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零九

《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零九

  問:《周易》第四十四篇《姤》文講述了什麽?

  答:講述家庭婚育觀念的道理。猶如後封建社會裏所詮釋的"無後為大"的家庭生育觀念。


  《姤》篇原文是:

  “姤,女壯,勿用取女。


  係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躑躅。包有魚,無咎,不利賓。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包無魚,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姤其角吝,無咎。”


  《姤》文講述的意思是:

  “婚配,過分強勢的婦女,不適合娶為妻。


  紡線係於紡車的金錠上,真不錯,利於長久的工作。看見了傷懷的事(觸景傷情),羸弱的母豬在護愛哺乳它的幼崽時,駐足不動。廚房裏有魚,平平安安,但不是用來招待客人所備的。屁股上沒了皮膚,行動就艱難。雖遭磨難,但無大的禍害。廚房裏沒了魚,開始起了風波。匏瓜繞著杞樹上生長,成熟美麗的花紋彰顯在外,瓜熟蒂落。婚配如雄性,雖會出現問題,但沒有咎害。”


  《姤》篇的題目是“姤,女壯,勿用取女。”“姤”的意思是“相遇”。在《姤》文是指“婚遇”、“婚配”。


  《姤》立論是“婚配,婦女強壯,不可取為妻”。這是何邏輯呢?這正是儒者所認為的婦道觀念。但這裏隻是認為“勿用”,即不可以娶,而並沒有出現如何的後果。在《周易》時期,表明對婦女已有了審美與道德觀。西周時期對婦女的規範,有了一套婦道的價值觀。即設定了禮教規矩。大抵女子“壯”了不合世俗規範。中國的婦德思想,早在西周時期已給婦女戴上各種禁錮的鎖鏈。《周易》內容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尊女卑的意識觀念。


  《姤》文立論及內容講述家庭婦女既要符合婦德,又不要太強盛。而《姤》主旨又是論述婦女的生育觀,所反映了西周時期,對女性社會,地位,生育觀的認識。特別是對女性已形成的道德觀念,女性應柔與善,而不可“壯”與“角”。這些認為正是先儒的道德價值觀,這正是農耕時代自然經濟把男女分工定位到家庭內外,男主外,女主內的認識結果。這在《家人》篇裏已有論述,而《姤》篇所反映的主要是生育觀。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今天。特別是後封建社會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深入人心。婚後婦女若不能生育,既是莫大的恥辱和卑端,就更加沒有社會地位,並受到家庭與社會的歧視。《姤》文反映了一個時代背景,種棉紡線,以家庭為經濟單位,看來是個普遍現象。《姤》文描述的防線女,應是一個家庭的主婦,既擁有紡線的車子,也蓄養著母豬。這種家庭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耕時代裏千千萬萬個相同的家庭,而不是貴族家庭,是一個農業生產的家庭。《周易》的時代至上世紀前半葉,這近乎三千年的時代裏,就是這樣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處於自然經濟的支配中。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大多數農村家庭有紡棉花的紡花車,也有少數的家庭有傳統的手工織布機,多數的家庭會養上一頭豬。《姤》文所描寫坐在紡車前的女人,通過看見所養的母豬正在駐足不動的哺乳其小豬的情景而觸景傷情,表明這位婚後的女子沒有懷孕,才有所傷感。通過"包有魚,無咎,不利賓",這是廚房有魚祈福生子的象征。又通過“包無魚,起凶”描述,說明因婦女沒有生育,家庭起了風波。作者通過一連串的敘事與描寫,塑造了一個鮮活的農耕時代家庭主婦形象。並通過比喻與象征手法,而對那位主婦的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給讀者美的精神享受,猶如美輪美奐的詩與畫。用“包瓜”與“杞樹”的比喻,以及“含章”與“有隕自天”的象征。表明曾觸景傷懷的女子有了身孕並產下兒女,這對於那位紡線的傷感女子是多麽的幸事與慶幸。而通過《姤》也反映了,《周易》時代(西周後期)已經是成熟的封建地主生產關係,這裏的女子應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耕種家庭成員。《姤》文是論述普通家庭婚育倫理關係上的道理。


  《大象傳》由《姤》而闡發出“後以施命誥四方”一番新的政治道理。這是說:君主由此領悟,發布命令,遍告四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