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勒死童女,來祭樹神(3)
「這、這咋會這樣——」王金花非常震驚,難以置信地看著自己的手。
她的話還沒說完,小木牌就閃出一道疾光,直擊中她頭部。
王金花連驚叫的機會都沒有,身體軟軟地倒在地上。
「把她扶到炕上。」樓湛天交代道。
我沒說啥,依著他的話,把王金花扶到炕上。
樓湛天還讓我和王金花躺在一起,我不明所以,還是照做了。
等我們一同躺下的時候,樓湛天從小木牌里出來。
「我現在要對你們施障眼術……」樓湛天道。
所謂障眼術,不同於鬼遮眼,能大範圍地遮住人的眼睛、改變人所視之物。
障眼術,則在我和王金花臉上施法,讓我們的容貌改變成對方的樣子,迷惑住人眼。
實際上,我們的容貌沒真正改變,樓湛天一施完法,我看到王金花變成我的樣子,震驚不已。
我又在屋裡、找了一面黃得有些模糊的鏡子上照了照,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成了王金花的臉,不由感到厭惡。
樓湛天把我的反應看在眼裡,沒說啥,只道:「把你們的衣服對換一下。」
「你別偷看。」我說完,急忙扒下自己、和王金花的衣服。
我把兩人的衣服對換過來,做好這一切后,門被敲響了。
「金花、金花……」王大嬸小聲地叫著王金花的名字。
我急忙過去開門,王大嬸看到我、並沒有起疑。
她跟做賊似的、小聲問我,「她昏了嗎?」
「嗯。」我微不可聞的應道,不敢太大聲,怕她聽出我不是王金花。
畢竟,樓湛天的障眼術只能遮掩容貌,不能改變人的聲音。
「那就好,快點給她換上嫁衣。」王大嬸鬆了口氣,遞了我看到的那套、紙做的嫁衣給我。
然後,王大嬸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我才發現她身上也穿著紙衣。
我很詫異,原以為她只想給我穿上紙嫁衣,沒想到她自己也穿上了。
「你這丫頭,還愣著幹啥?快點啊!」王大嬸催促道。
她想指使王金花,殊不知,躺在炕上的才是真正的王金花。
我沒吭聲,照王大嬸說的,又扒下王金花的衣服……
在我幫王金花換紙嫁衣時,王大嬸在我耳邊叨嘮,「金花啊,你今年十五歲了,有權知道祈福節的事了……」
王大嬸說,他們村子離歸雲山很近,自祖上開始就以盜墓為生。
但規定每家每戶都得瞞著孩子,得等到孩子年滿十五歲后,才有資格知道。
也就是說,在孩子十五歲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家的收入來源,每年的祈福節,他們都被關在家裡、不得參與。
王金花自然也不例外,她今年剛好滿十五歲,王大嬸才告訴她。
我一時忘了壓低聲音,忍不住問:「祈福節是咋回事?」
好在王大嬸講得入神,沒發覺啥,繼續說,「咱們村子每年都會在祈福節當晚,獻出一個童女給槐樹神……」
盜墓不僅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更是一種有損陰德的做法。
需要承擔的不僅是墓葬之中、那些陰氣以及厲鬼遊魂的傷害,還需要承擔道德上的譴責、和陰德上的損失。
所以,這個村子的人都十分相信鬼神,儘管槐樹有鬼樹之稱,村民們還認為本村的老槐樹里住有樹神。
這個說法,不知從哪代開始的,反正全村的村民,都如同一些古代人一般、對老槐樹有著崇拜的原始信仰。
並且,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祈福節,由每家每戶獻出一個童女,祭獻給所謂的槐樹神。
村民們一般都會到村外捉童女、或從人販子購買。
有的家裡閨女太多,也會拿自己的閨女頂上、或賣給別的村民。
在祈福節前昔,村民們會先在老槐樹上掛滿紙人童女。
而老槐樹旁邊一直都埋有一副巨大的石棺,開始祈福時,會把石棺從地里挖出來。
祈福的過程,則會把穿上紙嫁衣的童女活活勒死在老槐樹下。
童女被勒死後,屍體會被丟進石棺里,隨之石棺埋回地下。
村民們這麼做,為的是祈求槐樹神的庇護,以免他們在盜墓時、遇到邪事,更求個心理慰藉。
今年剛好輪到老王家了,不知最近咋的,他們家總捉不到、也買不到童女。
恰巧,我就送上門了,雖然我的年紀、比他們規定的童女年紀要大上一些。
但看得出我是處子之身,村長就勉強同意了。
我聽完后,心裡堵著一怒氣,想殺人的心都有了。
這裡的村民咋得做出這樣毫無人性的事?根本把人命當草芥。
多年累計下來,死在他們手上的童女,不計其數。
他們咋就不會良心不安?石棺有鎮魂之用,加上老槐樹陰氣重、吸附住那些童女的鬼魂。
不然,這村子的人早就死絕了,哪還能繼續害人?
「金花,你今晚也去看看吧。」王大嬸沒察覺到我的異樣。
她匆匆給王金花化上死人妝,又去拿了一套紙衣給我,說去觀看祈福的村民都得穿上紙衣,以視對槐樹神的尊敬。
「嗯。」我神色淡淡地接過紙衣,忍著厭惡,把紙衣穿在身上。
「你這丫頭咋了?祈福節可是個喜慶的好日子,你苦著臉給誰看喲?」
王大嬸這才發現我的臉色很難看,她不滿的訓罵著、還要揪我耳朵。
我不動聲色的躲開她的肥豬手,搖頭、示意自己沒事。
王大嬸瞅著我、疑惑道:「我說金花,你該不會是嚇到了?」
我怕再這樣下去,會讓她起疑,連忙扯出一抹笑容。
王大嬸這才滿意,「要多笑笑,可不能讓人以為你不高興。」
她又說,誰要敢在祈福節時、表現出半點不悅,會遭全村人唾罵的、甚至會被趕出村子。
外面的老王父子大概等得不耐煩了,跑到門外催促,「你們娘倆好了沒?快點啊,吉時快到了!」「好了、好了,這就來!」王大嬸高聲應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