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後世
“這些村莊遭到的苦難遠不止於此,通過與當地人的談話,我還知道了不少情況。勞役的征用,物資的征用,還有最近的征集兵員,把農村完全搞垮了。特別是到了海州以後,由於是交通要道,西路來的和南路來的兵隊都要通過此地北上,問題愈發嚴重,部分村莊已經空無一人,隻有些鎮子和大屯子憑著土圍子,還能與過往的兵隊討價還價,保留些生氣。聽說那些偏僻的村子,偏到差役也不願去的程度,狀況反而好很多。”
“我們的糧食暫時還是不缺乏的,即使到了遼陽,靠著儲備和輸送來的糧食,支持下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自行把旅順的幾萬石糧食(用繳獲的財物把江南商行的餘糧都買下了)運到遼陽的原計劃,已經被發覺是行不通的——路程長達六七百裏,來回一趟,要消耗近兩石才能運送一石,不劃算,又沒有足夠的運畜,沿途也沒有兵站的支撐,幹脆留在旅順賑濟難民得了,以後再向上麵報銷費用。”
“同時,還存在土匪的威脅。潰兵變匪的很多,特別是遼兵,其它地方的都想著回鄉,他們則是就地落草。雖然我們順路清理了沿途的匪幫,但誰也說不準他們什麽時候就會回來,或者起了新的胡子。這樣看來,把鐵料和布匹運來也會很麻煩,難道隻能堆在那兒不成,有什麽法子嗎?”
“其實今年遼東的年景很好,按那些懂莊稼的老把式的看法,本會是少有的豐收年,我瞧那些莊稼的長勢,也確實是不錯的。但如今這一切都落空了,田中的壯年男性勞力不多,許多都是老人、婦女甚至是兒童在勞作。”
“遼東苦寒,大米種得少,但我今天就看到了一大片的稻田,大概是湯崗子鎮這一帶地氣暖的緣故。跑過去瞧,都熟透了,卻無人收割。問老百姓,知道了這是韓財主的地,倒不是不敢割,自己家的稻田還顧不過來呢!明天讓上頭安排弟兄們收割了吧,咱們南方人,更習慣吃大米。”
“粟和黍眼看就要收獲了,屆時恐怕會有大批的糧食無人收割而爛在地裏。相比之下,大路附近的田地被經過的兵馬和人流糟蹋得不像樣子的事,反而不算什麽了。”
“到了遼陽,如果能駐紮下來的話,應當提出建議,讓收編進來的壯勞力去附近搶收莊稼。”
“今年遼東還能有糧可收,可到了明年春耕的時候,缺少勞動力和畜力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不管氣候如何,收成怕是相當難看的,肯會發生饑荒。至於後年……誰知道?!搞不好到時遼東的糧食問題已經不屬於我們這邊的了。”
“對於新的遼東經略,我還是有所期待的。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曾巡按遼東,有所作為,特別是彈劾巡撫趙楫與總兵官李成梁,要求追究這兩位手握遼東兵政大權的文武大員放棄寬奠八百裏的罪過,足見其膽識過人。”
“當然,我並非純粹依據‘後世’的觀點來判斷人物的,那僅可以作為參考,要用眼去看,用耳朵去聽,再用自己的腦子來判斷。事實上,我們前日經過的海城驛,已重新配齊了人員驛馬,開始恢複運作,聽說前麵的鞍山驛也恢複了。現在,從西開來的兩列龐大的車隊也加入了隊伍,並搭載著大批物資。”
“打聽得來的消息,這是由於經略府發布了強硬的命令,並進行了直接的幹預。我在驛站裏,確實見到了經略府在此監督的屬員。如此緊要的關頭,確實需要雷厲風行,必要時可越級指揮,而不能慢吞吞地按部就班,走公文流程。”
“可惜得到了確切的消息,葉赫部滅亡了,兩個台吉,都被殺死,隻有少量的人得以逃到這邊來。沈陽已成前線。”
“最後談談我們的部隊。如果說,在南邊行兵時,地理民情對我們是熟悉的,有利的,而海上的環境又特殊的話,這一個多月的情況,則充分說明了我兵確實擁有較好的組織力。特別是左承明和蔡鬆如兩部,上下熟悉,各級兵官也都比較得力,老兵多。馮龍他們也能讓人放心,騎兵隊就更不用說了,表現完全對得起薪水。另外兩個千總,雖有半數是新收的遼東兵,也還過得去。至於留守旅順的那支,還是留守下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