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422節不能忘了初衷和初心

第422節不能忘了初衷和初心

  樊欣滿麵潮紅地點點頭:“應該是真的。這個月的月事一直沒有來……我們在年前的那次……”


  孔明有些煩惱地撓撓頭:“那就沒辦法了,我必須要把你娶進門,就算你自己不要名分,我可不想我們的孩子沒有爸爸。”


  樊欣有些為難地道:“那……三小姐怎麽辦?”


  “能怎麽辦?我去負荊請罪唄!哄哄她唄!”孔明無奈地道,“哎,江東的麻煩還真多。”


  “江東又給夫君你帶來什麽麻煩了?”樊欣驚訝和緊張地問道。


  孔明已經想起了一直堵在他心裏的那件事:到底要不要支援江東呢?他把這件煩心事告訴給了樊欣。


  樊欣想了想,歎口氣:“這些軍國大事,妾身不懂,也不關心,但妾身跟夫君一樣都是在乎那些普通的老百姓的,夫君援助江東,對漢東的老百姓好,對江東的老百姓也好,難道……這還不行嗎?”


  樊欣的話讓孔明心頭一動,他隱隱地覺得樊欣說到了另外一條思路,一個他忽略了的東西。頓時,孔明心裏產生了一種很微妙的自責:“我是不是有點忘了自己的初衷和初心了?我的初衷、初心是為了挽救天下的漢民,挽救我的華夏同胞,如今,我卻更在乎一統天下的宏圖大業,此消彼長地忽略了廣大民眾,這可不好啊……”


  曹操、劉備、孫堅,都很缺糧,就算不缺,他們也希望得到更多的糧食,糧食是越多越好的,因為沒有什麽比糧食更加金貴的了。孔明不缺糧,他的官庫裏的糧食堪稱堆積如山,並且幾百個官庫每個都是如此,多得都要發黴了(快要發黴的糧食都被拿去喂養家禽家畜的,從而不造成浪費,因為糧食多,所以漢東民眾不但頓頓吃飽,並且還有大量的、多餘的糧食用於喂養家禽家畜,從而把糧食轉為更好的肉食)。孔明有的是糧食,曹劉孫三家都缺糧食,那麽,孔明會無償地把他的糧食送給曹孫劉三家嗎?當然不會!第一,曹孫劉三家治下百姓都是孔明的同胞,但漢東百姓也都是孔明的同胞,並且還都是孔明的子民,如此,孔明怎麽可以把自己的子民的血汗糧食拿出去便宜“外人”?第二,孔明就算贈送糧食給曹孫劉三家治下百姓,也不能直接送到曹孫劉三家治下百姓的手裏,隻能送給曹孫劉三人,如此,豈不便宜了曹孫劉三人?孔明沒辦法派人帶著糧食到曹孫劉三家治下挨家挨戶地分發給老百姓,他隻能把糧食直接交給曹孫劉三人,那麽,鬼知道曹孫劉三人是把孔明的糧食分發給老百姓,還是充當軍糧用於戰爭。因此,孔明一方麵想要照顧曹孫劉三家治下百姓,一方麵也不得不避免讓曹孫劉三人直接從中獲利,這是比較複雜甚至有些矛盾的一件事。


  孔明覺得樊欣說得對,自己不能隻把眼光和心思放在所謂的宏圖大業上,自己不應該忽略自己的初衷和初心,應該仍然多多關心自己的同胞。孫堅既然把江東境內那麽多的銅山、絲綢場、種茶園交給孔明承包,隻要孔明同意了,孫堅會得到他想要的“大筆援助”,但是,孔明也不虧,孔明得到了那些銅山、絲綢場、種茶園,漢東官府的收入會得到增長,大批的漢東的工匠商販也能獲利,江東的百姓萬民同樣有好處(江東民眾本來隻能糊口,孫堅得到孔明送來的糧食,雖然用於軍糧,但肯定會拿出很大一部分發給民眾),如此,何樂不為呢?


  於是,孔明心裏的天平再度地傾斜了回去,況且,他感覺自己有點對不起孫仁,支援江東算是他給孫仁的一種補償。


  次日上午,孔明叫來李節,吩咐道:“你去一趟江東吧。”


  接受步度根和中部鮮卑的歸順、占領和消化蒙州,是孔明在上半年忙的三件大事之一,他同時還忙著另外兩件意義無窮的大事。


  孔明現在是青州刺史、驃騎大將軍、當朝尚主、漢東王,因此,他的住處有四個名字:青州刺史府、驃騎大將軍府、尚主府、漢東王府。自孔明被天子敕封為漢東王後,他的住處逐漸地被規格化地統稱為“漢東王府”,實際上,他可以大興土木、新建王府,雖然他有的是錢,但他沒興趣幹這種勞民傷財的事,他把他的青州刺史府(也是驃騎大將軍府、尚主府)稍微地修葺修葺一番、簡單地裝潢裝潢一遍、適當地擴大擴大一些,便成為“漢東王府”了。


  毫無疑問,漢東王府(青州刺史府、驃騎大將軍府、尚主府)在實質上超越了孔融的青州州牧府,是漢東八州的最高權力中樞機構。


  三月中旬一天,孔明在漢東王府內召見了二十多人,都是漢東的政務高層,包括王脩、崔琰、管寧、王朗、孫邵、管統、是儀、邴原等,還有楊修和司馬懿。


  “諸位,”孔明開口道,“我先問一下大家,一個國家想要不斷地強盛,除了土地城池、人口兵馬、錢糧物資,還需要越多越好的什麽?”


  楊修不假思索地道:“回殿下,人才。”


  “德祖一語中的。”孔明笑道,“人才最寶貴。如何更好地選拔人才呢?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問題。秦朝和先秦時期,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世官製’,也就是官員的兒子可以接任父親的官職,毫無疑問,這種方式是不行的,一來,公權直接變為私有,帶來的弊端和禍害可謂無需多言;二來,雖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沒人保證好官的兒子還是好官;三來,此舉堵死了社會基層人士的上進渠道,從而埋下隱患,人人都樂意自家世世代代當官,但有幾個人樂意自家世世代代當窮人呢?窮則思變,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必然醞釀出憤怒的火苗;四來,此法挑選人才的範圍太過於狹隘,堵塞了大部分有用之才為國出力的機會,造成人才的浪費、國家的損失。於是,到了本朝,這套‘世官製’遭到了拋棄,改為了‘舉孝廉’,也就是‘察舉製’。”


  孔明拿起身邊桌子上的茶杯,呷了口茶水,接著講述道:“關於‘舉孝廉’和‘察舉製’,諸位肯定是再清楚不過了,其核心就是兩個字——舉薦。一個地方的才子,必須得到本地的高官貴人、高士名士的舉薦,才能上進,這也是我們的‘月旦評’能夠搞得如此紅火的原因,一旦在月旦評上得到了我父親這樣的高官、鄭公(鄭玄)這樣的名士的褒獎,立刻身價百倍,如此,各地才子豈能不趨之若鶩?察舉製到底行不行呢?我們用事實說話。前漢和今漢已經延續四百年了,四百年來,察舉製還是比較實用、比較成功的,為大漢上下各級官府發掘了、選拔了、提供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然而,它也有十分明顯的、越來越嚴重的不足之處,其一,天下很大、才人很多,察舉製造成很多不為人知的才人一直被埋沒,終身沒有得到朝廷任用;

  其二,察舉製為什麽又叫‘舉孝廉’呢?因為它看中的是一個人的德和才,評論一個人有無才幹,還算明確,但評論一個人有無很好的品德,這就難說了,因為,人是會變的,也是會偽裝的,還會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比如王莽,他在篡漢前的德操可是有口皆碑啊,但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他那是偽裝出來的,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終南山吧?距離長安不算遠的一座名山,數百年來,很多失意的文人墨客都跑到終南山裏隱居,他們真的是隱居嗎?當然不是,他們這麽做其實是為了把自己偽裝成世外高人,從而引起朝廷和官府的重視、重用,這就是沽名釣譽。因為品德好就可以當官,所以必然催生大批人為了當官而故意偽裝品德好,顯然,這是需要杜絕的。實際上,在我看來,德要分為公德和私德,公德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至於私德,那是個人自由,無所謂,假如有個人才,他非常有才幹,公德也沒問題,但私德卻是令人不敢恭維,比如好色,天天逛窯子、喝花酒,這樣的人,能夠通過舉孝廉嗎?當然不會!可是呢,在我看來,這樣的人就是人才,就是可用的,隻要他在當官後可以為民造福,至於他喜不喜歡逛窯子,那是他的個人自由,他的逛窯子之舉跟他的為民造福之舉,根本不矛盾。”


  眾人都聽得笑起來,孔明說話就是這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