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節四家各忙各的
徐庶搖頭:“子午穀雖然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經被打通了,但兩百年來基本上被廢置不用,為何?就是因為此穀極其難走,南北長達六百六十多裏,道路崎嶇坎坷至極,穀中氣候更是複雜多變,並且穀中沒有水源。光是通過子午穀,軍隊恐怕就要非戰鬥減員三分之一,就算曆經千辛萬苦地通過子午穀,軍隊必然疲憊不堪,戰鬥力降至低穀,一旦曹軍察覺到絲毫的風聲,在子午穀北端出口處埋伏一支精兵,隻需千餘人,就可以把萬餘人堵絕截殺在該穀內,除此之外,還有天氣,一旦降下一場大雨,穀中部隊就會全軍覆沒。這一招,實在太冒險了!”
陳宮表示讚同:“就算真的通過子午穀,又如何?長安城可是一座光是城牆長度就長達八十多裏的大型堅城,城牆又高又長又厚,極其難打,通過子午穀的劉備軍哪來的力氣攻下長安城呢?無外乎,要麽全軍覆沒於穀內,要麽全軍覆沒於穀口,要麽全軍覆沒於長安城下。”
沮授笑著搖頭:“如果可以十分輕鬆容易地得手,那還叫奇謀嗎?另外,通過子午穀的劉備軍肯定不會攻打長安城,而是搶占潼關要塞,一旦控製了潼關,就可以把司州一分為二,讓潼關以東的司州東部以及中原地區的曹軍無法增援司州西部即關中,這才是子午穀之謀的價值所在,屆時,潼關以東的曹軍被堵住增援潼關以西的曹軍的通道,潼關以西的曹軍將會盡皆成為劉備軍的甕中之鱉,劉備軍主力同時經祁山道、斜穀道進入關中,從容不迫地殲滅通關以西的曹軍,如此,包括長安城在內的司州西部即關中地區,以及涼州,都歸屬劉備矣!”
賈詡道:“此計雖然非常冒險,但是,劉備軍的勝負關鍵並不是完全寄托在此計之上的,子午穀既然極其難走,那麽,通過子午穀、穿越秦嶺的劉備軍肯定不多,頂多一萬人,目前,劉備軍已有十幾萬兵馬,拿出一萬人執行子午穀之計還是沒問題的,此計成了,可一戰而勝,此計敗了,也不過損失一萬人,劉備完全承受得起一萬人的損失,對於劉備而言,此計收益極大,但代價卻不大。我估計,劉備十有八九會使用此計的,前提是他手下有人提出這一計。”
田豐道:“當初,少公子遠征烏丸,不也是接納了田疇之計,走了一條非常難走的廢棄官道嗎?事實證明,少公子是對的,正因為通過了那條非常難走的廢棄官道,最終一戰而勝。”
沮授、陳宮、徐庶紛紛點頭讚同。
孔明聽得心神微動。沮授確實是戰術高手,在這個時候,他就已經察覺到了劉備軍可能使用“子午穀奇謀”,曆史上,該計是魏延提出來的,千百年來,該計具有非常大的爭議性,有人認為此計會成功,繼而為諸葛亮不采納此計而深感可惜,也有人認為此計根本不切實際,完全就是自尋死路。那麽,此計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又到底有沒有人實施過呢?答案是有的。
第一人:蜀漢的魏延,首創提出了此計,但因為諸葛亮的不批準而沒有付諸行動;
第二人:曹魏的曹真,想要通過子午穀奇襲蜀漢,但遇到大雨,花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途,隻得半途而廢、撤軍返回;
第三人:東晉的恒溫,想要派遣部將司馬勳通過子午穀奇襲前秦,但遭敵軍反擊而失敗;
第四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想要通過子午穀奇襲西安,但遭敵軍反擊而失敗。
以上四人沒有一人成功,但是,通過三場實戰事實可以明白兩件事:第一,隻要不遇到大雨或別的惡劣天氣,軍隊是可以通過子午穀的;第二,通過子午穀的軍隊之所以最終失敗,因為敵軍已經覺察了,繼而以逸待勞、守株待兔,因此,隻要做好保密工作,勝算不是沒有。
雖說“事在人為”,但很多時候確實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畢竟現實中充滿了偶然、巧合、意外等,有時候,某人做事就像天助神佑,有時候,某人做事就像老天爺處處刁難他,沒辦法,這就是“命”和“運”。子午穀之計固然非常冒險,但是,曆史上,曹魏最終能夠滅亡蜀漢,關鍵在於曹魏名將鄧艾率領奇兵偷渡陰平,繞開被蜀漢軍隊嚴密把守的劍閣要道,越過七百多裏的荒無人煙的險惡地域,最終出其不意地兵臨成都城下。鄧艾此舉,難道不險?但他成功了,同時,他也有很大概率是失敗的,可他就是成功了。子午穀之計也是這個道理。
五位軍師在分析完曹劉大戰的可能框架後,一起看向孔明:“少公子,曹孫劉三家互相大打出手,我們怎麽辦?”
孔明笑了笑:“能怎麽辦?當然是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好好地建設、發展、經營、開發我們手裏的六個州,壯大自身才是王道。”
田豐五人一起點頭,田豐道:“倒也是,少公子你已經跟曹操締結十年和約,曹操不管怎麽打,你都不能對他動手,至於孫堅,他跟曹操打,你不能參加,他跟劉備打,你也不能參加,畢竟劉備是漢室宗親,打他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孔明笑著點頭:“是啊,打仗是燒錢,我啊,更在乎賺錢,並且是帶著大家夥一起賺錢。”
在曹孫劉三家互相大打出手時,孔明第五次、第六次當爹,他的“原配夫人”甄宓給他生下一個健康活潑的女兒,取名為“孔明姝”,不久,劉慕也給他生下一個健康活潑的女兒,取名為“孔明妍”,如此,孔明已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並且,他的大兒子孔明乾已經四歲,能夠牙牙學語地叫他“爹爹”了。
任憑曹孫劉打得如何死去活來,曹操如何焦頭爛額、孫堅如何費盡心思、劉備如何絞盡腦汁,“偏安”漢東六州的孔明的小日子則是過得有滋有味。
這天,孔明帶著兩位學者前去青島港,迎接一支剛剛回家的漢東的海上商船隊。
孔明帶著的這兩位學者一位名叫闞澤,另一位名叫趙達。闞澤是揚州會稽郡人氏,根據書上記載,他是孫吳大臣,曾在赤壁之戰中奉周瑜命令配合黃蓋對曹操實行苦肉計和詐降計,後來,吳蜀交戰,他向孫權力薦陸遜力挽狂瀾,證明了他的識人眼光,實際上,闞澤不隻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政治幹臣,他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對天文、氣象、數學等都很有研究,對圓周率也很有研究,南北朝時著名數學家祖衝之的圓周率研究成果就是借鑒了他的辦法和心得;至於趙達,也是一位學者人才,他本是一名方士,孔明在打算研製黑火藥時派人四處聘請方士行家,其中就有他,他不但參加了黑火藥的研製,也參加了猛火油的研製,在博物方麵很有研究,同時,對數學也很有研究。可以說,闞澤和趙達是這個時代非常難得的華夏本土理科人才。在漢東,闞澤、趙達等人的理科天賦和興趣得到孔明的大力支持,使得他們得以大展拳腳,緩慢但明顯地促進了華夏本土理科的進步。
趙達本人是位理科學者,他有個妹妹,名叫趙迪。趙迪跟蔡琰一樣也是一位著名的才女,蔡琰擅長文章詩詞,趙迪擅長丹青繪畫以及刺繡針織。孔明曾經給趙迪提供思路,兩人一起使用魯縞發明了蚊帳,此舉既促進了廣大民眾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讓孔明又多了一個可以賣錢的東西。——趙迪即曆史上的孫權妻子之一“趙夫人”,她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明文記載的女畫家,據說也是蚊帳的發明者。在孔明和蔡琰的做媒下,趙迪後來嫁給了楊修。
孔明之所以把闞澤、趙達帶去青島港,因為剛剛回家的這支漢東海上商船隊一如既往地從海外帶來了數量不少的一批理科學者。同行自然具有共同語言,接待和安頓這些海外理科學者的事情就被孔明交給闞澤、趙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