朝廷的禮儀法度不適用於軍隊,軍隊的規章製度也不適用於朝廷。如果把軍隊的規章製度應用於朝廷,那麽民眾的禮讓風氣就會廢馳;反之,如果將朝廷的禮儀法度應用於軍隊,那麽部隊的士氣就會渙散削弱。因此,在朝廷上,要做到談吐言詞文雅、語氣溫和。在朝廷做事應是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君主不召見就不來,不問話就不發言。入朝晉見時禮節隆重,下朝辭退時禮節簡單。而在軍隊中,則要做到昂首直立;在戰陣上,要做到行動果斷。穿著鎧甲時遇尊貴者毋需跪拜,身乘兵車時見上級不必行禮,在城上值更時用不著小步急走以示恭敬,遇有危險時都可挺身而出而勿需講究長幼尊卑。所以說,禮和法兩者互為表裏,文與武如同人的左手右手,不可偏廢。
古代聖明賢德的君主,總是顯彰民眾的美德,鼓勵民眾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情,也沒有不遵守法度的奸民,獎賞用不著推行,懲罰也無需實施。虞舜時代既不用賞也不施罰,而民眾卻都能樂於為君主所用,這是最高尚的德治。夏代用賞而不行罰,這乃是最美妙的教化。商代僅僅施罰而不用賞,這乃是最強大的威嚴。周代賞罰一並使用,這說明在當時道德已經走向衰微。行賞不要逾時,這是為了使民眾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施罰要就地執行,這是為了讓民眾立即看到做壞事的害處。大勝之後不頒施獎賞,這樣,上下各級就都不會誇耀戰功。如果君主不誇功,就不會驕傲;如果官兵不誇功,也就不會相互攀比。上上下下不矜誇爭功,象這樣,可謂是謙讓到了極致。打了大敗仗後不行誅戮,這樣,上下各級就都會把過失往自己的身上攬。君主如果認為過失在自己身上,必定痛加悔過,改正錯誤;下屬如果認為過失在自己這邊,必定下決心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上上下下象這樣勇於承擔錯誤,也稱得上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古代對於戍守邊防的士兵,〖服役一年後〗三年之內不再征調,這是因為看到了他們的辛苦。上下之間這樣的互相體恤和愛護,就是最和睦的表現。打了勝仗後就高奏凱歌,這是表達喜慶之情。結束戰爭後高築靈台,慰功民眾,這是表示休養生息從此開始。
定爵第三
大凡用兵打仗,首先要做到:確定軍職爵位,明確賞罰規定,收用各方遊士,申明軍隊教令,征詢民眾的意見,募求技能出眾的人才。反複思考,摸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分辨是非,推究疑問,積蓄力量,索求巧計,依據民眾的意願來采取行動。
凡是作戰,要做到穩固軍心,明辨利害,整治混亂,申明進退原則,服膺正義,激發廉恥之心,簡約法令,慎省刑罰。小罪就要加以製止,如果讓小罪得逞,那麽大罪惡也就會隨之而來了。
要順應天時,廣殖財富,取悅民心,利用地利,重視武器裝備的建設,這就是作戰所必須考慮的五件事情。順應天時,就是要巧妙利用天候季節;廣殖財富,就是要善於利用敵人的資源財富;取悅人心,就是要順應大眾的意願;利用地形,就是要占領狹隘險要的地域;重視兵器,就是要在作戰中用弓矢禦敵,用殳矛守陣,戈戟等兵器配合使用,互為輔助。五種兵器有五種用途:長兵器是用來掩護短兵器的,短兵器則是用來彌補長兵器的不足的。五種兵器輪番使用可以持久,一齊使用就能發揮強大的威力。當發現敵人使用新式兵器時,就要仿效製造,從而同敵人保持力量上的平衡。
主將既要順應眾人意誌,鞏固軍心;又要觀察敵情,隨機行事。將軍的心是心,士眾的心也是心,應該同心協力。馬、牛、戰車、兵器,休整良好,供應充足,合在一起,就構成軍隊的戰鬥力。教育訓練重在平時,作戰打仗重在指揮。軍隊中,將軍好比是人的軀幹,卒恰是人的四肢,伍如同是人的手指,〖彼此間必須協調一致〗。
大凡指揮作戰,講究的是智謀韜略;近敵格鬥,注重的是勇敢頑強;布列陣勢,推重的是巧妙靈活。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意圖,同時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行動,不要去做違背自己意圖的力所不及的事情。對於敵人,則要反其道而行之。
通常作戰,應該具備‘有天’、‘有財’、‘有善’諸項條件。遇上好時機不要錯過,占卜到勝利的預兆就要機密行動,這就叫做‘有天’。民眾富足,國力充實,這就叫做‘有財’。士卒訓練有素,陣形優勢明顯,武器裝備精良並且預有準備,這就叫做‘有善’。
人人都能夠勉力去完成任務,這叫做‘樂人’。軍隊強大而陣勢鞏固,兵員充足而訓練有素,選拔各類人才來管理各種事務,洞察種種情況以應付突然事變,這叫做預有準備。兵車輕捷,步兵精銳,弓箭足以固守堅禦,這就是強大的軍隊。兵力集中,軍心鎮定,力量充實,這就是鞏固的陣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進退有序,就叫做富有戰鬥力。主將從容不迫,士卒操練嫻熟,這就是訓練有素。各項事務都有專人負責,這就叫做事有所司。在這樣的基礎上分辨清事務的輕重緩急,這就是簡明而實用的管理。
正確衡量兵力,巧妙利用地形,根據敵情部署陣勢,掌握攻、戰、守的不同要領,把握進、退、止的時機,注意前後左右的配合和戰車步兵間的協同,這些都是臨戰前應該考慮好的事情。
對上級不服從,不信任,彼此間不和睦,怠忽職守,猜疑叢生,驕傲自滿,畏縮懼敵人,軍心渙散,互相拆台,喪失鬥誌,疲勞困頓,肆意妄為,分崩離析,軍紀鬆弛,所有這一切,都是作戰的禍患。
驕傲自大,畏葸恐懼,士卒**吵鬧,部隊憂虞自擾,臨事不審而事後反悔,這些都是導致軍隊覆滅的原因。
製造聲勢或大或小,采用戰法或剛或柔,實行編組或參或伍,投入兵力或多可少,都必須衡量利害得失而適當處置,這就是作戰上的權變之道。
大凡作戰,要偵知遠方敵情,觀察近處的事態。要利用天時,憑藉財力;要崇尚誠信,杜絕猜疑。興兵要合乎正義,行事要把握時機,用人要施以恩惠。遇見敵人必須鎮靜,麵對混亂必須從容,碰到危難不要忘掉部眾,治國要廣施恩惠講究信用,治軍既要寬厚又要威嚴,麵臨戰陣則要果斷敏捷。治理國家務求和睦相安,管理部隊務求嚴明法紀,臨敵對陣務求明察敵情。治國要能為民眾所愛戴,治軍要能為士卒所敬重,臨陣要能為大家所信賴。
大凡布陣,行列要疏散,接敵作戰時隊形要密集,兵器要摻雜配合使用。士卒訓練有素,沉著冷靜,就能夠保持陣形的嚴整。命令鮮明準確,上下恪守信義,就能使人人奮勉殺敵。謀劃屢次取得成功就能使部眾信服,人們心悅誠服,事情就可以逐次辦妥。旗幟鮮明,部隊就能夠看得清楚;謀略既已確定,信心就會增強。對那些退退進進行動中冒冒失失,遇上敵人無謀辱師的人,要給予懲罰。不要隨意亂用金鼓,不要輕易變換旗幟。
凡是從事正義事業就能夠長久,遵循古法就能夠順利。戰鬥誓詞鮮明有力,士氣就會振足旺盛,進而消滅一切敵人。消滅敵人的方法,一是依靠道義,即用誠信感化對手,用武力懾服敵人,造成一統天下的形勢,使人們紛紛愛慕追求自己,這叫做爭取敵國之人為己所用。二是利用權謀,即設法促成敵人的驕傲自滿,奪取敵人的要害,用兵從外部打擊它,並促使敵人自掘墳墓,自我毀滅。
一是廣羅人才,二是信奉正義,三是注重宣傳,四是講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是擅長水戰,七是改良兵器,這就是七項軍政大事。榮譽、利祿、恥辱、死亡,這是四種約束人們遵紀守法的手段。或是和顏悅色,或是嚴厲冷酷,兩者的目的都不過是為了讓人改惡從善。所有這些都是治軍的方法。
隻有仁慈愛人,才能使人們親近擁戴自己。但是假如講究仁愛而不注重正義,就反而會禍及自身。
要做到知人任人,正己正人,審以辭令,嫉惡如仇。
通常的作戰原則是:既然已經激勵起士氣,就要跟著頒布紀律。對待士卒,要和顏悅色;教導士卒,要言辭誠退。要針對其畏懼心理而加以告誡,利用其名利欲望而加以驅使。進入敵境後控製住有利地形,並按照將士的職位給他們分別指派任務。這就是通常的作戰方法。
凡是要求人們執行的規章製度,應當來源於人們的共同要求,同時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試行來考察它是否名實相副。一經製定,一定要堅決地加以執行。如果應該執行而沒有做到,將帥就要率先身體力行。如果一切都做到了,就要讓部隊牢記住這些準則。經過多次反複執行,就能形成具體製度。凡是符合人們意願的規章製度,就叫做‘法’。
大凡整治混亂的方法,一是仁愛,二是信用,三是正直,四是統一,五是道義,六是權變,七是集權。
確立法製,一是要人人遵守,二是要法度嚴明,三是要不可動搖,四是要雷厲風行,五是要規定各級製服,六是要用顏**別不同等級,七是要使百官按規定著裝,不得隨意混淆。
治軍上,凡是法令出於將帥個人好惡的,稱作為專製;主將和部隊一樣畏法受其約束,才能稱做為法。在軍隊中不能傳播小道消息,作戰時不能貪圖眼前利益,製定計劃要能夠克日成功,行動時要求做到隱蔽莫測,這些都是治軍的原則。
作戰中,正常的辦法行不通,就要采取專斷手段,拒絕服從聽命就要繩之以法,互不信任就要統一認識,軍心如果懈怠就要加以鼓舞,士卒如果心存疑慮就要設法加以改變,士卒如果不信任上級,要使命令得到堅決貫徹而不輕易改變。所有這一切,都是自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嚴位第四
通常作戰的原則是,職責要盡可能分明,號令要盡可能森嚴,行動要盡可能敏捷,士氣盡可能沉著,意誌盡可能統一。
通常的作戰方式是,要區分人們的德才情況而授予相應的職位,建立各級編製,規定行列次序,調正縱橫隊列,核查名實是否相符。
立而進者必俯其身,坐而進者必跪其膝,存有畏懼心理時,隊形要密集;遇上危急情況時,要采用坐陣。遠處的敵人一經觀察清楚,就不致於畏懼;對近處的敵人則當視而不見,以便集中精力進行戰鬥。士卒在陣中的位置,應按左、右序列排列。屯兵集結時當采用坐陣,從容地下達命令,規定好每個甲士和徒卒的具體位置,並妥善兼顧主力和偏師之間的兵力配置。如果車震馬噪,士卒畏懼,也應當使隊形合攏密集,采用跪、坐、臥等各種不同的姿勢,而做將領的則應該膝行前去溫和地告誡士卒。如果需起身投入進攻,就高聲呼喊,擂鼓前進;如果要停止行動,就鳴金鐸。當銜枚、誓師、就餐時,均宜采用坐陣,必須移動時,則用膝蓋挪動。執行誅戮來嚴禁臨陣畏葸,顧盼不前,大聲命令士卒衝鋒向前。但假如士卒畏懼太嚴重,那就不要再行施殺戮,而應該和顏悅色地告訴他們殺敵求生的方法,促使他們各盡其職,完成任務。
大凡統轄部隊,對小部隊下達命令,半天以內就要執行;對個別人下達的禁令,要立即執行,甚至不等吃飯就要落實。要理解自己部屬的憂慮和困惑,從而確保部隊整治,士卒服從。
通常作戰,依靠實力持久,憑借士氣取勝;依靠行陣堅固持久,憑借經受危險取勝。真心求戰就穩固,朝氣蓬勃就取勝。用盔甲防護自己,用兵器戰勝敵人。一般車戰穩固取勝在於陣形密集,步戰穩固取勝在於采用坐陣。鎧甲堅固在於厚重,兵器取勝在於輕銳。
士卒懷有勝敵的信心,這時就觀察敵情是否可打;士卒懷有畏敵的心理,這時就了解他們之所以畏懼的原因。把求勝之心和畏懼心理都考察清楚,通盤考慮各方麵的利弊得失,而對戰場情勢的全麵把握,關鍵在於做將帥的權衡機宜。
一般作戰,用小部隊對付敵人小部隊會有危險,用大部隊對付敵人大部隊就難以成功,用小部隊去對付敵人大部隊就會導致失敗,用大部隊對付敵人小部隊就可以決戰。所以說,作戰就是雙方兵力的對比和較量。
屯駐時應注意戒備嚴整,行軍時應注意行列整齊,戰場交鋒應注意進退有節。
在一般作戰中,將帥謹慎恭敬就能讓士卒尊重,將帥以身作責就能使士卒服從,將帥急躁煩亂就會行事輕率,將帥雍容沉著就會遇事持重。鼓點急是讓士卒輕捷向前,鼓點緩是讓士卒徐緩前進。服裝粗陋則軍容萎靡,服裝華麗則軍容壯觀。
隻要兵車堅固,甲胄兵器精良,那麽劣勢也就可以轉化為優勢。
將領熱衷於下屬隨聲附和,就會一事無成;將領熱衷於個人專橫武斷,作戰就必然多有傷亡;將領一味地貪生怕死,就會疑慮重重,進退失據;將領僅僅知道死打硬拚,就不能夠克敵製勝。
士卒拚死致命的情況,有出於感恩戴德的,有出於一腔激怒的,有出於受脅被迫的,有出於仗恃正義的,有出於貪圖利益的種種。作戰的規律是,法令約束士卒不懼怕戰死,而道義感化士卒為正義而獻身。
一般作戰,無論勝敗與否,都取決於是否順應天時,依從民心。
作戰中,對全軍下達的號令,三天之內就要求執行;對百人小部隊下達的號令,半天之內就要執行;對個別人下達的禁令,要求其立即加以執行。
進行戰爭,最佳的途徑是用謀略取勝,而戰勝攻取、斬將搴旗則為下策。要掌握全局,抓住細節,通過權衡比較,來決定是用謀略取勝?還是用攻戰克敵?這就是駕馭戰爭的高明藝術。
作戰的勝利,是由於全軍上下團結一致如同一人的緣故。
通常的作戰鼓點,有指揮旌旗的,有指揮兵車的,有指揮戰馬的,有指揮步兵的,有指揮兵器使用的,有指揮隊形的,有指揮起坐行動的。這七種鼓點都應規定齊全。
通常作戰,兵力強大厚實就不必過於持重遲滯。但即便是兵力雄厚實施進攻時也不要一次性投入全部的力量,力量消耗殆盡將會帶來危險。
一般作戰,不是布陣困難,而是讓官兵們熟習陣法困難;不是讓官兵們熟習陣法困難,而是讓他們真正掌握靈活運用陣法的奧秘困難。總而言之,不在於懂得陣法難,而在於實際運用陣法難。
不同地方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稟賦,秉性氣質各州自有其差異,應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教化可以造成一定的風俗,習俗也是各州有所不同,而道德的教化則可以改變各地的風俗習慣。
動用軍隊作戰,打了勝仗要象未曾打勝仗一樣,不驕傲不鬆懈。凡是不講求兵器鋒利,不講求盔甲堅韌,不講求戰車牢固,不講求馬匹優良,不努力擴充軍隊的,那就意味著沒有掌握用兵的要領。
凡是作戰,打了勝仗就應該同大家分享榮譽。如果還要再次進行戰鬥,就應該重申有關的賞罰規定。如果作戰失利,就要自己主動承擔過錯。再次作戰時,要舉行誓師以激勵部眾,並且做到身先士卒,不重複運用先前的戰法。無論勝敗都不要違反這個做法,這就是正確的原則。
對待民眾,應當以仁愛解救他們的危難,應當以道義激勵他們去參戰,應當以智慧判斷他們的是非,應當以勇敢統率他們去戰鬥,應當以誠信使他們團結一致,要用利益勉勵他們去奮戰,要用功爵鼓舞他們去取勝。因此,思想要合乎仁愛,行為要合乎正義,能夠以智慧判斷事物的是非,能夠以勇氣擔當大任,能夠以誠信長久地贏得民心。謙讓和藹,上下關係因而融洽。把過錯歸於自己,把賢名讓給他人,這樣就能使部屬心悅誠服,樂於為自己效勞。
作戰的一般原則是,進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鎮靜的敵人,避開兵力強大而沉著冷靜的敵人。進攻疲憊困頓的敵人,避開休整良好的敵人。進攻畏懼驚恐的敵人,避開已作好戒備的敵人。這是自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用眾第五
大凡作戰的規律是,用小部隊作戰,要注重營陣的鞏固;用大部隊作戰,要講求整治不亂。兵力寡少利於戰術多變出奇製勝,兵力眾多利於堂堂正正正麵交戰。兵力強大要能進能止,穩重如山;兵力弱小要能進能退,出沒無常。以優勢兵力同劣勢之敵交戰,就對其實施包圍並虛留缺口,同時分兵輪番進行攻擊。以劣勢兵力對付優勢敵人,則要虛張聲勢迷惑敵軍;並用權變詭詐的戰法打擊敵人。如果敵人已占領有利的地形,就卷起旌旗;佯裝敗退以誘敵出擊,然後再伺機反攻。如果敵人兵力眾多,就當察明情況並準備在被圍條件下作戰。如果敵人兵力寡少但行動謹慎,就先行避開它,為其虛留生路,然後乘隙消滅它。
用兵打仗,要事先擺好陣勢以便觀察敵人的反應,並根據敵情變化,采取相應的行動。如果發現敵人已經作好戰鬥準備,我們就要按兵勒卒,暫不發起進攻,而等待敵人的下一步行動。如果敵人主動發起進攻,就要集結兵力尋求破敵的機會。
通常作戰,應該用數量不等的兵力去試探敵人,以觀察其不同的反應;應用忽進忽退的行動,來觀察其陣勢是否穩固;通過逼近威脅的手段,觀察敵人是否恐懼;通過按兵不動的方式,觀察敵人是否懈怠;進行佯動,看敵人是否疑惑;進行襲擊,看敵人是否整治。在敵人猶豫不決的情況下發起進擊,乘敵人倉猝無備的時候實施進攻,從而使敵人陷於困境。要通過襲擊打擾敵人的部署,並利用敵人冒險輕進的錯誤,粉碎它的企圖,製止它的計劃,並乘其軍心恐懼不穩之際一舉加以聚殲。
凡是追擊潰敗的敵人,不要鬆懈停止。敵人如果在途中停逗下來,這時就要考慮它這麽做的企圖究竟是什麽?
凡是在迫近敵人都邑的時候,一定要預先研究好進軍的路線。退卻的時候,也一定要事前考慮好後撤的方案。
一般作戰,過早行動會使得軍隊疲憊,過遲行動會使得軍心畏怯,隻注意休整會使軍隊懈怠,總不休整則會導致軍隊疲困,但一味休整,也會產生怯戰心理。
要禁止親友之間任何書信往來,這樣就能斷絕士卒思家戀土的念頭。選拔勇敢善戰的人材,準備好精良的兵器,這樣就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舍棄笨重的裝備,少攜帶糧食,這樣就能激發起士卒死戰的決心。所有這些,都是自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這些就是《司馬法》的通俗解釋,希望全軍將士悉心理解領會。至此我們的教場說法要暫告一段落,從明日開始,我們要進行技能訓練和排兵布陣!把我們所學的兵法應用於實踐作戰中去。現在列隊回營!”
慕容天水說完,揮展杏黃令旗,頓見前、後、左、右四軍整齊撤出教場。
“慕容將軍!”隻見鎮西副使宋克金站在慕容天水身左說道:“三日來你我講說兵法一氣嗬成,接下來是應該放鬆一下了!不然,弦繃得太緊,你我會吃不消的。”
“嗯!”慕容天水和顏悅色,眼望全軍將士列隊回營,道:“那你說我們應該怎樣放鬆一下?”
“我帶將軍去遊覽一下這敦煌城的名勝古跡之後,我們再對我們的將士進行實戰演習。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哈哈哈!宋將軍所言正合我意。好!明日你就作向導,我們去周遊一番。”
至於慕容天水如何與宋克金等將士去遊山覽水暫且不說,咱們再折回頭來看看這幾個月來中原的戰火風雲:在耶無害奉旨護送“契丹第一殺手”逃竄之際,前文說到,大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六月,已叛離大梁歸附岐王李茂貞的劉知俊再度向岐王請兵,同時派使者請晉人出兵攻打晉、絳二州,送晉王李存勖書曰:“不過旬日,可取兩京,複唐社稷。”
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吳越王錢鏐奏請後梁同意,割吳縣南地(含今越溪地區)、嘉興北境,置吳江縣,屬蘇州。吳江自此立縣。(據說後來的2014年3月蘇州市吳江區將人民路改稱為開平路,就是為了紀念這段地理曆史!)
丁未日,六月十三,朔方節度使兼中書令、潁川王韓遜奏請梁帝攻克鹽城(指鹽州,不是現在的江蘇鹽城市),斬殺西岐所署刺史李續直。
梁帝派遣近臣向劉知俊說:“朕待你甚厚,為何反叛?”劉知俊回答道:“臣不背德,但害怕象王重師一樣被夷滅九族而已!”梁帝又派使者對他說:“劉捍誣諂王重師暗結汾州、西岐,朕如今後悔已晚,劉捍死不足以搪塞責任!”至此,劉知俊不再回複。庚戌,十六日,梁帝下詔削去劉知俊官爵,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厚為西路行營招討使,率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劉尋等前往討伐。辛亥,十七日,梁帝從京城洛陽出發。
劉尋至潼關東,俘獲劉知俊伏路兵藺如海等三十人,放他們當前導。劉知俊之弟劉知浣迷失道路,盤旋數日,來到潼關城下,關吏讓他們進了城內。藺如海等人相繼來到,關吏不知他們已被擒獲,也開門讓他們進城。劉尋兵馬乘開門之機長驅直入,奪取了潼關,並且追到劉知浣,將他擒獲。
癸醜,十九日,梁帝到達陝州。
丹州馬軍都頭王行思等作亂,刺史宋知海逃歸。
梁帝派劉知俊之侄劉嗣業持詔去同州招降劉知俊,劉知俊打算輕騎前往謝罪,其弟知道後製止了他。楊師厚等兵來到華州,劉知俊部將聶賞打開城門歸降。劉知俊聞聽潼關失守,官兵相繼來到,蒼黃失計,於乙卯二十一日夜,領著全家逃奔西岐。楊師厚兵至長安,岐兵已占據城池。楊師厚便用奇兵從南山急攻,而從西城門殺入奪取了長安。庚申二十六日,梁帝以劉尋為佑國留後。岐王非常厚待劉知俊劉大俠,加封他為中書令。由於地域狹小,沒法賜予他藩鎮,隻是厚給他俸祿而已。
盧龍節度使劉守光派遣使者上書告捷,並且說“俟滄德事畢,陛下掃平並寇”。於此同時,他又給晉王李存勖送去書信,說想與他一起共同破偽梁皇帝朱溫。由此可見,劉守光真乃陽奉陰違、兩麵三刀的典範。
撫州刺史危全諷自稱鎮南節度使,帥撫、信、袁、吉四州之兵號稱十萬攻打洪州。淮南守兵才千把人,將吏們都很恐懼,節度使劉密遣使向廣陵(揚州)告急,而他卻天天召集幕僚將佐大吃大喝,好象是鎮定自若、若無其事。危全諷聽說這事之後,屯兵於象牙潭,不敢冒然進犯。然後,他向楚王馬殷求援。楚王則派指揮使苑玫會合袁州刺史彭彥章圍攻高安以助危全諷。這苑玫,乃蔡州人;彭彥章,彭幹之兄的兒子;彭幹,乃吉州刺史,楚王馬殷的屬官。
徐溫向嚴可求尋問誰可為將,嚴可求推薦了周本。於是,淮南以周本為西南麵招討應援使,領兵七千去救高安。這周本,因為以往攻蘇州無功,故稱病不出,嚴可求進入他的臥室內硬是叫起了他。周本說:“蘇州之戰,敵不能勝我,但主將權輕耳。今必見用,願毋置副貳乃可。” 嚴可求答應了他。周本又說:“楚人是為危全諷聲援罷了,其意不在攻高安。吾敗全諷,援兵就撤回。”於是周本率軍直走象牙潭。經過洪州,廬州觀察使劉威意欲犒勞軍隊,周本卻不願停留。有人勸說:“全諷的兵強,君宜觀形勢後進。”周本卻說:“賊眾十倍於我,我軍聞之必懼,不若乘其銳而用之。”後事如何,請尋視後文。
時至秋七月甲子日,初一日,梁帝封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為燕王。
隨後,梁帝攻克丹州,擒獲馬軍都頭王行思。
商州刺史李稠驅士民西走,將吏追斬之,推舉都押牙李(玫)〖玟〗主持商州民政。
庚午日,梁帝改長安佑國軍為永平軍。
河東兵寇晉州,抄掠至堯祠而去。
癸酉日,帝發陝州,乙亥日,至洛陽,寢疾。
初,帝召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厚,欲派他帥諸將攻打潞州,以前兗海留後王班為留後,鎮守襄州。楊師厚屢次向王班說牙兵王求等人凶悍,宜多加防備。然而王班自恃有左右壯士,不以為意,每眾辱之。戌寅日,王班貶王求去防守西境。是日夜,王求作亂,殺王班,推都指揮使雍丘劉己為留後,劉己假裝順從。第二日,他便與指揮使王延順逃跑去見梁帝。於是,亂兵又奉平淮指揮使李洪為留後,歸附蜀帝王建。沒過幾日,房州刺史楊虔也叛亂歸附西蜀。
話說危全諷在象牙潭紮寨,營柵臨溪,連綿數千裏。庚辰日,周本隔溪布陣,先用弱兵試敵。危全諷則派兵涉溪追殺,周本趁其涉水一半之際,發兵攻擊,致使危全諷兵馬大敗,自相踐踏,溺水而死者甚多。周本又分兵斷其後路,擒獲危全諷及將士五千人。隨後,周本又乘勝攻克袁州,俘獲刺史彭彥章,攻進吉州。歙州刺史陶雅派其兒子陶敬昭及指揮使徐章領兵襲擊饒州、信州,信州刺史危仔倡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逃走。淮南將領行營都指揮使米誌誠、都尉呂師造等人在上高擊敗苑玫。吉州刺史彭幹帥數千人逃奔楚,楚王馬殷上表彭幹為郴州刺史,並讓兒子馬希範娶了他的女兒。淮南以左先鋒指揮使張景思知信州,並派遣行營都虞侯骨言領兵五千送他。信州刺史危仔倡聞聽大軍將至,便逃奔吳越。吳越王錢鏐以危仔倡為淮南節度副使,更其姓曰元氏。危全諷被帶到廣陵,弘農王楊隆演因他曾經有恩於吳武忠王楊行密,就釋放了他,並且資給甚厚。這楊隆演即弘農威王楊渥之弟、吳武忠王楊行密之子,如今已承製為淮南節度使、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王一年整。
八月,虔州刺史盧光稠獻州城歸附淮南。於是,江西之地盡落於淮南楊氏家業。於此同時,盧光稠也派遣使者向梁帝歸附。
甲寅日,梁帝朱溫之病有所好轉,開始重新上朝聽政。
梁帝以鎮國節度使康懷貞為西路行營副招討使。
蜀主王建命太子王宗懿判六軍,開永和府,妙選朝士為僚屬。
辛酉日,均州刺史張敬方上奏攻克房州,擒獲刺史楊虔。
岐王準備派遣劉知俊領兵攻打靈州、夏州,並且約晉王李存勖同時攻打晉、絳二州。晉王引兵南下,選派大將周德威等人領兵出陰地關攻打晉州,刺史邊繼威全力固守。晉兵穿地道,陷城二十餘步,城中血戰拒之,一夕城複成。梁帝下詔楊師厚率兵援救晉州,周德威以騎扼蒙坑之險,楊師厚擊破之,進抵晉州,晉兵解圍遁去。
李洪寇荊南,節度使高季昌遣其將倪可福擊敗之。梁帝下詔馬步都指揮使陳暉將兵會荊南兵討伐李洪。
蜀主王建以禦史中丞王鍇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陳暉軍至襄州,李洪逆戰,大敗王求死。九月,丁酉日,攻克其城,斬叛兵千人,押解李洪、楊虔等人送京城洛陽,斬之。
丁未日,梁帝以保義節度使王檀為潞州東麵行營招討使。
劉守光上奏派其兒子中軍兵馬使劉繼威安撫滄州吏民。戌申日,梁帝以劉繼威為義昌留後。
辛亥日,侍中韓建罷去太保之職,左仆射、同平章事楊涉也罷卻本官。梁帝以太常卿趙光逢為中書侍郎,翰林奉旨工部侍郎杜曉為戶部侍郎,並同平章事。杜曉,乃杜讓能之子。
淮南派使臣張知遠向福建結好,張知遠姿態傲慢,閩王王審知將其斬首,並表上其書,開始與淮南斷絕關係。王審知性情節儉,常躡麻屨,府舍簡陋,未嚐營葺。其政策寬刑薄賦,公私富實,境內百姓安居樂業。每年從海上登萊州入朝進貢,沒溺者十四五人。
今冬十月甲子,西蜀司天監胡秀林獻上《永昌曆》,行之。
湖州刺史高澧本性凶狠殘忍,曾經召集本州官史商議說:“吾欲盡殺百姓,可乎?”官吏說:“如果這樣,那租稅從哪裏收取?應當選擇可以殺的而殺掉。”時至高澧征民為兵,有人指責其過錯而怨聲載道。高澧則會把民兵集中於開元寺,說給予犒賞,進去的就殺掉;等到死者過半,在外麵的人開始發覺,便放火作亂。高澧下令關閉城門,大肆搜捕,共殺死三千人。吳越王錢鏐聞知此事,意欲殺高澧。戊辰日,高澧以州反叛歸順淮南,派兵焚燒義和臨平鎮,錢鏐命指揮使錢鏢前去征伐高澧。
緊接著的後事,請看“101、遙遠的東方有條江,遙遠的東方有條河。”一章節。
說起這湖州,我們有必要給各位略作介紹一下:
湖州
湖州地處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東鄰上海150公裏、南距杭州90公裏,是蘇浙皖的交匯之地,因瀕臨太湖而得名。現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吳興、南潯兩區,總麵積5817平方公裏,人口257萬,東部為水鄉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為主,俗稱“五山一水四分田”。
這是一座具有2300年曆史的江南古城。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黃歇就在這裏築菰城,公元602年開始得名為湖州。邁入新世紀的湖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逐步成為太湖流域一座現代化大城市。
在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中,湖州是一座重要的對外開放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先行規劃、先行發展”的l5個城市中的一個。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已經實現小康目標。湖州市堅持“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戰略取向,逐步把湖州打造成為上海的“後花園”、“菜園子”和“加工園”。
湖州地處江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以山水清遠而著稱,自然風光秀美,山水資源十分豐富。這裏有俗稱“金釘子”的全球二疊係至三疊係界線層型剖麵以及古生物活化石銀杏和揚子鱷。
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莫幹山也在湖州境內,莫幹山因2000多年前著名鑄劍師幹將、莫邪夫婦在此鑄劍而得名,以竹、雲、泉“三勝”和清、靜、涼、綠“四優”而馳名海內外,山上星羅棋布的二百多幢別墅建築風格各異,有“世界近代建築博物館”之稱。
煙波浩淼的太湖孕育了勤勞的湖州人民,通過十幾年的建設,南太湖邊景色宜人,旅遊設施齊全,成為休閑旅遊的熱點。尤其是在太湖旅遊度假區,從1999年起連續舉辦全國極限運動大賽,並且建成了國家體總南太湖水上運動基地,被中外極限運動愛好者稱為“中國極限之都”。
安吉縣有“中國竹鄉”的美譽,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李安執導、周潤發和章子儀主演的《臥虎藏龍》中著名的竹林鬥劍鏡頭就在安吉大竹海拍攝。而海拔1587.4米的浙北第一高峰龍王山就在安吉縣境內,有“浙北綠色寶庫”之稱,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的源頭所在,清冽的山泉就從這裏流出,最終流向黃浦江、流向大海。
湖州在曆史上就以“文化之邦”而著稱,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湖州人為中國書畫史和文學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江南水鄉特有的人文氣息至今仍深深地蘊藏在湖州的小巷古宅中。
湖州是湖筆的故鄉,湖筆被列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首。相傳,秦國大將蒙恬對湖筆的製作工藝作了重大的改進,首創“納穎於管”,並流傳至今。湖筆不僅有“湖穎之技甲天下”的盛譽,而且孕育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湖筆文化。湖筆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文明的傳承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近五十年來,陳毅、朱德、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和郭沫若、潘天壽、沈尹默、沙孟海、譚建丞等一批文學泰鬥和書畫大師,都用湖筆留下了珍貴的墨寶,與湖筆結下了不解之緣。
湖州曆代書畫之風頗盛。三國時期的曹不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立傳的畫家;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曾在湖州為官多年;元代著名的書畫家趙孟兆頁開創了中國古代士大夫文人畫派,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了深遠影響,國際天文組織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環形山;近代海派文化的創始人吳昌碩也出於湖州,他集“詩、書、畫、印”於一身,並創立了西泠印社。而1000多年前的“茶聖”陸羽隱居湖州時所撰寫的《茶經》,則是聞名中外的第一部茶葉專著,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是世界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4700多年前的湖州先民就已開始種桑養蠶。湖州所產的“輯裏湖絲”不僅被指定為清代的皇室貢品,而且在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博會上,獲得維多利亞女王的特別金獎。
在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還點綴著無數形狀各異的石橋和充滿韻味的小鎮,南潯就是著名作家徐遲心中那座水晶晶的江南小鎮。古鎮南潯水鄉特色鮮明,向來就以園林薈萃、經濟實力雄厚而著稱,現在不僅保存有中國近代史上藏書最多的私家藏書樓—嘉業堂藏書樓,還保存有眾多的明清私家園林,這些宅院以其獨特的中西合璧的風貌令人稱奇。
湖州還保存有眾多的曆史遺跡,唐代建造的飛英塔塔中有塔,建築形式獨特,宋代的鐵觀音鑄造技藝精湛,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也在湖州境內。
湖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古人雲:“蘇湖熟,天下足”。至今湖州仍是全國的糧油、蠶繭、淡水魚、毛竹的重要生產基地,是全國三大淡水魚養殖基地之一,毛竹的蓄積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湖州人獨創的“百魚宴”和“百筍宴”豐富了中華美食的內涵。近年來,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各種特種水產、優質蔬菜、名特瓜果、高檔花卉等農產品源源不斷地從湖州運往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海外許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