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歸來1990> 第123章 大湖城萌動

第123章 大湖城萌動

  水災在繼續,江奕也在持續地憔悴著。半節課沒過,他就趴下了。


  “江奕,你們家又沒有遭水災,你著什麽急啊?”寧岩拿著手裏的武器戳醒了江奕,江奕嚇了一大跳,這鉛筆也太尖銳了一些,你可別拿反了。


  “這不是快要考試了嗎,能不著急嗎?”


  “考試還有大半個月呢,你睡糊塗了吧?”連寧岩都發現了,那就說明大家都看出來了。


  “我要拿第一啊,不容有失的。你讓我再睡會兒。”


  “還有這樣拿第一的?”可是寧岩不想再叫醒他了,老師都不管。再說了,坐在側邊的江奕安靜地連個呼嚕都不打,完全就是個無害物種啊。


  任課老師不管,不代表班主任不管,譚老師為民除害來了:“就知道睡,給我到操場上跑五圈去。”


  江奕現在還真想去跑跑步,譚老師太懂我了,還可以順便給母老虎立威。


  “你說江奕是不是家裏出事了?”韓菲凡向寧岩求證。


  “家裏出事,他早就不在學校了。”這倒是,誰還能不讓他休假?江奕在學校裏出現,就表明沒什麽事情。小女生的眼界超不出家庭的和學校的圍牆,她們猜不出來了。


  江奕一麵跑步,一麵想著水災的事情。最近大腦總會出現宕機,有點兒像是電腦過載的感覺。小身板果然扛不住大事件啊。


  江奕考慮的是備災以後的事情。在工作機會稀缺的時代,災民會成為負擔;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會成為最好的勞動力。華國的“勞動力紅利”隻有最後14年了,從201年以後,勞動力新增數量低於工作機會的新增數量,勞動力價格開始攀升,製造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


  對於其他國家來講,這是好事,是勞動者翻身做主人的開始;對於華國來講卻不是。因為其他國家都有盟友,即使戰爭狀態下也不會出現斷裂;這個世界範圍大分工的產業鏈對於卻華國並不存在,華國需要一家對抗其他,極限狀態下這些分工就變成了生產鏈條割裂。


  正當譚老師思考著是不是讓江奕繼續罰站10分鍾的時候,江奕已經逃離了她的控製、跑去找楊書記了。


  “江奕,最近家裏出事了?”看到江奕的狀態,楊書記也是這種感覺。


  “楊書記,家裏很正常。要不您先看看這個?”江奕把手裏的計劃書交給楊書記。楊書記認真地看著,心裏翻起了巨浪。從產業,到啟動資金,到總體支出,到創造的工作機會,甚至到留住多少人,都寫得很清楚。


  首先是蘇聯產業園,短期內隻要能夠順利投產,兩年內應該會有10萬個的工作機會。設備來自境外,隻需要建廠房就可以了。第一期工程啟動資金隻需要1億元就行;


  主題公園,由於需要長期設計,現在可以先建一些基礎平整等工作,以及蘇聯產品展示平台,差不多能提供1萬個工作機會。先建設一些蘇聯的老房子和廠房,產品可以從蘇聯產業園裏拿一些次品或者老舊產品,1000萬就能起步了;


  通訊產業園區,BP機生產和程控電話交換機,約需2萬人。這個可以依靠巨潮和騰龍的自身能力解決資金需求;

  大規模公寓建造,70平方米,每套2萬,首批建造6萬套(蘭陵的銀行建議向彭城和臨沂的銀行申請開發貸款),12億,集中開工共需2萬人。土地轉讓費可以用來入股,加上鋼材、水泥都是自產的,起步資金隻需要1億就行了;由於是用來安置災民,可以向徽省、蘇江省申請一部分資助,或者借款;


  沿湖風光帶、防波堤建設,約6億(申請2億元中央資金),每公裏100人,共需要3萬人。起步資金就使用中央的2億元即可,齊魯省也可以申請一些資金;

  其他如水泥、建材、純淨水、災備物資等生產廠,一共能夠提供2萬個左右的工作機會,在災難逐漸緩解後轉移到其他產業,這些可以通過各個公司自行解決;

  一共能夠解決20萬個工作機會。啟動資金2.1億元。


  看完了計劃書,楊書記的麵色凝重起來:“小奕,這個真的可行?這樣的計劃要是實施了,可以保蘭陵十年無憂。”


  “楊書記,我覺得現在可以啟動大湖城長期計劃了。要不然這些便宜勞動力很快就飛走了。”


  大湖城,楊書記的夢想,可以起飛了,這讓他著實沒想到:“現在還真是好時機。莫不是你早就猜到了會有這次大洪水災?”


  “我要是能夠猜到的話,早就大賺一筆了,還等在這裏愁錢?”江奕故意把話題扯開。


  “主題公園,是不是要策劃很多年才能建設?”楊書記先從自己熟悉的地方說起。


  “我們可以從最熟悉、也最簡單的地方開始建設。最開始的公園主題就是‘苦難輝煌’,記敘我們國家如何一步步從艱苦創業到逐漸複興的曆程。91年大洪水就可以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希望整個華國能夠從此建立起緊急災備體係,我們也能多賣點兒產品。”


  江奕從商業視角說出來,楊書記卻看出了他的真實想法。“苦難輝煌,吃苦的目的就是後代不再吃苦,就像前總理說過的,麵壁十年圖破壁,小奕,看來這個主題公園的確很有必要。”


  楊書記開始以為是一個單純的娛樂設施,在當前大災麵前確實有些不合適,但是如果有著這樣深沉的主題和追求,那麽沒有人會擋在他的麵前。


  江奕這一代人,從91年華東洪災,到98年大洪水、2008年大地震,經曆了太多的災難,都可以成為警醒後人的教材,以後再把南聯盟幾位記者的遺物、王海的軍機殘骸放進來,這些長期聳立的紀念碑絕對能夠震懾一批美利堅等西方敵對國家的死硬分子,因為我們也能培養出一批死硬分子。


  “小奕,沒想到商業經營也能推動災難營救,你這可是給我上了一課。”過去了一段時間,楊書記想通了,發表了一番“救災感言”。


  “書記,您說的是純淨水和應急災備包的事情吧?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一件事:在扶桑國,地震後廢墟中的人們第一個看到的是直升飛機,但是這些直升飛機不是來救他們的,而是保險公司用來拍照、定損的。”


  楊書記看著江奕:“這就完了,還有呢?扶桑國被西方那一套帶壞了,不去救人,為了一點兒商業利益跑去拍照,沒有人情味。”


  江奕有些哭笑不得:“如果華國發生了地震,第一個出現的應該是救災的軍人。”


  楊書記手一揮:“這是自然,軍人就應該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


  “所以,這裏麵有兩個差異。第一是扶桑國的社會組織非常發達,在國家機器反應過來之前他們就能組織和動員起來。扶桑國的慈善、誌願者隊伍、民間災難研究組等,非常完備,華國這邊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些都是社會力量,這是一。第二,如果一個通信兵在送信過程中,遇到一個受傷快要死去的戰友,他應該怎麽辦,是停下來包紮耽誤了送信,還是應該毫不耽誤送信卻坐實戰友的死亡?”


  “軍人自有自己的天職。”楊書記的立場非常清晰。


  “這就是關鍵了。如果這個通信兵代表了整個軍隊,應該怎麽去思考?還有,如果保險公司自己不來定損,會出現很多渾水摸魚的人,那麽最終就會導致很多人拆掉自家本來可以住的房屋、砸掉還能開的汽車,因為保險公司會賠償新的物品,這樣會導致損失數倍增長,結果將是怎麽樣?”


  “結果,應該是保費增加吧,保險公司又不能幹賠本的買賣。”看來,楊書記快要想通了。


  “我也是這樣覺得,這會付出更高的成本,隻是讓所有人分攤了而已。眼前的、短期的慈悲或許隻是婦人之仁,導致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壯;但是真正的大愛,隱藏在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邏輯中。”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需要十幾年才能提煉出來,現在說出來還有點兒超前,但是對於站高望遠的楊書記,卻不是不能達到的高度。想通了這一點,前一段時間為江奕的商品充當免費宣傳員帶來的鬱悶一掃而去。既然都是救災,又何必刻意去回避商業操作呢,如果商業操作能夠長期持續,國家政權豈不是可以更好地顧大局、謀長遠?


  楊書記看著計劃書裏最大的一項:“這個蘇聯產業園,能夠有這麽多機會?”


  江奕毫不動搖:“書記,要是操作得好的話,全國都會受益無窮。為蘭陵本地帶來的工作機會絕對能達到這個數字。”


  超級大國數十年積累的民用產品生產技術,帶動南四湖周邊幾個市還不跟玩的一樣?

  “也隻有大湖城能夠吃得下這樣的規模了。小奕,你真是一個隱身英雄啊。你放心,蘭陵一定會成為你的堅強後盾。”楊書記決心大幹一場了。


  江奕需要他把支持落到實處:“書記,您真舍得嗎?”


  放在大湖城以後,利益就要均沾,對蘭陵經濟增長是現實的稀釋。


  “說實話,還真有些舍不得把這些都貢獻出來。不過,這未必不是南四湖周邊區域發展的一次機會,值得一試。相比之下,蘭陵一地的得失又算什麽?”


  “任城和蘭陵按照5:3劃分,您能接受嗎?”


  “如果5:3的話,蘭陵不吃虧。大家都不讓一步就沒辦法合作了。”楊書記是把江奕帶來的產業全部計算進來了,與江奕出現之前相比,的確不吃虧。可要按照當前既有的產業來算,蘭陵就有些吃虧了。


  “現在就隻剩下彭城了。”


  “彭城不能不答應,現在已經由不得他們了。”江奕這樣一說,倒是提醒了楊書記:“哈哈哈,怪不得你當時讓大家災民去彭城呢,原來早就在算計他們了。”


  沒錯,彭城不進來,三角形就隻有兩條邊,還是會經常遭遇“扯不斷理還亂”的湖麵、灘塗和抗洪等糾紛。南四湖周邊三個地級市之所以無法合作,就是不斷地在爭湖麵、灘塗等資源。1953年至2003年,大規模械鬥就達400多起,造成31人死亡、800多人受傷。農牧漁業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工業和商業方麵的高階謀劃,說不定能夠化解這些問題,這就是江奕的思路。


  “這些產業規劃可以作為一個籌碼,先不用拋出來。另外,”江奕停了停,“蘇聯產業園的工作機會,至少三分之一要留給東北的轉崗工人。他們需要這個緩衝完成騰籠換鳥。”


  騰籠換鳥是粵省最先提起來的概念,那裏最先體會到落後產能的拖後腿,所以開始引導這些產能向外遷移,引發了一波全國範圍內的產業版圖重構。


  不過,這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腦海中的騰籠換鳥,可這不是江奕謀劃的騰籠換鳥,東北地區缺的不是企業而是企業家,缺的不是鳥而是養鳥的新思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