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

  抗戰時日本“名將之花”.……就在白石山的東麓黃土嶺被擊斃。有童謠唱道:鬥叫你還來侵略中國不?死得好死妙,再來一個我也要。


  白石山戰國時-山分燕趙,宋遼時一山分兩國,在如今五代十國之際,它屬於燕國領土。以前因交通不便、攀援艱難而少有人識。現己具備基本的遊覽條件,棧道、索橋、隧道、台階可帶您走近白石山。


  遊覽用時:不少於6小時。


  提示:白石山山體高大,分東、西兩個入口,東線可開車至山上1850米處(盤山公路坡陡彎急,一般上下山需乘當地中巴或坡野車);西線車開至山腳1300米處。


  ????????????????????????????????????????????????????????????????????????????????????????????

  雁蕩山,亦稱北雁蕩山,簡稱雁山,與燕山是“音同字不同,同音不同字!”此時的“雁”與“燕”卻不通矣!在浙江省東南樂清縣境,屬括蒼山脈。以山水奇秀聞名遐邇,號稱東南第一山。主峰雁湖崗,海拔1057米。雁湖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成蕩,秋雁常來棲宿,故稱雁蕩。雁蕩開始知名於唐初,至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以後,聲譽漸著,寺廟亭院相繼而興,當時曾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至明朝,雁蕩百二奇峰的名稱已全部形成。風景區東起湖霧羊角洞,西至芙蓉白岩,南起筋竹澗口,北至仙姑洞,麵積約400平方公裏。分為靈峰、靈岩、大龍湫、雁湖、顯聖門五個風景區,東南部風景較集中,靈峰、靈岩、大龍湫為雁蕩風景三絕。全景區總計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岩、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四嶂、十八瀑、二十八潭、十三坑、十三嶺、十泉二水、八門四闕、七溪一澗、八橋二湖、等風景點,共三百八十多處,各處有一主。中以峰、石、澗、瀑著稱。特產有:雁茗、香魚、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官鳥。世稱雁蕩五珍。


  由此可見,這雁蕩山的實力可觀!雁蕩山派乃吳越之地武林名派,此次“華山擂”前夕,此派也是在邀之列。但是,北雁蕩派掌門燕赤俠和南雁蕩山派掌門燕尾服耐於路途遙遠,並不打算參加“華山擂”。


  南雁蕩山,在浙江平陽縣城西北50公裏。主峰海拔1237米。北起穹嶺,南至施嶺,東始鼇江雁門,西迄山門順溪,麵積約100平方公裏。奇峰怪石,異洞飛瀑,絢麗多姿。有六十七峰、二十八岩、二十四洞、十三潭、八瀑九石,及石梁、雲關、月牖、石屏風等風景點。古建築物現存者有會文書院、報國寺、觀音洞、新庵、仙姑洞、棣萼世輝樓、托雲亭、鳴玉亭等。它的風景點,大都集中在東洞和西洞。


  ????????????????????????????????????????????????????????????????????????????????????????????

  無獨有偶,眾多小小不然而又不可等閑視之的江湖小派係,也已成為“華山擂”的在邀之列。諸如廬山派、潛山派、五台山派、九華山派、九宮山派、武夷山派(江西、福建交界處;另有小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旅遊度假區。)、普陀山派、香山派、終南山派(陝西)、雞足山派(雲南賓川縣城西北40公裏)、天台山派(浙東)、龍虎山派(贛東)、齊雲山派(皖南)、狼山派(內蒙)、白雲山派(一為江西泰和、吉安、興國三縣交界處;另一為廣州市北郊處;再一為貴州長順縣文順東20公裏;再一為徐州城北郊有一小白雲山。);


  以及中嶽嵩山派、南嶽衡山派、北嶽恒山派、東嶽泰山派,崤山派(河南)、伏牛山派(河南),樂山派、長白山派(吉東南)、完達山派(黑東)、陰蒙山派(魯南)、祁連山派(甘肅)、六盤山派(甘肅)、賀蘭山派(寧夏)、大興安嶺派(內蒙)、陰山派(內蒙)、戈壁阿爾泰山派(蒙古)、燕山派(豫北)、喜馬拉雅山派、橫斷山派(橫越藏南、滇北)、點蒼山派(雲南大理洱海西岸)、大別山派(鄂東、皖西)、巴山派(蜀東)、巫山派(蜀東)、武陵山派(湘西、貴州東北)、雪峰山派(湘中)、君山派(洞庭湖內)、九嶷山派(湘南)、羅霄山派(湘東與贛西交界處)、南嶺派(湘南與桂北、粵北交界處)、雲台山派(江蘇連雲港,黃海中,有花果山、水簾洞、鬱林觀名勝古跡,據說孫悟空便降生於此。)、天目山派(浙北)、四明山派(浙東,天台山之北)、阿裏山派(台灣)、九萬大山(橫穿貴州、廣西界線)十萬大山派(廣西)、雲開大山派(廣西、廣東)、雲霧山派(廣東)、青雲山派(方東)、九連山派(廣東)、羅浮山派(廣東)、蓮花山派(廣東)、烏蒙山派(滇北、貴西)、婁山派(貴北)、苗嶺派(貴陽市南)、巴顏喀拉山派(青海)、唐古拉山派(西藏、青海交界處,長江的發源地。)、五指山派(海南島)、井岡山派(江西省)等等等等全部派員奔向了華山擂。


  但是,所謂的九九八十一門派,隻不過說其門派之多而已,並非是一個準確無誤的數字。在這些諸多門派之中,可以說江湖八大門派一應全往!這八大門派就是少林、武當、天山、峨嵋、華山、昆侖、青城、崆峒。“五嶽門派”,自然不必再加多言。“三山派”,也就是青城、潛山和廬山三大門派。


  除此之外,還有“佛教四大名山派”、“佛教八小名山派”以及“道教四大名山派”。


  這“佛教四大名山派”即為五台山派、峨眉山派、普陀山派、九華山派,是佛教的“金、銀、銅、鐵四大名山”,依次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修煉地所在;

  “佛教八小名山派”即香山派、終南山派、嵩山派、天台山派、雞足山派、衡山派、廬山派、狼山派;


  “道教四大名山派”即鶴鳴山(青城山支峰)派、龍虎山派、武當山派、齊雲山派,又有一說為武當山派、龍虎山派、青城山派、武夷山派。


  誠然,這種派別的分類綜合叫法,與“三山派”、“五嶽派”以及江湖八大門派等叫法之中有交叉重合的派別,隻不過是分類不同而已,並不影響其各自在江湖武林界之中的地位。常言道:“天下名山佛占多”,宗觀上述言,又何償不可以說是“天下名山道占多”呢?正因如此,這曆朝曆代的“佛道之爭”又何時間斷過?

  其實,在這場華山擂的前夕,試欲前往大開眼界或是一逞雄風的各宗派武林高手又豈止是上述所列?你可以想想看,這麽大的一場“華山擂”,五年一度,是為爭奪武林盟主之位所用,怎能不引得全天下武林趨之若鶩呢?

  故此,翹首以望江湖各界,不論是“十大莊主”還是“十八教主”,也不論是“四大幫主”和“東西南北四俠”,更不論是一些旁門左道的教派組織,如陰陽教、日月神教、 教等等,都紛紛大舉派旗,爭先恐後、浩浩蕩蕩地向西嶽華山聚攏而來。


  ????????????????????????????????????????????????????????????????????????????????????????????

  五指山是海南的第一高山,也是海南島的象征,是五指山派人士的聚義之地。它位於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人的五指,因此得名。五指中的第二指為最高峰,海拔達1876米,比五嶽之首的泰山還要高出三百多米。


  遠眺五指山,隻見山體如人的五個手指,直插雲間,景色十分絢麗。立在山巔俯瞰南海,萬頃碧波中有點點白帆,水天相接,令人思緒萬千。山內是層層疊疊的熱帶原始森林,裏麵有各種獸類和鳥類。海南主要的江河都是從五指山發源的,因而這裏還有不少山泉及湖泊,為大山平添了幾分秀色。這裏無疑是海南島上最具探險意味的地方,遊客可以攀登的是“第一指”和“第二指”,在五指山的深山老林裏行走,感覺會十分好。


  傳說:從前,海南島上沒有五指山的,是一塊平原。在這塊平原上,居住著一對夫妻,生了五個兒子,七人整天勞動,隻能開墾半畝荒地。有一夜,丈夫夢見白胡子老人指點,從土裏找到一把寶鋤和寶劍,把荒地變成了良田。父親臨死時,囑咐兒子好好地管好土地。父親死後,五個兒子遵從父親的遺囑,把寶劍作為陪葬,同時埋下土去了。這個消息傳到壞人亞尾的耳朵裏,他便派數百人來,殺死了母親,把五個兒子捉了起來,逼他們交出寶劍,用火烤他們,他們流下來的淚水把平原衝成了五條溪。他們死後,四麵八方的熊、豹、白蟻、毒蜂、惡鳥,成群結隊的撲來,把亞尾和海賊統統咬死了,並搬來許多泥土和大岩石,把五個兒子的屍體埋了,堆成五座高高的山。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五個兒子,便把這座山叫作五子山。後來,又因為五子山直豎著,好象五個手指頭一樣,人們就把它叫作“五指山”。


  交通:

  1、從三亞至五指山市目前隻有普通客車,票價13元,從三亞至五指山分別發車,從7:00~15:30,每隔20分鍾有一班,行駛2個小時左右。分別在三亞市汽車總站乘車和五指山通什汽車站(海榆北路50號)乘車。到達五指山市後在汽車站乘坐中巴前往水滿鄉,每天發車時間是9:00、12:40、16:00,全程38公裏,票價10元。到達水滿鄉後可乘從鎮上的摩的前往漂流點,和司機談價車費一般在6元。返程是從五指山度假寨門口坐“摩的”到五指山鄉,再坐中巴車返回五指山市,發車時間極不固定,一般兩班車,分別是:06:30~07:00、11:00~13:00。


  從海口出發約4個小時,票價50元,在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下車,水滿鄉距五指山約3公裏,可以與摩托車約好出門時間或提早出門徒步至五指山山腳。


  其他:五指山市汽車站(海榆北路50號)公路客運:五指山市至海口、瓊中、屯昌, 6:30~15:30,共10班,全程5.5小時;五指山市至三亞、大本、田獨,7:00~16:00共10班,全程2小時15分。


  2、自駕車:三亞往東路的高速公路走,約80公裏處,可看到“五指山市”的路標,下高速,順著路標行駛即可,從亞龍灣到五指山2小時左右。


  3、從五指山市(通什)到五指山腳下(水滿鄉)的班車最早的一班是早上9:30,在汽車總站坐車,車費10元。兩地之間的距離約40公裏,但車開得比較慢,一般要一個多小時到水滿鄉(為保證有充足的時間登山,一定要趕上這班車,或者提前一天到水滿鄉住下,第二天登山)。然後再轉坐當地的“摩的”到五指山腳下(如果人多的話,也可以叫中巴車直接送到山腳下),“摩的”車費約5元。


  餐飲:


  1、美味佳肴以野牛肉、五腳豬(並不是五隻腳的豬,它還叫“多情豬”,據說這種豬是五指山農民放養的家豬整天在山地裏尋食時與野豬偷情產生的後代,肉質香脆、肥而不膩)、靈芝蟹、螞蟻雞四大名菜為主。


  2、革命菜、白花菜、新娘菜、雷公筍、樹仔菜等野菜多達數十種,清炒還是下火鍋都鮮美可口。


  3、山蘭甜酒(當地人叫這種酒“BIANG”)開壇十米外都能聞到它的芳香,嚐一口滿嘴香甜。竹筒飯是用山蘭米精製而成,米香、竹香混合在一塊更醇美。


  4、在五指山國際度假寨、山腳下小鎮上的菜館都可以品嚐到這類美食。


  登山指點:到五指山寨後,往東北方向走,有一條小路,走約3分鍾後可以看到一片開闊的空地,還有一座二層樓的房子,房子邊上的樹林下麵有一條小路。沿著小路一直往裏走(不轉彎),就走到一條石板路,路的盡頭可以看到一塊黃顏色的鐵牌子,邊上有一條上山的小路,沿著這條小路,就可以一直到達五指山的第一峰和第二峰。往返的時間大約在4~6小時左右。


  娛樂:漂流:五指山水庫的水閘處是漂流的起點,漂流的這塊山地,當地人叫它毛陽山,河叫毛陽河,漂流的海拔高度是800米,終點是一個黎族人的村莊。漂流時間9:00~16:00。漂流費用180元/人。漂流最佳季節7~10月。


  最佳旅遊時間:11月至次年4月,最好是避開5~10月的雨季,雨季期間五指山路滑難走,而且山螞蟥特別多。


  小貼士:

  1、登山的最佳時間是早上7點,有時下午4點山上就開始起霧了,較危險,早上山可以有充裕時間下山。


  2、風衣、耐磨的長褲、雨衣、登山鞋都是必備的,防雨的同時也可防範一些山螞蝗。


  3、到五指山寨要買票,不進到山寨裏就不用買,一樣也可以上山。


  4、山上缺水,登山前一定要準備足夠的水,登山來回需要時間較長,最好準備一點幹糧補充體力。


  ????????????????????????????????????????????????????????????????????????????????????????????

  五台山下,佛教五台派總門掌“飛雪寒冰五行掌”子車來風已率領眾弟子會同北嶽恒山派掌門弟子呼延山及其部屬踏上“華山擂”的征途。其杏黃派旗,一麵上書黑色赫然的“五台山”三字,一麵上書鬥大的“恒山派”三字,在陣陣朔風的勁吹之下,順風呼呼閃動,直指華山方向→


  話到此處,咱們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五山台的背景。此山以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為中心,繞周250公裏,與黃山一周的公裏數大致相同。它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名。五峰高聳入雲,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五峰之灣稱台灣,五峰之中稱台中,五峰之懷稱台懷,五峰之北稱台北,五峰之南稱台南,五峰之東兒台東,五峰之西稱台西,五峰之上稱台上,五峰之下稱台下,五峰之前稱台前,五峰之後稱台後,五峰之左稱台左,五峰之右稱台右,台內便是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為望海峰,西台稱掛月峰,南台名錦繡峰,北台叫中鬥峰,中台便是是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葉鬥峰為最高峰,台頂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五台山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時也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早在東漢時期五台山就有佛寺建築,迄今這裏仍保存著唐代以來曆代寺廟建築47座;五台山又是國內唯一的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存一山,共同講經說法的道場。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薩的道場相傳這裏最早的佛教寺廟始建於東漢,經曆代修葺擴建已形成一定規模。現存寺院48處,僧尼數百人。五台山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古建成群、文物薈萃、珍品雲集,是中國古建、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唐建南禪寺,佛光寺;始建於東漢,規模宏偉的顯通寺以及《華嚴經字塔》等千百件珍貴文物早已名揚四海。淳樸的民俗風情誘人動情,曆史的名人軼事給人以啟迪,眾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勝。


  五台山,最早稱五峰山,是說重山複嶺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動在山內盛行以後,發現“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依據中國曆史上“台”的發展演變過程,改稱為五台山。另外,五台山還有清涼山、紫府山、圓光山、白雲山、雁門山、靈鷲山、五頂山、五龍山等別名。或據史實,或依經籍,或源傳說,無不情趣盎然。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來命名。分別稱為東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五台具指,東台望海峰、西合掛月峰始終如此。其餘三台曆史上曾發生過變化。北台,最早定為大黃尖山,後改為葉鬥峰;中台,最早定為葉鬥峰,後改為翠岩峰;南台,最早定為翠岩峰,繼改為古南台,最後定為錦繡峰。五台具指的變遷,應是曆史上宗教活動中。必由北向南發展的客觀反映。


  今五台山五座主峰東台、北台、西台、中台為一列山脈,南 立為峰。山石多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組成,強度較大,不易剝蝕。形成了山頂平緩,可降飛機;溝穀縱深,狀如U形的特殊風貌。五座台頂,又各具景觀。東有離嶽火珠,北有玉澗瓊脂,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中峰則有自明之金,環光之壁。一代詩宗元好問驚歎:“此景祗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東台名望海峰,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頂端若鼇脊,環周三裏,建有望海寺。佇立台項,可見雲霧在群山中彌漫,露出點點山尖,其情景,有如海上浮舟。雲海時而平靜,輕柔如絹;時而上下翻騰,雲浪滾滾。雲海上的峰尖時隱時現,象是在急浪中飄遊。登頂觀日出,能見一輪紅日躍出雲海,海天一片通紅,猶如紅綾,煞是壯觀。


  南台名錦繡峰,海拔二千四百八十五米,頂端若覆盂,環周一裏,建有普濟寺。《清涼山誌》稱:“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


  西台名掛月峰,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三米,頂平廣,周二裏,建有法雷寺。由明月西沉時遠望,有如懸鏡而得名。


  北台名葉鬥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為“華北第一峰”,頂平廣,周四裏,建有靈應寺。民間有“躺在北台頂,伸手摸星星”的說法。《清涼山誌》載:“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風雲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曝晴……時或猛風怒雷,令人悚怖。嚐有大風,吹人墮澗,若槁葉耳。東望海氣,北眺沙漠。”


  中台名翠岩峰,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四米,頂平廣,周五裏,建有演教寺。該峰與北台、西台接臂而座,南眺晉陽平川,北俯雁門雄關。巔巒偉峙,翠靄浮空,故名翠岩峰。


  夏季五台山


  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曆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於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來,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勝數,中外佛教信徒和遊人紛至遝來,朝山禮佛和參觀遊覽。


  五峰巍然,頂皆平廣,千峰環開,鍾靈毓秀,佛家以此為佛山靈區。《大華嚴經》雲:“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寶藏陀羅尼經》也稱:“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前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日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大震那,或震旦國,都是指中國。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梵語音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有時稱文殊大士,有時稱文殊童子,都是指種種應化。《華嚴經》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文殊菩薩侍左方,其塑像多騎獅子。一般的佛教經典都記載,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演教之區。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出生於公元前七——六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成過後稱為佛陀,略稱為佛,意思就是覺悟者。因他的家係屬釋迦族,一般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就是釋迦族聖者。釋迦牟尼是王子,曾娶妻生子,後出家苦修,成道後旅行古印度各地,宣傳他的教義,信徒弟子也越加增多。經典所載,佛說東北方有山曰五頂,釋迦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的文殊菩薩於中說法,因此,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也名揚海內外。


  佛教淵源

  究竟在什麽時代,五台山開始創建寺院呢?


  據多種古籍記載,五台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建築。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端坐祥雲,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諳、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經佛像,並巧遇正在當地傳教的天竺國(今印度)高增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迦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並著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來到清涼聖境五台山,見五座台頂圍護的腹地台懷,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分不出兩樣,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於是,漢明帝頒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靈騖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靈鷲,指東土五台山腹地與西域靈鷲山相仿佛。這樣,洛陽白馬寺與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就成為我國最早創建的寺院。大孚靈騖寺就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


  曆史上,隨著佛教的傳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名氣越傳越遠,江湖地位越來越高,寺廟建築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其間又有佛法的起落興衰,各個時期的情況亦不大相同。自漢明帝時攝摩騰、竺法蘭弘揚佛教,建大孚靈鷲寺開始,到南北朝時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處。周武滅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樣,寺廟毀滅的情況十分嚴重。隋初,又複建寺廟,佛教再興。在佛教極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達三百六十多處。唐武宗會昌滅法,五台山佛教隨入中落,寺廟減少。宋、遼、金、元各代,雖屢有修建,但由於戰亂毀壞,未能盡數複原。到了明代,佛教再興,五台山重修和創建寺廟院庵多達百餘處。清代以來,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有的青廟改為黃廟,並新建黃廟,出現了青黃二廟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各族僧眾和睦相處的佛地風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正確貫徹宗教政策,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先後撥出大量資金維修和翻修寺廟。僧人也以廟養廟,用布施錢幣補塑聖像。重修殿堂,整飭寺宇。“信手拈起一莖草,總是金毛獅子威”,五台山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台山,高齊時為北方地區研習《華嚴經》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觀將華嚴字發展到巔峰,曾為七帝之師,被敕封為“教授和尚”、“清涼國師”等等,尊為華嚴宗四祖。華嚴宗的真正興旺光大,是在澄觀時期。《華嚴經》中敘述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在東北方的清涼山。五台山不僅位於唐都長安的東北方,也在佛教發源地古印度的東北方。山內氣候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與《華嚴經》所說吻合。凡此種種,五台山佛教便請文殊菩薩東來定居,改稱五台山為清涼山,尊為中華大地上文殊菩薩攜帶家眷、遊行居住、演教說法的道場。其後,又對文殊菩薩展開詳盡的研討,使文殊菩薩的形象不斷高大豐滿,最後上升為“七佛之師”、“三世諸佛以為母”。成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台山也被尊為“金色世界”、“清涼淨地”。五台山佛教在學習、繼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國情,創立了不同於古印度佛教的菩薩信仰,並從佛學理論與佛教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對四大名山的最終形成,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鼎足輕重的影響力。


  五台山地處長城腳下,位於曆史上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帶,曆來受到封建王室的極端重視。從北魏孝文帝在山內建立避暑勝地開始,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台山。至於曆朝曆代皇帝、皇後遣使禮紮五台山者,更是從未間斷,數不勝數。翻開五台山各大寺廟史冊,第一頁上總是赫然書寫著“敕建”二字。達官顯貴,紛紛效仿。文人墨客,揮筆吐情。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就是五台山曆史的真實寫照。正因為如此,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國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與功效,於北方地區民族團結融合問題上一直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民族對抗的產物,則五台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五台山,一直是名僧匯粹的地方。東晉高僧慧遠,就誕生在五台山東麓的原平縣。北魏時期的曇鸞、靈辯、令休、法聰、嘉福;北齊時的劉謙之;隋代的惠龍、解脫;唐代的道宣、窺基、慧祥、澄觀、法照、鑒真;宋代的慧悟、成覺、善慧;金代的蘇陀室利、慧洪、法衝;元代的八思巴、膽巴、真覺、了性、弘教、海雲大士;明代的大寶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鎮澄、釋達也失、如馨律師等等,這些中國佛教史上的名師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內居住多年,或終身修持山寺,皆對五台山佛教的建設作出了卓越傑出的貢獻,甚至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巨大作用。


  五台山在中國佛教中的顯赫位置,使得不少國外佛教信徒慕名而來。盛唐時期,五台山成了國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學府。唐以後,國外高僧仍然不斷朝拜巡禮五台山。五台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向外擴散著影響。唐貞觀年間,新羅王國的高僧慈藏來五台山參學。回國後,在朝鮮半島開辟了五台山。以中台的真如院為中心,積極宣揚文殊信仰,使中國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鮮半島開花結果。日本國從奈良時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響,聖武天皇仿效中國武則天賜額五台山大華嚴寺的聖舉,也曾將大華嚴寺的匾額掛在日本國東大寺的南大門上。日本國高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打記》,其中對五台山佛教有著詳細的描述,在日本國內影響很大。中國宋太平興國年間,日本國南部東大寺的高僧來到中國,朝拜了五台山。回國以後,計劃將愛岩山改稱五台山,仿照中國五台山中最古老的大清涼寺,創建日本國大清涼寺。可惜宏願來現,人先圓寂。其弟子請求朝廷恩準,將原來棲霞寺內的釋迦堂改稱為清涼寺,後成為集天下信仰的名刹。中國五台山古刹被移到日本,可以說五台山信仰已經普及到了東亞地區。今天,五台山佛教,又吸引著眾多的東南亞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


  五台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麵分為青教與黃教兩大係統。青教是漢傳佛教的總稱,先後有過法相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密宗、禪宗及其屬下的臨濟宗、臨濟岔宗、曹洞宗等等。比較特殊的是摩騰法蘭宗,曆史上,顯通寺僧人認為該寺創建於摩騰法蘭之手,便將該寺宗派自詡為摩騰法蘭宗。其教義為禪宗與淨土宗的揉合,時代不應早過明。黃教,是藏傳佛教的總稱。傳入五台山的時間,有唐代與元代兩說,清代達到頂峰。清初,朝廷將五台山十座青廟改為黃廟,僧人也由和尚變作喇嘛。從此,五台山出現了漢族喇嘛,這在全國還是罕見的。五台山黃教,在清代分菩薩頂劄薩克與鎮海壽章嘉兩大係統。僧人有漢、滿、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為民族團結、和睦相處的聖潔之地。


  五台山寺院組織,分子孫與十方兩種。子孫廟接受小沙彌,按師祖、師父、徒弟、徒孫序列排位。一個寺廟內分成多個家族。寺廟除共有財產外,每個家族還可以有私產,像房舍、金銀等等。師付圓寂後,徒弟要分遺產。子孫廟嚴格規定,本寺職事必須由本寺僧人擔任。家族拍賣私產,必須售給本寺其它家族。五台山大部分寺廟,屬子孫廟,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組織形式。十方廟,不準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輩稱呼。雲遊僧人進寺,掛了擋,就是寺廟中的當然一員。隻要遵守戒規,具有相當能力,即可擔任重要職事。所謂“豬來窮,狗來富,貓來財,人來風,人來氣。”人氣一來,自然財源旺盛。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廟,有獅子窩、清涼橋、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響最大。


  五台山寺廟,北齊時號稱 200餘座。唐大中年間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佑年間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碑刻90座,分四個等級,其中大寺12座,五頂寺廟5座,諸山中小寺39座,諸山叢林靜名34座。清初續修《清涼山誌》收集寺廟 104座,其中五座台頂以內的寺廟稱台內寺廟,有68座;五座台項以外的寺廟稱台外寺廟,有36座。清末,五台山諸寺中有十大青廟,十大黃廟之稱。全山青黃二廟中,為首者稱五大去處,計有青廟 3座,為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黃廟 2座,為菩薩頂、羅候寺。公元1956年調查,發現有寺廟 124處,其中青廟99座,黃廟25座。現存寺廟四十三處,其中台內三十七處,台外六處。


  建築寶庫

  今天,五台山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稀世寶庫。


  我國保存下來的寺廟木結構古建築,最早的是唐代遺物。五台山南禪寺大殿與佛光寺東大殿,則是唐代木結構建築的鼻祖與典範。唐代以後,宋、遼、金、元、明、清,直到民國年間,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典型的木結構大型建築物。唐代建築莊重樸實,宋代建築柔和絢麗,遼金建築大膽減柱,元代建築粗擴自然,明代建築規矩謹嚴,清代建築豪華精巧,民國時期的建築細膩繁雜。五台山的寺廟木結構古建築,曆史沿革連續性強,建築規模宏偉,細部構件精細,樣式繁多,手法典型,在全國絕無僅有。完全可以說,五台山保存下來的各個曆史時期的典型建築,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國古代寺廟木結構建築史。


  五台山,還有眾多的佛塔寶刹。從使用材料上看,有磚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鐵塔、銅塔、銀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從建築形製上看,有車堵波式塔、密簷式塔、樓閣式塔、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組合式塔;從性質上看,有佛塔與墓塔之分。佛塔中為舍利塔、靈跡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為高增墓塔與一般性紀念塔;從時代上看,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後各個時期均有,最遲的是近年來為五台山圓寂高僧建的舍利塔;從規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蒼穹,欲與天公試比高。小者僅0.05米,即5cm,精巧玲瓏。從全國現存佛塔價值角度考慮,圓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釋迦文佛舍利寶塔,顯通寺的組合式銅塔,以及《華嚴經》字塔,均屬稀世珍品,皆可獨領風騷。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數量之多,用材之廣,形製之全,性質之繁,都是全國同類地區所罕見的。


  五台山的佛像,有關部門僅對37座寺廟調查,數字就達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會成倍於這一數字。在使用材料與製作方麵,大致可以分為八種類型:泥塑(含懸塑與模拓),金屬鑄造(有鐵、銅、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燒瓷,拓紗,刺繡,畫像(含壁畫、軸畫、經卷插圖樹葉畫)。最早的佛像為南北朝時期遺物,鍵陀羅藝術手法明顯。最多的佛像為泥塑,自唐至今,連續不斷,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沿革體係。最罕見的是明代著名畫家丁雲鵬在菩提樹葉上彩繪的十八羅漢圖,共12幅,單數繪單,雙數繪雙,工筆重彩,共成一冊。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藝有別,時代手法各異,整個作品嫣紅姹紫,斑駁陸離,將五台山充實成一座罕見的佛像藝術寶庫。


  五台山全景


  五台山景區地圖

  五台山攻略


  【交通】


  去五台山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太原市乘空調車(二百多公裏),票價43元。


  一條是從五台山火車站乘旅遊車(48公裏),票價10元。


  如果是從太原方向去五台山,最好是從太原乘長途車去,因為有時從五台山火車站到五台山的人比較少,人不滿車不開,否則就要花二百元錢包車。


  如果要從五台山到恒山和大同,可以乘汽車先到五台山火車站,再轉乘去大同的長途汽車(途經恒山)。


  從北京出發:開往五台山的火車有一次是清晨4點到達,每天都有麵包車在車站等人,但是淡季時人少,很難湊齊一車人。北方的遊客如果人少的話,淡季時最好是先安排到太原一帶旅遊,再從太原乘汽車到五台山,這樣把握較大。


  【門票】


  以下提到的學生證均包括研究生證。


  進山門票90元每人,使用學生證可以半價。


  台內寺廟門票票價一般不超過5元每人,小寺廟一般不收門票。持學生證可以要求兩人合購一張門票,沒有單獨印製的學生票。


  殊像寺:4元


  塔院寺:4元


  顯通寺:6元


  園照寺:4元


  菩薩頂:5元


  羅睺寺:4元


  集福寺:4元


  如果習慣布施功德,要多備一些零錢,到處都有布施的地方。


  現在進五台山要收取進山費每人90元,上各個台頂坐旅遊公司的車,單個頂是50元/人,相鄰的兩個台一起上需80元/人(隻有東台和北台、中台和西台才算相鄰的台),若是五台全一起上要186元/人。收費比較貴。


  【住宿】


  一般規模旅館的標間可以侃到50元每間,無空調。五台山的夏季平均氣溫要比北京低上至少10度,所以空調可有可無。


  住在台懷鎮私人家中可8~10元每人/晚


  【衣物】


  盛夏的七月,五台山的夜間氣溫仍然很低,長袖長褲衣物是必備的。


  山間多雨,最好攜帶常規雨具,如果隻想帶方便雨衣,至少要保證每天一件的數量。


  【飲食購物】


  鎮上的飲食比較便宜,推薦山西的各種風味麵食,如栲栳栳、蓧麵紇栳、撥爛子、刀削麵、油糕、蔥花餅等等。到了五台山也不妨一嚐素食齋飯,最好到專門的素食飯館。


  購物方麵,超市和商店都是可以侃價的,如果需要購買日用品一定不要忘了。


  五台山的特色紀念品主要是念珠、護身符、木碗和台蘑,我個人推薦念珠和護身符,因為可以到寺廟裏請師父開光。木碗製作都比較一般,看不出台山特色。如果自家可以做飯,不妨買幾包台蘑,可以侃到十塊錢三包,記住要買那種小而黑的,台懷鎮的飯館都是用這種蘑菇來做台蘑特色菜的。


  【建議】


  去五台山的邊際成本較高,但是在台懷鎮多待幾天成本並不高,所以不妨靜下心來慢慢賞玩,這裏比較純粹而興盛的佛教文化在別處不多見,另外五台山的風景還是不錯的。


  來源:樂途旅遊綜合


  五台之山名見於正史的最早記載是《北齊書?白建傳》。因為它終年積冰,山中氣候寒冷,每年四月解凍,九月積雪,台頂堅冰累年,盛夏氣候涼爽,無炎暑可言,所以又叫“清涼山”。北魏時就在這裏建造公佛寺,北齊時已有寺院200多所。隋文帝楊堅曾下旨在五台頂各建一寺,並設齋立碑。唐代有日本等多國僧人前來朝拜。開元時(713~741年)五台寺院達到極盛,有12所大寺,當然其時也有說是10所的。誰對誰錯,這裏咱們不必深究。你隻要知道,在大唐開元盛世,五台寺院同樣也跟著盛極一時便足矣。當時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五台山活動,所以它並不可能為哪宗哪派所獨占鼇頭!天下為公嘛!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現存《五台山圖》一五代時山區寺院情況的曆史寫照。據說此圖是中唐時期傳至日本,後又傳到敦煌,繪入了敦煌畫,終究還是物歸原主。大唐滅亡之後,宋、元、明、清初各代皇帝都曾敕建寺院於五台山。至清嘉慶(1796~1820年)中葉以後,五台山開始逐漸衰頹。明《清涼山誌》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第一座寺廟建築,相傳台懷鎮西側山峰,與古印度靈鷲山相似,故將五台山第一座寺廟稱作大孚靈鷲寺,現已更名為顯通寺。此後,魏、齊、隋、唐及至清末,屢經修建,變化甚大。現在台內所存寺院39座,台外8所,建築壯麗,雕刻精美,彩畫塑像遍及各寺。整座大山,寺廟林立,清流潺,青山綠水,風景秀麗。比較著名的寺院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南禪寺、佛光寺、延慶寺、廣濟寺等。五台山上還保留許多雕塑、碑刻、墓塔、佛經等,在我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和欣賞價值。


  然而,又有誰會想到,在這五代亂世之初,江湖武林界的五台山派竟從此出場。又有誰可以想到,這子車來風率領所部究竟要為誰而賣命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