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中原官話
“明朝的宗學在兩京所屬地方,凡屬宗室年未弱冠的世子長子眾子及將軍中尉等官的子弟,皆可入學讀書。教師由王府長史紀善伴讀教授等官中之學行優長者充任。”
“清朝的貴胄學校可分宗學和旗學兩種。遠在入關前,就設立宗學。太宗天聰五年,即令八至十五歲歲的皇族子孫入宗學讀書。旗學是清朝中央政府設置的、專門教育滿蒙八旗及漢軍八旗子弟的貴胄學校。順治元年,詔設四所八旗官學。世宗雍正元年,又在八旗教場設八旗教場官學,每旗一所。此外,又陸續辦起景山官學、八旗義學、鹹安宮官學 、八旗算學館、八旗蒙古唐古忒官學、盛京官學等八旗子弟學校。”
“官學特點。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具有明顯的等級性。辦學宗旨是培養各種 統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設置了專門教育行政機關和教育長官來管轄中央官學。教育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中央官學在培育各種優秀人才、繼承 古代文化遺產、繁榮科學、學術事業等方麵,曾經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進 與亞歐諸國的文化交流和增進 人民與各國人民友誼方麵 ,也曾起了積極的作用。”
“地方官學自漢代開始設立。”
“兩漢時期平帝元始三年,建立了地方學校製度,並規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 ,聚曰序。東漢時期,由於地方官吏多係儒者,對於修繕學宮,提倡興學比較重視,因而郡國學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學和私學交織發展,形成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景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自漢末建安以來,經魏、晉南北朝 ,長達約400年間,國家經常處於戰亂 、分裂與種 種矛盾之中,造成官學或興或廢的狀態。兩晉時期,地方官學有所倡設 。東晉時期的北方各國,也崇儒立學,有的亦設有地方學校 。南北朝時期,重要的地區如交州、荊州、晉平等地都有興學的記載。北朝地方教育較南朝發達。特別是鮮卑族北魏立國後,采取崇儒政策,重視開辦各級學校,培養統治人才。”
“隋代國家重歸統一,但由於立國較短,雖隋文帝、隋煬帝皆設庠序郡縣之學,但實際上“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唐代是
市間“盛世”時期,教育事業也空前發展,特別是唐代前期,貞觀、開元年間官學繁盛,中葉自天寶後即告衰廢。地方官學除在府州和縣設有由長史管轄的“儒 學”外 ,還設有直 轄於太醫署 的府州“醫學”,直轄於中央禮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學”。”
“宋遼金時期宋代地方官學於仁宗慶曆四年(1044)開始設立,詔諸州府軍監 立學,學者200人以上允 許設置縣學 。徽宗崇寧元年撤銷限製,所有州縣一律置學。遼、金立國,亦設有地方學校。遼在黃龍、興中二府設有府學。聖宗統和二十九年新置歸、寧二州,翌年即為之設州學。此外,各縣設縣學,皆設博士、助教學官。”
“元代。元代地方官學製度比較完備,在路、府、州、縣四級,均有相應學校,隻是並未普遍設立。元代地方官學除設以上學校外,還設具有民族特點的蒙古字學、醫學、陰陽學。”
“明代。明代前期是市間地方官學興盛的時代 。早在明太祖立國之初,既在全國諸府、州、縣設立府、州 、縣學,又在防區衛所設有衛學,鄉村設社學,還在各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設置都司儒學、宣慰司儒學等有司儒學。最盛時全國合計有學校一千七餘所。”
“清代。清代地方官學基本沿襲明製。依其地方區劃設有府學、州學、縣學,並於鄉間置社學。各地均設專職學官 。另外還有盛京官學 ,盛京官學為清代留都官學。清入關後,盛京成為留都,先後開設了宗學、覺羅學、八旗左右翼官學等,各官學的滿漢教習,由將軍奏請奉天五部侍郎府丞內簡派兩人、會同將軍一起出題考試,選拔範圍局限於奉天滿漢利甲出身人員。試卷經欽定後循序換補。各官學的管理,學生的收選和分派辦法與京師官學同。”
“不過,值得一提:漢代的私學與官學,差別明顯。而且,漢代官學的最終目的並不為增強百姓素質,而在於鞏固統治。”
“學完官學,再講官話。”
“曆史上各朝的官話。在秦始皇統一 ,建立秦朝後, 曆史上各朝代基本上都用某一種語言作為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當時叫“官話”,曆史上各朝代都以什麽話作“官話”呢?”
“一、秦朝:秦朝用的官話是東周時期形成的各國都有采用,經常用於各國之間交流的“雅語”。秦始皇在世時,向嶺南發配及遷徙了大量的中原人,就達五十五萬之多,還不包括因犯罪為了躲避處罰而逃亡到嶺南的人。這些中原人來自原七國中不同的國家,相互之間必須講中原通用的“雅語”,才能相互交流和溝通。並且由於嶺南當地處於蠻荒狀態,人煙稀少,文化落後;而南遷的中原人人數眾多,因此基本上沒有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後來秦朝被推翻,原南遷的秦朝人趙佗在廣州建立了南越國,地域為廣東大部以及廣西的東部,在南越國的地域內一直講著秦朝時候的官話,”
“二、漢朝和晉朝:漢朝成立後,以原來楚國人為主的劉邦政權,把原來的楚國話定為官話。楚國原來處於南方落後地區,為了與中原接軌,以及便與楚國新占領區交流和溝通,楚國從貴族到人民都學講雅語,所以楚國後期的通用語言與中原的雅語已經比較接近了,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漢朝將原來楚國話當成全國通用的官話也容易被中原人接受,經過漢朝、三國以及晉朝幾代,原來的楚國話成為中原人民通用的官話。”
“東晉滅亡後,中原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互相攻殺,一些中原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向南遷徙,這部分中原人南遷後散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及台灣等多個省份,但一千六百多年了,這些分布在各處的南遷中原人所用的語言基本上還能相通,說明他們所講的語言與從中原出來的時候變化不大,還講著從中原出來所用的漢朝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