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老一輩的回憶
周珩,胡恕,一個是當朝四品大學士,一個是府內五品少詹士,論學識文章,經濟見識那都是朝廷內文官裏的佼佼者。
也正因為這兩都不是死讀書的人,在做人做事上頭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識,在官場裏頭混的還算不錯。
至於說他們兩是如何搭上向安這條線還成了門生的,那還要從一起空印案說起。
與曆史上盛傳的那一起官員為了避免來回跑而拿著蓋好印章的卷軸被誤會殘殺的冤案不同,這一回是實實在在的地方貪墨。
起因倒是差不多,有些官員為了貪圖方便將印章蓋到了空白的文書上頭,然後由底下代為跑腿的官吏帶著去實地,大有幾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格局。
說實話,在車馬不大便利的時侯,這樣的舉措無疑是大大增強了辦事效率。
隻是,因為地方上官員更迭相對來說較快,拿著空白文書的人也總是在換,有那麽一段時間,甚至起了隻認文書不認人的風氣。
所以,這舉措實施的時間長了,難免會有心之人鑽了空子。
而他們兩人的發達,也是從這裏頭開始的。
向安跟著仁宗皇帝從南往北一路過來,顛沛流離了這麽些年,就是被李朝的貪腐所牽連。
當年,他更是親眼看著父母族親慘死在貪官的屠刀之下。
若說這世界上他最恨什麽樣的罪行,那大約便是貪墨了,也因為這個原因,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對這兩位舉報有功的新進才俊還是頗為看好的,甚至違了規矩執意收做了自家門生。
豈料,這兩人能力不弱,花花腸子也多,旁的倒也有限,隻是與“情”之一事上尤其不能自製。
作為朝廷官員,尤其是他們這樣頂著學士名頭的文官,在風紀一事上從來都是上綱上線的,輕易別說逛秦樓楚館了,便是多納幾個妾室也是要遭人參奏的。
為了這,兩人沒少想歪路子。
向安原是有心栽培他們兩人的,隻當是為了感謝他們解決了自己政策中的一項重大疏漏。
二來呢,少時的那些個心結,叫他尤其欣賞那些個跟貪官唱反調還能透過蛛絲馬跡揪住他們錯漏的人。
可一來而去的,再加上親君衛的調查,他才發現這兩人雖能力不錯,可作風實在不成個體統,雖不至於違法亂紀,可傳出去詩實在上不得台麵。
因此,抬舉他們的路子也就走到了一半,兩人被向安架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幾十年。
如今東窗事發,向安也清楚這裏頭原有自己的幾分縱容在裏頭,可這兩人包括他們底下暗自結成的網子裏的那些人,他都不想救。
左右不過都是和那些貪官一般的混賬罷了,死不死的,都沒有任何可惜。
倒是那個姑娘,方才似乎說是十七八歲?
明明還是那樣小的年紀,大庭廣眾之下,赤了雙足,踏著滾燙的碳火一步步的走到了太和殿前。
那樣長的一段路,她愣是咬著牙一滴眼淚都沒流。
這心氣,這膽量,這忍耐力,總叫人有幾分似曾相識的熟悉。
太傅遞給大理寺的那些話很快就穿過宮牆傳到了謝韻耳朵裏,待聽的人說:“太傅上書,請求皇上定要嚴懲不可姑息。”時,臉上不知該作何表情。
世人談起太傅向安這個人時,多會引用當年皇爺爺親手在他院子裏埋下的那塊石碑上頭那“穆若清風”四個字,若是再熟悉一些的或許還會加上一句“雅正端方”。
除卻自己……
從父皇牽著自己的手走進向府把自己交給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有種錯覺,這個所謂老師也許並不喜歡自己,也不願意做自己老師。
跟著向安十數年,見他似乎比見自己父皇的次數還要多些,可每每看進他那雙波瀾無驚的眼時,總覺得那裏麵倒影出來的並不是自己。
他這個老師嗬,公平卻不正直,飽覽群書卻不認死理,自己定製律法卻不見得願意守法,實在是難懂的很,謝韻自問跟了他這許久,從沒有一刻真正看懂過他。
就比如現在……
他原想著,那兩個人好歹也算是太傅的左膀右臂,底下又帶著不少文官為他奔波效力,如今這樣聚眾狎妓,無論如何都不是能善了的事兒。
他自認脈把的很準,也由衷覺得那是屬於向安的軟肋,因此不管言書怎麽強調,他都覺得應該拿這件事作為突破口,來改變自己如今的尷尬局麵。
誰曾想,這才起了個頭,餌料還沒撒呢,那大魚自己搖頭擺尾的就送上門來了。
如此半點遮掩也沒有的放棄他們的舉措,倒叫他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一擊既中也不該是這樣輕易的事情。
難道,這回真是自己落錯子了?
不論如何,謝韻自認是君子,落子無悔這樣的事兒他還是能懂的,既然走到這兒了,他也無意喊停,左右不過是個試探,能得怎樣的結果,與他來說都是有利無害的。
言書窩在家裏已經好幾日了,整日裏跟許漸吉和元夕蒙在一塊兒鼓搗著什麽。
這一日照例把完脈後,三人窩在一處煎藥。
元夕捏著一把奇怪的東西,拿刀子細細的剁了,蹲在旁邊,專注的看著爐子。
“許大夫,你方才說,要什麽時候把這蜥蜴蛻放下去?”
感情他小心翼翼的處理了半日,又珍若珠寶的東西是蜥蜴退下來的皮?
言書坐在一旁,生生打了個寒戰,做了最後的掙紮:“先不說什麽時候放吧,我隻是覺得,這樣的東西放進去,這藥湯子也就作廢了吧。能吃嗎?”
許漸吉這人平時在外人麵前焉的很,可碰到藥理的事兒卻是半分都不能退讓的:“閣主,你這話可不對啊,在中藥裏頭多的是這樣的東西,什麽人中黃,人中白的,病急了不是都照吃嗎,這才哪兒到哪兒啊?怎麽就不能吃了。”
說罷也不願聽言書反駁,轉頭揭了蓋子跟元夕示範:“等水半開,也就是上頭開始出現這個蟹眼大小的水泡的時候,你就把那個往裏擱,再撤出些柴,用小火熬著,再有一個時辰也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