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遠戍敦煌道4
十、地形篇
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種。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可以來的地域叫‘通’;在‘通’形地域上,應搶先占領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糧草補充線路的暢通無阻,這樣對敵作戰就有利。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域稱作‘掛’;在‘掛’形地域上,假若敵人已有防備,我們出擊就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這就不利;反之,假若敵人沒有防備,我們就可以突然出擊戰勝他們。凡是我軍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們應先敵占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進犯;如果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麽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域上,如果敵人先我占領,就應該率軍撤離,不要去攻打它。在‘遠’形地域上,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就不宜去挑戰,勉強求戰,很是不利。以上六點,是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由於天然的災害,而是將帥自身的過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悍,將吏懦弱而造成敗北的,叫做‘馳’。將帥強悍,士卒懦弱而潰敗的,叫做‘陷’。偏將怨忿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憤然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的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訓練教育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常,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積極掌握主動,考察地形險厄,計算道路遠近,這些都是賢能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戰爭規律進行分析,有著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據戰爭規律進行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進不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隻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對待士卒就象對待嬰兒一樣,那麽士卒就可以同他共赴患難;對待士卒就象對待愛子一樣,那麽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優厚而不能使用,溺愛而不能教育,違法亂紀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生慣養的子女一樣,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
隻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隻有一半;隻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隻有一半;既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夠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然隻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作戰措施變化無窮,而不致困窘。所以說,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爭取勝利也就不會有危險。懂得天時,懂得地利,勝利也就可以永無窮盡。
十一、九地篇
孫武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上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在敵國淺近縱深作戰的地區叫作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交地。同幾個諸侯國相毗鄰,先到達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做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水網沼澤這一類難於通行的地區叫做圮地。進軍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擊我方眾多兵務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於散地就不宜作戰,處於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處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夠使敵人前後部隊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求援,上下之間無法聚集合攏,士卒離散難以集中,遇上交戰,陣形也不整齊。至於我軍,則是見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試問:‘敵人兵員眾多且又陣勢嚴整向我發起進攻,那該用什麽辦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最關鍵的有利條件,這樣它就不得不聽從我們的擺布。’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律上:深入敵國的腹地,我軍的軍心就會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的田野上掠取糧食,全軍上下的給養就有了足夠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隊,不要使其過於疲勞。保持士氣,積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意圖。將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就會寧死不退。士卒既能寧死不退,那麽,他們怎麽會不殊死作戰呢?士卒深陷危險的境地,心裏就不再存有恐懼;無路可走,軍心自然就會穩固;深入敵境,軍隊就不會離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況,軍隊就會殊死奮戰。因此,這樣的軍隊不須整飭就能注意戒備;不用強求就能完成任務;無須約束就能親密團結;不待申令就會遵守紀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慮,他們就至死也不會逃避。我軍士卒沒有多餘的錢財,這並不是他們厭惡錢財;我軍士卒置生死於度外,這也不是他們厭惡長壽。當作戰命令頒布之時,坐著的士卒淚沾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麵。把士卒投置到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都會象專諸、曹劌一樣的勇敢。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種蛇,打它的頭問,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巴,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身,它的頭尾都來救應。試問:可以使軍隊象‘率然’一樣嗎?回答是:可以。那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互相仇視的,但當他們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風時,他們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所以,想用把馬並縛在一起、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決心的辦法來穩定部隊,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隊能夠齊心協力奮勇作戰如同一人,關鍵在於部隊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優劣條件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根本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在指揮軍隊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慮謀略沉著冷靜而幽邃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相;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回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我方的意圖。將帥向軍隊賦予作戰任務,要象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樣,使軍隊有進無退。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象弩機發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要燒掉舟船,打碎鍋子,以示死戰的決心。對待士卒,要能如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又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裏去。集結全軍官兵,把他們投置於險惡處境,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全軍上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作為將帥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敵國境內作戰的通常規律是:進入敵國境內越深,軍心就越是穩定鞏固;進入敵國境內越淺,軍心就容易懈怠渙散。離開本土,越入敵境進行作戰的地區,叫做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短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麵對隘路的地區,叫做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於散地,要統一軍隊的意誌;處於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在爭地上,要迅速出兵抄到敵人的後麵;在交地上,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鞏固與諸侯列國的結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軍糧的供應;遇上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無地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保障軍心穩定,準備殊死奮戰。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拚)死戰鬥,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因而,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預先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無法獲得有利的地形。這些情況,如有一樣不了解,都不能成為稱王稱霸的軍隊。凡是稱王稱霸的軍隊,進攻敵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裏培植自己的勢力;隻要伸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布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的意圖。動用士卒,隻說明有利的條件,而不指出危險的因素。將士卒投置於危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深陷絕境,然後才能贏得勝利。所以,指導戰爭這種事,在於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之一部,千裏奔襲,擒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製勝的目標。
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賞關口,廢除通行符證,不允許敵國使者往來,要在廟堂裏反複秘密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人方麵一旦出現間隙,就要迅速地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的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因敵變化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因此,戰鬥打響之前要象處女那樣顯得深靜柔弱,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戰鬥展開之後,則要象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得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十二、火攻篇
孫子說:火攻的形式共有五種,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 敵軍倉庫,五是焚燒敵軍糧道。實施火攻必須具備條件,火攻器材必須平時即有準備。放火要看準天時,起火要選好日子。所謂天時,是指氣候幹燥;所謂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個星宿位置的時候。凡是月亮經過這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上用火攻,必須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不同變化,靈活機動部署兵力策應。在敵營內部放火,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麵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依然保持鎮靜,就應持重等待,不可立即發起進攻。等待火勢旺盛之後,再根據情況作出決定,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進攻就停止。火可以從外麵燃放,這時就不必等待內應,隻要適時放火就行。從上風放火時,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軍隊都必須掌握這五種火攻方法,靈活運用,等待放火的時日條件具備時再進行火攻。
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效果殊為顯著,用水來輔助軍隊進攻,攻勢必能加強。水可以把敵軍分割隔絕,但卻不能焚毀敵人的軍需物資。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時論功行賞的,就必定會有禍患。這種情況叫做‘費留’。所以說,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好處不要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關頭不要開戰。國君不可因一時之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忿懣而出陣求戰。符合國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憤怒還可以重新變為歡喜,忿懣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複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對待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賢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根本道理。
十三、用間篇
孫武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裏,百姓的耗費,公室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方後方動亂不安,民夫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耕作生產的,多達七十萬家。這樣相持數年,就是為了決勝一旦。如果吝嗇爵祿和金錢,不肯重用間諜,以致因為不能掌握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慈到極點了,這種人不配作軍隊的統帥,稱不得是國家的輔佐,也不是勝利的主宰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將帥,他們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業超越普通人,就在於能夠預先掌握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求神問鬼的方式來獲得;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類比推測來得到;不可用日月星晨運行的位置去作驗證。一定要取之於人,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的口中去獲取。
間諜的運用方式有五種,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這五種間諜同時使用起來,使敵人無從捉摸我用間的規律,這就是使用間諜的神妙莫測的方法,也正是國君克敵製勝的法寶。所謂因間,是指利用敵人的同鄉做間諜,也可以叫做鄉間。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方的官吏做間諜。所謂反間,即是利用敵方間諜為我所用。所謂死間,是指故意製造散布假情報,通過我方間諜將假情報傳給敵間,誘使敵人上當受騙,一旦真情敗露,我間就難免一死。所謂生間,就是偵察後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人。
所以在軍隊中,沒有比間諜更為親近的人;給予獎賞,沒有比間諜更為優厚的;沒有什麽事情比間諜更秘密。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間諜;不是謀慮精細的人不能分辨證實間諜提供的情報。微妙啊,微妙!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間諜的工作還未開展,而秘密卻已泄露出去的,那麽間諜和了解內情的人都要處死。
凡是要準備攻打的敵方軍隊,要準備攻占的敵方城池,要準備刺殺的敵方人員,都須預先了解其主管將領、左右親信、負責傳達的官員、守門官吏和門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間諜一定要將這些情況偵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敵方派來偵察我方軍情的間諜,從而用重金收買他,引誘開導他,然後再放他回去。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通過反間了解敵情,這樣,鄉間、內間也就可以利用起來。通過反間了解敵情,這樣,就可以使死間傳播假情報給敵人。通過反間了解敵情,這樣,就能使生間按預定時間返回報告敵情。五種間諜的使用,國君都必須了解掌握。了解情況的關鍵在於使用反間,所以對於反間不可不給予優厚的待遇。
從前殷商的興起,在於重用了在夏朝為臣的伊尹(發yin音,not yi一、伊),他熟悉並了解夏朝的情況;周朝的興起,是由於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況的呂牙。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能夠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當間諜,就一定能建樹大功。這是用兵上的關鍵步驟,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所提供的敵情來決定軍事行動。
“好!至此我已將《孫子兵法》講解完畢。今天的課就講到這。明日就請宋將軍為將士們講解《三十六計》。”
“悉聽尊命!慕容將軍!”
????????????????????????????????????????????????????????????????????????????????????????????
敦煌,西域黃沙灘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她又迎來了新的一天,這已是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三日。
教兵場上,慕容天水和全軍將士正在聆聽、觀望鎮西副使宋克金宋將軍在帥台之上激揚文辭——
“《三十六計》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我們已無從知道。可以說它是集古代兵家‘詭道’之大成,是專講軍事謀略的兵書。但這三十六計,不免也帶有割據戰爭中那些爾虞我詐、掠奪兼並的詭計陰謀,並且其中不少計謀由於拘泥於成語而定名,亦不免有牽強附會的地方。不過此中的軍事謀略思想,具有傳世價值,值得我們全軍將士認真研習。好了!我在此先簡略介紹一下《三十六計》這本兵書,然後我們再細觀全文。
三十六計不分卷,全書共分六套,而在每套計之中又各列六計,共是六六三十六計。每計的名稱多取於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形象易記。每計的順序是先出計名,次作解語,再加按語。解語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後半部分多引出於《易經》,語意比較難懂。不過請將士們放心,我會對每計的解語作通俗解釋,然後再簡單列舉實例相參照,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了。接下來我們開始看正文。”
總 說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理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這段辭意是說,太陰六六之數的乘積是三十六,在客觀實際中蘊藏著謀略,謀略的運用也要根據發展著的客觀實際。認識了客觀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運用謀略。謀略不能違背客觀實際,單憑主觀想象去生搬硬套,否則就會招致失敗。”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陽之對。太陽,太陰。
“瞞天過海,即俗話所說‘過得海便是神仙’的意思。認為防備十分周到,就容易鬆懈鬥誌,麻痹輕敵;平時看慣了的,往往就不再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裏,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最機密的事。
在一個被人控製或處於不利的環境之下,想爭取主動,轉危為安,很容易產生這種瞞天過海的念頭。因為這條計在於利用對方的一時疏忽,而不一定對對方有直接的威脅或危害性,且易於使用,易於收效,收放自如。但它和掩耳盜鈴不同,掩耳盜鈴是想欺騙別人,反而弄巧成拙,倒把自己弄了個稀裏糊塗;瞞天過海是有了一整套計劃,一定目標,而把人家愚弄於掌上。不過,兩者的後果雖然不同,卻同是以駭術為出發點,騙得過就是‘過海神仙’,騙不過就成‘入甕烏龜’。所謂聰、愚、賢、不肖的分別,隻是一板之隔。這條詭(鬼)計的典型事例有‘假傳聖旨,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瞞天過海,齊薑乘醉遣重’。”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這意思是說打集中的強敵,不如把它調動分散以後再打;先兵出擊,不如後發製人。
由此,我也總結出了一句爭戰策略:即先發製人要用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敵若先發攻擊,氣勢強盛,我則避其銳氣,待其氣衰而采用後發製人。‘圍魏救趙’這一計被戰國中期齊國的軍事家、春秋時孫武的後裔孫臏運用得出神入化,取得了齊魏桂陵及後來馬陵之戰的勝利,最後迫使魏國主將龐涓憤恨自殺。”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而盟友(泛指第三力量)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盟友去消滅敵人,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善於運用《損》卦中關於‘損下益上’的邏輯推理演算。
在本身沒有辦法,或欲以保存自己實力而受到客觀環境限製的時候,自己不動手,叫別人去執行自己殺人的意圖,這就叫借刀殺人。殺人而要借刀,即是假手殺人之意。殺人雖然殘忍,但世上有許多該殺的人,也有許多不該殺而枉殺的。殺人的根本毋需研究什麽仁義道德,殺的是什麽,此人該不該殺,總之是‘逆我者亡’。這是中國曆史上極為普遍的原則。但殺人也有賢愚之分:笨伯殺人,直截了當的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表麵上既英雄,又痛快,可是這樣一來,難逃法網的製裁,更會遭到世人的冷眼相待,說他殘忍暴戾;而聰明的殺人則不會這樣,槍不需自己動手,公開利用法令或假手別人,這樣,目的達到了,在仁義道德的麵具上還可以多塗一層香油。據說,此次中原武林大亂中,‘四大幫主’和‘十八教主’之間全力火拚,是被人利用了這借刀殺人之計!”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迫使敵人處於困難的局麵,不一定采取直接進攻的手段,可以根據剛柔相互轉化的原理,實行積極防禦,逐漸地消耗、疲憊敵人,使它由強變弱,我就自然會變被動為主動。
以逸待勞這一計出自《孫子兵法》的軍爭篇‘軍事以近待遠,以逸待勞’。即在戰術上自己先處於主動地位,應付敵人進攻的意思。引申來說,凡事先作好充分準備,沉著應付外力侵擾,不管什麽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勞’。使用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沉著應變,將自己的對方的環境和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就不動如山嶽,機會一來就翻江倒海、雷厲(靂)風行。所以處事和做人是不同的;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了,效率越快越好;做人,尤其是處理一個複雜的人事問題,拖延才是一條好辦法。拖,並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責,它是一種權變手段,要使自己的意誌不為猝然發生的事件誘惑,使自己永遠站在主動地位,這就是所謂‘拖延政策’。從積極一麵說就是設法使對方疲於奔命,挫折它的銳氣,然後伺機出擊,使其一蹶不振。即如孫子所說的‘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的意思。這一策略如用得好,能以弱勝強、以寡勝眾,曆史上有許多大戰役因此而扭轉局勢。韓信擒趙王,劉秀擊王莽,司馬懿截阻於祁山,周瑜縱火赤壁,曹操破袁紹於官渡,謝玄戰苻堅於淝水,以及春秋時的‘三通鼓曹劌勝齊’,都是以少勝眾,劣勢對優勢的‘以逸待勞’為主的策略奏效。”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敵方遇到困難,危機,就乘機出兵奪取勝利。這就是強者趁勢取利,一舉打敗處於困境之敵的策略。
《孫子兵法?軍形篇》開頭說‘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即是說等待敵人出現疏漏時我們再乘機出擊取勝,這也是一種趁火打劫,或者說是後發製人,正所謂‘因敵而勝’。但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縱火創造勝利的客觀條件,也是一種趁火打劫之計。趁火打劫即是乘機搏亂。此計有兩種方式,即是上麵所說的縱火打劫和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去混水摸魚;縱火打劫是自己放火,然後再喊賊捉賊,達成自己的企圖。不管是趁火也好,縱火也好,其目的同樣在劫奪別人,充實自己。趁火雖然不是自己動手,卻行動處於被動,被動就非英雄本色。大丈夫做事經常要主動,總是想靠別人給自己製造機會,可製定路線使別人為自己創造機會。此縱火與趁火的解釋,正如水和空氣的變幻,歸根結底,總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家的痛苦之上。
古代的英雄豪傑,放火高手首推張儀,打劫老手莫如諸葛孔明。張儀可算得上是條‘惹火生事’的尤物,一生做的都是煸風點火的事。他為了拆散六國的‘合縱’計劃,跑到哪裏,哪裏就起火;他欺齊、騙楚、訛燕、詐趙、誑韓、哄魏,憑口裏那根‘火舌’,燒得六國君臣焦頭爛額,為秦皇統一中國鋪路搭橋。再說孔明,他雖被譽為卓越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資本當初還是靠‘打劫’而來。他初出茅廬時被曹操趕到絕處,跑到孫權處做個戰爭販子,煸動起南北大戰。趁周瑜火燒赤壁,曹操逃命之際,卻唾手而‘劫’了荊州、襄陽、長沙、武陵、桂陽、零陵等州郡,活活把周瑜?周公瑾氣死,給劉備奠定了割據的地盤。
‘趁火打劫’這一計名雖然不中聽,卻是名符其實的。上至朝堂,下至市井,此等事件極為普遍,古今中外都是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曆史是握權弄勢人所寫的,他們能把最壞的事說得最好聽,把最醜的臉孔塗成最漂亮。什麽‘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話,不外從‘打劫’兩字演繹出來的漂亮名詞。我們可以回憶回憶,中國幾千年來曆代的政權是怎樣嬗遞的?還不是這麽回事?最典型的例子莫如石崇,民間常說‘富比石崇’,以石崇代表財富,但他那富強敵國的財富又是從哪裏來的呢?說穿了,就是石崇‘做官又做賊’。當他做荊州刺史時,利用職權,經常明來暗往劫殺行商巨室,謀財害命,搶金奪寶而致富的。總之,要想自己成為英雄,火不能不縱,財不能不劫,哪怕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隻要能拜得出一個響當當的招牌,會擺出一張悲天憫人的臉孔就行。”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敵誌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敵方指揮不當,軍如無頭之蠅,亂撞亂碰,就不能判明和應付突然事變的發生,這是指揮員失去分析判斷情況的能力的一種征兆。要利用敵方失去控製力的時機將其消滅。
聲東擊西,這是說用計於兵要出奇製勝。兵法有雲:‘聲言擊東,其實擊西。’目的在於轉移敵人目標,使之疏於防範,然後乘其不意,攻其無備。即凡是對全體一件事,為了消除當前人為阻力,減少本身損失,一定要設法分散對方力量,或鬆懈其意誌,才可以乘虛而入,達到目的。此計的方法很多,或製造謠言,混淆視聽,增加對方顧慮,迷惑其意誌,或故布疑陣,使對方力量分散,削弱其防衛,但本身的企圖和行動卻要絕對秘密,時刻要爭取主動。秘密與主動,是處事的最高原則。不秘密等於自己不設防,被動處處受牽製。不管在戰場、商場、情場、政治或人生舞台上,這聲東擊西、避重就輕的計策,時時可見,處處可行,而且奇謀百出,花樣多端,有的幹得很漂亮,有的卻弄巧成拙。戰國時齊國孟嚐君的門客馮煊便用此計使齊王恢複了孟嚐君的相位,還有楚漢相爭之際的陳平,也是利用這聲東擊西之計救劉邦脫離虎口而進駐了漢中。”
第二套 勝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狂也。少陰、太陰、太陽。
“用假情況蒙騙敵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以各種假象掩蓋真象,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
老子在道德篇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一種簡單而又深刻的哲學觀點。但計謀中所說的無中生有並不是這樣。無中生有,簡單地說就是‘無風起浪,無事生端,無事生非’。它與虛張聲勢是不同的。其動機是惟恐天下不亂,目的在混水摸魚,手段是造謠滋事。造謠者看起來容易,但想借謠言達到目的則相當困難。市井間的口角造謠,徒逞一時之快,了不起是中傷,使仇家受損,但對自己一定有好處,真正造謠的目的,在於損人利己,如果撇開自己的利益標本並不算是計。俗話說得好:‘謠言止於智者’。可見如果沒有縝密的計劃,變幻的過程,很難瞞得過智者。反過來說,造謠者非有天才不行,故亦可以稱:‘謠言起於智者’。滋事的解釋,本是借著一個問題加深它有矛盾,擴大它的事非,但這裏所指的並無須有事實根據,而是憑空製造事件的。
就拿做木偶戲來說吧,台下看去,好象幕內藏有千軍萬馬,但揭底一看,還不外就是這麽幾個屌人,幾個木偶和幾根牽線?謠言一定滋事,滋事必靠謠言,相因相成,缺一不可。謠言比什麽都可怕,它是無形可見,無影可見的;是非出自嘴巴,兵藏於心胸。憑幾句話,可使人輕生,英雄解甲。戰術上有所謂‘謠言攻勢’的,善於使用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若說滋事防礙天下安寧,那謠言就是滋事的根源。善於造謠的人,本身就是魔術大師,他能在帽子裏弄出兔子,能大變活人,也可以使觀眾蒙蔽,昏昏沉沉,信以為真。造謠要看環境,造得要合乎情理,隻求‘過得海’,無須長期考驗,所謂‘信不信當麵考驗,靈不靈過後方知’。到了過後揭底之時,自己已是‘過海神仙’了。
陳勝、吳廣在揭竿起義之時,就利用鬼怪事件去鼓動民心。他把寫上‘陳勝王’的帛布塞入魚腹裏,以示天意,又叫人扮鬼叫,半夜咕‘大楚興,陳勝王’,便吸引了一批迷信的人參加了起義行列。
劉邦也曾造謠,說斬了白帝子,仍然把自己當作‘赤帝’,又說自己有黃氣蓋頂,有王者氣。這樣,就把當時的人騙入術中,聲勢浩大,便從一個好色好酒之徒的無賴,一躍而登上龍庭。由此看來,劉邦是靠謠言起家無疑,他是善於利用當時的習俗環境,使‘真無’變成了‘真有’。
還有一個算是空前絕後的無中生有之計,那就是劉張儀戲弄楚懷王愛美色的這一嗜好,說要去給他選晉國美女,於是乎楚王給他很多銀子做路費;而南後和鄭袖聽到張儀所放的消息,恐怕日後失寵,於是又加派銀兩去疏通張儀。因此張儀又刮了一把油!在辭行宴上,張儀又耍詭計,說自己罪該萬死,從未見過楚王身邊南後、鄭袖這兩位天姿國色,晉國美女實在是差遠了。這倒弄得楚懷王很高興,天下間誰能比得上我這兩條美女?於是就打消了讓張儀去晉國選美人之念。當然他也不會向張儀索回路費!由此,張儀整整挖了一個‘空洞’,劃了一個圈,又讓他們合合美美地安全合上,自己更是大獲全勝,更使得楚懷王改變了對他的態度,從此歲歲平安無事嘍!”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在這裏固守時,便悄悄地迂回到那裏偷襲。這就能乘虛而入,出奇製勝。這正所謂‘以正合,以奇製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善之善者也。
暗渡陳倉這一計是根據曆史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而來。其中‘明修’是正,‘暗渡’是奇。其意思是:在雙方對恃的時候,故意樹假目標,明示以企圖,吸引對方注意,暗地裏卻積極進行另一個進攻計劃,這種部署,就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術。照兵法上說,這是奇正相生的戰術,‘正者當敵,奇兵從旁,擊其不備’,用一句實用的戰爭術語,‘暗渡陳倉’就是‘偷襲’的運用。再比如快速的武術格鬥,要想盡快擊倒對方,也是要正奇、明暗、前後、左右、上下並用,此中的明、前、左、上以及所有正麵擋敵搏擊,就是正;其中的暗、後、右、下以及所有出其不意的動作,那就是奇。這正奇明暗運用得風風火火、實實在在,便可以盡快克敵致勝,可保萬無一失。戰爭戰術偷襲的方法很多,黑夜劫營可以,伏兵截擊可以,但‘暗渡’的同時還要‘明修’,其部署更加複雜,過程更加曲折,其作用在轉移對方目標,分散其注意力,鬆懈其攻防準備,這就是‘避重就輕’的戰術。
孫子所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者備之,強而避之。’這些話,就說明了必須先削弱對方的力量,才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害。‘明修’就是削弱之法;‘暗渡’是攻虛的進行。換句話說,‘明修’是給‘暗渡’鋪好勝利大道的前奏曲。世人有把‘暗渡陳倉’這句話比喻男女偷情的,也正說明了表麵的一套是用來掩飾底下一套的,無非就是障眼法的巧計。要真正了解掌握‘暗渡陳倉’這一計,還要知道什麽叫做‘明修棧道’。棧道就是在山路險阻的專訪,架木為路以通行人的燧道或木橋。有依山勢旁築的,有半山起飛橋的,這種現象在陝、川、甘、黔等地區最為常見。那裏是巒峰高聳,古木參天,鳥難飛越,獸怕攀援。李白有過這樣的描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可見其險要艱阻,棧道的價值,它是險峰絕壁唯一的交通要道。
‘陳倉’是個地名,即在陝西寶雞山。在那裏就出過一個曆史有名、後人樂道的故事,那就是漢初韓信使用過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事是這樣的,劉邦自逃脫項羽的控製,率部進入漢中之後,其謀士張良?張子房盡將唯一的交通要路棧道燒毀。其實,陳平使出‘聲東擊西’之計,要劉邦向項羽奏請回故鄉豐沛省親,其內心卻是要進駐漢中。此中,張良也和劉邦唱起了珠連璧合的雙簧。說寧可遣他去漢中,也不可以放他回鄉取家眷,使人去豐沛取他的家眷到鹹陽來作押,好教他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做人,休生妄想。
項羽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陳平又乘機啟奏,道出個中利害,便說服了項羽,準許劉邦進駐了漢中。說來道去,這條‘聲東擊西’之計是說的障眼法,而韓信所使用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做的障眼法,或者說‘聲東擊西’是說的障耳法,與‘暗渡陳倉’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項羽之所以中計,就是因為陳平還事先利用‘調虎離山’之計支走了謀士範增前往彭城催楚懷王徙居郴州,更沒有聽從範增所作的布署交待,也沒有看清劉邦的‘陽奉陰違,扮豬吃虎’之計,而終將把漢王劉邦放虎歸山。這一連串的計謀使出,範增、項羽接連中記(計),其局焉能不敗?
劉邦及其眾將士如脫籠之龍虎,浩浩蕩蕩地進發漢中。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此大好的脫身之機,劉邦比得爹還高興!其謀士張良之所以采取燒毀棧道的措施,一方麵防項羽追擊,一方麵以示無東歸之意。及至韓信被拜為大將,生聚教訓了幾年,在反攻前夕,特派幾百名將兵,去重修已毀的棧道,故意給項羽的守將章邯一個錯覺,然後暗裏傾師而出,從陳倉的小路進軍,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把章邯消滅,跟著步步進迫,席卷項羽地盤,最後的彭城徐州九裏山一役,直迫項羽自殺於烏江,替劉邦打出了漢家江山。
這手‘暗渡陳倉’的計策,三國時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呂蒙?呂子明‘白衣渡江巧奪荊州’就是很好的一例!個中詳細,我們也要了解一下。
故事是這樣的:孫權自劉備‘借’去了荊州,老劉賴死不還,孫大俠心有不甘,打官司沒法打,到哪裏說理去?必須動用武力解決!所以,孫權無時不刻不想把荊州奪回,那時荊州的守將是劉備的義弟關羽?關雲長。
孫權把奪取荊州的重任交給新都督呂蒙,呂蒙探聽得關雲長突然加緊防備防務,沿江設有烽火台,增兵駐守,立即裝病辭職,薦青年陸遜繼任,自己卻退居幕後策劃一切。你別小瞧了這位小青年陸遜(迅)?陸伯顏,他就是後來江東孫權的第四任都督,江湖人稱‘小周郎’!
這換將的情報傳給關雲長,果然被騙過,自高自大的關雲長,目無孺子,認為陸遜無能為力,便把防軍移到北邊去攻打曹操的樊城。呂蒙見時機成熟了,乃選派水軍,一部分埋伏在艙底,一部分穿白袍於上,扮作商人模樣,搖船向荊州進發,以商人身份,瞞過了哨兵盤查,乘機把烽火台奪下。這樣,‘台’也垮了,‘火’也舉不起來了,再乘勝追擊,直搗大本營,把荊州順利地奪回。因此,關雲長被逼得走投無路,在兩路夾攻的時候,不得不夜走麥城,而把腦袋獻出。俗語說‘大意失荊州’就是出自於此。
縱觀全過程,其中的換將、扮商、藏兵,無非都是障眼法,也正是‘暗渡陳倉’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為了偷襲荊州。結果此計成功,大獲全勝。”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這段辭意是,當敵方內部矛盾趨於激化,秩序混亂,我便靜待它發生暴亂。敵方反目為仇,勢必自取滅亡。這就是以柔順的手段,坐等愉快的結果。
但是這‘隔岸觀火’與‘一箭雙雕’或是‘一石二鳥’之計不同,前者是‘靜等好結果’,後者則是要‘先動後靜’;而它們的相同點在於過程中都有‘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之狀,都想得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這‘隔岸觀火’一計,表麵上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之意,而實質內心卻有‘火燒得越大越好’的欲望,即‘幸災樂禍’,希望自己到頭來能‘坐收漁翁之利’。這看似條陰謀詭計,但對具體的事件來說,還要看是‘何人使用’、‘用在何人’而另當別論!”
第十計 笑裏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這意義是:使敵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誠意’而麻痹鬆懈;我則借機暗中謀劃,積極準備,待機行動,切不要讓它發生變化。這就是兩麵三刀、暗藏殺機、外示和好的策略。
慕容將軍所講的‘石勒用間勝王浚’就是此計的一個絕好例證。
還有一切詐降的策略,也無非是‘笑裏藏刀’。它的同義語是口蜜腹劍,意思是說嘴邊甜如蜜,心裏毒如蛇。玩弄此計的人,其表現是笑臉常開口,背後卻是磨刀霍霍向豬羊。
人類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於習於奸詐,此本能就變了質也走了樣。哭和笑,都有真和假,真哭或假哭,充其量不外發泄內心的鬱悶或博人同情,但笑卻不同了,除天真之大笑、微笑表露喜悅外,做作出來的狂笑、浪笑、獰笑、奸笑、冷笑、諂笑、暗笑、傻笑和媚笑等,都是有企圖的,不是落人之麵,謀人之財,就是害人之命。
所以大唐詩人白居易有所感而吟道:‘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惟有人心看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嗔。’更有‘人間妖豔美女可殺人於含笑之間’一說。可想而知,人間的笑是多麽的複雜神秘,多麽的深不可測。因為哭的形象是醜惡的,笑是美麗的,人以厭醜而愛美麗,所以上哭的當少,上笑的當多。即是說,哭聲不會淹沒英雄,笑聲可以埋葬豪傑。
但有的時候,哭聲亦可淹沒英雄,隻是為數不多而已。以笑為進取武器,變即‘笑臉攻勢’,使用時要自然,要笑得其時,笑得其道。象褒姒那樣,因笑不得其時,會搞出‘峰(烽)火戲諸侯而不聽使喚’,蕭夫人笑非其道,招來諸侯圍攻,身亡國滅。而相反的楊貴妃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些不過是女人笑的效果,若用在見血見淚的鬥爭場麵之上的笑,不限於女人,也不一定要笑。總之表麵上是裝出謙恭敦厚、和藹可親,以假誠懇爭取真誠懇,以假同情換取真同情,使對方於不知不覺間墮吾術中。不難想象,此中有‘陽奉陰違’、‘扮豬吃虎’之意。
政治家有一信條叫做‘以柔克剛’,要捉蒼蠅,用一粒糖勝過噴殺蟲水。俗語有雲‘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何時休?’其解釋就是越愛越恨,越親越仇,所以變(便)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之戒。為什麽越親越仇,親家往往變冤家呢?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利害衝突。在有所利用時則巴結迎風,呼爹叫娘,一旦時移勢易,首先要鬥的就是最親密的之人。曆史上漢初的呂雉對戚夫人,唐朝的武才人對王皇後,初期何其親匿孝順,後來又如何之冷酷無情,正所謂‘當時相倚何重,後來相逼何酷’。呂雉、武則天之所以奪權成功,在於笑裏藏刀,戚夫人、王皇後之所以失敗,在於笑裏無刀。
劉邦和項羽,乃是結義兄弟,為了爭權奪勢,結義變成結怨,劉邦會用笑裏藏刀的手段,故能逃過鴻門宴厄運,項羽不知用此手段,難免自刎於烏江。
由於口蜜腹劍、陽奉陰違之人太多,所以飽經世故的,最提防的是見麵笑笑嘻嘻,握手親親熱熱之人。昔日唐明皇身邊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排除異己,以及楚懷王的愛姬鄭袖計除魏美人,無不是善用了‘笑裏藏刀’之計。所以賢人、善人一定戒備小人、惡人的兩麵三刀!切記!切記!”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這辭意是:當戰局發展必然有所損失時,要舍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李代桃僵’這句話,係根據樂府的‘雞鳴篇’而來,原詩是‘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本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後來用這句話來作比喻,即以此代彼之意,淺白的說就是:甲闖了禍,由乙去受罪做替死鬼。它與‘偷梁換柱’、‘偷天換日’‘偷梁換柱’以及‘移花接木’是有絕然區別的,切不可將它們混淆不清。說這代罪替死,闖禍的都是大有苗頭的人,代罪的自然是他的信徒了,起碼是對他有所仰望者。
在社會上,有許多作奸犯科的頭子是雇有替身的,即是高價請人主持犯罪賣買,自己躲在幕後操縱,無事時,薪金照付;遇事則由替身出麵,或罰款,或坐牢,甚至上刑場,也可以量錢攪掂,叫他死而無怨。看來,‘闖禍者’與‘代罪人’之間,心存有一種特殊關係。人都是愛惜自己的,誰肯白白犧牲利益去成全別人?何況拿生命去陰陽界的國際玩笑?
古人重義,今人重財,亦有為愛情而以身替死的,可算是別開生麵的一種新公式。遠在春秋時代,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哭諫不成,急兄難子壽赴義;李代桃僵,換嬰孩趙氏存孤。這兩件事都是代罪替死的典範,可謂是可歌可泣、死而後已!但也有以此為計而逃脫法網的大奸大惡之人,可謂是逍遙法外的漏網之魚!”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這辭意是說:出現微小的漏洞,也必須及時利用;發現微小的利益,也要力爭獲得。變敵方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順手牽羊’這一成語,是說當在行路的時候,忽見路邊有一隻羊,順手把它牽回家具(據)為己有的意思!這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如俗話所說的‘自動送上,卻之不恭’和‘因利乘便,冷手執個熱饅頭’一樣。世上的事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卻非常微妙,往往在無意之中得到想不到的便宜貨,也有因形勢所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表麵看來,這巧遇似屬幸運,但實際上卻是‘狗上瓦坑有條路’,‘順手牽羊’所以成為謀人之計,自然不會是‘苟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那麽清高,而是損人利己!
人是沒有不貪便宜的,大人物大貪,小人物小貪;貪,就是生活的追求。所謂‘不貪不謀者’,那是遇不到心上的目的物時所說的漂亮話,是一種‘酸葡萄’思想。拿陶淵明來說,他高唱‘富貴非我願’的同時,卻無意中透露出那是由於‘帝鄉不可期’,如果帝鄉可期呢,他未必那樣清高,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歸故裏,‘坐車’或‘棹艇’去耕田吧。
其實,說穿了,‘順手牽羊’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想充實自己的生活思想,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為好一點、稍為高明一些!畢竟‘和平攫取’的機會不常有,想創造機會的英雄人物也不會寄希望於和平,所謂‘不打不劫,不英不雄,不富不貴。’可知貪婪是人類天性,打劫乃英雄行徑,不管是明貪暗貪,暗劫明劫,方法不同,其把別人利益據為己有的計謀則一。
如果把‘順手牽羊’這一計看作是和平策略,或認為是‘富貴逼人來’的幸運,將是大錯特錯,世上隻有碰彩的賭博,絕沒有無主的肥羊蹲在路邊等人去牽,何況英雄事業是靠自己去創起,而非憑空洞渺茫的天數或命運,意外的收獲不外是在‘混戰、遭遇戰、烏龍戰’中的一場偶然勝仗罷了。即是說,在擊潰了主要敵人的時候,挾戰勝餘威,乘機再去消滅次要的敵人,或者在狩獵時打不到猛虎,捉隻猴子回來邀功。
‘順手牽羊’的運用很廣,民間最普通,官場最突出,這是環境不同的緣故,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人偷牛,被拿到官府裏,控他偷牛罪,他卻對縣官狡辯說:‘我哪裏是偷牛?不過路上有一根繩子,順便拾回家去,而牛自動跟上來罷了!’這雖屬笑話,可算是人間百態裏‘順手牽牛’的一個絕好例證。至於這‘順手牽羊’的例證,春秋時‘崔杼計除齊莊公’以及‘楚王搶奪息夫人’的事件,還不是因為女人而爭風吃醋、順手牽羊麽?”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複者,陰之媒也。
“有懷疑就要偵察確實,待情況完全掌握了再行動。反複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條件。
‘打草驚蛇’和‘無中生有’的意義不同。‘無中生有’是憑空製造謠言或事件:‘打草驚蛇’是本來就有這件事,大家不注意冷落了,而特別使之突出,駭人聽聞,製造混亂局麵,使之聞風喪膽,進一步達到‘趁火打劫’的目的,這和‘無中生有’的目的是相同的,這就是‘惟恐天下不亂’思想,是指未占到便宜的‘英雄’行徑。國為天下太平,英雄無用武之地,天下亂,社會秩序就會動搖,正所謂‘中原逐鹿’之秋,就是‘敬惜字紙’的人也會‘投筆揭竿’呢,何況好亂成性之人?蓋此乃乘機渾水摸魚的好機會也。
三國時,諸葛亮曾略施此等小計,就使得‘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戰國時,司馬熹妙計立陰姬為中山王皇後的事件,真個令人拍手叫絕,可賽比張儀利用‘無中生有’之計戲弄楚懷王及其鄭袖、南後兩位愛妃的事件。但司馬熹卻是運用‘打草驚蛇’之計而縱橫捭闔、穩固自己的。”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惜;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凡有作為的,難以駕禦(馭)和控製的,不可以利用;凡沒有作為的,往往要依附別人以強立,這就會來求助於我。利用沒有作為的並順勢控製它,這不是我受別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借屍還魂’這句話,係根據神話傳說而來。據說八仙中有一位鐵拐李,本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強記,姓李名玄,因好幻想,醉心為仙,拜太上老君為師,學得了一套長生不老術。一日,他囑咐徒弟說:‘我立即要神離軀殼,跟師父魂遊太空去,你好好守住,不要離開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還款還的話,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將肉體焚化!’說完,靜坐神遊去了。徒弟守住屍體,加意防護,日夜不懈。守到第六日,忽然他的家人匆匆趕來,促他回家,說他的母親病得很重,危在旦夕,務要趕回家見最後一麵。徒弟聽見,大哭起來,說:‘母病危急,師魂款還,如我回去,誰守師屍;不回家,母難瞑目。’家人力勸他,說師徒之義怎及父母之情?況人死六天,髒腑已腐,哪有還魂之理?於是合手將李玄的屍骸焚化,趕回家去了。第七日,李玄的魂歸來了,卻沒有屍首可投,變成一個無主孤魂,日夜向空號叫,忽見路邊有一具乞丐的死屍,猛然想起太上老君臨別時說過的話:‘辟穀不辟穀,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麵目’便長歎一聲:‘罷了!既然劫數難逃,大限已定,也不能相強了。慌不擇路,魂正無依,不如將錯就錯吧!’乃附丐屍而起,變成了一個蓬頭垢麵、露肚跛腳,要靠拐杖走路的人。魂是李玄的,形是乞丐的,所以叫做‘借屍還魂’。這句話的涵義是自己在失敗之後,要憑借或利用某種力量,作東山再起的意思。憑借新力量是‘借屍’,東山再起就是‘還魂’。
這種現象,商場上很常見。其用在軍事、政治上的,東周列國的時代,更見多采多姿,那時的道義風氣很盛,所謂扶弱國、繼絕世的壯舉,比比皆是:如宋襄公平齊亂,立世子昭為君;秦穆公扶立重耳,申包胥哭師秦庭。這是犖犖大者的。自秦朝以後,道義的施與已變成了利害借貸,劉備強借荊州還魂,搞到親戚翻麵,兵戎相見;更有借了賴著不還之事。
由此可見,‘屍’是不會白借也不可以亂借的,謹防‘僵屍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寧,世上不少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