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節陶大仙
人信什麽,沒理它也會有理。品書網縱然破綻百出,也會自動腦補得合情合理甚至盡善盡美,絕對可信。
陶大仙的話,趙佶一聽感覺太有理,太合理了。
沒有巨額錢財支持,小小河北一鄙夫獵戶田虎怎麽可能迅速成長為一方大盜並兵強馬壯能迅猛破府衝州裂土分疆建立偽晉政權,並且兵勢強悍,越是追剿反而越是兵力廣大能征慣戰的悍匪頭領眾多越無法剿滅?
別忘了負責追剿的已不是內地無能的將領,而是抽調的西軍悍將。為首的主將王稟可是武藝高強,忠心朝廷,願意死戰又極擅長帶兵的人物,即使是在武將人才眾多的西軍也是威名赫赫的頂級大將之才,卻追剿至今仍不能建功。
怪不得東京一小小排軍粗漢王慶被刺配淮西,人生地不熟的,舉目無靠,匆忙間殺人流竄占山為王逃避官府追捕卻一轉眼成長為一方巨盜也建立了偽政權,可以公然和朝廷叫板了,而且也是由西軍大將楊惟領兵卻奈何不得。
僅說這兩股反賊,背後若是沒人強力支持,尤其是沒有巨額錢財在前期投入扶持,怎麽可能做到?誰信啊?
那些反賊苦哈哈造反為的不是眼前的錢財享樂?要沒這個好處豈會提著腦袋造反。
肯定有人用巨額錢財扶持,讓反賊及時嚐到了甜頭堅定了意誌和反叛信心。不然沒得解釋。
“可為什麽大相國寺會這麽做?”
大宋,尤其是皇家與滿朝權貴們對大相國寺可是不溥啊。不僅不溥,而且優厚得不能再優厚了,簡直把它捧天了。
這些僧人如此體麵享受,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好好的富貴悠然自得日子不過,他們為什麽要冒險做如此喪心病狂罪惡事?
這太讓人無法理解了。想不通啊。
陶大仙聞言不禁輕歎一聲道:“陛下,這有什麽無法理解的?”
“陛下不防想想,您信的是什麽?你最親近厚待的又是哪教人氏?最簡單地說,陛下本身是哪教仙神轉世當帝王來凡間享受這一世榮華富貴的?”
趙佶恍然大悟。
是啊。朕是道教的仙轉世,和佛門不是一夥的,在凡間為帝王再善待佛門也不會得佛門歡心,更不會贏得佛門愛戴和忠心支持。
這是根子的問題。與怎麽做無關緊要。做得再好,佛門該排斥反對朕還是會暗極力反對。
趙佶感覺找到了根源,但還是覺得佛門反對道門人當帝王可也不至於造反甚至不惜死戰悍然禍害皇妃公主並闖宮刺王殺駕,畢竟他們的小日子過得不但不錯而且富裕快活悠閑自在尊榮得很,不是被道教皇帝煎迫得生不如死不得不反。
難道真是界的二教紛爭導致的凡間衝突大禍?
趙佶驚恐的眼神詢問陶大仙。
神威無邊的神仙呐,區區凡間帝王觸動了神仙的利益,陷入仙神間爭鬥的旋渦,哪還有好日子過?能有好下場?
他迫切需要答案。否則寢食難安。
至此,趙佶身為一言九鼎的帝王卻懦夫苟且不如一鄉野村夫的本質暴露無疑。果然越是富貴越是怕死。
陶大仙心鄙視冷笑,但麵卻絲毫不顯。
他不但收起了一向的春風化雨陽光明媚般的笑容,而且越發嚴肅,在皇帝的詢問眼神催促神情變得凝重而遲疑。
趙佶第一次瞧見陶大仙這種神色,小心肝頓時提了起來,心髒撲通撲通一個勁狂跳。
也是他喜歡踢球,經常運動,身體素質不說不錯也是沒大毛病,又正當壯年,否則非緊張得爆於心髒病不可。
他指指天,“天師,莫非對朕這樣的轉世仙道友也有什麽不能說的隱情忌諱?”
趙佶用疑問帶商量的語氣說的,眼神卻越發急切而淩厲起來隱有凶光:快說。朕要知道答案,心裏好有數,才不管忌諱不忌諱。你是泄露天機會遭到天譴,死也要讓朕明白。朕才不管你是死是活,朕沒心思管你這個那個.……“
這一刻,他的帝王自私獨夫本質也充分暴露出來了。
對麵的陶大仙目光敏銳,對趙佶的眼神瞧得清楚,心冷笑:”你這樣的,貧道一小指頭能弄死你。宰了你,貧道還能殺出皇宮逍遙而去。趙佶啊趙佶,你以為憑你身邊所剩無幾的太監高手和大內禦林軍能奈何得了我?“
心思是這個,他卻故意又遲疑不決了好一會兒才象是一咬牙終於結束了內心掙紮下了某種決心一樣,又露出往日那種溫暖喜人的笑容,隻是笑容淡了點又含有些苦澀之意,指指天輕歎一聲道:”此事涉及界秘密,屬天機不可泄露。也罷,為了道友未來,貧道說一說吧。“
他的慨然願為萬全道友而犧牲自我的高風亮節讓趙佶有些感動。當然僅此而已。趙佶決不會因為道友陶大仙泄露天機會有天譴什麽的麻煩甚至性命凶險不讓陶大仙說下去。隻要能成全他自己,必要時誰死了誰犧牲了他都不在乎。
”陛下知道,我道教人修的是仙,參的是天道玄機,講究的是參天道成仙身以求脫凡舉霞飛升。所以,我教人總是避世隱居,追求清靜無為,人間若清平祥和無災難需解救不現身摻和。而佛門則不然,與我們不同。他們修的是人道,講究出家卻入世經曆紅塵諸般劫波,經受考驗,洗煉內心再出世脫凡,修的是心,其實是修神。“
趙佶微微點頭。
這方麵區別的常識,他是懂得一些的。
”修仙和修神同為成神仙,飛升界長生不老,得永生大自在,殊途同歸,但這個過程卻是有很大區別的。問題來了。我們道教人修煉,隻需要修煉自身管好自己行了。難難在對修煉者自身的根骨要求極高,講究的是仙緣。根骨不行,是濁胎渾骨,缺乏仙根,悟性再高,修煉再虔誠勤奮也沒用。沒有仙緣更不行。“
”佛修則不然。“
”佛家講究眾生平等。說凡慈悲心誠持之以恒,眾生皆可成佛。禽獸有靈也可成佛。何況是萬物之靈長的人?“
”也是說,修佛是不講究根骨資質的。沒有這方麵的限製。隻要你想修能修。大開方便之門,也贏得了人心。這一點我道教高明多了。我道教是精英修煉。佛修是眾生皆可的普及修煉。至於能不能修成神佛,那得看你心是不是夠虔誠,自身是不是夠努力,有沒有慧根,與佛門是不是有緣了。“
”我道門參天道,借天力成仙身,其間自耕自食,自己(玩)行。佛門修人道,參紅塵,糾纏在俗世,又不論根骨好癩皆可,又無參悟的天道可借力脫胎換骨,想了道修成神飛升需要另一種力量——眾生念力。“
”念力來自信徒,來自追隨者。誰的名望大,信徒多,誰得到的念力之助多,誰可以更有成神的實力和機會。可天下這麽多人,這麽些念力來源,怎麽可能供養那麽多僧人成神?所以要爭,不僅要和外部爭,也要和內部爭。寺與寺之間要爭。同寺的僧人也要相互爭。(不爭,如何能當舒舒服服指使別人的僧大爺僧頭)所以,陛下看到同為佛門,天下卻是分為很多流派,各執一套宗旨,各拜自己的祖師,表麵是天下佛門是一家和諧團結一致,實則各派競爭激烈,甚至信奉的佛陀菩薩都不同,東南西北的典籍也常常迥異,矛盾多多。而各自對信守的宗旨決不妥協融合。“
”所以,佛門人出家卻混世,總積極幹預人間,為獲取信眾和念力,迎合世俗人心,把廟宇建得盡可能金壁輝煌,象天宮,實則象俗人敬畏又夢想的皇宮,讓世俗之人更容易膜拜和向往。也是為更多獲取信眾捐獻錢糧過日子,不然佛門專等世人供養,不事勞作卻無人供養,餓也餓死了,還修什麽神佛?“
”每當兵災亂世,人們忙著如何在凶險艱難掙紮著活命,自然沒心思顧及信仰、僧道、修仙修神,生計艱難,錢糧不夠自家活命的,甚至易子而食,也沒能力沒心思關照出家人。這時候入世布教也太危險,佛門退世避居,不理睬天下苦難。等天下太平了,天下人又有閑心了,佛門又出世了。而且越是太平盛世,佛門越是積極,甚至不惜蠱惑人心,“
”佛門要爭念力,爭供奉過日子,得全力爭信徒。和我道教的矛盾和衝突在這個。“
”我道教修仙不需要念力相助,教人少而且也多自耕自食,不需要爭信徒,本不需要和佛門發生衝突。“
”但還是要和佛門爭。“
說到這,陶大仙又指指天,”不得不爭啊。這涉及到天機與界秘密。“
”同為至尊大教,二教,一方信眾興盛,倍威風體麵,而別一方卻信徒寥寥太丟人,這不僅僅是麵子問題,還涉及到一個最至關重要的方麵——氣運。界至尊們爭的是麵皮,更是本教的氣運。“
”沒了氣運,失了天意,再強大的神仙教派也得玩完。少了氣運,教派得衰敗。可氣運和念力一樣那麽多,而且和念力可隨著人數增加不同,它是恒定的,是天道定的是這麽多。你教獲得的多了。我教必然少了。“
”所以,界二教在爭。在凡間,我道門也要和佛門爭一爭。“
”不然,沒人信我教,沒精英入教修仙成仙補充界。而佛門卻精英倍出,信徒眾多,得更多念力支持了道成佛的不少,不斷飛升增強著界佛門的實力,原本相對勢均力敵的界局麵會打破。我道教落在下風,被佛門壓製,漸漸失去對界的主導權,沒了地位權力,失了麵皮不說,這也會反過來影響天道對氣運的分配,氣運大跌,越發不濟。“
一說權力、尊貴、統治權什麽的,趙佶是皇帝,對此最是敏感,最重視這個,也最容易理解陶大仙的一通解說。
他信服的連連點頭讚同。
陶大仙一笑,輕擺拂塵道:“陛下你看,你是我道教仙,當帝王也親近的是道士,無形提升了道教的地位和影響力。這觸動到了佛教從界到凡間的根本利益,讓界的佛陀也不喜,你是善待佛門又如何?”
“最重要的是,陛下是我教仙轉世,在界時本是我教核心力量,對抗了佛門,哪怕與佛門友善也是佛門天然的大敵。陛下又成了人間帝王,實則是我教在界爭得了氣運,這一次壓了佛門一頭。陛下又直接影響到下界二教態勢,完全可以左右局勢,直接威脅到佛門的生存。如此,不論您心裏想不想對付佛門,對佛門都是一種致命威脅。隻有推翻你才能安心。”
陶大仙指指天,神色又變得沉重:“界佛門不允許你代表我教氣運興盛長久把持帝王權威。下界僧眾自然有感應和使命。如大相國寺這些所謂的高僧骨幹僧,不過是些貪婪榮華富貴的佛門人,所以才留戀東京繁花聚集而來定居或掛單卻長時間不肯離去,而不是行善天下進行苦修。皆是庸俗之輩,沒可能得道成佛,但趕機會,得了界啟示,對付陛下,最好是除掉陛下斷道教氣運增加,為佛門犧牲,死可飛升,而不是下地府繼續輪回。他們自然謀逆,而且願意悍不畏死行險一搏。此次行凶,這些原本慈悲祥和又弱沒什麽殺傷力的高僧表現出來的妖魔般強悍也是源於界。”
“這也是天機。界佛門為防止我教測算出來防範了,以大法力混淆天機,試圖蒙蔽。之前,貧道心有感應,感覺總似乎有什麽大凶險在威脅著陛下或我教,卻反複推算,耗盡全力也總不得解,什麽也算不出來,如今才知道內情。”
趙佶信服地點頭。
大相國寺身為佛門事實的領袖,高僧們豈會讓朕悠然安穩長久做帝王,自然想著設法推翻朕讓朕早點結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