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誓不為相> 第七十七章,荒民

第七十七章,荒民

  “北宋時期,浙江人滕元發曾經擔任鄆州知州。當時,淮南、京東一帶發生饑荒。滕元發考慮到,這兩個地方發生饑荒,饑民很可能將湧至鄆州,這樣就容易引發瘟疫等疾病。為此,他事先出城詳細察看,找到了一片廢舊營地,非常適合安置饑民,於是便召集人夫連夜行動,在一晚上的時間裏,就用蘆席、茅草搭建起臨時房屋兩千五百多間,水井、火灶、器具等也都全部備齊。後來,兩地的饑民果然蜂擁而至。正是由於滕元發的事先預防之舉,才使得五萬多饑民得以存活下來。”


  “一參見。明楊昱《牧鑒》卷一。《流移九》北宋時期,浙江人滕元發曾經擔任鄆州(治在今山東東平)知州。當時,淮南、京東一帶發生饑荒。滕元發考慮到,這兩個地方發生饑荒,饑民很可能將湧至鄆州,這樣就容易引發瘟疫等疾病。為此,他事先出城詳細察看,找到了一片廢舊營地,非常適合安置饑民,於是便召集人夫連夜行動,在一晚上的時間裏,就用蘆席、茅草搭建起臨時房屋兩千五百多間,水井、火灶、器具等也都全部備齊。後來,兩地的饑民果然蜂擁而至。正是由於滕元發的事先預防之舉,才使得五萬多饑民得以存活下來。”


  “一參見。明楊昱《牧鑒》卷一。《流移九》“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官執政,應敢於擔當責任,腳踏實地、真抓實幹,勇於直麵矛盾,善於解決問題,不斷創造新的業績。本篇所選官箴,或提倡“心誠盡職”,或提倡“興利除害”,或提倡“誌在必為”,或提倡“須有擔當”,對鼓勵各級官員不斷創造百姓滿意的實績有很強教育意義。”


  “凡處理政事,敢於堅持正義,製止圖謀私利,要取法弈棋,反複思考,謹慎從事。這樣,小人就會畏懼,不敢胡言亂語以免惹人厭惡。”


  “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能雕飾,糞土壘成的牆不能粉飾。”現在漢朝繼承秦朝之後,社會狀況就像朽木、泥牆,雖然想治理好,卻沒有什麽辦法。法令一頒布,奸邪就接著發生,命令一下達,欺詐就跟著興起,好像用熱水去製止水沸,抱著柴草去救火,情況隻能越來越嚴重,沒有任何益處。我將其比作琴瑟聲音不協調,嚴重的必須解下弦線重新安上,才可以彈奏;治理國家而政令施行不暢,嚴重的必須加以改革以至變更政令,才可以治理。應當改弦更張而不改弦更張,即使有技藝高超的樂工,也不能使琴瑟的聲音變得和諧;應當改革而不改革,即使有道德才能都很出眾的賢人,也不能使國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所以漢朝得天下以來,常想好好治理國家,可是到現在還沒治理好,問題就在於應當改革而沒有改革。古人說過這樣的話:“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編織漁網。”到今天,國家建立並希望治理好已經七十多年了,不如退一步推行改革,推行改革國家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理,國家得到良好的治理,災害就會一天天消除,福祿就會一天天到來。”


  “班固,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人。”


  “曾官蘭台令史、校書郎等,還曾隨行出擊匈奴,任中護軍、行中郎將事等。著有《漢書》《白虎通義》等,後人另輯有《班固集》。”


  “自最低級官員以上,誰不知道做縣令的艱難?既然知道它的難處,就應當專心致誌,早晚多加思慮,除了地方政事之外的其他事情,一絲一毫都不可留意,比如音樂、女色、飲酒、宴會之類不急迫的事務,應該全部除去。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沉溺於音樂、女色、飲酒、宴會之類活動之中,精力必然會衰減,意氣必然會昏沉,身體必然會疲倦,雖想勤於政事,但精力不濟,所以政事必定廢弛,而胥吏得以趁機上下其手,大行欺詐之事。昔日劉元明為政天下第一,問他是什麽原因,也不過是說:“每天吃一升飯,不喝酒,這是做縣官的第一良策。””


  ““這句話說得太正確了!””


  “有實績必然會有名聲,虛名驟然聚集,誹謗的言論也就會隨之而來。做官有想獵取虛名從而覬覦好官職的人,百姓本來安靜無事,卻一定要興造事端、改變舊規,以此希望上級官員知曉:奸詐狡猾的人應當加以懲治,卻一定要枉法給予庇護,以此取悅小人的心意。以至於整修裝飾驛站,重金賄賂過往的官員,甚至做出一些奇異偏激、違逆常情的事。對外想釣取君子的名聲,而內心實際上連市井小人都不如。這樣的心思一起,那麽從早到晚之所以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獵取虛名,給百姓帶不來絲毫的實際利益。這樣的人,不僅虛名得不到,還會被有識見的人士所譏笑。他們難道不知道官職升遷本來自有一套規矩,怎麽可以通過沽名釣譽而獲得呢?是是非非,時間久了自有定論,關鍵是自己應當盡職盡力,使百姓能得到實惠就是夠了。”


  “當官的人,前輩們大多不敢求上級官員寫薦章,隻是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以此來求得知遇。心誠盡職,雖然沒有求得知遇,可也距離得到知遇不遠了。沒有先學養育孩子然後再嫁人的女人。當官的人遇到事情,能夠把這一點放在心上,很少有不成功的。”


  “治理政務如同治理家庭,古人曾有這樣的訓誡。一個家庭的事情,無論緩急巨細,都應當知道,有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當的地方。況且治理百姓的官長,擔負著眾多責任,如學校,如驛站,如倉庫,如監獄,如田間水利溝渠,如橋梁堤壩,主管的事務非常多。作為官長,相時度力,有損壞的加以修補,有汙垢的加以清潔,有堵塞的加以疏通,有欠缺的加以補充,以前所沒有的加以經營。如果說:“那些事不加修治,和我有什麽相幹,我很快就會卸任他去,為什麽要自討苦吃?”這種念頭一旦萌生,各項事務就都沒有治理好的希望了。前輩人說:“公家的事務,有一絲一毫沒有盡其心力,就是苟且領取俸祿,會得罪上天。””


  “古代從政的人,自己不辭勞苦,而把安樂留給百姓。現在從政的人,自己享受安樂,而把勞苦留給百姓。自己勞苦百姓就會安逸,自己安逸百姓就會勞苦,這是必然的道理。懼怕自己一人勞苦,從而使全境的百姓不得安寧,仁人君子,忍心這樣做嗎?昔日子路詢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告訴他說“先之勞之”,“無倦”。嗚呼,這真是萬世為政的格言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