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築宋> 第128章 少年萬裏欲封侯

第128章 少年萬裏欲封侯

  第128章 少年萬裏欲封侯


  宗澤真的老了,七十歲的宗澤,在磁州大戰後就有了老態龍鍾的衰亡征兆。修建在磁山的河北忠烈祠,依山傍水,林壑繁茂。洛水圍著山腳的忠烈祠打個轉,繼續嗚咽東去。


  宗澤現在最愛去的地方,就是磁山的這處忠烈祠了。除了一些人家宗族觀念極深,堅持要把烈士屍骸安葬祖陵外,這處河北忠烈祠整整埋葬了十一萬三千六百零四具義軍屍骸!


  宗澤把自己的墓地,也選在這群義軍的屍骸間。等他老去,哪裏也不去,就在這裏陪伴他的同袍子侄們!

  “上敬戰死的英靈,下敬塗炭的生靈。中間敬的是,這人世間的良心。”當時遠在青州的安兆銘回轉海州時,並沒有自濰州東去,而是特意轉道來此地祭奠英靈。


  三碗清冽的芬芳美酒,被他依次澆在這磁山上,這洛水中,這英烈碑前。


  看著身前火紅披風下,那個滿臉肅穆、剛毅,眼中含著些須憤怒的漢子,一絲不苟地匍匐祭奠,宗澤老淚縱橫。這些義軍英烈,很多人真是不必犧牲的啊!


  若不是汴京官僚的勾心鬥角,若不是郭藥師的各種算計,若不是官家的張皇失措,若不是自己愚忠愚昧,又怎能上他粘罕、翰離不那樣的惡當?!


  這些義軍,隻需堅城據守就好。根本不必一股股跑出營寨,在河北平原上與女真人的鐵騎死磕!無謂地拋灑他們的熱血,換來的,卻是汴京城裏更加劇烈地勾心鬥角。


  那些汴京的貴人,甚至連為戰死英烈們善後的幾百萬貫錢糧都想要克扣!三十六貫錢,這就是一個河北義軍戰死沙場的價碼!


  汴京城裏,居然還有人嫌棄價錢太高了?我呸!劉豫今日的揮師南下根本不算稀奇,因為早在三年前,哪怕宗澤這樣的忠臣良將,都想要領兵嘩變了!!!


  如今的河北宣撫司,擁兵十四萬。可是其中的所謂亢兵,就不下十一萬眾。這些亢兵大多是老弱病殘,別說作戰,很多人連耕作都無力做的。


  這件事,宗澤卻是故意為之。他們大多是此前戰死磁州的義軍家眷們,如今都被宗澤收容進軍中照應。沒了這份軍中口糧,這些人中,還有很多人會被餓死的。


  大戰之後,物資奇缺,物價騰飛。朝廷撫恤的那點錢糧,甚至還包含了田產稅賦的免除。然而這些戰死義軍的家眷們,很多人家都失去了壯男人丁,他們甚至無力耕種田畝!


  家中沒了壯丁,也就沒了錢糧來源。亂世之中,讓他們怎麽活得下去?


  雖然海州及時過來協助地方組建明社,利用戰後的混亂局麵收了大量土地,然後再重新分配下去。此後又要借貸錢糧,積極扶植民間恢複,可那也要你有力氣耕田才行啊!

  張所看到了河北的頹廢,急得跳腳。但又有甚的法子?張所的整軍思路無疑是對的,河北繼續這樣下去,甚至都不用女真人再次來攻就會垮掉。


  然而張益謙的說辭難道又錯了嗎?如果宣撫司不能善待這些戰死的義軍家眷,此後誰還會為你那樣賣命?磁州一戰,消耗的心血、人命都實在太多了,也太不值得。


  即便是宗澤這樣老而彌堅的國之幹城,他也無法放下心中的愧疚。此後軍略選擇上,就難免保守、消極,哪還有推翻建製重來一遍的決心和勇氣?

  或許狀元郎的說法也沒錯,不破不立。河北是所有河北人的家園,該在這亂世中選擇怎樣的活法,就讓他們自己決定好了。


  河北人已經為大宋盡過忠誠了,此後便是隨波逐流又如何?因為已經沒人再欠你朝廷啦!所以,哪怕眼看著宣撫司的官僚體係日複一日腐爛下去,宗澤也早已無動於衷了。


  宗澤老了,也看透了這世間百態。所謂朝廷也就那麽回事。但是他的下屬,卻依然還想要救危圖強。張所和張益謙,都是幹吏。因為他們還年輕,所以依然不願熄滅了希望。


  他二人這樣的來回爭執,也止於政見之爭。其實他們的私下關係,還相當不錯。尤其是張所的兒子張憲,甚至還要拜在張益謙的門下學習吏治之道。


  張所醉心軍略,但他卻不願讓兒子也摻和進戰事中。河北大戰,寒心的又豈止是宗澤?所有河北宣撫司的官吏,哪個心中沒有留下巨大的陰影?!

  亂世,還是不要沾染軍權為妙!從軍的運氣不好時,就難免要戰死沙場。傷心的是父老妻兒,弄不好,甚至連帶妻兒老小都要被餓死。


  這絕非危言聳聽,河北有明社過來組織自救,又有宗老爺子用“亢兵”托底,還算好些。河東嵐州、石州、晉州,戰死義軍的家眷被餓死,或者被迫賣兒賣女的人家,不知凡幾!

  大宋在河東的人心,早已跌落穀底了!趙構手下看著兵強馬壯,將星雲集。其實誰都知道,趙構似強實弱,無根之萍爾。他甚至還不如關蜀一帶的趙楷根基深厚。


  即便兒子張所有嶽飛、韓世忠那樣的從軍天賦,或者有劉琦那般超絕的運氣,戰無不勝,又能怎樣?名垂青史當然沒問題,然後呢?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像韓信那樣功高震主是死罪,像狄漢臣那樣小心翼翼,終究也要驚懼而亡。


  那又何必呢?所以張所打死也不願兒子張憲來他的軍中效力,早早打發他跟著張益謙學習地方吏治,操持錢糧輜重諸事去了。


  但是張所自己,卻還要想著報效國家,忠心朝廷。他才三十六歲,還“年輕”,還有自己的理想需要放飛。所以他在宣撫司的參讚任上,也的確是在盡心盡力。


  張所乃青州人,進士後累官至監察禦史,受命出河北“按視陵寢”。此後因為馬擴北去出使均雲州,張所就留在宗澤身邊擔任河北宣撫司的行軍參讚。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前,宗澤提出“百萬熊兵”守河北的主張。當時負責招募義兵的官員就是張所,各處操持奔走,為宗澤招募到的河北義軍,足足十七萬眾。


  後來參與磁州大戰的十幾萬河北義軍,大多出自張所的手筆。這些燕趙男兒,也的確沒有辜負朝廷的期望,他們的熱血、悍勇,甚至一度讓翰離不的情緒崩潰。


  靖康三年,張所因功升兵部員外郎,卻自願請求留河北宣撫司效力。經過河北大戰後,張所痛定思痛,以為“臨陣決戰,在乎兵之強弱,不在乎眾也。”


  所以張所極力主張學習海州的練兵法子,改走精兵路線。


  張所固執地認為,宣撫司完全可以把胡亂養活那些所謂的義軍錢糧省下來,哪怕專心打造一支萬的精銳,也比如今維持十四萬“義軍”來得更合算。


  王彥的八字軍有一萬人,但是河北大戰時,真正讓女真人膽寒的,卻是他那裝備了海州軍械的三千銳卒!如今河北宣撫司用來壓艙的,依然是那三千精銳。


  河北宣撫司,隻需要再打造兩支那樣的三千銳卒,就足以震懾周邊了。


  但是,同為行軍參讚,主官錢糧後勤、地方吏治的張益謙,卻極力強調“人多力量大”的觀點。而且他懟上張所說法也很巧妙。


  “當日若非有十幾萬河北義軍舍生忘死地層層阻擊,王彥和他的八字軍,真能逃過粘罕與翰離不聯手的決死追殺嗎?”


  但這樣下去,咱們卻根本不足以立足河北的!跟在師尊張益謙身後的張憲,對此非常不滿。現在都什麽時候了?金國已經降附了蒙兀,一下子就增加十五萬大軍!


  然後西夏被金國、蒙兀夾持中間,你以為他們還能抗拒多久?西夏人的兵力,不下二十萬。加上金國的三十五萬大軍。等到他們再次南下時,大軍就要七十萬呢!

  金國的七十萬,不是我大宋窩窩囊囊的七十萬,更不是宗老爺子嘴巴裏跑出來的“七十萬”,人家金國不但是兵精糧足,而且還都是百戰悍卒!

  所以現在的河北,既不是要精簡兵員,也不是要虛養亢兵。現在是要趕緊聯係海州討要軍備,把河北宣撫司的十四萬大軍重新整編武裝起來,加緊練兵才對!

  再這樣亂糟糟爭執下去,不但河北之地難保,甚至整個大宋都要玩完呢!


  張憲心急如焚,他的年歲不過十八歲,此前一直跟在父親張所的身邊到處奔波勞碌,居無定所。不過張憲倒是個有誌氣的少年郎,不但不說辛苦,還要各處留心地理山川形勝。


  張所繪製的河北地圖,非常詳盡精確。甚至連狀元郎安兆銘都要特意拷貝,說是拿去軍情參考。宗澤自然也對張憲寄予厚望,想要安插他在軍中用心培養。


  然而他的父親張所,卻十分固執地把兒子趕出軍營,拜在老夫子張益謙的門下求學。張益謙白撿了一個少年才俊做弟子,自然樂的滿臉桃花開。


  隻是卻當真苦死了張憲啦!因為他此後不但要幫著師尊張益謙操持地方吏治、輜重錢糧,他還要偷偷去自學兵法戰策,軍中韜略,何其難哉?!

  因為張憲的骨子裏,和他的父親張所一樣,很固執,也有一個萬裏封侯的夢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