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吾皇聖明
趙廉的滄北軍的品德素質還不是那麽壞,逆反心還不是那麽重,卻尚且如此。如今的邊軍,尤其是東路邊軍,無論老兵新兵,那可全是天下最可怕的壞蛋暴徒,沒有忠義念
監軍的奏折上也說了,
邊軍的憤怒把邊帥劉韐、宗澤、張叔夜也完全嚇壞了。
三位文帥那麽老辣強悍有能,對國家忠誠肯幹肯付出,守邊根本不在乎生死,對將士突然暴發的激憤衝動卻同樣猝不及防束手無策無可奈何,驚急下竟要棄官逃走他們不是怕死,隻是不肯讓無辜的家人跟著自己稀裏糊塗太冤枉慘死在嘩變的瘋狂亂殺中,(也是對朝廷總是任性肆意瞎搞堅持不懈的作死,害怕了,實在搞不懂失望,心涼不想幹了。
趙佶看到這,渾身更是嚇得直哆嗦個不停。
早前,他就知道,東路三邊帥驚懼說過幹這邊帥就等同是在刀山上跳舞找死,多次憤然揚言不幹了。
那時的矛盾主要是,劉韐他們對監軍太監和勳貴將領驕橫不法合作不來的極度憤悶不滿。
三帥知兵,最害怕監軍不知死地堅持高高在上傲橫瞎搞激起兵變。
一旦兵變事發,三帥滿門的命也得冤屈跟著沒了,邊關也完蛋了,三帥一生堅定信守和追求的大義節操曆史美名也沒了,而且會成為曆史笑料,注定背上廢物無能禍國導致國家滅亡的最恥辱曆史罪責與罵名,
這種結局是劉韐、宗澤、張叔夜這樣的士大夫所萬萬不能接受的,也就寧願丟官罷職回家當卑賤農夫啃老玉米也不肯幹邊帥這活
趙佶荒唐王八蛋卻清楚,有的官唯一的追求就是“名”。
名,高於一切,比命重要。為了名,什麽苦都肯吃什麽活都肯幹,同樣的也會為了名而不顧一切,比如不負責任地果斷棄官而去。
當時,趙佶對三邊帥竟敢和趙廉一樣揚言不幹了很惱怒,但沒發作。
朝中沒人能頂當三邊重任了啊,
就得慣一慣哄著三老家夥願意守邊賣命。
同時,他也極怕監軍仗著皇家狗的身份不懂事地亂來激反邊軍,因此特意申斥打壓了太監狹隘嬌橫的囂張氣焰,減輕了監軍與邊帥監軍與邊軍之間的矛盾,算是堅定信任大力肯定和支持了三邊帥,安撫住了三帥不想幹下去的心。
但,正因如此,監軍和三帥之間的仇隙更深了。
此後,監軍們隻是表麵恭敬熱情配合起大帥治邊,心裏卻不知發著什麽狠一直憋著什麽坑死大帥的歹毒主意呢。而這,正是皇帝和朝廷最想看到的
可是,就是這種仇敵一樣的關係,在這奏折中,監軍太監和勳貴竟然等於一齊說了帥的好話,
至少是很理解“帥”關鍵時刻竟然驚恐不負責任地想徑直棄官而去的舉動。
這,不可能是監軍們突然素質高了不小人了,必是邊關的情況太危急可怕,監軍和邊帥被逼成了一條繩子上的螞蚱,監軍想活命就必須得依賴邊帥肯留下來安撫住邊軍
趙佶確實聰明,也從奏折中隱約看懂了監軍狗們極度驚恐倉皇下暴發的極深怨念。
太監與勳貴在一齊抱怨他這個皇帝與朝廷眾臣:你們快活瞎搞不要緊,但能不能在瞎搞時考慮考慮我們這些對皇帝你以及朝廷忠心耿耿的奴才狗的性命安危啊?
我們這些奴才狗在邊關喝風吃沙子遭罪冒險,你們在京城安逸富貴縱情享樂著不念我們的辛勞奉獻之苦,不念我們個好,這也就罷了,但,你們不能不顧及我們死活啊!
你們這些當主子當高官權貴的人,隻顧自己瞎搞得快樂,壓根兒想不起我們這些苦哈哈的死活,你們這麽做是會沒朋友,啊,不,就沒人再願意給你們當狗忠心耿耿效勞了。
趙佶讀懂了奏折中的隱晦指責,不禁大為羞臊惱怒,卻也發作不得。
不能任性耍權威肆意再懲罰再殺了這些狗奴才了,否則真就孤家寡人徹底沒人可用了
好在,奏折下麵的話讓趙佶大鬆了一口氣
河間軍進剿柴進。恰巧,李綱這次親自去柴莊進貨,原本是想代表三邊壓壓價,結果正趕上了此戰,現場目睹並親自督戰李景良破不了莊堡,慘敗,怕李綱懲罰,竟然棄軍跑了,柴進抵抗堅決,但並不是真想對抗朝廷要造反。
李綱安撫住了柴進,帶著貨及時回到邊關,向邊軍保證了水產以後仍能穩定保障供應。邊軍吃到了美味,這才消了憤怒衝動彌天大禍沒了,卻隻是暫時的。一旦讓邊軍吃不上水產,就為這點事,邊軍仍然隨時會嘩變。
趙佶倒是很理解邊軍的這種心態。
邊防寂寥苦寒,壞蛋邊軍的日子過得太苦太無聊,啥樂趣和指望也沒有,而且還得日夜準備打仗隨時死掉,僅僅隻為點好吃的沒了就幹脆殺官鬧反叛,這屬於正常吧?
他是個隻顧享樂的皇帝,所以能理解。
他是皇帝,最高貴體麵,住著天下最豪華的豪宅,最安全無憂,主宰天下人的生死榮辱,這個且不說,美酒、美食、美人天下一切最好的東西都緊著他享用,他能盡情玩樂,能擁有無數樂子可玩,他想不到的,下麵有無數人積極幫他想幫他能玩到,隨心所欲可是就是這樣,他還不是照樣滿腹不如意的整天抱怨吃得不好,喝的酒不美不香總感覺當這個皇帝至尊當得太委屈了太虧待了自己,太沒意思了將心比心
總之,東路軍沒鬧造反就好。
收拾個邊區土財主而已,竟然會引發這種可怕後果,這意味著什麽?
邊軍反應如此激烈,難道僅僅是為點美食口福?
會不會是邊軍被柴進以水產供應變相收買了?
柴進是不是妄圖奪回江山卻隱藏得極深,實力不到才選擇繼續蜇伏下去?
弄死了柴進,水產就供應不得了?
打魚的柴莊人不是還在嗎?直接控製了漁夫,不是更能穩定保障邊軍的口福?
李綱會不會真和柴進之間有點什麽?
趙佶太聰明,一瞬間就想到了許多要害問題,但,對李綱會選擇追隨柴進造大宋的反,他自己都搖頭不會信,卻又不敢輕忽大意。
他,已經被唐恪及勳貴造反嚇壞了,疑心病越發變態得重。
趙佶心中驚恐,感覺自己就坐在已經熱得燙屁股的火山口,驚慌下立即又拆了李綱的上書看看寫得什麽。
他想從李綱的話中找到蛛絲馬跡推定答案。
隻看了幾眼,趙佶就氣得拍了桌子。
李綱這次徹底化身成了無所畏懼的大噴子,噴得太狠了,直嗆趙佶的肺腑。
高俅當三衙太尉這麽多年,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堅持不懈一步步把幾十萬近百萬鎮國禁軍整廢了,並且能把勳貴弄成更貪鄙無恥更會享樂的廢物,把王朝武力弱化到極限。這種大毅力大智慧大貢獻非常人能做到,吾皇堅持愛高俅信重高俅一家,吾皇聖明。
就這一段話就能把趙佶氣昏了。
高太尉貢獻和作用如此之大,高太尉的幾個當地方官的兄弟,比如高讓、高封,還有高廉,那都是橫行一方最會撈錢耍官威的能人,皆大才啊,尤其是高廉,把倒黴的柴進抓入死牢酷刑整得半死,太祖所賜丹書鐵卷在他眼裏不如廢紙一張,敢視本朝太祖如無物,根本不把皇權威嚴當回事,官當得比聖上還威風自信霸氣,這才是真正的一言而決而且能得到聖上的充分理解同情,此種能耐,真絕世大才也!高俅一家確實應該得到超規格超曆史事例的待遇。吾皇聖明!
想想也是。聖上是太宗之後,又不是太祖子孫
趙佶氣得眼冒金星,心中卻驚懼之極,
李綱為何敢如此大膽?莫非三邊支持他對抗朝廷?
急又看下去。
柴進,確實該死,
一區區草民爾,竟敢覺得自己是自發奮勇堅持抗遼衛國愛國的大宋最知名最典型的忠義邊民,又是擁有丹書鐵卷護身的柴世宗之後,就有資格不服高太尉一家的權威整治?高家要玩死他,他竟敢不認命地自覺死掉,還敢越獄逃走?朝廷滅你,你竟敢反抗?
柴進,難道你以為皇家還在乎那塊遮羞布嗎?
大宋虛弱到風吹就倒,如今危若累卵,人說完就完了,這種國情,誰還在乎羞恥?
朝廷,諸位智慧無雙的大臣,你們,真會玩,玩得很嗨呀!
有最凶悍心野的邊軍守邊疆,京城太安逸了,確實可以肆無忌憚瞎搞。最令人敬佩的是,如此拚命作死,爭取盡快把全天下的人全逼反了好滅了自己,卻就是死不了。
柴進哪,你這沒死了就壞了,
東路廣大壞蛋邊軍還有的口福享受,感覺當邊軍還有那麽點意思,就沒理由憤怒耍衝動凶惡殺邊官反朝廷了。你可是讓就盼著改朝換代的貴人們太失望啦!
聖上聖明,也要你死,你卻仍不死,邊軍不反了,大宋不亡,你讓聖上也太失望了,你竟敢違逆聖意!柴進哪柴進,你說你該不該被朝廷憤恨仇視之極該不該死?
你怎麽就蠢成這樣了呢?竟然不知道你一死就一切一了百了了?
不過,我李綱還是得真心實意鄭重其事說聲:謝謝你啊。
感謝你沒以輕鬆一死巧妙地陷掉我們這些邊官滿門老小全得悲慘給你陪葬。
吾皇聖明!
臣等邊臣對聖上愛高愛卿沒任何意見。
那是皇帝的權力。別人無權幹涉。
臣唯一想求的事是,在你們盡情玩耍的時候,凡涉及到邊關安危,尤其是會導致邊軍動蕩造反的事,在你們放手瀟灑大玩前能不能事先悄悄通知我們一聲快跑?
臣,還年輕,還遠沒活夠,還不急著找死,還不想這麽早就死掉,也沒心思換個朝代得新的富貴榮華,我們滿門都不想為國盡忠吃苦冒險守邊卻稀裏糊塗死在邊軍的亂刀下。
此情,吾皇聖明,還請憐憫。
趙佶心裏狂喊了一萬句:李綱,朕要殺了你全家卻什麽也沒做。
他從四份奏折裏清晰看到了邊臣(包括皇家狗監軍太監)與邊軍皆對朝廷還敢任性輕狂瞎搞的強烈恐懼與憤慨。
李綱,不過是話說得直白太大膽了,卻最真實地反應出邊軍的不穩與可怕現狀。
李綱,並沒為柴進的冤屈辯解申訴,他顯然並不關心柴進冤不冤,隻擔心朝廷不了解邊關實情而習慣地傲慢在上任性輕狂拍腦袋亂搞引發邊軍叛亂大宋滅亡。
如此忠臣,還能怪李綱什麽呢?
重要的是不敢耍皇權霸道降罪李綱,不然,引發的後果將是邊軍兵變、忠臣盡寒心。
趙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知兜了多少圈,這才強壓下了對李綱的憤怒殺機。
在痛快泄恨殺李綱與保自己的江山和小命之間,他懦弱最自私怕死,自然選後者。
被李綱幾乎無君臣底線地罵了個狗血噴頭,趙佶卻慫了,反而不敢凶狂任性了,當然也不會就這麽甘心,隨即就急召重臣入宮秘密商議。
趙佶聰慧過人,認真起來,很能抓住重點。
他隻問眾臣:“殺了柴進,抓了其漁夫,難道不能更有利於保障邊軍水產吃食?”
趙佶想的是,柴莊的漁夫這麽能捕撈,那麽是不是除掉柴進,把漁夫直接控製在朝廷手裏,這樣既能保障供應邊軍,省了大筆開銷,也能滿足供應京城(朕的口腹之欲)。
趙佶當皇帝的日子很苦逼,想吃口肉和魚蝦也是不容易的。
以禦林軍專門去打獵也不是那麽好打的。南邊的漁夫下海捕撈的能力也太有限,專供皇帝也沒啥可供的。
滿朝這麽多聰明精明之極的人,兩年了卻始終沒人想到抓捕和飼養訓化野豬來補上宋國沒豬種和沒肉吃的大問題。
大人物不關心這種雜事小事,習慣張嘴向民索取。民,沒有。老爺們就沒招了。至尊皇帝趙佶,更不可能想到養野豬能解決問題這麽高技術含量的事上
張邦昌,揣摩準了聖意,立即符合道:“聖上看得準,抓住了關鍵。吾皇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