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歸來一百零八
問:《周易》第四十三篇《夬》文講述了什麽?
答:為君子講述果斷排除阻礙事物發展的道理。
《夬》篇原文是:
“()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惕號,莫夜有戎,勿恤。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莧陸夬夬,中行無咎。無號,終有凶。”
《夬》文講述的意思是:
“下情上達,視聽暢通,應發揚光大於朝廷,這樣才有真實的警報,‘有了險情’,來自於封國。但不利於馬上興兵,利於前去了解事情。
剛剛發展起來一點基礎,前往不會獲勝,還會帶來災禍。提高警惕,防備日落和夜裏發生戰事,就沒有了擔憂。強壯在表麵上是危險的。若君子決斷一意孤行,就如同行路遭雨淋,雖心生怨恨,可咎由自取,怎能怨咎。屁股上沒有了皮膚,行走起來就步履艱難;手牽著羊就不會丟失,聽到這種說法勸告,能不相信嗎?莧草生長在路上,應果斷的除去,中正行事,則沒有過失。若聽不到了警報聲,最終災難真的就要發生了。”
“夬(guái)”,“《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按“決”意,既有排除阻塞物之意,也當決定以及水把堤防衝開等意。從《夬》內容來看,“夬”的意思是果斷處理或排除阻塞視聽之意。《夬》裏就是指“下情上達暢通之意”。
《夬》題目(即本篇的立論)“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這是說“下情上達,視聽暢通,應發揚光大於朝廷,這樣才有真實的警報,‘有了險情’,來自於封國。但不利於馬上興兵,利於前去了解真情。”
這題目立論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視聽沒有被阻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上麵對下麵的情況,能得到真實的了解,也就不會被蒙蔽與偏聽偏信。所以,下麵有什麽情況,就能上報於朝廷。而下麵發生了問題,不能用武力去解決,應采取兵戎以外的方法去解決。《夬》的內容也就圍繞著這一命題展開的論述。
《夬》首先通過"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比喻"剛剛發展起來一點基礎,前往不會獲勝,還會帶來災禍"的道理。又通過"惕號,莫夜有戎,勿恤"的舉例,要時刻"提高警惕,防備日落和夜裏發生戰事,就沒有了擔憂"的事情出理道理"。文中又通過:"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莧陸夬夬,中行無咎。無號,終有凶”。這是說明"若君子決斷一意孤行,就如同行路遭雨淋,雖心生怨恨,可咎由自取,怎能怨咎。屁股上沒有了皮膚,行走起來就步履艱難;手牽著羊就不會丟失,聽到這種說法勸告,能不相信嗎?莧草生長在路上,應果斷的除去,中正行事,則沒有過失。若聽不到了警報聲,最終災難真的就要發生了”這些道理的講述,以論述阻塞視聽的利害關係。
《夬》文是圍繞著言路視聽來闡釋其政治道理,若言路渠道不暢,蒙蔽視聽,政治上自然會是“終有凶”的結果。《夬》文強調的是工作做細,防備做好,反對興兵,反對獨斷專行。倡導廣開言路,就會聽到下麵的真實情況。相反就沒有了警號聲,將會聽到的是假大空,這就是“無號,終有凶”的結局了。這裏是多麽強的政治憂患,《夬》文就是通過正反兩方麵,來講述言路視聽上的利害關係。《周易》作者在淳淳告誡治國安邦的君子們,牢記什麽是有利的,而什麽是有害的。
《大象傳》則由《夬》而闡發出:“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的另一番政治道理。這意思是說:“君子因此要懂得造福於下麵,但居德自滿則是忌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