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評論》(八)
上卷:先秦"易學"評論
——《周易》一書在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學"派別
第一章
由《左傳》一書反映人們最早對《周易》的運用,也反映了先秦"易學"流派的雛形
第二講:評《左傳》一書記載史巫錯“以《周易》筮之"的曆史成因
第五節
接下來我們講述春秋《周易》文本及原初《周易》文本的發現。
由《左傳》裏記載的“以《周易》筮之”及“《周易》有之”所反映的春秋《周易》文本。
現將《左傳》裏記載的兩種運用《周易》(即卜筮與引用)時的稱法對比如下:
⑴《左傳》記載的用《周易》筮之時的稱法
《僖公二十五年》:“筮之,遇《大有》之"睽"曰”
《昭公五年》:“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
《襄公九年》:“以《周易》筮之,遇《坤》之"比"曰”
⑵《左傳》裏記載的引用《周易》時的稱法
《宣公十二年》:“《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
《襄公二十八年》:“《周易》有之,在《複》之"頤"曰”
《昭公二十九年》:“《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
通過對比來看,雖然是兩種用法,但顯然,所用的是一種文本,即“春秋《周易》文本”。不過兩者運用時,在表述上是有區別。史巫用於卜筮時的稱謂程式是:以《周易》筮之,遇‘某之某曰 ’。或省略去《周易》名稱而說:筮之,遇‘某之某曰’。如“以《周易》筮之,遇《坤》之"比"曰”。而其他人士在引用時的稱謂程式則是:《周易》有之,在‘某之某曰’。如 “《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這“某之某曰”,如同“某篇裏的某句子”的說法。用今天的話說,猶如“《師》篇"臨"裏說”。而在卜筮上,猶如“《坤》裏的"比"繇辭說”。 爾後,才引出“某之某曰”裏的一句話(卜筮上稱“繇辭”),無論是引用以此闡明事理,或是卜筮以此聯想附會人事吉凶,表明所用的是一種《周易》文本。雖然春秋時期人們使用的是一種文本的《周易》,以《周易》卜筮時言“以《周易》筮之,遇某之某曰”,引用說理時言“《周易》有之,在某之某曰”。“筮之,遇”;與“有之,在”,顯然是對《周易》的兩種用法,兩種話語,兩種性質的對待。從春秋《周易》文本的定型流傳,就圍繞著《周易》形成了兩種話語與運用。“筮之”與“有之”也表明了兩者運用《周易》是有質的不同,既理性與非理性的區別。
“筮之”與“有之”,更是表明了當時兩者使用的《周易》是一種文本。當然那時的《周易》文本是不同於 今本《周易》的結構形式。
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對曰:‘……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 。”
我們通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裏引用《周易》“乾”文裏凡帶龍的句子,即引用時出現的“《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
這種說法,我們以此再現《周易》“乾”文的結構形式:
“《乾》 之“姤”:潛龍勿用。
“同人”:見龍在田。
“大有”:飛龍在天。
“夬”:亢龍有悔。
“坤”:見群龍無首,吉。”
以上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裏所引用的內容,凡是《乾》裏帶龍的句子被引用時所出現的稱法與內容。
我們可通過今本《周易》“乾”卦裏的內容來看,也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裏引用例子中的帶龍內容。現將今本《周易》“乾”卦列舉如下: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我們通過今本《周易》“乾”卦結構形式及內容與《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裏引用《周易·乾》裏的凡帶龍的內容及稱謂對比來看,《左傳》裏出現的引用《乾》裏帶龍的句子等同於今本《周易》“乾”卦裏帶龍的“爻辭”。現列舉如下:
《乾》之"姤" =“《乾》裏的"初九"
《乾》之“同人”=《乾》裏的“九二”
《乾》之“大有”=《乾》裏的“九五”
《乾》之“夬” =《乾》裏的“上九”
《乾》之“坤” =《乾》裏的“用九”
我們通過這一引例中的稱謂及內容,發現“春秋《周易》文本,以《周易》一書裏的符號及名稱,作為《周易》每篇裏“繇題”(或稱“繇稱”)的排列規律。因《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裏引用《周易》“乾”裏凡帶龍的句子稱謂是“姤”、“同人”、“大有”、“夬”、“坤”,即五句話。而我們可從今本《周易》“乾”卦裏看到的一共是‘八句話’,分別是:一句是《乾》卦的卦辭,即“元亨利貞”。有六句是所謂的“爻辭”,從“初九”到“上九”的稱謂及爻辭內容。還有一句為“用九”的稱謂,其爻辭是“見群龍無首,吉”。其中六句的爻辭裏有兩句爻辭,即“九三”與“九四”爻辭中沒有帶“龍”一說。所以《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引用中就沒有引用這沒帶龍的兩句話。若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裏的引用稱法,來恢複春秋《周易》文本裏的《乾》篇,就是如下的結構形式及內容:
( )乾:元亨利貞。
( )姤: 潛龍勿用。
( )同人: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 )履: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 )小畜: 或躍,在淵,無咎。
( )大有: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夬: 亢龍有悔。
( )坤: 見群龍無首,吉。
這就是春秋《周易》文本裏《乾》的結構形式及內容,這種結構形式,正是以《周易》一書裏的符號及名稱來排序《周易》每篇裏的句子題目,也可稱為“句題”或“句稱”。是作為義理之書引用時區別於當卜筮上的“繇題”稱法。當然,《左傳》裏記載的“以《周易》筮之”,出現過“其繇曰”,說明那時把《周易》裏的句子看成“繇辭”了。從春秋《周易》文本裏《乾》的結構形式來看,《乾》裏是用《周易》一書裏的畫符號及名稱來排序其繇辭的繇題,反過來說,春秋《周易》文本是以《周易》一書裏的畫符號及名稱來排序每篇裏的繇題。從春秋《周易》文本《乾》裏的“繇題”排序方法來看,是有《乾》的本位符號(即“—”這種畫道的六聯體)為基準,通過初畫變起(即“—”變為“--”),由此可變出六個不同的六聯體“符號”(那時,那套符號與《周易》裏的名稱連在一了,見某個符號,就隻道其名稱了),來作為六句繇辭的繇題(唯春秋《周易》文本裏六十四篇裏的《乾》與《坤》各多出一句繇辭,自然也各多出一個“繇題”,其它均是六句繇辭與六個“繇題”。
我們通過《乾》裏看到稱法,即《乾》之後的“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正是通過《乾》符號的六劃道逐次改變的方法,得出《周易》裏六十四畫符號中的六個“符號”,也就得出六個名稱。來作為《乾》裏的“繇題”。
從《乾》裏看到的“繇題”排列方法,由此推而廣之,整個春秋《周易》文本裏的六十四文章,均是這種排列方法。即春秋時期對《周易》六十四篇文章改造成“繇題”文本時,是以每篇裏的“畫符號”(區別後稱的卦符號,因那時還沒稱"卦符號)作基準,如《乾》裏的那種排列方法。
無論從《左傳》一書裏記載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還是引用《周易》裏的句子用於闡明事理的例子,通過它們的稱謂,明確的看到是以《周易》一書裏的名稱及符號,作為每篇裏的“繇題”排序,並由此可推演出春秋《周易》文本的結構形式。
由《周易》春秋文本的發現,無疑說明傳承到今天的今本《周易》是個被篡改過的文本格式。
雖然《周易》在春秋時期(由《左傳》一書記載)是以《周易》一書裏的名稱排序每篇裏文句的"繇題"(或叫"繇稱")。但已然能看出是文章內容,有中心,有思想的論述文章,那裏是算卦用辭呢?
如:( )乾,元亨利貞。
( )姤: 潛龍勿用。
( )同人: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 )履: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 )小畜: 或躍,在淵,無咎。
( )大有: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夬: 亢龍有悔。
( )坤: 見群龍無首,吉。
我們看這被說成是占卜辭之書的《周易》,我們來讀一讀文辭,看是否是斷人事上的吉凶呢?
我們不但讀不出算卦的說法,而且還讀出文章思想來。
我們當成一篇文章來看,其文章內容是否以“龍“的寓說一番道理嗎?文章內容不是以“龍“貫穿著一條線嗎?
從“潛龍、見龍、飛龍、亢龍、群龍”來說事情嗎?這如何是算卦的嗎?而且文章內容的出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說法,這是讓君子如何去做事,而得其何結果的道理。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應該明白的。通過這內容來看,《乾》文辭就是一篇文章,有寓意,有中心,有思想含義的。
不但隻是《乾》文能讀出有中心與思想的文章,而且《周易》每篇都能讀出是有中心與思想的文章。
況且我們又考證出《周易》原初文本格式也不同於春秋《周易》文本格式。《周易》原初文本,本身就是文章內容格式。這是我們通過《左傳》一書裏記載的兩卦例,不是《連山》,就是《歸藏》的兩卦例。以及考古上發現的《歸藏》簡上的內容格式,而反證《周易》一書原初的文本格式。無論《歸藏》與《連山》,均是借用《周易》一書裏所周的那套符號和《周易》一書裏的名稱編排出的東西(也被認為是算卦書,但內容多是曆史上的傳說故事)。《連山》與《歸藏》其符號名稱與《周易》同外,其內容均不相同。而《連山》與《歸藏》其格式內容,所謂每卦均是一個符號和名稱下掛有多少文字不等的一段話。由此反證《周易》原初就是這種格式內容,因《連山》與《歸藏》正是借用《周易》裏的符號和名稱模仿出的格式。為何這樣說,因《周易》一書原初並沒有文章名稱,貫例是後來把《周易》每篇文章裏頭一字或兩字抽出做為文章名稱,更因《周易》裏文章名稱與文章內容是個提綱挈領和不可分割的關係,凡與《周易》裏六十四文章名稱同,無疑是《周易》後出的東西,故《連山》與《歸藏》已然。
同理《周易》原初內容格式是:符號十內容。
如:( )乾,元亨利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
而把原是一篇篇文章內容的《周易》,變成繇題式《周易》,到卦爻式《周易》,還均存在著明顯的割裂痕跡。
如《周易》原創內容裏的《震》文被改造成“繇題”文本格式,一看就存在著明顯的割裂痕跡。
《震》原文:“( )震亨。震來隙隙,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震來隙隙,後笑言啞啞,吉。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震蘇蘇。震行,無眚。震遂泥。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震》文被篡改成繇稱格式:
“( )震:亨,震來隙隙,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
( )豫:震來隙隙,後笑言啞啞,吉。
( )歸妹: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 )豐:震蘇蘇。震行,無眚。
( )複:震遂泥。
( )隨: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 )噬嗑: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從上舉例看到《震》原文中出現了十一個“震”字,而《震》文可分為十二段內容。可在被篡改成“繇”式或“爻”式的內容時,而是分割成一句“卦辭”和六句“繇辭”或“爻辭”。
再如《周易·賁》文。
《賁》原文是“( ) 賁,亨。小利有攸往。
賁其趾,舍車而徒。 賁其須。 賁如濡如。永貞吉。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白賁無咎。”
我們再看看譯文就明白是講述的啥。
(譯文)“二十二、純潔英武的勇士,亨通,小心行事,有利於進步與向上。
勇士舍車而徒步,展現了勇士威武健壯的體魄。勇士正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勇士又剛柔兼備,前途美好吉祥。勇士老當益壯,乘著雪白的駿馬,不是為寇,而是娶親結婚。勇士解甲歸田,回到了家園,雖得微薄的布帛,作為安家的費用有所困難。然而最值得欣慰的是勇士晚年迎來了吉祥平安。勇士純潔一生,一塵不染,無怨無恨。”
我們並且從《周易》所用那套符號排序之用,而被後來通過"三聯體"符號,賦予上八卦取象(即乾取天、坤取地、震取雷、巽取風、坎取水、離取火、艮取為山、兌取為澤),先秦史巫既用八卦取象用於卜筮(《左傳》裏記),後來人們又用八卦取象解釋《周易》。實則八卦取象是《周易》一書後出的東西,本與《周易》文章內容無任何關聯,隻是排序而已。如《賁》文裏所用的一個符號,被後稱謂"山火賁",按"八卦"取象來看,《賁》上卦成為"八卦"說裏的"艮 ? "卦,取象"山";下卦為八卦說裏的"離 ?"卦(當然《周易》所用這種符號在戰國之前的寫法並不是這樣)取象"火","山與火"變成《賁》永遠不變的標置與內涵了。
我們看看《周易·賁》(賁讀bēn,指武士、勇士講)文內容,明白無誤地知道是講述的是什麽,是歌頌純潔無私的英勇武士精神。與所用的一個"六聯體"符號,被後衍生出的"八卦"取象的"山火",並沒有半毛關係。並且從文章內容看豈能分不清是文章道理,還是占卜的卜辭嗎?把《周易》一書裏文章內容說成是占卜辭的,不是啪啪被打臉麽?
那麽,為何春秋時期在史巫眼裏卻把《周易》當成卜筮(算卦)來用呢?我們下節接著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