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遠戍敦煌道6
中國之曆史所以如此多彩多姿,英雄迭出,由於戰爭之頻,戰事之起,皆因‘女子玉帛’之爭奪,兩者之間,又是以‘女子’為主,‘玉帛’不外取悅女子或爭取‘女子’的條件而已。所以,戰爭的根源在於愛情,或說在於男人,在於女人,在於男女之間的一種**望,都是說得通的。
由此證明,以美女作為‘連環計’武器,確可以‘用之則行,舍之則期待,’移風易俗,旋乾轉坤,小者能令朋友翻臉,兄弟爭風;大者會引起宮廷政變,國際糾紛。貂嬋的故事雖是虛構,但寫得非常精彩,她的一顰一笑,一啼一媚,莫不痛快得淋漓盡致,其一反一正,一縱一收的手段,真是變化無測,拍案叫絕。
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漢司徒王允要暗算董卓,以玉環交給貂嬋,授以密計,先將她許給呂布做妻子,卻又被送到董卓那裏去。這董卓正是呂布的義父,朋比為奸,把持朝政,胡作非為的大獨裁者。以後習俗相傳,以訛傳訛,再添油加醋,遂成一段香豔刺激的故事流傳至今。董卓和呂布雖名為父子,卻都是好色之徒,王允這般安排,簡直是狗咬狗骨的陰謀毒計。貂嬋周旋在此兩人之間,一麵哄董卓,一麵又能哄呂布,使出兩副心腸,裝出兩副麵孔,嬌嗔媚啼,蹙眉飛眼,把兩個權傾朝野、威震八方的英雄,玩於股肱之間,卒至製造出磨擦局麵,董卓竟死於呂布的戟下。後人有詩詠歎:‘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秦鳳儀亭。’
除粉紅色**之外,還有很多‘連環計’武器,最了不起的要算張儀,他憑那‘三寸不爛之舌’居然拆散六國合縱,奠定秦國帝業的基礎。時至大唐,唐太宗李世民選婿用謀,也施用了連環之計,成為千古美談。”
第三十六計 走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這辭意是說,全軍退卻,避強待機。這種以退為進的指揮方法,是符合正常的用兵法則的。
這是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俗語說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究竟‘走’是不是上計?有兩種解釋:一是‘八寶’出奇,計窮力盡的時候,一旦能夠逃出敵人的包圍圈,正所謂死裏逃生、虎口脫險,其歡喜心情,真莫可言喻,故稱之為上計;一是相反語,是那些戰場敗兵的一種精神勝利法。走者跑也,有被動主動之分,被動是迫於無奈,主動是缺乏信心。被迫逃亡,並非怯懦表現;主動退卻,也非英雄末路。這裏所指的走,是因環境已處於不利,設法轉往別地另起爐灶、謀東山再起之意。無論哪一種戰鬥,不管是文是武,誰都沒有‘常勝’把握,在戰鬥過程中的小勝小敗,若隱若晦狀態,瞬息萬變,不機警不能應付,不變通無以達權,蓋所爭取的並非暫時得失,而是最後勝利,最後勝利屬於堅持到最後五分鍾的人。
所以,‘不走’並非英雄,‘走’也非懦夫。走有很多種方式:有‘棄甲曳兵而走’者,有‘有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有‘道不行,乘桴於海’者,雖走的動機不同,但避禍與受迫害的心情則一樣,這樣的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會那麽從容輕鬆。逃亡偷渡的固不必說,就是孔子去魯,老子出關,也會弄得‘惶惶然棲棲然’呢!
‘走’也有兩種意義:有一走了之的;有一走更不得了的,這要數劉邦的‘鴻門宴’之走。再像範蠡,他輔助越王勾踐,苦身戳力,滅吳興越,尊為上將軍,但他卻認為‘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遂毅然棄富貴抬敝屣,置孥妻於不顧,悄悄地逃入三江五湖,歸隱而去,苟全性命於盛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樣一走,便一了百了。
再說一個一走不得了的人物,那就是伍子胥。他因父兄慘被楚平王殺害,隻身逃亡,偷渡韶關,乞食吳市,曆盡艱難險阻,千苦萬辛,卒見用於吳王闔閭,興兵伐楚,九戰而陷郢都,毀其宗廟,掘平王之塚,鞭撻其屍,報父兄之仇,這就是一走而不得了的例子。
大抵‘走’是不得已的事,被迫而走,便有深仇大恨,起碼會咬牙切齒。一去不回猶自可,若‘浪子’回頭來,那就血淚橫飛了。這是人之常情,也是理固如此。中國人的‘跑勁’曆來聞名於世,從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恐怕將來還會是這樣。曆史上的公主蒙塵,王孫落難,已司空見慣;老百姓的東逃西走生活,更是與生俱來。年荒則跑諸四方。世亂則鋌而走險,官來奔走駭汗,兵到亡魂喪膽,賊至狼奔豕突,俗語有說:‘賊來如篦,兵來如如梳,官來如剃。’試問在這三重威力之下,沒有一套跑的本領怎行?此也可見三十六計中,為什麽‘走’為‘上計’的原因。
說起來,‘走’才是最基本的計策。堂堂三十六計,計計用走,可保萬無一失!不過,話又得說回來,究竟‘走’算不算是一種計呢?照道理看,凡要決定對付一件事的時候,隻有兩個原則:幹或不幹,亦即走或不走。要幹自然要用計,不幹也得想法脫身。可知‘走’原是一個大前提,本身不是一套謀略。譬如:伍子胥偷渡逃亡,用的是‘金蟬脫殼’之計;劉邦脫險滎陽和白登城,用的也是‘金蟬脫殼’和‘美人計’。孫臏孔明的退兵,用的是‘虛張聲勢’之計,甚至曆史上的大老千徐福,想逃脫秦始皇的控製,便使用童男童女去海外求仙的‘無中生有’之計。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在被控製得愈緊的時候,其‘走’的花樣也愈見精彩。花樣,其實就是計謀。為了明白這種關係,隻可談談‘走’與‘不走’、利或害的關鍵問題,你自然從中領悟。有這麽一句經驗之談:‘應走不走,反受掣肘;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是說在事態嚴重,該走而不走,應當機立斷而不決的必會招致更大的麻煩與危險。在激烈的戰鬥中,誰都想摧毀敵人,或‘擒賊擒王’地把敵方首領置於控製之下,或傷害,或軟禁。雖不置於死地,也折磨個半死不活,或改造成一個軟性動物。在這種情況之下,意誌薄弱的自不必說,剛勇的必想辦法逃脫。因此,有化裝潛逃的,有借故遠走的,有奪關斬將而逃的。
所以,‘走’的方法千變萬化,大致又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文走’,二是‘武走’。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多半用‘瞞天過海’、‘金蟬脫殼’等計。如孫臏詐癲脫禍,一走了不得;伍員化裝偷渡,一走又了不得;孔嚐偷過函穀關;呂不韋巧計歸異人。‘走’得最多的莫如劉邦,他脫險於鴻門宴上,被困滎陽,逃出白登城,都憑張良、陳平擺的走計。但他們兩人都是長跑健將,深懂‘走’計之妙,所以他兩人屢次冒險逃亡,還教導別人如何逃跑,如唆使韓信歸漢,悲歌散楚兵,設計安劉,張良自己還要避禍而上山尋道。這些都不失‘文走’之類。‘武走’是要經過一番劇烈血鬥的。最著名的是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春秋時重耳逃離晉國,唐明皇避難入蜀川。此中走的最頻、最凶的要算曹操,他自行刺董卓未遂而逃亡開始,一生的際遇,都是一樣奔奔跑跑,可借那位矮子張鬆罵他的話作證:‘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克,鬆亦素知,昔日濮陽戰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秀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這當麵的嘲笑,痛快淋漓,也可見曹操的跑術如何了。
從這裏看來,‘走’這一計,並不是懦弱的所為,‘走’得越多越危險的,往往成就的事業越大,這就是‘多難興邦’的意思,當‘走’的經驗越積越多的時候,應付逆境就容易。問題在於能跑得脫,不是‘逃跑不成身先死’。
‘走’的好處既是這樣,但‘不走’的壞處又怎樣呢?關鍵何在?例子也不少。如:文種不聽範蠡的勸告,貪戀祿位,卒被勾踐賜死;韓信功成不退,遭未央宮之禍。大抵在富貴場中,肯定的都屬急流勇退,提得起、放得下的胸懷寬闊的人物;賴死不走的全是貪婪之輩,舍不得地位享受,甚至刀鋸加頸時還自我吹噓,那隻有死路一條了。江湖綠林好漢最愛逞能說:‘大丈夫既然被執,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何必多言?’這就是不會‘走’的死腦筋一個!奸雄曹操也說過:‘孤一旦去位,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為帝,不得慕虛名,避實福。’嘴上說的是多麽漂亮,但骨子裏他卻打算‘其為周文王乎?’居然更示要兒子‘稱孤道寡’,肯定不走了。
有很多參考價值的故事,正說明‘走或不走’的抉擇。晉獻公的宮廷慘變時,太子夷吾不走即受害,其弟重耳逃亡就成霸業。楚平王殺伍奢,想斬草除根,長子伍尚不走就遇害,伍子胥走了便能滅楚複仇。以皇帝來說,唐明皇倉皇(惶)逃四川,就因一走才牟複興。由此可見,走與不走,要全看環境而定。”
“這就是我對三十六計所作的全麵解釋。希望各位將士悉心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我們日後安邦定國、守衛邊疆而竭忠盡智。但是,我還要聲明一點,真正用在戰略戰術上的計謀策略,還遠非僅此三十六計。為此,我還總結了另外四十八條計謀,用以續接三十六計,合稱八十四計。這續接的四十八計,你們可要記錄好了,切不可等閑視之。”
說著,宋克金又翻開一頁書本,開始講道:“這續接的四十八計,我隻給你們簡明扼要地說一下,至於其事例和意義,希望你們自行領悟。當然,你們領會之時,要結合一下《三十六計》以及《孫子兵法》、《孫子注》等兵書,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才是我和慕容將軍這次教場說法的目的。
你們都聽清了,這四十八計就是:一計先發製人;二計後發製人;三計落井下石;四計虛張聲勢;五計明知故昧;六計詐癲扮傻,這有點苦肉計的味道;七計陰奉陽違;八計陽奉陰違;九計狐假虎威;十計扮虎吃豬,裝憨訛人;十一計扮豬吃虎,反客為主;十二計借艇割禾,也可以說是借水行舟、借風使舵、借力返魂;十三計以無製有;十四計以有製無;十五計以假亂真;十六計以真亂假;十七計開門揖盜;十八計移花接木;十九計投石問路;二十計順水推舟;二十一計以毒攻毒;二十二計斬草除根;二十三計銀樹開花;二十四計過橋抽板,也就是過橋拆橋,與三十六計裏的上屋抽梯並不完全相同;二十五計殺雞儆猴;二十六計移屍嫁禍,也就是栽贓陷害;二十七計激將計;二十八計緩兵之計;二十九計將計就計;三十計離間計;三十一計請君入翁;三十二計分瓣梅花計;三十三計一箭雙雕,也就是一石二鳥;三十四計二桃殺三士;三十五計三緘其口;三十六計四海為家,計計用走可保萬無一失;三十七計五鬼鬧判;三十八計六親不認;三十九計七擒七縱;四十計八字打開;四十一計九九歸一;四十二計十麵埋伏;四十三計東山再起,此計有走計隱含其中;四十四計西風勁吹;四十五計南轅北轍;四十六計北搗山狼,即是說直搗敵之老巢;四十七計中立不倚;四十八計發奸摘伏,這一計是說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這就是我所說的四十八計。也許其中的個別計謀你們搞不明白,比如八字打開、南轅北轍、中立不倚等等。其實,八字打開,也就是開門見山,公開自己的秘密,無所隱蔽,達到秘而不秘;南轅北轍,也就是故意兜圈子的意思,讓人摸不清你的規律,曲折迂回、曲線救國;中立不倚,乃是儒家保持中間路線的中庸之道。至於其他計謀,便可以引申意會而理解運用了。”
“好!宋將軍所講的八十四計,使我全軍將士大開眼界,收益非淺,實乃可喜可賀!今日教場說法就到這,明日我們繼續開講。”
慕容天水說完,起身揮展令旗。
帥台之下,三軍將士列隊回營。
這正是,“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
????????????????????????????????????????????????????????????????????????????????????????????
敦煌,西域戈壁灘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她又迎來了新的一天,這已是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四日。她在陽光的普照之下,無比溫和地躺在黨河西岸。但是,她卻是邊陲重鎮,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所以此地必須進駐大軍,用以維持城關秩序以防外敵侵入。“絲綢之路”,由中原古都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進入西域,都要經過這敦煌城;但“絲綢之路”便在此地分為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了敦煌郡。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麵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稱敦煌為沙州。
如今走進敦煌,會看到變幻莫測的仙境。我作為說書講藝人,給各位講講這裏的故事,希望你們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莫高窟
鳴沙山
玉門關
公路兩邊仿佛騰空起了兩道海浪,虛無縹緲,變幻莫測,宛如仙境,還可以見到好像是建築物似的東西在浪裏出沒。令人驟然醒悟,看見了海市蜃樓!
嘉峪關到敦煌每天有一趟班車,是中午2:30開出,路上大約需要五到六個小時才能到達敦煌汽車站。那一天的時間異常緊張,因為假如趕不上這班車的話,就隻好租車到敦煌去,而租車的費用是可觀,至少要五六百元。兩地之間的出租車司機一鼻孔出氣,少於五百大元就諸多胡言亂語,根本沒有誠意跟你談價錢。
不過我們終於趕上了班車,才上車還沒坐穩,車子就開動了。我慶幸我那本中國地圖冊上居然還有嘉峪關汽車站的電話,提前打電話預訂了兩個位子,否則我們隻好多花幾百塊冤枉錢去坐出租車趕往敦煌了。
到敦煌已將近晚上8點,天仍然亮著。他們說,這裏大概晚上9點多太陽才落山。我們本來通過旅行卡訂了一間酒店,但是價格不便宜,總是不甘心,想著淡季還要這麽貴實在太冤枉了。在敦煌汽車站街對麵看見一間招待所,於是就拖著皮箱進去跟人家侃價,一路磨下來,以標準間一晚上一百塊成交。
月牙泉邊遭遇駱駝禮遇
第二天早上5點,我們準備好要出發去鳴沙山月牙泉了。
鳴沙山在敦煌城南約5公裏,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成的,狂風起的時候,沙山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像軍樂一樣,輕風吹拂的時候,沙山又發出似管弦絲竹似的聲音,因而叫做鳴沙山。人說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一是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二是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會痕跡全無。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為水麵看上去酷似一彎新月而被稱為月牙泉。田震的那首《月牙泉》唱的就是這個美麗的地方。大俠有空的話,也可以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
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依靠著河水,在四麵黃沙的包圍中,泉水仍然清澈透亮,而且千年不涸,真是讓人稱奇。不過近年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經斷流,隻能用人工方法來保持泉水的現狀。
鳴沙山月牙泉是要騎駱駝遊玩的,大約需要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駱駝這種動物表麵上看去很溫順善良,而人們也一直對它們抱以這種認識,實際上駱駝是非常倔強,它要是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一點沒商量。不過好在我們這些人一貫友善,不論是駱駝還是馬還是狗狗還是貓咪對我們都很好,這點不用擔心。
騎駱駝最驚險的是駱駝起身和蹲下這兩個過程,那出其不意的“忽悠”一下,好像坐瘋狂過山車似的,失重得厲害。至於騎著駱駝在沙漠裏漫步,那就是一種樂趣了,駱駝走動的時候起伏很大,顛簸得非常有節奏,一搖一晃地還很享受
膜拜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離敦煌市區大約25公裏,素來有“東方藝術明珠”的美名,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存了十個朝代。曆經千年的洞窟接近五百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兩千多座,題材大都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民俗風情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五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
我曾經看過一篇學術文章———《學界的斯坦因屈辱情結》,就是針對古西域的文化遺產和文物的流失進行反思。去過西域的人,沒有不知道斯坦因和斯文赫定的,這兩個家夥打劫了不計其數的曆史文化遺物,雖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他們揭開了中國西域曆史謎團的一角,世人得以開始進行係統地考古考察活動,但是作為中國人,他們那種可以稱之為卑鄙的偷盜欺騙行徑讓人無法接受。這種對於寶庫遺失的慘痛是深刻入骨的,想起來就覺得心裏發麻。
如今在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下,建起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的是部分原洞窟,這樣做既保護了洞內文物,也豐富了參觀內容,值得一看。
陽關故址邂逅海市蜃樓
玉門關故址離敦煌大約有八十多公裏,在西北方向的戈壁灘上,與陽關剛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組成一個三角形。古代絲綢之路從敦煌分為南北兩路,敦煌是南道與北道絲路的分界點,向北經玉門關進入哈密、吐魯番等地,向南經陽關進入樓蘭、若羌等地。
玉門關的得名與中國玉石之王和田玉有關,相傳“和田玉”經此路輸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門關。現存城垣隻餘下殘垣斷壁,置身其間,仍能隱隱感受到邊關的鐵馬金戈之氣,使人不得不慨歎曆史的沉重和蒼涼。
不遠處的戈壁綠洲,點點羊群如星辰點綴之中,刺目的陽光讓人恍然自失。
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麵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麵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
現在古陽關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陽關博物館。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梁,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隻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望遺址生感慨。
我們在戈壁中間筆直的公路上有緣得見敦煌的又一奇觀———海市蜃樓。聽說在敦煌到陽關、玉門關的公路上最容易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致在晴朗炎熱的天氣若隱若現,蔚為壯觀。
開始我們並沒有注意,也根本不知道能夠輕易地見到傳說中的海市蜃樓。當時正是正午12:30分,我們的車子壞了,司機正在修車。我冒著酷熱走下車,打著太陽傘故作安慰地站在戈壁灘上,心裏清楚這樣的直曬不論是陽傘還是防曬油都無濟於事,但也隻好聽天由命罷。隻不過在這酷熱下打傘是一種心理安慰,與“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掩耳盜鈴”異曲同工。
就在這時,我看見了我從沒有看見過的景象。
公路兩邊仿佛騰空起了兩道海浪,虛無縹緲,變幻莫測,宛如仙境,還可以見到好像是建築物似的東東在浪裏出沒。我以為我眼花,使勁搖了搖頭,定睛再看,仍然是升騰的幾道波瀾。我驟然醒悟,我看見了海市蜃樓。這裏準確地講,就是“沙市蜃樓”或者“大氣蜃樓”,統一叫做“海市蜃樓”虛影現象。
後來我查詢了有關的科學資料,知道海市蜃樓實際上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過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也就是光學幻景。大多數海市蜃樓形成的氣象條件取決於氣溫的反常分布。
夏季沙漠中烈日當頭,沙土被曬得灼熱,溫度上升快,沙土附近的下層空氣溫度上升高,而上層空氣的溫度仍然很低,這就形成了氣溫的反常分布,由於熱脹冷縮,接近沙土的下層熱空氣密度小,而上層冷空氣密度大,當遠處較高物體反射出來的光,從上層較密空氣進入下層較疏空氣時被不斷折射,其入射角逐漸增大,增大到等於臨界角時發生全反射,這時候人要是逆著反射光線看去,就會看到蜃景。
出行提示
交通:敦煌市內沒有直達的公共汽車,可以自己包租車前往,費用約150元(可以講價)。市區內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票價約2元。這感情好,便宜呀。
門票:月牙泉淡季30元,旺季40——50元左右;莫高窟80元(參觀內容包括莫高窟有代表性的10個洞窟、藏經洞陳列館);陽關博物館40元一個人。
特別提示:莫高窟內禁止拍照;陰雨天洞窟不開放;參觀時最好帶手電筒(景區外也可租到);參觀時間最好選在清晨(因為有參觀人數的限製,而且早上光線較好)。
好,至此,讓我們書回正傳——
此時此境,敦煌城在慕容大軍的守護下依然井然有序、容顏煥發。三軍將士再次列隊進入教兵場,準備接受新的兵法演說。
“各位將士!”隻見慕容天水站在帥台之上,向三軍將士說道:“前兩日我們講了《孫子兵法》、《孫子注》以及三十六計直至八十四計,使我們了解了曆史,了解了戰爭,了解了作戰的原則和技術。但是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多加學習和鍛煉。今日我打算先請宋將軍為各位講講《吳子兵法》,隨後我再為各位講解《司馬兵法》。講完之後,我們就開始進行體能方麵的作戰技能訓練,還要操練兵法、排兵布陣,以增強我軍的作戰技巧和應變能力,提高我全軍的素質!好!下麵就請宋將軍開始講《吳子兵法》。”
說完,慕容天水向座上的宋克金點頭示意,便也回身落座。
這時,隻見宋克金將軍手持《吳子》兵法,向全軍說道:“這吳起所著的《吳子》一書,堪與《孫子兵法》相媲美,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因而曆代軍事家、將領和學者一向把它與《孫子兵法》並稱為“孫吳兵法”,奉為兵學經典。所以我們極其有必要學習這本兵書。
然而常言道:‘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故此太史公司馬遷有語曰:‘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這是太史公對吳起的評價。
吳起這人乃是戰國前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是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一生才氣縱橫,智勇雙全,一生曆經七十六戰,竟然全勝八八六十四戰,其餘十二戰都是勝負兩平!他曾任魯將、魏國大將、西河郡守、楚國宛守、令尹(發yin音,not yi一,伊)等軍政要職。
他初任魯將時,即率弱國之軍抗擊強國之敵,巧妙用兵,大敗齊軍,首建奇功。在魏期間,吳起革新吏治,整頓軍務,與諸侯大戰,戰績卓著。後來,他到了楚國,輔佐悼王變法,使楚由弱變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評價他“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悼王死,吳起遂被殺害,實乃是轟轟烈烈的一生、淒慘悲壯的結局,成為曆史上又一位壯烈英魂!
但是,他所著的《吳子》兵法,卻給後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吳子》的內容與記載的有關史料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與吳起的軍事思想。《吳子》成書於戰國前期,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學說,而且還總結了戰國及其以前豐富多彩的實戰經驗,頗具特色,與《孫子兵法》不分伯仲。
《吳子》軍事思想的內容相當豐富,其核心是強調‘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即對內要加強和鞏固政治統治,對外要積極備戰,建立一支精兵勁旅,以利兼並作戰。吳起把各種實戰經驗上升為理論,總結出許多富有生命力的作戰原則,在今天看來,仍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下麵就請全軍將士聽我講解《吳子》兵法。”
圖國第一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
“魏文侯姓姬名斯,戰國初期魏國的建立者,新興封建階級的改革家。前445~前396年在位,共是在位五十年。他任用李悝為相,吳起、樂羊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南臨潼西南)令,積極獎勵耕戰,進行政治改革。從此魏國日益富強,稱雄諸侯。據說這西門豹還是‘臥地無影’西門霸的第十八世祖宗。”
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相傳是夏禹時期的一個部落。)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矣;僵屍而哀之,無逮於仁矣。”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辟土四麵,拓地千裏皆起之功也。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種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戰。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於祖廟,啟於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複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是以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成湯姓子,原名履、天乙,卜辭稱大乙,高祖乙,又稱武湯、商湯,原係夏朝諸侯。乃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桀為夏朝的末代君主。)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周武即周武王,姬姓,名發,原為商朝諸侯,後推翻商紂王的暴虐統治,建立了周朝。紂即商紂王,帝辛,名受,又稱殷紂王,為周武王所滅。)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吳子曰:“凡製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然戰勝易,守勝難。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吳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武侯問曰:“原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武侯即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擊,公元前395~前370年在位,共是二十五年,僅是其父在位年數的一半。”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昔齊桓募士五萬,(齊桓即齊桓公,公元前716~前643年活在世上,齊國國君,姓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請各位將士一定記清這個曆史人物,他和另外四位國君號稱春秋五霸,以後我們會經常提到。)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誌。(晉文即晉文公重耳,生年不清,卒於公元前628年,晉國國君,也姓姬,春秋五霸之一。)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秦繆,即秦穆公,生年不清,卒於公元前621年,嬴姓,名任好,春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660~公元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武侯嚐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嚐謀事,(楚莊王又稱楚臧王、荊莊王,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91年,姓羋(mǐ,五筆gjgh),熊氏,名旅或侶、呂,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申公乃楚國申邑大夫,名巫臣。楚莊王殺掉陳國的夏征舒,並把夏姬帶往楚國。生於鄭國的夏姬使鄭國的公子蠢蠢欲動,嫁到陳國令陳國的男人坐立不安,現在又移往楚國,第三度使楚男子射出熱情的視線。貪婪夏姬美色的楚莊王,想盡辦法想要把夏姬納入後宮,但是卻被巫臣阻止。最終,淫奔之婦夏姬卻接受了巫臣的求婚。)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
宋克金講到這,呷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又接著說道:“接下來我完整地把這‘圖強第一’通俗地講解一遍,你們都聽清聽好了。”
吳起穿著儒生的服裝,以用兵的謀略進見魏文侯。
文侯說:“我不喜歡治兵打仗的事情。”
吳起說:“我從表麵現象推測你內心的想法,從過去觀察未來,君主為什麽講的和你想的不一致呢?現在君主一年四季派人宰殺獸畜,剝皮製革,塗上紅漆,繪上各種顏色,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冬天穿著它不暖和,夏天穿著它不涼爽。製造的長戟有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用皮革蒙住戰車的車門,車輪和車轂包上皮革,看上去不美觀,乘坐打獵不輕便。不知道君主將幹什麽用?如果用來準備進攻或防守,但又不去尋求善於使用它的人,那就好像抱窩的母雞跟野貓搏鬥,喂奶的母狗觸犯老虎,雖然有拚鬥的決心,但很快就會死亡。從前,承桑部落的君主,隻講文德而廢馳了武備,國家因而滅亡。有扈部落的君主,依仗著兵眾而好戰,國家因而喪失。賢明的君主鑒察到這些,必須對內修好文德,對外加緊戰備。所以說,遭到敵軍侵犯而不應戰,這談不上義;看見敵軍殺害的屍體而哀憐,這算不了仁。”
於是,魏文侯親自設宴席,他夫人捧酒,在祖廟裏宴請吳起,任命其為大將,主持西河的戰備防務。此後,吳起率軍與各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獲得全勝的六十四次,其餘十二次不分勝負。向魏國的四麵開辟領土,擴充土地上千裏,這些都是吳起的功勞。
吳起說:“從前治理國家的君主,必定首先教誨百姓而且親近民眾。有四種不和睦的情況:國內意誌不統一,不能出兵;軍隊內部不團結,不能上陣;臨陣行動不一致,不能作戰;戰鬥動作不協調,不能取得勝利。因此,賢明的君主,要使用他的民眾,必先搞好團結而後發動戰爭。他不敢專信自己計謀的正確,必定向祖廟祭告,用龜甲占卜,觀察天時,如果吉利而後行動。民眾都知道,君主愛護他們的生命,憐惜他們死亡,直到無微不至的程度,再叫他們開赴戰場,他就會以前進拚命為光榮,以退卻求生為恥辱了。”
吳起說:“所謂‘道’,是用來探求事物本源的。所謂‘義’,是用來創業立功的。所謂‘謀’,是用來避免禍害得到利益的。所謂‘要’,是用來保全國家基業的。如果行為不符合道,舉動不符合義,而又掌握大權,身居顯貴,禍患就必然臨頭。所以,聖人安定天下用道,治理國家要用義,動用民眾用禮,撫慰民眾用仁。這四種德行,修好它,國家就振興,廢棄它,國家就衰敗。因此,成湯討伐夏桀而夏朝的民眾高興,周武王討伐殷紂而商朝的民眾不反對。就是因為他們的舉動順從天理合乎人心,所以才能這樣。”
吳起說:“凡是管理國家、治理軍隊,必須用‘禮’教育民眾,用‘義’激勵民眾,使民眾懂得羞恥。人們有了羞恥之心,力量強大就可以出戰,力量弱小也可以防守。然而,打敗敵人容易,保持勝利成果困難。所以說,天下相互爭戰的國家,取得五次戰爭勝利的會招致災禍,取得四次戰爭勝利的會國力疲弊,取得三次戰爭勝利的可以稱霸,取得兩次戰爭勝利的可以稱王,取得一次戰爭勝利的可以成就帝業。所以,經過多次戰爭勝利得天下的少,而亡國的多。”
吳起說:“引起戰爭的原因有五:一是爭名位,二是爭利益,三是長期有冤仇,四是發生內亂,五是遭受饑荒。戰爭的名稱又有五種:一是義兵,二是強兵,三是剛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除暴虐挽救危亡的叫義兵,仗著士卒眾多侵犯別國的叫強兵,因為忿怨而興兵的叫剛兵,背棄禮義貪圖私利的叫暴兵,國亂民疲興師動眾的叫逆兵。對付這五種戰爭,各有不同的辦法。義兵必須用禮治服它,強兵必須用謙讓降服它,剛兵必須用言辭說服它,暴兵必須用詭詐製服它,逆兵必須用權謀懾服它。”
魏武侯問道:“我願聽聽治理軍隊、估量民力、鞏固國家的道理。”
吳起回答說:“古代賢明的君主,必定謹守君臣間的禮法,講究上下之間的禮儀,安撫團結官吏和民眾,按習俗教育他們,選擇和招幕有才能的人,以防備突然事變。從前,齊桓公召募勇士五萬人,因而稱霸諸侯;晉文公招募四萬人作前鋒部隊,實現了他的誌向;秦穆公建立衝鋒陷陣的三萬人,因而製服鄰國。所以,要想使國家強盛的君主,必須估量民眾力量。把民眾中有膽量、有勇力的人,編為一隊;把樂意以決戰來顯示忠勇的人,編為一隊;把能爬高越遠、腿腳敏捷能跑路的人,編為一隊;把官吏中曾因過失丟官,而又想立功報效的人,編為一隊;把曾經丟城失地,而想洗刷恥辱的人,編為一隊。這五隊,都可成為軍隊中的精銳。在這三千人,由內出擊可以突破敵軍的重圍,從外進攻可以攻克敵人的城池。”
武侯問道:“我願意聽聽陣勢必能穩定,守備必能堅固,作戰必能勝利的道理。”
吳起回答說:“立即看到都可以,哪裏隻是聽一聽呢!君主能使有賢德的人擔任重要職位,平庸的人處於低下位置,那麽陣勢就會穩定。民眾安居樂業,親近敬愛他們的官吏,那麽守備就會堅固。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君主反對鄰國,那麽戰爭就能取得勝利。”
武侯曾經和群臣商討國事,大臣們的見解都不如他,退朝以後,他麵帶喜色。吳起進諫說:“從前楚莊王曾和眾臣商討國事,群臣都不如他,退朝以後卻麵帶憂色。申公問道:‘君王有憂慮,是為什麽?’楚莊王說:‘我聽說,當今不會沒有聖人,國內也不缺少賢能的人,能夠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可以稱王,能夠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可以稱霸。如今我沒有才能,然而群臣還比不上我,楚國真是危險了。’這是楚莊王所擔憂的,而您卻感到高興,我暗自為您擔心受怕呀!”武侯聽了,有羞愧的神色。
料敵第二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衝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今君已戒,禍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鬥,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讀到這,宋克金停了一下,接著解釋道:‘公元前403年,由晉國分裂成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晉’。這裏僅指韓、趙兩國。’)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乖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入。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戰爭,其軍可敗。燕性愨(讀音為卻),其民慎,好勇義,寡作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則讓疑而不懼,謹我車騎必避之路,其將可虜。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誌,故治而不用。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也。
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武侯曰:“善!”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寐遷,刊木濟水,不憚艱難;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饑渴,務於取遠;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妖祥數起,上不能止;四曰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五曰徒眾不多,水地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八曰陳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涉險,半隱半出。諸如此者,擊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賞信刑察,發必得時;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五曰師徒之眾,兵甲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
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諸侯未會,君臣未知,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武侯問敵可擊之道。
起對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旌旗亂動可擊,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將離士可擊,必怖可擊。凡若此者,選銳衝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
這時,隻見宋克金接著說道:“《吳子》兵法的料敵第二至此結束,下麵我把這一章節通俗地講一遍它的意思。”
魏武侯對吳起說:“現在秦國威脅著我國的西麵,楚國像衣帶一樣地橫阻在我國的南麵,趙國正對著我國的北麵,齊國逼近我國的東麵,燕國絕斷著我國的後麵,韓國據守在我國的當麵。在六國軍隊的四而包圍下,形勢對我國極為不利,我為此擔憂,怎麽辦呢?”
吳起回答說:“安定國家的辦法,預有戒備最重要。現在您已經起來,大概可以遠離戰禍了。我請求談一談六國各個方麵的情況:齊國的軍隊陣勢,兵力部署集中但不堅固;秦國軍隊的陣勢,兵力部署分散但能各自為戰;楚國軍隊的陣勢,兵力部署嚴整但不能持久作戰;燕國軍隊的陣勢,兵力部署利於堅守但不善於機動作戰;韓國和趙國軍隊的陣勢,兵力部署整齊劃一但不實用於戰。
齊國人性格剛強,國家富饒,君臣驕橫奢侈,輕視民眾,政令鬆馳,俸祿不均,齊軍陣中人心不齊,前陣兵力強,後陣兵力弱,所以齊陣雖然兵力集中但不堅固。攻擊齊陣的戰法,必須兵分三路,以兩路側擊其左、右翼,一路乘勢尾擊,它的陣勢便可以攻破。秦國人性格倔強,國家地形險要,政令嚴厲,賞罰有信,士卒臨戰不退讓,都有戰鬥的決心,所以秦陣雖然兵力部署分散但能各自為戰。攻擊秦陣的戰法,必須先以利引誘,使其士卒貪圖得利而離開指揮他們的將領,爾後乘其陣勢混亂之際,攻擊分散的隊伍,並設置伏兵,待機襲擊,他們的將領也可以擒獲。楚國人性情柔弱,國家土地廣闊,政令紊亂,民眾疲困,所以楚陣兵力部署嚴整但不能持久作戰。攻擊楚陣的戰法,襲擊和擾亂它的駐地,先挫其士氣。爾後以小部隊突然進攻,迅速撤退,消耗和疲勞它,不必與它對陣交戰,楚軍就可以打敗。燕國人性格樸實,民眾謹慎,好勇力重義,軍隊作戰很少運用謀作,所以燕陣雖然兵力部署利於堅守但不善於機動作戰。攻擊燕陣的戰法,與燕軍接觸後就脅迫它,襲擾一下就迅速遠離它,奔襲它的後方,使它的將領疑惑,士卒恐懼,嚴密防守我車騎機動時所必經的道路,燕軍的將領就可以被我俘獲。韓國和趙國地處中原,人性溫和,國家政令平穩,民眾疲困於戰爭,厭煩打仗,輕視將領,鄙薄爵祿,士卒沒有決死拚鬥的意誌,所以韓陣和趙陣雖然兵力部署整齊劃一但不實用於作戰。攻擊韓陣、趙陣的戰法,必須擺開陣勢壓製它,如其兵力眾多前來就抗住它,若其退卻就追擊它,以此疲勞它的軍隊。這就是六國的概略形勢。
然而,在魏國的內部,必定有像猛虎那樣的勇士,力氣大得能把鼎輕鬆地舉起來的,腿腳輕捷跑起來能追趕上戰馬的,拔敵軍旗斬殺敵將的,一定有這樣的能幹人才。像這樣的人,選拔出來分別使用,愛惜和器重他們,這就是全軍的命脈。凡是擅長使用各種兵器,身強力壯動作敏捷、立誌殺敵的人,必須給他們加官晉級,這樣就可以奪取戰爭的勝利。還要厚待他們的父母妻兒,激勵他們立功受獎,使他們害怕受到懲罰,這些都是能堅守陣勢的人,可以與敵軍持久作戰。能夠審慎地料理到這些問題,便可以攻擊成倍的敵人。”
魏武侯說:“你講得好!”
吳起說:“通常判斷敵情,不必占卜便可以與敵交戰的有八種情況:一是敵軍在狂風嚴寒的天氣長途行軍,晝夜兼程,還要砍木造筏渡河,不顧部隊的艱難困苦;二是在盛夏炎熱的天氣,休息與行動沒有節製,驅使部隊長途行軍,硬要其走很遠的路程;三是在敵軍長期留駐在外,糧食已經吃完,百姓怨恨和憤慨,怪異的謠言不斷發生,將領製止不住的情況下;四是軍需物資已經耗盡,柴草飼料已經很少,天氣又多陰雨,更沒地方去掠奪;五是敵軍兵力不多,水土不服,人馬患有疫病,四鄰的救兵不來;六是長途跋涉已經很晚,士卒疲勞恐懼,又困乏又饑餓,紛紛解甲休息;七是敵軍將吏沒有威信,軍心動搖,三軍數次遭到驚恐,又沒有援助;八是陣勢沒有擺好,宿營尚未完畢,爬山越險的,有的蔭蔽,有的暴露。凡是遇到像這些情況,都可以向敵人攻擊,不要有任何遲疑。
不必占卜便應避免與敵交戰的六種情況:一是敵國土地廣大,人民富裕人口眾多;二是國君將吏愛護民眾和士卒,普遍地施加恩惠;三是賞罰分明,處理及時得當;四是按戰功的大小排列爵位,任用有賢德和有才能的人;五是敵軍兵力眾多,武器裝備精良;六是有四周鄰國的幫助,有諸侯大國的支援。凡是在這些方麵不如敵軍,就應避免與它交戰,不要有任何猶疑。這就是說,看到可以取勝就發起進攻,知道難以打敗敵人就撤退。”
魏武侯問道:“我想通過觀察敵軍的外部情況,便能了解它內部的虛實,觀察它的行動便可以知道它的企圖,以便判定作戰的勝負,可有什麽方法講給我聽聽嗎?”
吳起回答說:“敵軍的到來,稀稀拉拉,毫無顧忌,軍旗淩亂,人馬左顧右盼,對這樣的軍隊可以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