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
得知李如鬆被困碧蹄館,距其最近的大將楊元率領一千精騎連夜趕來救援。此時的戰局並不明朗,明軍雖然兵力遠遠不及倭軍,可是並沒有崩盤,倭軍打得甚是辛苦。楊元部的到來,讓小早川隆景誤以為是明軍的大部隊來援,在他看來和四千人對戰都已如此艱難,對方大部隊來了豈不是更加無力對抗,於是倭軍絲毫不敢戀戰,率軍退回了漢城。
碧蹄館之戰曆時一天一夜,明軍精騎死傷過半,倭軍也付出了數千傷亡的代價。此戰過後,李如鬆不敢貿然進軍,加上當時倭軍在漢城及周邊地區集結了五萬多人,單從雙方兵力對比上來看,倭軍有絕對的優勢,於是李如鬆決定退回開城修整。
之後明軍得到了錯誤情報:加藤清正率領的倭軍第二軍團將從鹹鏡道進攻平壤,李如鬆便率領明軍從開城返回平壤,這導致了盟軍朝鮮軍隊剛剛收複的幸州得而複失。得知幸州失守後,李如鬆深悔自己退兵太急,不過戰場上瞬息萬變,誰都難免犯錯,一時的得失不算什麽,笑到最後的才是勝利者。
明軍的戰況每隔三天就會有一封戰報發回國內,用的是八百裏加急。此次的小小失利被朝廷上的一幫給事中們誇大其詞,紛紛要求萬曆皇帝降罪李如鬆,不達目的不罷休。萬曆皇帝心裏知道這些言官的目的並不單純,所說多半言過其實,無奈受不了他們的聒噪,隻得下旨命李如鬆不得妄進,收到聖旨後,明軍隻能更加謹慎了。
李如鬆知道倭軍不被打疼,他們是不會主動退卻的,除非找到對方的“命門”,給他們致命一擊。他召集所有的中高層將領天天開會,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隻是沒人能說出個靠譜點的策略。
這天的下午時分,鍾南見回營的施長廷又是愁眉不展,便知道今天的討論肯定還是沒結果,他走到上司身邊,隨意問了問,“將軍,還沒有定下方案嗎?”
“是啊,聖上又要求以穩為重,所以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參將大人很無奈。
“不能燒掉倭軍的糧草嗎?”鍾南問道。
“不是沒人提這個方案,隻是一來不好確定糧草位置,二來就是燒糧草不可能派大隊人馬,人太少成功機率就太小,所以被否定了。”施長廷見鍾南如此發問,料定自己這個精明的小將當有奇思妙想,他試探著問:“你覺得這個方案可行?”
鍾南不敢托大,隻是說“有可能”,施長廷便讓他先行講講,聽完後覺得大有道理,於是拉著鍾南來到了李如鬆的帥營。通報過後,兩人進了營帳,此時的李如鬆正坐在椅子上沉思,見人來到後立刻問道:“施參將有何良策?”
“不是我,是他想到的!”施長廷指著鍾南。
“哦……是何計謀?”
“燒糧草。”鍾南的回答簡單有力。
“可糧草在何處?”
“很簡單,之前朝鮮軍的大糧倉在哪裏如今倭軍的糧草就在哪裏。”鍾南回答。
“何以見得?”李如鬆繼續發問。
“倭軍才攻下朝鮮不久,哪裏有時間去大規模轉移糧草,所以無論他們願不願意,都隻能使用之前的糧倉;至於朝鮮的大糧倉在哪裏,相信無論朝鮮國王還是他們的大將應該沒誰不知道吧!”鍾南的說法的確讓人無法反駁,李如鬆對這個家夥是越來越欣賞了。
“既然這個方案是你想出來的,那燒糧草的任務你可敢接嗎?”李如鬆笑道。
“有何不敢,曹孟德夜襲烏巢不就是先例嗎!”鍾南並不怵。
“好好好……”李如鬆大笑,“那本帥給你五百人馬,等你凱旋歸來!”
鍾南語氣淡淡地說道:“那就麻煩大帥打聽好糧倉的位置,我先去挑人。”
“沒問題,整個東征大軍中的人馬隨你挑選!”
“多謝大帥,煩請大帥給我挑選三百遼東精騎,我再自青州營裏挑兩百個兄弟即可。”鍾南簡單的兩句話就確定了人選,隨後轉身告辭,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當天夜裏,鍾南帶著五百人馬,馬裹蹄人銜枚,借著夜色靜悄悄地來到了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是原來的朝鮮國家糧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倭軍占領後無法轉移,於是就地征用,包括之後倭軍收刮的糧草也大多儲藏於此。鍾南的這支敢死隊到達龍山後,發現倭軍對糧倉的防守並不十分嚴密,不知是沒來得及還是覺得不需要,他暗道一聲“天助我也”,隨後一馬當先衝了進去,並將第一支火箭射向了其中的一個糧倉,身邊的明軍也快馬加鞭,衝進營地後如法炮製,將火箭射向了每一個糧倉。
轉眼間,十三座大倉便燃起了熊熊大火,駐守的倭將大驚失色,一邊派人救火,一邊派人誅殺明軍敢死隊。鍾南讓大家繼續發射火箭,直到每個人都射光了隨身攜帶的箭矢才罷休,看著吞天的火勢,他知道倭軍再怎麽救火也沒用了,這數十萬石糧食,將會被燒的一幹二淨。隻是沒想到這一耽擱,倭軍便圍了上來,少說也有一兩千人,估計是護衛糧食的所有倭軍。
倭軍將士深知龍山大倉的重要性,這群人從上至下都明白:糧草被燒,他們肯定難逃軍法處置,於是人人都發起瘋來,不要命地纏著敢死隊。鍾南見此情形,果斷讓遼東精騎先行撤退,自己帶著青州兵斷後,五百人馬不敢戀戰,且戰且退,好不容易才逃出城外。鍾南清點了一下人馬,發現隻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人,而且活下來的幾乎個個帶傷,連他的肩部都被火繩槍擊中,額頭上也有一處倭軍箭矢留下的傷口,幸運的是都不致命。想到三百多個弟兄就這樣埋骨他鄉,鍾南心裏唏噓不已,不過眼下不是矯情的時候,他沒多做停留,招呼著剩餘的弟兄們馬不停蹄地趕回了明軍大營。
大營門口,李如鬆正帶著所有的高層將領們,焦急地等待著消息,當稀稀拉拉的馬蹄聲傳來時,眾人精神為之一震。遠遠望去,隻見鍾南帶著為數不多的明軍正向他們騎來,雖然兵稀馬少,卻沒有半分頹廢之色。距離將近時,鍾南揮動馬鞭,加快速度來到諸位將領麵前,隨後躍下馬來,對著李如鬆等人半跪拱手說道:“大帥,諸位將軍,我等幸不辱命!”
“好,好,好!”李如鬆仰天長嘯,“鍾南,你再立奇功,本帥決不食言,定當親自向皇上為你請功!另外今晚參戰的所有士兵,也都統統有賞!”
“謝大帥,謝皇上!”餘下的敢死隊成員們大聲回應。
龍山一戰後,明軍扭轉了勢均力敵的態勢,倭軍糧草一失,全線被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雖然之後和明軍又打了數場小仗,氣焰卻遠不如初時那般囂張了。想想也是,倭軍初入朝鮮時,僅陸上士兵就有九萬六千餘人,當各隊重新在漢城集結時,剩下的還不到五萬三千人,減員四萬三千餘人,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近半的折損率幾乎都是明軍造成的。
同時倭軍在海上也沒討到多少便宜,盡管大明王朝沒有派遣水師將士,可是他們卻被朝鮮名將李舜臣的“龜甲船”折磨得苦不堪言,想在海上占得便宜的打算也落了空。如今倭軍減員嚴重,再加上糧倉被焚,軍心越來越不穩定,一番權衡過後,豐臣秀吉主張雙方議和。
明軍在碧蹄館之戰後銳氣受挫,而且兵力遠少於倭軍,除非再次增兵,不然也並不具備再次決戰的條件。時任兵部尚書石星是主和派代表人物,他反對對朝增兵,皇帝也被說動了。既然雙方都不想繼續打下去,那麽就有了議和的可能。
於是從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兩國的和談在官員層麵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萬曆和豐臣秀吉批準了。不過這些事情對鍾南和其他前線的將士們來說,並無一絲意義,他們希望的隻是可以早日回家。
四月十八日,倭軍全部撤離漢城,並交還了俘虜的朝鮮二王子,李如鬆於十九日率明軍及朝鮮軍進入漢城,五月十五日渡漢江進至慶州。在慶州對明軍、朝鮮軍和朝鮮義兵作了部署之後,李如鬆便返回京師。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倭軍占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複。
七月底,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餘下的東征援朝軍也終於載譽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