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合作
“是的,他們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是做錯了事情,應該受到懲罰,關個十幾天,讓學校把他們開除,可是然後呢?”楊朝歌憂心忡忡,極力勸說,“他們會氣憤,會認為社會待他們不公,最終他們會報複,會更加傷害徐濤,乃至於他們最終會成為真正的罪犯。”
陳小九不得不承認楊朝歌說得是正確的,他用罪犯的角度去看待這幫學生是不對的,他們做警察去懲戒罪犯,這沒問題,問題是他們的目的不是要把潛在罪犯培養成真正的罪犯,他們的目的仍然是要讓那些做錯的人意識到自己錯了。
“那你想怎麽做?”陳小九突然意識到楊朝歌可能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他想聽聽可行性。
“我是這麽打算的……”一說到這個,楊朝歌便有精神了,甚至扶著欄杆,自己坐起身來。
“你輕點!”陳小九都替楊朝歌感到疼。
楊朝歌根本不在意身上的疼痛,繼續說道:“我決定一個一個走訪他們的家庭,去了解是什麽樣的環境造就他們這樣心理問題,然後對症下藥,徹底改變他們的內心,這樣既能保護徐濤,也能保護別人,更能保護他們自己。”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你憑什麽讓他們聽你的話,還得同意你家訪?靠一腔熱血可不成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徐濤都不願意讓你家訪,況且另外那幫學生要是真能聽你話,你也不至於被他們打一頓吧?”看到楊朝歌現在的狀況,陳小九覺得這個辦法幾乎沒有可行性。
但是,楊朝歌說道:“本來我也覺得自己這辦法有點困難,我去家訪的話,別人很難配合我,不過現在不一樣了,我如果有你的幫忙,我覺得這個辦法非常可行。”
“我?”陳小九雖然一直想參與進來,但是他都不知道他占這麽大的戲份。
“對啊,你是社區民警,如果你跟我一起去做家訪的話,他們家裏人肯定會配合工作的,你們片警應該有這部分工作內容吧。”
陳小九站起身來,來回踱步,思考了半天,而楊朝歌在等陳小九的答複,也沒有多勸他幫忙,因為楊朝歌了解他。
陳小九思考完畢,回到凳子上,說道:“出於安全考慮,做家訪,確實符合我們工作內容,我可以幫你,但是我有一個條件。”
“什麽條件?”楊朝歌有些興奮,他估計現在什麽條件都願意答應。
“這些學生之前那些暴力行為應當受到懲罰,我還是會依法辦事,不能因為他們知錯就姑息。”陳小九是警察,他得按執法程序辦事,而不是楊朝歌一廂情願就能縱容那幫學生以前的行為。
“這……”楊朝歌開始為難起來。
“不過,我不會馬上抓他們,咱們先做家訪,如果他們真的能知錯,並且承諾會改正,那他們也就會願意自首,到時可以從輕發落。”這已經是陳小九能做的極限。
“可是學校那邊怎麽辦?他們會被開除的!”
開除可比拘留嚴重多了,這會毀了那幫學生的人生,楊朝歌顧慮得沒錯。
“學校那邊,我代表警方去跟他們交涉的,不會讓他們被開除,這一點我向你保證。”
陳小九言出必行,就算學校不願意給警察麵子,他也會死皮賴臉去求學校,直到他們同意。
有陳小九的保證,楊朝歌心裏的大石頭方能落下,他伸出左手,捏成拳頭,說道:“那咱們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陳小九伸出右拳輕輕碰撞楊朝歌的左拳。
當然,陳小九還不能擅自去跟楊朝歌一起行動,他的工作都是由黃輝在安排,所以他必須征求黃輝的同意。
黃輝覺得陳小九單獨偵辦這個案子,也是對陳小九自己的一次考驗,上次抓小偷失敗,這次陳小九總得重新證明自己,於是同意讓陳小九去勸說那幫打人的學生自首。
由於陳小九要跟楊朝歌一起,所以他先要等楊朝歌傷好了,才能一起去家訪。
幸好楊朝歌受得隻是輕傷,第三天便能下地。
在病房裏,楊朝歌蹦蹦跳跳給陳小九看,他微笑道:“你看,我沒事了,今天就可以出院。”
可是,楊朝歌卻不放心,他搖頭道:“我看你再在醫院裏住兩天吧,萬一跑出去,傷勢加重了,會留下後遺症的。”
“再住兩天?住院費你給嗎?”
一提到錢,陳小九便癟著嘴說道:“我一個窮光蛋怎麽幫你付?你可是富二代啊!”
楊朝歌手一揮,鄙夷道:“什麽富二代,我跟我爸保證過,我要靠自己成就事業,所以我也是窮光蛋。”
“那窮光蛋就別住院了,咱們回家休養,省錢。”陳小九覺得反正在醫院也是躺著,回家也是躺著,都一樣。
“咦,誰把花放在門口了?”這時門外傳來了護士的聲音。
二人去門口一看,還真有一束花,還是一束康乃馨。
陳小九捧起那束花,跟楊朝歌相視一眼,然後說道:“我猜…這花應該是送給你的。”
楊朝歌微微點頭道:“我覺得應該是。”
“那你說這是誰送的呢?”陳小九再問道。
兩人都在自己的腦子裏思考了一陣,然後異口同聲地說道:“徐濤!”
答案對上了,兩人便大笑了起來。
陳小九接著分析道:“他肯定是來感謝你救了他,但是又不好意思當麵道謝,所以把花放在門外。”
楊朝歌點頭道:“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真的做到了。”
“沒錯,你打開了他的心扉,我相信他以後不會再排斥你了,你可以好好引導他了。”陳小九把花遞給楊朝歌。
楊朝歌非常欣慰,覺得自己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都沒有白費,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他說道:“既然我能挽救徐濤,那麽我們也肯定能挽救其他的學生。不等了,咱們現在就出院,去到他們每個家裏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