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史上第一大忽悠
雖然春天已經臨近,但草原上依舊是一片枯黃。從蒙古高原吹來的風依舊凜冽,但到了這裏卻被一座綿延千裏的山脈阻擋,這座山就是燕山。
漁陽郡外燕山以北是一片草甸,這裏的地形不像科爾沁草原一樣平坦遼闊,因為靠近燕山和興安嶺的緣故,這裏的地形屬於丘陵地帶,不僅有草甸也有成片的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河流湖泊。這塊地方在現代被稱為,壩上。
由於地勢居高臨下,從這裏穿過燕山就能進入遼闊的河北平原,因此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東北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漁陽是當年燕國抵擋山戎、林胡等異族入侵的要塞,壩上就是東胡入秦中原的跳板。
當嬴政揮師伐楚的時候,東胡王捉鹿感覺有機可乘,於是命東胡本部、拓跋部、紇骨部、丘力居部、蘇仆延部以及十幾個隸屬於東胡的部族合兵十五萬進駐壩上,隨後穿過燕山進抵漁陽。
說起來東胡和中原是有淵源的,東胡是包羲太昊伏羲後裔東夷北遷後與胡人融合後的稱謂,在周秦兩漢以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今內蒙古東部,在華夏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一麵和草原上的各族不斷互相融合,一麵又不斷遷入中原與漢族融合,最後都融入漢族之中。因此東胡實際上是漢族祖先的一個主要支係。
追根溯源,東胡族的祖先可能是源自殷商氏族。因為殷商部落以玄鳥為圖騰,最初居住在燕山以北的蕃和砥石地區。蕃和砥石,就是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是殷商氏族興起之地。而這個地域正是後來東胡族活動的地區。
殷商部落從史料記載的第一位首領開始,一共經曆了十四代首領,期間遷徙了八次。到建立商朝的湯在位時,殷商部落定居在了今天的河南安陽。這之間的八次遷徙,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很有可能在殷商部落決定遷徙的時候,有一部分成員並沒有離開。進入中原的殷商部落迅速被農耕文明同化,而留在故土的殷商遺民卻還過著草原上的遊牧生活,習俗沒有多大改變。中原人再次遇見這些殷商遺民的時候,並不知道他們是殷商血脈,以為他們和匈奴、山戎等民族一樣是蠻族。又因為匈奴當時自稱為胡,東胡族因為居住在匈奴民族的東方,因此就被中原人稱之為東胡。
經過長期的發展、兼並,到了周朝乃至春秋戰國時期,東胡已經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個部落聯合體,其中有活躍於東北部的以魚獵為主的民族,有活躍於中部的遊牧民族,有活躍於西部和南部遊牧、農耕兼有的民族。東胡強盛之時,有“控弦之士十餘萬”,以每戶五人出一個能騎善射的控弦之士計算,東胡強盛時的人口達到七十萬左右。東胡人崇尚自然,崇拜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萬物,以熊,虎、鹿、狼等動物為圖騰。在八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東胡始終占據以蒙古科爾沁草原為中心的廣大地域上。
到了戰國末期,今天華夏首都轄區內的密雲地區屬於燕國管轄,因為地處燕國東北部漁水之陽故稱漁陽。漁陽是中原出入東北、內蒙地區的重要門戶,地理位置特殊,是邊防重鎮、兵家必爭之地。當時,中原地區經過東周時的諸侯紛爭之後,進入了七雄爭霸時期。多年的戰亂使中原各諸侯國無暇他顧,北方遊牧民族變得異常活躍,漁陽就成了遊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因此漁陽地區就成為擁有此地的燕國與北方遊牧民族較量的重要戰場。
當時,在燕國之北的正是強大的東胡。趁燕國先後幾代國君軟弱可欺,東胡族迅速占據了漁陽一帶。憑借著這個通路,東胡人橫行無忌,大肆劫掠燕國財富和百姓。燕國邊境受東胡的威脅,百姓紛紛逃離故土,昔日繁華的村落一片荒涼,杳無人煙。一時間,東胡風光不可一世也由此奠定了東胡強大的基礎。直到趙惠王二十六年,一度臣服於趙國的東胡反叛,占領了趙國代郡。趙國於是發兵反擊,攻占了東胡的領地歐代。後來燕國被東胡擊敗,燕王將名將秦開當作“人質”,送往東胡質押。秦開得到了東胡人的信任,熟悉了東胡的內部情況,後來逃回後領兵擊敗東胡,東胡人被迫退回了科爾沁草原中、東部。再後來,趙國名將李牧擊敗東胡和匈奴聯軍後,東胡一直沒敢南下入侵中原,隻在草原上稱王稱霸。
大秦開始統一戰爭之後,東胡王捉鹿就起了趁火打劫的心思,他一心想恢複祖先的榮耀,想要再次衝出燕山飲馬中原。
嘟嘟嘟嘟!
一支馬隊飛快奔來,伴隨著馬隊到來東胡大營的碉樓上吹響了號角。這支馬隊是東胡拓跋部的,為首一個一身青銅鎧甲內罩華麗胡服的人正是拓跋部大首領東胡王庭大將軍拓跋鮮瑜,一麵鮮紅的繡著一隻鹿的戰旗在他身後獵獵飛舞。
拓跋鮮瑜的馬隊衝進營門後逐漸減速,隻有拓跋鮮瑜領著親衛直奔王帳而去,在大營正中的金頂王帳前那麵高高飄揚的鮮紅的繡著金色雄鷹的東胡王旗前,拓跋鮮瑜翻身下馬快步走進王帳。
王帳內各部首領分座兩旁,高舉正中王座的禿頂披發,身穿華麗鎧甲披著大紅披風的就是東胡王捉鹿。逐鹿年約四十左右,長臉鷹鉤鼻,細眼單眼皮,厚厚的嘴唇上有濃密的短須,頜下是一把濃密的絡腮胡。這幅相貌使得捉鹿整個人看起來給人的感覺說不上有多威風,但確然人不由得心裏升起一股警覺。
拓跋鮮瑜快步來到著陸麵前右手撫胸鞠躬致禮。
“偉大的草原之王,您的仆人拓跋鮮瑜來了。”
捉鹿右手一隻身旁的位置說到:“坐。”
拓跋鮮瑜坐下後摘下頭盔,應該說拖把鹹陽算得上是相貌堂堂的,但是東胡人特有的禿頂披發的形象讓人看起來總覺得有點怪異。其實這和東胡人長期遊牧狩獵有直接關係。東胡人不同於匈奴,他們是草原上唯一掌握冶金技術的民族,看看這些東胡首領將軍身上精致的鎧甲和武器就可以知道,再看看拓跋鮮瑜放在手邊的那頂戰盔就能明白為何東胡人禿頂披發了。東胡人的戰盔是整體的一個圓形類似一個青銅鑄造的鍋,盡管還裝飾有披肩、護耳也有內襯但是可以看出這分量著實不輕,這樣一個沉甸甸的鍋扣在腦袋上,時間長了肯定不舒服,若是再像中原人一樣頭頂上有個發髻那罪過更加難受。而且東胡人生存環境比較惡劣,個人衛生這一塊總是比不上中原人,因此諸多的原因讓東胡人選擇了禿頂披發。
等拓跋鮮瑜座好之後,捉鹿開口說話了。
“打了這麽久了,你們說說,咱們的戰果如何?”
眾首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一個肯先說話的。
捉鹿:“怎麽都不說話?蘇納海,你說。”
蘇仆延部大首領東胡左將軍蘇納海硬著頭皮說到:“大王,我們打得挺好哇,占據了不少土地收獲了不少牛羊財物。大王難道還不滿意?”
眾首領紛紛點頭表示同問,捉鹿哼了一聲說到:“拓跋鮮瑜,你說!”
拓跋鮮瑜:“這個嘛,我覺得沒有拿到大王想要的東西,我們連一座城邑都沒拿下。不要說漁陽城就是一座小小的戍堡都沒能拿下,大王,秦人不好打呀,正麵對戰他們的騎兵比我們隻強不弱,到了夜裏我們的兵不打火把連路都看不清,可他們不打火把都能殺進我們的營地。秦將王離進攻起來像是一隻虎,撤退的時候就像一隻兔子,守城的時候就像縮進殼裏的烏龜,讓我們無處下手哇。大王你也知道,攻城不是我們的長項,可野戰的時候秦軍無論是武器戰術和狠勁都隻強不弱。若是換成燕軍,我們早把漁陽拿下了。可如今這秦軍實在是,哎。”
“對對對,大將軍說得對,秦人太狡猾了。從來都不好好打仗,撿了便宜就跑,不是爺們兒。”
眾首領議論紛紛,捉鹿氣的一跺腳站了起來。
“都給我住口!我看你們是好日子過慣了,你看看你們一個個腦滿腸肥的樣子,你們還騎得了馬射的了箭嗎?你們爭奪領地時的那股狠勁都到哪去了。別的不說,小小匈奴都能和我們對抗,這麽些年我們從匈奴人那裏搶到過一塊土地嗎?我帶你們來這裏就是為了讓你們恢複祖先的榮耀,重新把中原人打趴下,把中原當成我們的糧倉錢庫,讓中原人為我們耕作放牧。可你們倒好,一個個眼裏隻有牛羊錢財,我問你們,到現在為止你們誰抓到過一個中原人?”
眾首領紛紛搖頭,的確如此,打了這麽久東胡除了搶了些牛羊牲畜和錢財之外,像糧食、人口等重要物資收獲寥寥無幾。
捉鹿:“我們東胡不缺牛羊不缺金銀,缺的是能夠為我們耕作放牧的人手,缺的是能夠為我們打造兵器鎧甲和工具的匠人,缺的是能夠教授我們的孩子讀書識字的夫子,這些才是寶貝。你們看看中原那些國家的王,有哪一個不是費盡心思增添人口的。中原很大,人很多。人多了不僅耕作放牧的的人多,能人也會很多。先有秦開打敗我們,後有李牧打敗我們,現在又有王離那隻虎和韓信那隻狡猾的狐狸,那個白宣還沒來,他要是來了我們還能打進中原嗎?這就是人多的好處,中原地大物博,那裏金銀成山人人富裕,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讀書識字。不要小看了讀書識字,那是祖先賜給他們的寶貝。讀書識字的人都聰明,我們不讀書不識字就是打不過他們。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搶人!”
拓跋鮮瑜:“大王,秦人都躲到城池裏麵不肯出來,要想搶人就得攻城啊。”
捉鹿:“攻城又怎麽啦,頭曼那個狼都能死命的攻城,我們為啥不能!”
蘇納海:“那是要死不少人的。”
捉鹿:“你住口!草原上趕上災荒的時候,人馬牛羊成片的死也沒見你說過什麽。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我決定集中兵力攻打漁陽城!”
捉鹿的話一出口,眾首領一片驚呼。
蘇納海:“大王,漁陽城可是和榆林塞一樣的雄城啊!”
拓跋鮮瑜:“最主要的是,漁陽城旁邊有漁水(潮河),那就是一道天然的護城河呀,我們攻打漁陽隻能三麵包圍它,就算圍而不攻也沒用,秦人可以用船把物資源源不斷送進漁陽城。”
捉鹿:“這天下就沒有攻不破的城,我們的祖先可以攻下代郡,占領整個漁陽,那時候他們也有城不一樣被我們的祖先攻克啦。最主要的是,隻要拿下漁陽城,整個漁陽不用打就會落入我們手中。漁陽是個大城,那裏麵的人最多,工匠最多,夫子最多,美女也多。隻要拿下漁陽城,我們這一仗就算大勝!”
蘇納海:“有道理啊。”
拓跋鮮瑜:“大王說的對啊。”
眾首領:“嗯嗯說得對。”
捉鹿得意的說:“等拿下漁陽,我就把咱們東胡的國都定在漁陽。頭曼那個家夥還建了一座頭曼城呢,我!偉大的草原之王捉鹿怎能沒有一座王城,我的王城一定要比頭曼的還好還大。到那時我們都搬進漁陽城,不,從現在開始漁陽就叫捉鹿王城。到那時,我們的子孫就可以像中原人一樣讀書識字,我們以捉鹿王城為根基逐漸一統中原!到那時咱們東胡就再也不用放牧漁獵,再也不用害怕草原上的風雪災荒,咱們的子孫會成為王侯,咱們也會有自己的文字工匠和史書!”
“一統中原,一統中原!”
捉鹿給自己的手下畫了一張極其誘人的大餅,於是東胡各部首領的雙眼紅了。
正如白宣預料的那樣,捉鹿逼著頭曼打榆林塞的確是打算兩邊占便宜的。如果頭曼攻克榆林塞,捉鹿作為匈奴宗主自然會不勞而獲。如果頭曼被秦人打敗,捉鹿就會立刻發兵匈奴趁他病要他命。但是,中原的富庶嚴重刺激了捉鹿,但是多疑的捉鹿沒有立刻表現出來,而是耐心觀看戰局走向,榆林塞的戰鬥很激烈,匈奴損失慘重卻毫無收獲,可以說捉鹿削弱匈奴的目的達到了。最主要的是,榆林塞的激戰把秦軍的注意力吸引過去,而漁陽這裏的秦軍守多攻少而且還主動退讓出了很多土地,這就很說明問題了。於是捉鹿終於下定決心,要一鼓作氣拿下漁陽城。
不管這一戰結果如何,捉鹿的那番話卻深深烙印在拓跋鮮瑜的心中。
拓跋鮮瑜:“若想強大,必效法中原!”
從此開始,拓跋部曆代首領無一不秉承拓跋鮮瑜的話去做。後來匈奴滅東胡,東胡兩分一部為烏桓一部為鮮卑,這個鮮卑就是拓跋鮮瑜的部族加上其他幾個零散的東胡部族組成的。再後來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
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複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公元493年拓跋宏遷都洛陽推行漢化革風易俗。拓跋宏自己改姓“元”,史稱北魏孝文帝。
由此可見,凡事都有因果。此時的東胡王帳內,東胡王捉鹿的一番話真的是在忽悠一幫手下,但是捉鹿怎麽也沒想到,他的部下拓跋鮮瑜真的按照他的忽悠去做了,而且還成了還就真的入主中原了。當然,這是好幾百年之後的事了。
就在捉鹿忽悠一幫手下的時候,白宣已經悄悄來到了漁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