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423節粉碎士族門閥

第423節粉碎士族門閥

  孔明接著道:“察舉製的一個大弊端就是催生了月旦評這樣的活動,助長了社會的評議之風,滋生了大批的所謂的清議名流,這些人喜歡坐而論道、誇誇其談,滿嘴都是仁義道德,實際上卻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當了官後雖然不貪不撈,但卻屍位素餐,根本不會造福於民。這樣的清流人士,是人才嗎?當然不是!然而,就是因為察舉製,給了這些偽君子攫取名利、撈取政治好處的機會和資本。不過,比起這一點,察舉製的最大的弊端是我要說的下麵一點,就是跟土地、財富一樣,當官的機會逐漸地被少數人掌控。察舉製的核心是舉薦,既是舉薦,就要有人舉薦,在這其中,通過錢色賄賂或裙帶關係從而得到舉薦的漏洞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隻存在多與少、重與輕的區別。道理很簡單,當了官的人十有八九舉薦的新人才是自家人,自家人當了官後再舉薦自家人,最終便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利益網。幾百年下來,舉薦人才的權力被一些達官貴人和名門世家掌握,他們舉薦人才時大肆地任人唯親、唯財、唯勢,張三舉薦李四家的兒子,李四舉薦張三家的兒子,張三李四再結為聯姻,瞧,這麽一張關係網、利益網就形成了,數量占天下人口十分之九的寒門子弟、庶民百姓中難道不出人才?肯定出啊,但卻得不到舉薦的機會,從而被拒之門外,無法為國出力,無法出人頭地。


  於是乎,官僚權貴越來越貴、越來越強、越來越勢力龐大和根基穩固,升鬥小民永無出頭之日。我們都知道,袁紹家族是‘四世三公’,楊公(楊彪)家族也是‘四世三公’,那麽,袁家和楊家真的這麽優秀?代代都能出位列三公的大才?楊公家還算不錯,楊公家的四代三公都是好官,至於袁家,就不用說了,袁紹、袁術都是什麽貨色,大家心裏都很清楚。之所以造成了袁家、楊家這樣的‘四世三公’官僚家族,察舉製正是最重要的原因,袁家人當了大官,舉薦楊家人也當大官,楊家人當了大官,再舉薦袁家下一代當大官,‘互相幫助’,一起當官。這可以嗎?當然不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持續了幾百年的察舉製已經蛻化變質了,變成了秦朝和先秦時的世官製!”


  孔明說的正是華夏曆史上從兩漢延續到隋唐時的一個非常嚴重、非常根深蒂固的問題:士族政治(也叫世家、世族、門閥)。所謂“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豪門世家、名門望族(與豪強大族存在一定的區別),他們壟斷了國家的人才選拔體係,把持著國家的官員運轉機構,他們霸占著可以當官的機會,讓自家的家族內部人代代當官,當外人沒有當官的機會。豪強大族不一定就是士族,但士族肯定都是豪強大族,他們一邊霸占著大量的人口、土地、財富,一邊壟斷著當官的機會和特權,成為寄生在國家身體上的一顆顆毒瘤。名門望族可被視為“進化版的豪強大族”,像劉表這樣的一方之主,想要坐穩一方地盤,就要依靠當地的豪強大族,換成了皇帝,想要坐穩江山、坐穩龍椅,就要依靠天下的豪門世家、名門望族,因為朝廷裏十之七八的高級官員都是來自豪門世家、名門望族的,地方上的官員也有很大比例來自豪門世家、名門望族的,並且,下一批、下一代官員基本上還是來自豪門世家、名門望族,因為選拔下一批、下一代官員的權力就在豪門世家、名門望族自己的手裏,他們肯定選拔自家人。


  孔明的“廢奴令”和“攤丁入畝”一勞永逸地粉碎了漢東境內的豪強大族勢力,並且從此有效地杜絕了新的豪強大族的誕生,如今,孔明要對漢東境內的名門望族勢力“下手了”。豪強大族壟斷人口、土地、財富,名門望族壟斷官僚特權(有了權力,自然不愁以權謀私地獲得人口、土地、財富,從而一邊當名門望族一邊當豪強大族,但豪強大族不一定就是名門望族,因為豪強大族不一定擁有官僚特權)。否則,任其繼續發展下去,漢東早晚被腐蝕掉。


  孔明的這番深入淺出的剖析引起了現場眾人的共鳴,楊修滿臉期待和崇敬地道:“殿下,看樣子,你已經找到了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了?”


  “當然。”孔明笑了笑,“那就是——考試,我將其稱為‘科舉製’。”


  “考試?”楊修等人無不吃驚不已,繼而陷入討論和思索。


  “不錯,就是考試!”孔明正色肅然地道,“所謂舉薦,畢竟是人為的,隻要是人為的,就必然存在偏頗誤差,隻有規矩,才能真真正正地一視同仁。想當官?沒問題,人人都可以報名,隻要通過了考試,就可以當官了,實行一卷製,所有的人一起考一張試卷,公平公正!”——考試正是華夏人的一大發明。


  孔明用於打破士族門閥壟斷官僚特權的辦法就是——實施科舉製度。科舉製度大大地優於察舉製,因為士子才子可以人人報名參加,無需達官貴人、高士名流的舉薦,這是它和察舉製的最根本的區別,它徹底地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士卒門閥的壟斷,使得大批的社會中下層人才有了進入社會上層、施展才智、為國出力的上進通道。士族門閥為什麽會在隋唐時期走向消亡?就是因為科舉製度在隋唐時期誕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察舉製和科舉製度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九品中正製”,這是曹魏重臣陳群創立的,實際上,它就是變相的“察舉製”。曹操的發家和崛起主要靠的是寒門才子,對於豪門世家、名門望族,他是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如此,也使得曹家失去了天下士族的人心,最終,曹丕為了鞏固政權,不得不對士族門閥進行妥協,推出一個換湯不換藥的“九品中正製”,這一點也是司馬氏可以輕易篡奪曹魏江山的重要原因:曹魏打壓名門望族,使得名門望族普遍憎惡曹魏,司馬氏出身於名門望族,代表著名門望族的利益,在司馬氏篡奪魏室時,天下的名門望族大部分是支持的。


  孔明道:“每隔三年舉辦一次,先是各縣舉行一次,稱為‘縣試’,為了保證公平公正,通過縣試的人數由該縣人口總數決定,比例一樣,比如都是萬分之一,倘若某縣有五十萬人,就通過五十人,倘若某縣有三十萬人,就通過三十人,接下來,同郡的各縣通過縣試者一起進行‘郡試’,通過郡試的人數也由該郡人口總數決定,比例也一樣,再接下來就是‘州試’,通過了‘州試’,就是‘國試’。通過縣試者,被稱為‘秀才’,通過郡試者,被稱為‘學士’,通過州試者,被稱為‘碩士’,通過國試者,被稱為‘博士’,獲得博士第一名者叫做‘狀元’,第二名者叫做‘榜眼’,第三名者叫做‘探花’。”孔明實施拿來主義,把古今稱呼混在一起。


  “好辦法!”楊修當即喝彩,“公平公正,杜絕以權謀私、徇私舞弊,並且保證了廣大寒門子弟能與名門子弟一起獲得上進渠道,一起施展才智、為國出力!殿下真乃天人奇才也!”


  一直沒有開口的司馬懿打破了沉默:“殿下的科舉製固然大大地優於察舉製,考試確實也做到公平公正,但是,考試可以考出一個人的才幹,卻如何考出一個人的品德呢?真正的人才應該才德兼備,有才無德,反是禍害。倘若有人確實才幹出眾,一路通過了縣試、郡試、州試、國試,但其品德低劣,這樣的人,當了官也是貪官,敢問殿下,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孔明笑道:“有辦法啊,就是實行全民監督。”


  “全民監督?”現場眾人被孔明的一個接著一個的新穎創思搞得腦子都快轉不過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