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遠戍敦煌道5
由此可見,‘屍’是不會白借也不可以亂借的,謹防‘僵屍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寧,世上不少乘人之危而趁火打劫的。所謂‘呼蛇容易遣蛇難’以及‘引狼入室’都是應該引以為戒的。行使這‘借屍還魂’這一計,一定要慎重考慮。象‘田子春計弄呂後,齊王劉澤反山東’是一個漂亮的例證;但‘劉璋借力拒張魯,劉備乘機而入’就是一個‘借屍難返’的佐證,直逼得劉璋國破家亡。”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這辭意是說:等待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它,用人為的假象去誘騙它。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返過來攻我。
‘調虎離山’有兩種解釋:一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趕落平陽,然後將他(它)射殺;二是把老虎趕跑了,再去慢慢收拾山上那些平日恃虎橫行霸道的狐狸。施諸人身的即是:把主要的危險人物引出了他那根深蒂(地)固的地盤,使他喪失了反抗的憑借,慢慢整隸他;或把他身邊的危險人物弄走,削弱他的實力,然後逐步將他收拾。
韓非子所說:‘夫虎之所以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這正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策略用在爭權上最多,可以說自古已然,於今為烈,一代勝一代,一浪高一浪,越來越見神化。爭權是奪利的手段,奪利才是爭權的目的,從沒有不為利而去爭權的傻瓜,也未見的沒有權力維護的‘利’會長久,要施展自己的抱負,非把權力抓到手不行!如果沒有權力可施,威儀可擺,縱使胸藏甲兵,亦無用武之地,氣衝牛鬥,怎有可吐之日?
薑太公有權在握,就能斬將封神,無權則是一名鹽販子,慎到有雲:‘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麵而王,則令行禁止。’世上幾多凡夫俗子,有權而雞毛變令箭,無數英雄豪傑,失意而寶劍作屠刀!因此人人以權力是爭,事事以利害較量,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攪到人人是虎,人人是獵夫。
‘調虎離山’是打虎的計策之一,目的在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而已。曆史上行使‘調虎離山’之計的,最出色的莫如陳平,他給劉邦出的六大奇計中,都是‘調虎離山’法。那六計是:一、行金反間,離楚霸王的重臣鍾離昧等,削弱其力量;二、以惡草具進楚使,氣走範增,孤立楚霸王;三、夜出女子二千人,解了劉邦的滎陽之圍;四、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利用他去打江山;五、叫劉邦偽遊雲夢,擒拿韓信;六、解匈奴王冒頓的白登之圍,救回劉邦之命。其手法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利用此計除奸鏟惡的,早在周朝,也有兩件事較為有名,那就是:鄭莊公裝聾作啞擒太叔;石蠟設計除暴君斬逆子。這就是曆史血色的鑒證。”
第十六計 欲擒姑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俘,光。
“這辭意是說: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以減削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誌,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欲擒姑縱,也有說成是欲擒故縱、欲擒先縱。它的解釋,文雅點是‘欲抑之,必先張之;欲擒之,必先縱之’;粗俗的話就是‘養肥了豬玀再開刀’。其意義是:凡想控製別人的,在形勢許可時,必選使滿足其欲望,驕其誌氣,培養其矛盾,加速其滅亡。套句政治術語就是‘以退為進,欲抑先與。’所以,它和欲取姑予、欲急姑緩近意。行使此計的,其人必有遠大眼光,過人的耐性,那些斤斤計較、點點見利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提起‘欲擒先縱’,很多人自然會想到‘諸葛亮擒南王孟獲’的故事。諸葛亮七戰七勝,將孟獲七擒七縱,最終收服了南王孟獲,可謂是平定了南天。然而,以諸葛亮之聰明,對付一個有勇無謀的孟獲倒可以;以當時蜀漢軍事的絕對優勢,對付烏合之眾的蠻兵也不成問題。但拿來對付文武兼備的周瑜行不行?更不必說是碰到老奸巨滑、甘露雌伏而肯穿女人衫的司馬懿了。
所以說,運用‘欲擒先縱’之計要特別注意,要有選擇對象地應用。否則,在一個尖銳複雜的戰鬥場麵,手到擒來而又順手放走,那不正等於放龍歸海、縱虎歸山?其危險性必將自食其果。
項羽在鴻門宴會放走劉邦,後來卻被劉邦逼死烏江!這姓劉的太不夠哥們義氣了!這正是曆史昭昭、鮮血淋淋的故事。
其實,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無非也是諸葛亮施行的這條‘欲擒先縱’之計。當諸葛亮隱居南陽,靜觀局勢發展,待主而事的時候,已經發展到幾乎沒有哪一個軍事集團能有處容得自己做幕僚長的機會,不得不搭上那位正在走投無路而又稍有點王孫氣味的劉備了。同時他也看出劉備這條漏網之‘魚’,到處尋‘水’,而自己的‘水’確也相當,於是來了一個‘欲擒先縱’計,布置好一個局麵,先由老友徐庶出麵‘走馬薦諸葛’,跟著是‘水鏡先生論名士’,明為把那位漂泊無依的劉備引上臥龍崗去,再次來全區總動員。吩咐崗內的樵夫牧子、親友等,當麵或背後吹噓他如何了不得,怎樣高風亮潔、清高無尚,經過一連串吹捧之後,果然把劉備的求賢之心牢牢抓住,然後演出一幕‘三顧三請’的鬼把戲,才‘勉強下山’。這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擒拿術,也不外是‘待價而沽,吊起來賣’的手法,實際上就是高價拍賣。
而劉備在征吳失利,被陸遜逼追得亡魂喪膽、羞憤病倒於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其所運用於諸葛亮的擒拿術更為犀利。他先以眼淚攻勢,自悔不聽丞相的勸告,自取其敗,如今悔恨成病,死在旦夕,悔恨嗣子阿鬥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這一招,果然打動了諸葛亮的心。隨後,劉備又握著諸葛亮的手對他說,丞相的才能勝過曹丕、孫權的萬倍,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如果阿鬥可輔則輔,否則你自可代替他立為漢帝。這一說不要緊,諸葛亮更是忠心耿耿、死而後已。他和部屬們都‘感先帝隆遇之恩’,永不稍存奪位之心,一直維持到阿鬥投降曹丕‘樂不思蜀’為止。
遠在周末的‘鄭武公巧計滅胡邦’以及漢初的‘匈奴王冒頓智威東胡國’,都是‘欲擒先縱’之計的妙用,終將對手殺個片甲不留。由此可見,行使此計必須有過人的忍耐力,不惜犧牲的決心,表麵上做得幹脆利落,骨子裏卻要磨刀霍霍!”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這辭意思是說: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懵懂上當。
詩經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瑤瓊,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是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的情感表達,並無惡意存在。若施諸於利害相爭的計策上,卻恰恰相反,這句話應改為‘投彼以木瓜,定要報我以瑤瓊,不報,取之,文取不得,武奪之。’這就是‘拋磚引玉’的最實際解釋,其手段是釣魚方式,目的在於以小易大。人都是自私的,英雄又是自私中最自利的人物。他們說的最慷慨,做的最小器;嘴邊最漂亮,心裏最肮髒。他們時時刻刻計較個人利害得失,打著如意小算盤,經常施小恩小惠,博取同情,其企圖無非借此攫取更大利益;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臉孔,實際是貓哭耗子的假慈悲。
‘拋磚’,就是利用人類貪小便宜的弱點,先給予一點甜頭,誘人上當,慢慢地把‘玉’引過來。好比釣大魚一樣,犧牲一條蚯蚓,釣上一條大鯉魚。表麵看來,的確是‘釣者負魚,魚無負於釣’;實際上說假如釣者不負魚,那宴席上何來紅燒或清蒸鯉魚的美肴羅列眼前?換句話說,自古以來,哪個英雄不辜負人民?哪個豪傑不是把人民的血淚製成山珍海味、坐地分肥?不管是道貌岸然,淺嚐細嚼;或是用白布蒙著青麵燎牙,抿嘴偷笑,這筵席從夏禹的嫡子長孫一直擺到現在,幾千年來,無一不是以百姓為魚肉,民脂為醬油。其中以曹操說得最坦率直爽,他說‘寧我負人,莫人負我’。這是一個很好的暗示和說明,英雄畢竟是英雄,所見莫不如此,所為也脫不了這個負我的範圍。此計使用範圍最廣,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小施小效,大施大效。用之於民間,可以金錢換美女;用之於官場,一張銀票可以弄得一個爵位;商家用之可以財源滾滾;政治家用之,以一句美麗的謊言,可以騙得群眾的擁護;軍事家用二千兩黃金或是五千兩銀子就能買到敵軍的一個要塞司令官倒伐!這些無不是錢惹的禍!無不是‘拋磚引玉’之計的絕世真功!
漢初高祖劉邦初定天下之際,內憂不已,外患頻頻;匈奴犯邊,防不勝防,尤其受過冒頓的‘白登之圍’之後,更加憂慮,便召關內侯劉敬商議邊防。結果,劉敬運用‘李代桃僵’和‘拋磚引玉’之計勸高祖選一位宮中美女冒充公主遠嫁匈奴王冒頓予以和親,化敵為友;漢番代代聯姻,世世相好,和平共處了幾百年,直至王昭君下稼(嫁)匈奴之後,還繼續下去。這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由此可知,‘拋磚引玉’這一計,在於啃吃小虧,所謂‘小虧不吃,大虧隨來’,終必因小失大。不過說到戰國時‘魏將芒卯擺計愚趙王’根本連一塊磚都不用投,憑幾句話就騙到了‘玉’,可說是已把這一計策運用得出神化境之地。再說到唐太宗時的禦史蕭翼智賺辯才老和尚的‘蘭亭貼’的故事,更滑稽天下,氣死辯才,蕭翼升級。唐太宗高興之餘,還賞賜了辯才財帛,加建三級寶塔。但這又有何用?辯才失去‘蘭亭貼’這一寶跡,打擊太大,憂鬱成病,年餘便歸向西方淨土。值當得麽?錢財寶物不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麽?然而,唐太宗死時,蘭亭貼做了陪葬品長埋地下。從此,蘭亭貼真跡永不在人間。如果掘開這老李的墓,也許真跡就會再現於世!”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這段辭意是: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作戰,麵臨絕境一樣。
‘擒賊擒王’這句話,出自杜甫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意思是說:如果用在做事方麵的,須扼要的從根本上去下功夫;但用在勾心鬥角的計策上,則說是在決鬥的時候,要把攻擊重心對付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隻要能把其首腦人擊倒,就會使其組織變成群龍無首,亂了步伐,象倒瀉籮蟹。所謂首領,是指握有實際大權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沒有這種條件的,不管他的地位多高也沒有用。象三國時那位昏庸透頂隻知喝玩女人的後主劉阿鬥,要來有什麽用?弄到手反要蝕米飯錢,增加負擔,殺了他卻好了西蜀!反不如他屬下的諸葛亮,身係國家安危,一直成為敵國的妒忌對象。
俗話說的‘打蛇打七寸’,是說在打蛇的時候要朝它的要害處下手,一棒致它死命,如不擊中其要害,則蛇會隨棍而上,必致反噬一口。首領,是一個組織的團結核心,是集體行動中的一個樞紐,能‘擒王’,即可搗亂其組織,破壞其活動係統,起碼會使得它的內部發生變化。‘擒王’的方法很多,千變萬化,不管是力取或智算,在‘求達目的’的原則之下,自然是‘不擇手段’,既可以劫持,象春秋時的華元登子反之床,三國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可以誘迫,如紂王幽囚周王於薑裏。這都是計策的靈活運用,教條不得,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
總之,目標在於‘擒王’,千方百計都誌在必得,不管玩什麽花樣,經過什麽過程。‘擒王’可說是個原則,要怎樣去‘擒’,就得連用別計,用‘瞞天過海’、‘調虎離山’、‘拋磚引玉’或‘美人計’等都可以,總之是因人而施,觀勢而行。對待一個為‘王’的英雄人物,**與繡球同樣有效,虛榮和利祿都一樣重要,尤其是‘肉彈’比‘炮彈’更具威力,擺‘枕頭八卦陣’勝於‘龍門金鎖陣’,所謂‘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確是經驗之談。如範蠡要擒吳王夫差,利用西施去迷惑他;李園要奪楚春申君的權位,唆使妹妹李嫣去做妾侍。這都是一種間接性的軟性擒拿術,其作用在於擒思想,目的使之沉糜腐化,用在政治上居多,在軍事上的‘擒王’,卻非硬功夫不可。說到戰國時魏文侯的鄴都令西門豹嚴懲惡鄉紳和老巫婆的故事,的確是‘擒賊擒王’的好例證,以致巫風邪說被絕,興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這辭意是說:兩軍對壘,不直接抗擊它的鋒芒,而是削弱它的氣勢,從根本上減削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製服它。
‘釜底抽薪’這句話,係根據北齊時那位撰著魏書的‘北朝三才子’魏牧所寫梁朝文裏麵的‘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而演繹出來的,用來比喻做一件事情應該從根本上解決的意思。‘釜底抽薪’和‘揚湯止沸’是同義語,意義卻有區別。‘揚湯止沸’是在事發之後,想辦法使之緩和,防止繼續惡化,這是暫救一時的治標辦法。‘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整頓的一種手段,是一個治本的辦法。用在鬥爭中,‘釜底抽薪’是一種‘兜底戰術’。在互相對壘、劍拔弩張的時候,避免作正麵的主力攻擊,而從對方的幕後去下工夫,側麵暗算,扯其後腿,拆其後台,使它於不知不覺間變成一個泄氣的皮球。‘兜底戰術’的妙用,在於聽之無聲,視之無形,無窮如天地,艱知如陰陽,施用暗往明來、陰差陽遣的手段,使對方墮於術中而不覺。
孫子兵法所謂‘微乎微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令。’司令,就是指能夠掌握敵人的生死如天上的司命神一樣。即是說,在戰鬥中已掌握了主動,可以困惑敵人的意誌,左右敵人的行動,這是一種放冷箭的攻擊,配合一套造謠搗亂,滋事困擾,既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又可以一戰而繳人之械,可謂高明之至。不管在情場、商場、戰場或人生的政治舞台上,這‘釜底抽薪’實在是最狠毒的陰謀,大有大效,小有小效。在戰場上,此計利用的最多。
戰國時,燕昭王拜樂毅為將,興兵複仇,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隻有墨、莒城未下。樂毅想籠絡民心,不逼之太甚,隻把二城圍困住。及至燕昭王薨,惠王即位。新王與樂毅素有矛盾,齊將田單見此情形,乃施‘釜底抽薪’之計,要把樂毅弄走。遂派人往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能於六月間連下齊城,自立為齊王。’惠王聽說,即陣前換帥,派騎劫去代替樂毅兵權,樂毅畏罪,逃到趙國去。騎劫一上任便盡改舊法,下令攻城,卒被田單幾番用計,驅火牛大破燕軍,殺了騎劫,盡複失地。
秦國的範睢也用此計大破趙國。秦王攻趙,趙將廉頗嚴陣固守,秦軍不能越雷池一步。趙王不明廉頗戰術,屢下令進攻,廉頗不聽。秦相範睢見此機可乘,使間諜造謠,說‘秦是最怕趙括將軍,廉頗實一庸才,怕死不出,早晚定被擒獲。’趙**以為真,乃使趙括代替廉頗,範睢知趙王中計,乃暗遣上將白起增兵,誘殺了趙括,坑殺趙國降卒二十萬。
楚漢相爭時,項羽對劉邦用過此計,卻瞞不過張良,白費了一番心機。當在廣武會戰的時候,項羽想逼劉邦退兵,拿出劉邦父親來,置於油鍋前,對劉邦說:‘如不退兵,即將你父烹殺。’這時,如果劉邦心一軟,可能罷兵歸降,而項羽就可以坐穩王位,曆史就要改寫了!但張良早就教會了老劉,老劉反而笑起來說:‘我與你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亦即你的父親,要怎樣做我都無所謂,若要烹殺的話,最好分給我一杯羹。’這樣一來,項羽簡直就拿這個賴皮劉邦劉大俠沒有辦法,老劉臉皮厚得沒法治。
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出師未捷身先死,還不是後主劉禪中了司馬懿此計,把諸葛亮在前線召回?
以上的實例是屬於軍事上的,屬於政治上最出色的就是墨子的非攻術。戰國時,公輸般,即魯班替楚王建造了一套新式武器,要去攻打宋國,墨子知道了消息,不遠千裏地去阻止他,在楚王麵前,即席和公輸般表演了九次的攻防演習、咬牙較戰,卒至把好戰分子嚇阻住,才避免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還有,我們的聖人孔夫子竟也在這‘釜底抽薪’之計下栽了一交,要流亡國外過過流浪生活,可見仁義道德之化身,經不起六壬一扭,也從此證明,詭計的使用對象,最見效的還是那些道學先生。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否則,齊景公為何能氣走孔夫子?
還有一個最精彩的故事,以一個小偷而做出安邦定國的偉業,無非也是用了這‘釜底抽薪’之計。故事的發生是這樣的:戰國時,齊國出兵打楚國,楚國的令尹(發yin音,not yi一、伊)子發率兵抵禦。交戰三次,三次皆敗,眼見就要挑白旗投降。用盡很多計謀都沒有辦法,齊軍始終未受影響,反而聲勢愈強。子發正在無計可施、無路可行、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一位做小偷的求見統帥,說:‘我會偷盜,到此時候,願去敵營試一試,相信會扭轉局勢未定’。子發無可奈何之際,姑且派他去活動一下。於是,這名小偷便摸摸偷偷地進入敵營,偷了齊將帳子交給子發,子發使人公開還給了齊將。第二晚,小偷又偷回齊將的枕頭,又送還了。第三晚,小偷又偷到齊將頭上的發插,子發複使人奉還。齊將不禁大驚了,心想這樣下去,豈不成了連腦袋都會被偷去?於是急忙下令班師回朝,因此,楚國才轉危為安。這真是超級國際笑話!精彩!精辟(屁)!”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這段辭意是說:乘敵人內部發生混亂,利用它力量虛弱而沒有主見,使它順從我,像人隨天時而作息一樣習慣、自然。”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這辭意是說: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冒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移主力。
‘金蟬脫殼’是一種比喻,是說寒蟬在蛻變時,本身臆離皮殼飛跑,隻留下一個蟬蛻在枝頭搖曳。施諸於謀略,即當在千鈞一發的危急關頭,設法偽裝一個形象,瞞過對方的監視,自己暗地裏脫身逃遁的意思。這是‘走為上計’的一種走的方式,是在危急存亡時的脫身之計,是死裏逃生的行險僥幸,做得好就可脫離虎口,計不售,隻可自認晦氣。因在施用此計時,形勢已萬分危急,本身處於極端不利地位,拚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險僥幸,謀劃脫出重圍,再尋東山再起的機會。施計的時候,惟一的目的,隻求本身安全,不管是自己保護自己,或犧牲別人掩護自己,可不必計較,仍要當機立斷,把一切仁慈惻隱之心,押後再說,曹操已清楚說過‘寧我負人,莫人負我’,曆史上的所謂英雄豪傑,有哪個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誰不是憑著別人的血淚起家的?所謂‘暴者不仁,慈者難將’,在互施冷箭的時候,哪個不想改低對方頭顱?
兵書所說‘最後之勝利,決定於最後五分鍾’,此話相當含蓄。要具體說明,就應改之為‘最後之勝利,決定於最後五分鍾的殘忍。’為將之道,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硬起心腸是主要條件,稍存慈心、婦人之仁必將失敗。
‘金蟬脫殼’施計的範圍很廣泛,不管什麽人,什麽環境都可以使用。譬如一家老板要避債,叫一名助手坐鎮應付,自己卻遊埠去了,這就是‘金蟬脫殼’;在談判中,被人糾纏,故意遺下東西,托宣去洗手間,實行‘尿遁’走路,也是脫殼之計。劉邦在鴻門宴上得以脫身,不正是‘尿遁’而走的麽?
曆史上還有幾個典型的例子,都是‘金蟬脫殼’之計的妙用。春秋時候的齊晉交戰,齊軍大敗,將士倉皇(惶)逃遁,獨撇下齊景公呆呆地坐在車上。驚惶失措之際,車夫田父見機行事,急忙叫景公把衣服和自己換了,他冒充齊王,給晉兵捉去了,而真齊王景公卻化裝繞道混出重圍,回國去了。
漢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的時候,內乏繼糧,外無援兵,情勢萬分危急,眼看早晚被拎,謀臣陳平連忙擺計,叫相貌頗似劉邦的武將紀信,假扮劉邦誑楚,驅車出東門投降,等到項羽發覺這個假貨色,真劉邦卻領了文武官員,輕騎銜枚從西門逃之夭夭,得以遁走成皋。項羽怒,焚紀信。後人便在滎陽西南為紀信修墓立廟。說起這紀公廟,在鄭州西北五十多裏的紀公廟村,漢滎陽城西南300餘米。紀公是指紀信,乃劉邦手下大將。但廟已不複保存,原址有唐代以後重修廟宇和讚頌紀信的碑刻三十餘塊。其中以唐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書法家盧藏用撰(篆)文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
還有一個更精彩的,那就是陳平設計‘城頭燈下擺木偶美人騙過匈奴王冒頓,解了劉邦的白登之圍’。從這一例也可看出,戰爭的根源在於女人,或者說男女之間的一種欲望、一種吸引力,戰爭或是和平也經常利用女人!不然,哪有‘美人計’一說?又怎有所謂的‘和親’一說?就是和親了,男女之間的戰爭又間斷過麽?”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這辭意是說:對於弱小的敵人,要包圍起來殲滅。零散小股敵人,雖然勢單力薄,但行動自由,詭詐難防,因而不利於急追遠趕。
‘關門捉賊’之計,這是最終目的,是強硬手段,切不可心慈手軟而放賊出逃。這與‘開門揖盜’之計互為表裏,須交相使用方能見效。如果光是開門引進敵人而不關門捉拿,等於白費心機,貽患無窮。項羽在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走了漢王劉邦,沒有使用‘關門捉賊’,最終不是自食其果了麽?所以,這兩計用得恰到好處、開關並用,才是真正的‘請君入甕’。”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這辭意是說:當軍事目標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時,利於先攻取就近的敵人,不利於越過近敵去取遠隔的敵國。對於遠隔的敵人,雖然和我們有著對立的政治主張,也可以取得暫時的聯合,以利於各個擊破。
舉個簡單的例子,秦晉崤之戰,正是違背了遠交近攻這一軍事原則,而招致了秦穆公出師不利。此戰發生在魯僖公三十二年冬,秦穆公扶立的晉文公重耳卒。秦穆公不聽蹇叔之勸,勞師襲遠,越晉地伐鄭。結果晉國原軫怨言曰:‘秦不哀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遂發命,遽興薑戎。夏,四月,敗秦師於崤。獲百裏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但這三帥後來又被晉文公之妻,即是秦穆公之女晉襄公之母文嬴言請救回秦國。
觀此之敗,正如秦軍出師前蹇叔所說:‘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所以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所謂‘遠交近攻,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可知一二矣。”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gúo)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這辭意是說: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中間的小國,當敵方脅迫它屈服時,我方要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進去。對這種處於困境的國家,隻空談支援而無實際行動,那就等於不會取得它的信任。”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這辭意是說:多次變動它的陣容,暗中抽換它的主力,等待它自趨失敗,然後乘機控製或吞並它。這就像拖住了大車的輪子,也就控製了大車的運行一樣。
‘偷梁換柱’,也就是‘偷龍轉鳳’、‘偷天換日’。狹義的解釋是欺上蒙下,盜弄政權;廣義說,凡使用卑劣手段,把原貨換了,拿假貨色去欺騙人的就叫做‘偷梁換柱’。
此計使用在商場和官場上的最普遍,譬如買真絲綢變成土布、運鑽石變成石頭等。但此計也有用在情場上的,大有‘瞞天過海’之計的運用。利用此計篡奪王位的例子非常多見,其中有一個最突出、影響最大的,就是‘趙高矯詔立胡亥’。這趙高,就是‘指鹿為馬’的巨大陰謀家,他的拿手好戲全在這‘偷轉’上下功夫。秦始皇病亡後,他假詔害扶蘇、誅李斯、殺蒙恬、逼胡亥,把秦始皇想傳之萬世的江山斷送了,就因為他‘偷’得太幹淨,轉得太離譜。”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立,行險而順。
“這辭意是說:強大的懾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辦法來誘導他。這適當的強硬,可以得到擁護;使用果敢手段,可以使人敬服。
‘指桑罵槐’,即俗語說的‘指著禿驢罵和尚’的意思。這是和自己有關或激於義憤,對不能不罵的人,而又在不便公開罵的環境裏,要排泄胸中的憤懣,借著一件事物或虛構什麽,作打射馬的發其牢騷,表麵上罵的是這件事物,骨子裏卻是在罵那一個人。這是屬於一種罵人的藝術。罵人有文罵與武罵,大抵筆底風雲、唇槍舌劍的屬於文罵;大發雷庭之怒、拍台擊桌、怒目瞪眉、顯示虎狼之威的則屬於武罵。‘指桑罵槐’這無疑是文罵中之文。這不作正麵衝突,而是旁敲側擊的手法,介乎批評與謾罵之間,其態度沒有批評那樣冷靜,也不象謾罵那樣潑辣;就算是罵也罵得高明,不是直接指名道姓的那樣尖酸刻薄,縱使令人聽了咬牙世齒,卻抓不到反抗把柄,套不上‘戰犯’罪名。
所以,若說破口大罵是唇槍舌劍,那指桑罵槐的嘲諷就是匕首。孔子對此口角戰術也選擇‘吾從諷矣’呢!諷是諷刺,即以微言譏訕,是指桑罵槐的最高境界和技巧,也是冷戰的最佳手段。其效用能使對方知難而退,防患於未然;也可使頑廉懦立,激起其奮發潛力,這就是所謂的刺激。刺激等如人體的血液精氣,俗話說的‘打氣’,即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諷刺並不是惡性表現,實際上含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尖酸刻薄的話,聽來雖然刺耳,卻是‘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刪春秋,寓言於諷,司馬遷寫的《滑稽列傳》,淳於髡的嬉笑怒罵功夫,確堪大歎觀止。他雖然不是黑口黑麵或血脈憤張的‘指桑罵槐’,但在微言淺談中,能解決繁難的紛爭,這是罵槐的效果,也可以說是一種最和平的手段。要做到和平整治,非有此本領和高度的修養不可。
普通所說的‘指桑罵槐’,其實就是罵。罵本來就是不禮貌的,被罵的固然難過,自己亦會傷神,但世上有很多非罵不可的人和非罵不可的事。不罵,他還以為你懦弱,助長其作惡氣焰,哪怕君子有動口不動手之戒條,有潔身自愛的涵養,一旦遇著不平事而又非以紅臉對付不可的時候,‘指桑罵槐’的意識很自然會浮起來。不過,古代的‘指罵’之人,多數是沒有什麽熱辣辣的**味,尤其是在禮義之邦的最懂禮義之文人,從屈原之‘離騷’到‘李白草書嚇南蠻’,數不盡如長矛土槍之詩詞歌賦,算不清如匕首刺刀短評小事,此類罵在紙上的雖比不上出諸於口那樣咄咄逼人,但此種罵的效果,會給後世留下豐富的罵人資料。
關於這‘指桑罵槐’的典型事例,有春秋時的矮戲子孟侏儒孟優戲扮孫叔敖,還有西漢名臣東方朔以言辭譏諷武帝、計救乳母之事,更值得後人引以借鑒。”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這辭意是說:寧可裝作糊塗而不行動,不可冒充聰明而輕舉妄動。暗中籌劃而不露聲色,就像雷電在冬季蓄而未發一樣。
這一計與‘明知故昧’不完全相同,更不同於‘詐癲扮傻’之計。‘詐癲扮傻’似如苦肉計,要損抑自己的意誌,戕害自己的身心,且不容易詐扮,非到了最後關頭,是不會輕於嚐試的。而‘假癡不癲’和‘明知故昧’一般情況下裝聾作啞便可以,但前者在裝聾的同時卻有謀劃,而後者在裝聾的同時卻不一定另有陰謀!至於如何運用,我們應隨機應變,相時而用,不可勉強做作。”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這辭意是說:故意暴露破綻,給敵人方便條件,引誘它深入我方,然後切斷它的前應和後援,使它陷入我預設的‘口袋’。這就如《易經?噬嗑》封中所說的,咬堅硬的臘肉而傷了牙齒一樣,敵人為貪求不應得的利益,必招致後患。”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這辭意是說:借助其他局麵布成有利的陣勢,雖然兵力弱小,但陣容顯得強大。鴻雁高飛,橫空列陣,憑著羽毛豐滿的雙翼助長氣勢。”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這辭意是說:鑽空子插腳進去,掌握其首腦機關或要塞,要善於循序漸進。
這辭意的解釋,已與間諜的作用類似。‘反客為主’這一計,即是在鬥爭處於被動地位的時候,想辦法爭取主動控製權的意思,它的同義詞是‘喧賓奪主’。‘喧賓奪主’的解釋,單看這個‘喧’字與‘奪’字,就可知是怎麽回事。即是說,賓客本處於被支配地位,一切要受主人的擺布,這是禮貌上的不成文原則;如果反過來,客人居然站在支配地位,做了主人,要主人聽客人的命令,那就是主權旁落,坦白說是被奪了主權,主人做了傀儡,客人搶得了環境的控製權,這就是說‘喧賓奪主’貪有強搶豪奪意味,其動作實比‘反客為主’粗野得多。‘反客為主’是爭主動地位,是鬥爭中的一個最高原則,能主動就可以控製大局,被動則始終任人擺布。在敵優我劣的情勢下,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取得主動權,沒有主動,就有不會勝利。武術有所謂‘擒拿’與‘反擒拿’之術,正說明了主客之勢的反複爭奪,目的無右爭取控製權,隻要占得了上風,才可以憑自己的意誌去改變環境。照詞意(義)上的解釋,所謂主,就是主人,客是賓客,主與客,是人與人之間禮義上的名分區別,不能混淆,一混淆就是主客不分,或喧賓奪主。孔子所說的‘必也正名乎’?就是這個道理。
推而廣之,凡萬物都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什麽叫主體呢?這在玉律戒條上有所解釋,即權利義務所依以發生者叫做主體,被其支配者叫客體。如果施之於鬥爭地場合,主與客並沒有什麽界限,總之有支配人的是主,受人支配的是客,能從被動中爭取到主動的就是‘反客為主’。
以神州大地的曆史為例:皇帝,是世襲的當權派,自然是主;而奪權的革命派是客。如果照主客不可混,賓不能奪主的教條來看,恐怕現在還是夏後氏的江山天下,神州的英雄也不會如是之多。然而後人畢竟聰明,不為教條所拘束,不為當權派威逼利誘,仍然代代有奪權之舉,朝朝有造反事實,造反有理嘛!你有本事,你有種,你也可以去造反!造反不成,為賊為寇;造反成功,稱王稱帝。曆朝曆代的一部曆史係統表就是這樣寫出來的。所以說‘造反有理’還是‘造反無理’,那就要看造反會不會成功。起碼在說‘造反有理’的人說得絕對有‘理’!這就是‘反客為主’的最高表現,也正說明了不管大事小事,都是權利鬥爭的一種明顯根據。
不管怎樣,‘反客為主’的目的在於奪權,在於爭取主動,控製對方。在春秋之際的‘秦晉崤之戰’前夕,鄭國的智弦高先禮後兵勞軍退秦師之事,就是一個‘反客為主’的鮮明事例。再說近一點的,大唐的郭子儀單騎見回紇,也是‘反客為主’之計的妙用。”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這辭意是說: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去製服它的將帥;對足智多謀的將帥,設法腐蝕他的戰鬥意誌。將帥的鬥誌衰退、兵卒的士氣消沉,部隊就失去了戰鬥力。利用敵人的弱點進行控製和分化瓦解離析工作,我就可以順勢保存實力。
有人說過:‘男人打天下,女人得男人。男人征服了世界,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了世界。所以女人最聰明,最懂得怎樣想入非非、迷倒男人、坐享其成而且理所當然、於心無愧!’所以,所謂的英雄、男人,很賤!就會上女人的當!尤其是美女的當!一看到美女和大白腿,毀了!要想入非非了!就是救火車來了,它也得叫喊‘毀——啦——’!
所謂美人,就是漂亮的女人。利用美女去對付敵人是為美人計。女人,是美麗的動物,美女卻是美麗中的美麗,雖然不善於提槍殺敵,難以力勝,但能‘巧笑倩兮’,工於媚取,殺人於含笑之間。哪怕是鐵壁銅牆,要塞堡壘,三軍無法攻破,主將束手無策,隻要美人腰肢一擺、媚眼一飛、床上一躺、大腿一叉、哼呀一叫,保管灰飛煙滅,讓敵人繳械投降。所謂‘炮彈不如肉彈,槍頭難敵枕頭’,可見裙帶之魔力,遠勝武力多多。女人之所以有此魔力,可以說是人類故意想使男人和女人互相牽連,或說是想用女人征服男人的創造!真不知道是怎麽機造的?有上帝麽?有神麽?就是這樣製造的人類?簡直是豈有此理!?
特別對那些所謂的英雄人物,英雄和美人儼然一體,互相之間的關難過啊!難過嗎?有錢就好過!沒錢你也不英雄!女人就好這麽想!不管古今中外,各朝各代,占盡曆史頁章。國家的曆史命運,都操縱在這兩種高級人物的手掌之上。此無他,互相需要也。說好聽的,是相得益彰;說難聽的,就是朋比為奸。何況‘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烽火相欺,不外博得美人一粲;衝冠發指,無非一怒為紅顏。所謂‘醉臥美人膝,醒握天下權’,這是最實最真的曆史寫照。你瞧瞧,戰爭不是源於女人麽?或者說戰爭源於男女之間的一種“吸引力”,不就是“**望”麽。
因此,使用美人計,絕不會受時間、地域和空間的限製,正所謂枕席為戰場,脂粉作甲胄,盼睞是槍矛,頻笑勝弓刀。有於戰場上取上將之頭者,有於朝堂奪皇位者,有父憑女貴,兄憑妹貴,甚至有甘戴綠帽帽而夫憑妻貴者,此計既可誘惑敵人,亦可作向上爬行的階梯。
這類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舉。最精彩最著名的,還是東漢末、三國前夕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計獻貂嬋,離間董卓和呂布而最終除掉董卓老賊。
這美人一計,如果擴大涵義範圍,亦可演化為‘美馬計’,無非也就是‘母馬計’。最初使用‘美馬計’的原是戰國時的李牧。趙國的名將李牧,在鎮守雁門關時,曾見匈奴有良馬數百匹,在酷熱時趕到河邊洗浴。李牧眉頭一皺,便計上心來,笑對其部屬說:‘匈奴常偷我老百姓的牲畜,現在是償還的時候了。’於是便下令放出軍中的母馬百餘匹,係在隔河的樹蔭下,因而母馬嘶叫聲四起,匈奴的公馬聽見母馬聲,即全部渡河奔馳而來,守關兵士便盡數趕回城中。匈奴見狀大怒,率眾追趕過來,又被李牧預先埋伏的弓箭手射殺擋了回去。
及至後來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李光弼也巧施‘美馬計’將頗富機智、勇敢善戰的史思明的良馬一千多匹盡收城池,據為己有。這也正是李光弼想起遠朝老祖李牧之‘美馬計’的靈活運用。其實,曆史上也有使用‘美貓計’的,無非是異性之間:公母、陰陽、牝牡、雄雌之間的一種欲望、一種吸引力的妙用而已。”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這辭意是說:兵力空虛再故意顯示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難以揣摩;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這種用兵之法顯得更加奇妙。
‘空城計’有兩種:一是情勢猝然緊急,刻不容緩,迫得匆布疑陣,困惑敵方,希圖幸免;二是有計劃的撤退,誘敵深入,然後再包圍聚殲,即所謂‘請君入甕’、‘開門揖盜’法。
民間盛傳的‘空城計’,講的是‘孔明鳴琴退仲達’的故事,簡直是婦孺皆知。春秋時,鄭國的叔詹擺迷魂陣,空營退楚兵也是此計的妙用。在漢朝初,韓王姬信勾結匈奴王冒頓也擺出空城計,使驕傲的劉邦誤入了白登城。後來多虧陳平使出‘調虎離山’之計才救得了劉邦之命。”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這辭意是說:在欺騙敵人的手段中又布置一層‘迷霧’,順勢利用敵壘內的間諜輔助我做工作,就可以有效地促使自己,爭取勝利。
‘間’是間諜,即刺探情報的人,‘反’間就是設法讓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要知道‘反間’的作用,先要明白‘間諜’的重要性。孫子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知己,就是清楚自己的實力和任務;知彼,是了解敵人的實力和企圖。但知道自己的情況容易,要了解敵人的情況,則非利用間諜人員去刺探不可。
所以,在《孫子兵法》的第十三篇就特別指出:‘用間有五(即是說間諜的運用方式有五種):有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此之謂‘五間’,其解釋就是:所謂因間,是指利用敵國的本地人做間諜;所謂內間,就是收買敵國的官員做我的情報工作;所謂反間,即是收服敵方派來刺探我方的間諜為我所用,反去刺探敵人的情報;所謂死間,是指故意製造散布假情報,通過我方間諜將假情報傳給敵間,誘使敵人上當受騙,一旦真情敗露,這個我方間諜就必定被殺;所謂生間,就是使用一些特殊人物能自由出入敵方,往返遞送情報的人。這五種間諜同時使用起來,使敵人無從捉摸我用間的規律,這就是使用間諜的神妙莫測的方法,也正是國君克敵製勝的法寶。因為用間有如此神秘作用,所以在軍隊中最親密的莫如間諜人員,賞賜最厚的,莫過於間諜,軍事最守秘密的,莫過於間諜。非有了不起的智慧,不能使用間諜;非用仁義去結納,不能差使間諜;非精細穩重的不能得到間諜的真實情報。
從這裏看來,間諜的確是戰爭中的主要組織,因為它可以把敵方的一切資料,納入我方的掌握中。在第二次中原大亂期間,也就是戰國時期,間諜人員、組織已經是風起雲湧、無孔不入。但在這戰國期間,其當然要多用在軍事和政治方麵。如今由於人類競爭得太劇烈,生活範圍越來越大,不管哪一個組織,哪一個部門,都有用間和防間的措施,什麽經濟暗鬥、行業情報,什麽酒店爭奪戰、服裝間諜戰、為爭遊客而碼頭開戰,或離而間之,或迫而去之,這就是‘取而代之’的一種‘間諜’手段。一句話,這是一個‘搶飯碗的殘酷世界’,無‘間’不能生存。‘行間’固要頭腦靈敏,‘反間’更要警惕。不‘反間’,飯碗成問題,這是當前社會的一個明顯趨勢。此‘五間’中,尤以‘反間’為主,因為它是把敵人作為我方利用的,其詭詐程度,非經過一番驚險鬥智不行。行‘反間計’的方法是,遇有敵方間諜來刺探我實情的,用厚禮重賄去收買他,反為我利用;或詐傻扮懵,故意供給他假情報,使他間接為我服務。
究竟古時行‘反間計’是怎樣的呢?我以為最精彩的莫如周瑜迫使蔣幹中計,生性多疑的曹操竟也為之上當,其情節變換,假戲真做,莫不令人拍案叫絕!
戰國時,燕昭王拜樂毅為將,舉兵攻伐齊國,半年間,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隻留莒州和即墨兩個城池還未攻下,樂毅不想把齊人逼得太甚,要其心服自動投降,當時齊國的守將就是田單。不久,燕昭王因誤吃‘仙丹’死了,太子樂資繼位是為燕惠王。田單已刺探惠王對樂毅有了戒心,便派間諜去燕國行反間計,散布謠言,說樂毅按兵不動,無非想自己做齊王。惠王一聽,疑心更重,便來一個陣前換帥,令騎劫去接替樂毅,樂毅怕再度治罪,遂逃回老家趙國去了。騎劫做了統帥,立即下令圍城進攻。田單又行反間計,慫勇騎劫割降卒耳鼻,挖掘齊人祖墳,又以金錢賄賂其部下,詐作歸降,鬆懈燕軍鬥誌,激起本軍士氣。正當騎劫沾沾自喜、準備入城接降的時候,田單出動了一個火牛陣,霹靂一聲衝殺過來,殺得燕軍如山崩海倒,騎劫陣亡,一下子收複了全部失地。
這些都是用在軍事上的反間事例。用在政治中的,還算陳平的‘六計’中的第二計:行反間範增遭貶,項羽孤立,落入陳平離間計的圈套,注定項羽的毀滅。”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這辭意是說:人們一般不會自我傷害,遭受傷害必然是真實情況;我以假作真,並使敵方信而不疑,離間計就可以實現了。抓住敵人‘幼稚樸素’的心理進行欺弄,就能適應著他那柔弱的性情達到目的。
俗語有雲:‘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是世傳的所謂‘苦肉計’。施用‘苦肉計’,就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淚去爭取接近敵人,換取敵人的信任,暗地裏陰謀顛覆。兩方對壘,無論哪一方都想爭取敵將歸降,降將如果沒有血的見證,很難得到對方信任,‘苦肉計’就是這個作用。但此計是屬於可用可不用的,因為挨了打隻是事情的開始,還沒有成功的把握,萬一被對方識破,豈不是白白挨了一頓毒打,甚至會因此而喪命。以黃蓋的‘苦肉計’來說,如果不是闞澤遞降書,駁服善疑的奸雄曹操,還不是‘陸榮廷睇相——唔衰來衰’?相反,蔡中、蔡和曾利用宗兄蔡冒被殺之機,向東吳行‘苦肉計’,卻瞞不過周瑜,反被周瑜利用做了‘反間’,結果還是挨刀祭旗。
可見‘苦肉計’這一計,不可以貿然使用,做得不周密的時候往往弄巧成拙。曆史上使用‘苦肉計’的很多,卻有幸有不幸,失敗的固不必說,就是成功了的也不外換得一個慘勝,計中之人就如蠟燭,毀滅自己,照亮別人。
白居易的那首‘新豐折臂翁’的故事,就說明了‘苦肉計’的妙用。老翁為什麽在六十年前‘偷將大石捶折臂’,即使‘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至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猶在’呢?就是避免兵役,為要苟全性命於亂世,斷臂又何足為苦?
楚國春申君的發妻叫做甲,有一個妾侍叫做餘。兩人相處格格不入,好似老虎和牛一樣。妾侍餘得春申君寵愛,她恃寵生驕,時常在丈夫麵前說甲的壞話。有一次,她自己抓傷了身體,哭天抹淚地對丈夫說‘我得侍奉夫子,實三生有幸,可是夫人不容,她屢次辱罵欺淩我,今天變本加厲,卻動手打我了,你看,我身上的一爪一痕,快要流出血來了。再這樣下去,終有一天給她弄死,不如現在死在你跟前算了。’說完,裝腔作勢要撞牆壁,春申君忙把她拉住,用好話安慰她,答應她把發妻的夫人地位革了。妾侍餘心猶不甘,因為甲的兒子還是繼承人,為了徹底奪權,更進一步想把她母子置於死地。過了幾天,她又把衣裳撕爛了,向丈夫哭訴:‘看來,我委實在這裏無法活得下去了。剛才那個癩婆又唆使她的兒子調戲我。動手動腳的,扯破了我的衣裳,想侮辱我,還虧我跑得快,否則——;她這樣時刻暗算我,試問我能避得幾時?嗚嗚嗚——我可怎麽活呀?嗚嗚嗚!呀呀呀!……’春申君聽了,信以為真,勃然大怒,下令將發妻和兒子殺了。立即升妾侍為‘正宮’。
這是宮闈使用‘苦肉計’的一例。然而,曆史上最早使用‘苦肉計’而又膾炙人口的,那還是要數春秋時吳國的侏儒要離刺殺慶忌的故事。由於時間有限,我在此就不加以詳細講述了。”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這辭意是說:敵軍兵力強大,不能和它硬拚,應當運用謀略使他們自相鉗製,借以削弱其力量。將帥能巧妙地運用計謀,克敵製勝就像有天神相助一樣。
‘連環’是指多數環圈連貫起來,成為一串。‘連環計’是運用一種權術,引起對方發生連鎖反應,或激起多方麵磨擦的計策。俗傳的‘連環計’,以‘三國演義’的‘王允巧施連環計’為代表。其內容是,王允與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巧設美人連環計,把貂嬋先許呂布,後送董卓,激怒呂布,掀起兩位義父義子斬斬殺殺。
其實,用‘連環計’不一定以女人作武器,但用女人的最普遍,最易收效。人,總有一點惻隱之心,多數吃軟不吃硬,女人又是軟中之猶。‘女人象水,男人是泥。’水和泥混合便變成一團糟,尤其是一般所謂英雄豪傑,大多以為異性服務為榮,以憐香惜玉為天將之大任,所以一經與美人接觸,便‘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矣。
中國之曆史所以如此多彩多姿,英雄迭出,由於戰爭之頻,戰事之起,皆因‘女子玉帛’之爭奪,兩者之間,又是以‘女子’為主,‘玉帛’不外取悅女子或爭取‘女子’的條件而已。所以,戰爭的根源在於愛情,或說在於男人,在於女人,在於男女之間的一種**望,都是說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