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0121 西太後細述當年因, 林黛玉暗思今日果

  太上皇的表情有些古怪,端詳皇帝的時候,目光中甚至充斥著審視的意味。皇帝任他打量, 並沒因此而顯得退縮。他不動聲色迎上了太上皇的目光, 大有一種我意已決的架勢。


  “你一向是有主意的人。”太上皇這話聽著像是誇獎, 但細細品就會發現, 實則更像是一句感慨。慕容氏自打進了紫禁城, 就沒有溺愛孩子的說法。是以幾個皇子各有所長, 自己心裏都有個譜。做皇帝的心裏有主意, 這也算不得什麽值得誇耀的事。


  “當年不廢黜東太後, 是多方考量做下的決定……”


  “東太後雖有過,但她終究是一國之母。你是新冊立的皇後,有些事難免不清楚。”西太後領著林黛玉在昆明湖邊上閑逛, 入目一片湖光水色, 抬頭就是蒼翠的萬壽山,但此時此刻誰都沒心思細看。


  黛玉心感怪異,不明白西太後為什麽說這些話。她離開樂壽堂, 分明是不願意聽這些事。但逛到昆明湖邊, 等宮女都四下隱去了, 卻又狀似無意, 猶如閑談一般提及舊事。


  但西太後雖不是她正經的嫡親婆母,卻也是太後之尊,是長輩。黛玉沒想過和她鬧什麽不愉快,故而很尊敬她。她說什麽,自己聽著就是了。左右都是宮裏熬出來的, 難道還會無的放矢?


  黛玉扶著西太後, 低聲道:“是, 恭請西太後娘娘教導。”


  “倒也算不得教導,不過是受人之托,告訴你一些事罷了。”西太後說話向來直白,有一說一,最不愛虛與委蛇。說不明白她此時此刻是什麽想法,那些話就這樣輕飄飄地說出來,尋常自然得像是在說今日午膳加道菜。


  饒是黛玉這樣一個不動聲色的人,聽見那些宮闈舊事,也不由麵露詫異,目帶驚愕。


  隻聽西太後淡聲道:“這件事,歸根結底症結是在我和太上皇身上。陳年舊事,你大概也聽過一些。我和東太後是閨中密友,當年也曾好得像是一個人似的。當日高句麗叛亂,先帝禦駕親征,可惜那一仗大慶朝慘敗,致使老北靜王為救先帝而戰死。先帝雖拚著回來了,但終究傷了根本,紮掙著交代了後事,便溘然長逝。”


  雖事關己身,可她的神色卻極為平淡,竟像是在說一個關於他人的故事,自己隻是個冷眼旁觀的說書人。


  先帝是個鐵血手腕的人,很信奉武力。一生之中禦駕親征總有數十次,他自兵馬中嶄露頭角,卻在兵馬中葬送性命。但他寸步不讓,這份剛硬和鐵骨導致外邦聞風喪膽,雖因此戰死,百姓也多是念著他的好。


  黛玉隱約聽過一些,但隻是個大概。他們內宅裏的姑娘,也沒人會認真去打聽朝堂上的事。


  西太後止住了,一刻後方又道:“太上皇當日才十七八歲,尚未成家。臨危受命,倉促間依從先帝的意思,定下了太子正妃和側妃。在此之前,宮裏一直默認我是太子正妃。至於東太後,她則許給了我胞兄。然而太上皇年紀尚輕,先帝唯恐太上皇無法收服臣工,臨終前轉而改口,命東太後為正妃,我為側妃,共入東宮。我胞兄受不了這打擊,不思飲食,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曾經黏在一處分不開,指天為誓說要做一輩子摯友的兩個人,就這麽成了一輩子的仇人。


  黛玉心感唏噓,兜兜圈圈一圈人,其實都是皇權更替的犧牲品。難道能說先帝做錯了?老北靜王征戰而死,北靜王府手握重兵,太上皇年少禦極,若不能收服北靜王府,難道眼瞧著大慶朝動蕩?高句麗就等著趁虛而入,咬下一塊肉來,誰能拿這事做賭注?

  “東太後……”黛玉試探著問了一句:“她是記恨太上皇嗎?”


  難道就是因為那個病死的未婚夫,才記恨太上皇,乃至不愛惜自己的兒子?

  西太後若有所思,望了她一眼,說道:“她記恨我們所有人。其實她從前不是這樣,是個明豔爽脆的好姑娘。原先對太上皇也沒那份心,最初成婚的時候,先帝不成了,身為太子的太上皇政事繁忙。我們兩個住在東宮裏,那裏可真冷清啊,沒有爹媽兄弟,除了宮女太監就是咱們兩。我們就常常一處睡覺,一處吃飯。”


  說不清這份親密是什麽時候變質的,像是從西太後有了身孕開始,東太後就漸漸變了。


  “我有了身孕之後,東太後就與我有了隔閡。先帝和太皇太後也覺得很對不住東太後,故而常常勸她寬心。太上皇也對她許諾,將來一定是她坐上皇後之位。東太後是很看重身份地位的人,不論什麽事,都得論個尊卑。有了太上皇的承諾,東太後像是安心了許多。後來我養了個兒子,就是如今的詠樂王。誰都沒料到他養下來竟然是個睜眼瞎,看不見東西。那時候大慶朝內憂外患,先帝也越發體虛氣弱,太上皇常常不見人影,我整日以淚洗麵,說句錐心刺骨的話,最難過的時候甚至想過,不如抱著孩子一死了之罷。一個眼盲的孩子,縱然身在皇家錦衣玉食,但這輩子得過得多艱難?”


  懷胎十月卻養了個瞎子,擱在誰身上都受不了。黛玉沒生養過,但就是想想都難以接受。何況西太後是當事人。但難道先天眼盲也能治好?若一直是個瞎子,後來怎麽做了皇帝?雖說後來被廢了,但到底站上去過。


  興許是西太後今天給了她一種特別好說話的感覺,黛玉這麽想著,竟然就直接問出了聲:“我聽哥哥說,詠樂王的眼睛後來治好了?”


  “你哥哥?”西太後似恍然大悟般“哦”了一聲:“想起來了,林玦是你胞兄。他是個如竹如鬆的好兒郎,原先和詠樂王走得倒也很近。詠樂王的眼睛算不上是治好,真論起來應該算是解毒。當時養下詠樂王後,我一度不想苟活。東太後卻常常來寬解我,還抱著孩子讓我看,我也就漸漸歇了心思。詠樂王養到兩歲,先帝終於不成了,留下太子繼位的遺言就撒手人寰。太皇太後痛不欲生,在乾清宮靈前哭暈過去。我們這才知道,太皇太後竟然有了身孕,這是先帝留下的遺腹子,也就是如今的合睿王。”


  合睿王比自己的侄兒還小兩歲,且又是先帝留下的血脈,故而太上皇對合睿王格外疼愛,甚至兒子都得靠邊站。


  “當時東太後也懷著五個月的身孕,前朝內廷都是緊要關頭。就在這時候,高句麗再度擾我邊疆。經過前兩年的戰亂,大慶朝還沒恢複。一連折損了好幾員大將,連士氣都無法提起。高句麗趁此提出要求,想讓先帝和太皇太後嫡出的敬端大長公主和親。沒了敬端大長公主,太皇太後愈發悲痛,東太後挺著肚子料理內廷,待太皇太後養下合睿王後更是對其愛若親子。”西太後拍了拍黛玉的手背,像是刻意解釋了一句:“這也正是這些年太皇太後對東太後多有忍讓的原因。”


  西太後道:“詠樂王的毒還是合睿王發現的,說是詠樂王的血比尋常人更暗一些。太上皇記在心上,悄悄遣人去查,終於查出他這毒是胎裏帶來的。原先是要人性命,然而我當日害喜太厲害,反倒救了他一命。幾年前的事了,一時半刻查不到幕後主使。太上皇便一麵尋名醫良藥為詠樂王解毒,一麵探查,最終兜兜轉轉,卻查到了東太後身上。”


  黛玉頓時不寒而栗,難怪太皇太後和皇帝都說,東太後向來是最知道怎麽向孩子下手的,這是她曆來的手段。原來症結在這裏,榮壽公主已經不是第一個被她所害的孩子了!

  論理那時候就該廢了東太後,為何這事毫無風聲,她甚至安安穩穩坐到了太後這位置上?


  人和人親近有時候隻需要幾句話,不知為何,西太後分明一直是冷淡的,但黛玉就是覺得她比笑麵迎人的東太後更好親近。


  黛玉不由問出了聲,西太後眼眸微動,與黛玉往前走了兩步。


  “太上皇想過廢了東太後,但被太皇太後攔住了。那時候東太後已經養下了孝義王,這個嫡出皇子,從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他也不負眾望,從小就顯出過人的天資,很小就被封為太子。咱們太上皇也是小小年紀就當了太子,所以他覺得孝義王是子承父業,對他愛若非常。大慶朝是講究正統、嫡庶、尊卑的,太皇太後不忍見一國儲君因生母而染上汙名。太上皇終究覺得自己愧對東太後,也愛惜孝義王,於是按下了這件事。當日沒有廢黜東太後,是為了孝義王。如今不能廢黜東太後,是因為皇帝。”


  西太後這番話說得相當誠懇,她是受人之托,既然答應了,就得忠人之事,把這件事辦好。


  “東太後千錯萬錯,但她終究是皇帝生母。皇後可曾想過,倘若在此刻廢黜東太後,就算是太上皇下旨,會對皇帝造成什麽影響?”


  黛玉原先沒想過這一層,經過西太後點撥,才隱隱探出了眾人躊躇遲疑的真相,她試探著說:“會讓臣工覺得,皇上失心於太上皇?”


  “不止如此。”


  前方不遠處有個竹子編成的長椅,西太後很喜歡沿著昆明湖遛彎,因而沿湖有不少這樣的椅子。西太後領著黛玉在長椅上坐下,舉目望去,但見昆明湖開闊浩蕩無邊際,水光天光如一色。


  “有些話,原先你養在深閨的時候,林大人或許不會告訴你。但如今你是皇後了,多少得知道一些。太上皇雖退下來了,但還有不少人打著在他跟前走路子的主意。許多老臣也覺得皇帝太過年輕,很多緊要的大事還是會請太上皇拿主意。有老子在,兒子永遠就小一輩,就是皇帝也一樣。一旦廢黜東太後,所迎來的反噬幾乎瞬間就會發生。會有臣工猜疑,皇帝是否已在太上皇跟前失心。有詠樂王被廢的前車之鑒,他們就更加會多心,猜測太上皇是否有有他意。皇帝禦極時比詠樂王更順利,幾乎沒受到阻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是東太後所出,中宮嫡出,從小養在太皇太後跟前,是絕對的正統。東太後若廢了,難免對皇帝的聲譽有所影響。”


  廢黜一個妃子很容易,就像皇帝廢淑妃,太上皇廢明太妃,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可是廢黜皇後乃至太後,就不再是皇帝一個人所能決定的事。一國之母的廢立涉及到國家安定,也對內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


  黛玉聽了這些話,幾乎已經猜到,太上皇不會允許皇帝廢黜東太後。她也讚同西太後的說法,這樣對皇帝更好些。可是心裏卻又忍不住心疼起皇帝和榮壽公主來。他們都是無端受過的人,難道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就將此事輕輕揭過不成?


  “西太後和太上皇可知,榮壽公主為何久病不愈?昨日就送過來了,想來到今日你們也發現了,榮壽公主除了偶爾醒一會,就是不停地睡覺……”黛玉終究沒法子就這麽幹看著,將東太後對榮壽公主下寒食散的事說了:“榮壽公主何辜?您是蒙受過這種痛苦的,想來對淑妃和皇上眼下的心情也很了解。做父母的知道了這些事,隻有咬牙切齒的恨,何況皇上如此愛憎分明。依我看,皇上未必肯聽從。”


  皇帝這回確實是鐵了心請太上皇廢除東太後,哪怕自己遭受流言蜚語和禦史苛責也不顧了。她因為一己之私,先是害得詠樂王眼盲多年,直接導致詠樂王心生怨懟,從而害死了孝義王。如今愈發變本加厲,連自己親生的孫女都舍得下手。若這次不處置她,誰知道她下回還會做出什麽事來?這回毒害榮壽公主,下回是不是就要對他下手?她不喜黛玉,難道要日夜提防著她謀害皇後?沒有千日防賊的說法!

  故而饒是太上皇抽絲剝繭,把種種利害都說與皇帝聽,他依然未曾動搖。


  “您不肯下旨,朕自己下旨!”皇帝執意如此:“朕寧願沒有這樣的母親,寧可被天下人戳脊梁骨,指著鼻子罵不孝也認了。鄭莊公尚能對武薑發出‘不至黃泉無相見’[1]的宣言,難道朕身為大慶天子,就隻能一忍再忍?”


  “你冷靜些!身為皇帝該有的自持穩重都學到哪去了!”


  皇帝哽了哽,一雙眼迅速紅起來:“若是二哥還在,我本也不必當這個皇帝。您為什麽不早早約束東太後?如果您狠心些,當日發現東太後給詠樂王下毒的時候就了結了她,就不會有後來那些事。二哥也不會早早離世!您還記得二哥嗎?最敦厚仁愛的太子!他去世的時候才十七歲!”


  孝義王的死是所有人心裏的遺憾和傷痛,皇帝和這個哥哥最親近。他是第五個皇子,東太後不愛惜,太上皇也不看重。生活上是太皇太後在照料,可在學業上卻是孝義王手把手教導的。他和謹莊王視孝義王如兄如父,若孝義王尚在,他何曾想過當皇帝?


  提及孝義王,太上皇也不由痛惜起來,眼眶也跟著紅了。人老了,想起從前有所缺憾的事,就越發愧悔。孝義王是他最看重的兒子,年少就顯露出過人的聰慧。他為孝義王取名永寧,十五歲冠禮上珍而重之地為他擇表字晏清。代表著他對孝義王的無限期待,期盼將來國家在孝義王手中能夠永昌永寧、海晏河清。然而他卻卷入了謀逆案,太上皇不相信這個兒子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但為了堵住臣工的口,隻能暫時將他圈禁在東宮,再慢慢查問。結果這孩子太過敦厚重情,太上皇不見他,他就日日跪在東宮門口。從小就金蓴玉粒養著的人,怎麽經受得住,就這麽病了。病到最後,詠樂王就用當年東太後謀害他的藥,奪取了孝義王的性命。


  一報還一報,當初東太後種下了因,最後償還的卻是孝義王。


  太上皇麵露頹然之態:“這些年,你二哥從沒入過朕的夢。想來他也是在怨恨朕……”


  “若不廢黜東太後,再容她在內廷興風作浪,這樣的事不會停止,隻會越來越多。”皇帝也曾對東太後有過期盼和孺慕之情,但多少情感都在她一次又一次的狠毒中被消耗殆盡。“她不喜我新冊立的皇後,我絕不能容許皇後因她而有所閃失。就如您不能接受東太後傷害西太後一樣!”


  慕容氏的人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人不容易,但一旦找到了,就是一生一世。


  太上皇按著額頭,陷入長長久久的沉思。不知過了多久,才聲音沙啞地說:“東太後不能廢。打發她去熱河行宮罷,就以為先帝祈福的名義。收回她的皇後、太後冊寶,宮女和太監由她帶走,從此後無詔不許她回京……”


  ※※※※※※※※※※※※※※※※※※※※


  不至黃泉無相見[1]:出自《左傳》裏的《鄭伯克段於鄢》。這一段很有意思,有興趣的可以找出來看看~皇帝的人設部分借鑒了鄭莊公。


  前兩天家裏出了點事,受長輩所托去幫忙處理了一下。抱歉讓大家久等了,今天留言全部送上紅包以示歉意。對劇情有任何疑惑可以在本章提問,我全部都會回答的~

  感謝在2020-08-27 23:38:42~2020-08-31 23:12:57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栗子不炒糖 1個;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鈺淇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栗子不炒糖 10瓶;鈺淇 5瓶;飛天舞928、芝蘭百合 2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