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450,府院之爭

450,府院之爭

  1916年——1917年 民國恢複共和。總統府與國務院因對德宣戰爆發權力之爭。


  袁世凱死後被安葬回老家河南。他的墓碑跟武則天一樣也是一塊無字碑。本來可以大書特書的墓誌銘卻因為袁世凱荒唐的稱帝鬧劇搞得不知該如何落筆,隻好空著讓後人評說。


  袁世凱死了,共和恢複了,按理說大家都滿意了,該消停下來搞建設了吧?沒想到,鬧得更凶了。


  按照民國建立時的《臨時約法》,總統死了,副總統接任。黎元洪是副總統。


  本來袁世凱讓黎元洪做副總統是想用這麽一個虛銜、閑職明升暗降把他軍權奪了,有點杯酒釋兵權的意思。沒想到自己57歲暴斃而死,讓黎元洪意外轉正了。


  不過黎元洪雖然做了總統,但他沒了兵權,在軍閥當道的民國,注定是一個弱勢總統。


  他按照多數軍閥的意見任命段祺瑞為總理,宣布恢複《臨時約法》,恢複第一屆國會及議員,擇期召開國會,使一切重回正軌。


  但一切都回不去了。天下大亂並沒有因為袁世凱之死而平息。雖然大家都同意袁世凱一死一了百了,彼此冰釋前嫌重歸於好,但已經交過手了,流了血,死了人,結下的梁子哪能說了就了。再說已經打下的地盤或丟失的地盤該怎麽算?

  有些軍閥好說好商量,停戰撤軍,言歸於好。有的軍閥不肯停也不肯撤。比如孫中山的武裝,原先在國內一寸地盤沒有,如今在山東、廣東、廣西、福建都打下一塊地盤。你叫他撤,他撤哪去?他們不肯把進嘴的肥肉再吐出來。


  有的軍閥雖然停戰但積極為下一次混戰做準備。奉天(遼寧)督軍張作霖以地租做抵押向國外借款,積極擴張實力。


  地方打,中央也打。


  黎元洪做了總統,讓段祺瑞做總理。段祺瑞根本瞧不起他。在段祺瑞眼裏,他就是踩了狗屎運的暴發戶。辛亥革命開始時,黎元洪隻是一個統領,而段祺瑞已經做了總督。可一不留神,黎元洪成了他頂頭上司。


  段祺瑞有什麽事根本懶得跟黎元洪商量,直接叫人拿過去讓黎元洪蓋章。黎元洪知道自己勢弱不敢得罪段祺瑞,拿來就蓋。兩人倒也相安無事。


  慢慢地,黎元洪也不願老當這個橡皮圖章。好歹自己也是總統啊,怎麽就窩囊得給他當傀儡呢?再遇到事,黎元洪開始參加自己的意見。於是摩擦開始產生並且越來越嚴重。


  有一次因為一個人員任免命令,兩人意見不和鬧翻了,段祺瑞一氣之下摔門而出,撂挑子不幹了。黎元洪無奈,請徐世昌出麵調停。徐世昌在中間和了把稀泥,算是把這事圓過去了。


  之後兩人好好打打,一直別別扭扭。


  國會重開。國民黨議員回歸。國會繼續之前被袁世凱中斷的憲法審議。國民黨跟進步黨分歧嚴重,整日裏吵鬧不休,甚至動起手來。


  張勳召集長江以北包括北洋係控製的湖北、江蘇等十三省代表在徐州開會,組成特殊的院外政治集團,以武力為後盾對抗南方各省和國民黨。國民黨控製的國會揚言要彈劾段祺瑞。張勳便揚言解散國會。國會最終不得不屈服。


  從中央到地方都是這麽一個狀態,大分裂造成的裂痕看似因為公敵袁世凱之死而得到彌補,實際不過是用稀泥遮住而已。中國實際上已經四分五裂。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美日先後想向中國招手,希望宣布中立的中國加入他們的陣營。


  這場大戰開始於1914年。一個塞爾維亞憤青刺殺了來訪的奧匈帝國的王儲,引發兩國戰爭。而這兩國都有自己的哥們弟兄,於是單挑變成群架。奧匈德是一撥,稱同盟國;俄英法是一撥,稱協約國。後來意大利、美國和日本也加入戰團。


  這場戰爭異常慘烈。自動步槍、機關槍、重炮、飛機、坦克、潛艇、毒氣彈全出現在戰場上。一場戰役下來動輒幾十萬人死傷。


  前線缺人手,美國就想到了中國。中國四萬萬人口,隨便劃拉劃拉就夠他們使不清的。美國盛情邀請中國參戰,跟他們攜手打德奧。


  美國人說了,我們也不用你們出兵,你們就派些勞工幫我們挖戰壕修工事就行,食宿全包,報銷來回路費。日本人說,你們政府缺錢我們還可以給你貸款。


  段祺瑞覺得這是好事啊,隻賺不賠。如果打敗德國,咱就是戰勝國,欠德奧的庚子賠款也一筆勾銷了。另外,以前我們有求於你們,你們總是給我們講條件。現在你們有求於我們了,我們也可以給你們提條件。


  段祺瑞跟協約國商量,讓我們參加協約國這沒有問題,但你們能不能在關稅和庚子賠款上麵讓讓步。協約國很痛快地答應了他。關稅提高5%。庚子賠款延期十年。


  關稅自清末以來一直被列強控製著,稅率一直沒變過。中方想提高關稅,列強不肯答應。八國聯軍時期清朝欠下的庚子賠款也由民國擔著。


  段祺瑞很高興,寫了份宣戰書去讓黎元洪蓋章。黎元洪不蓋。德國是咱惹得起的嗎?萬一德國贏了,扭臉還不把咱滅了?段祺瑞說不能,德國現在連還手之力都沒了,投降隻是時間問題。黎元洪覺得不靠譜,推說宣戰是國會職權範圍內的事,讓他先去找國會批。段祺瑞說那咱們先宣布跟德國斷交,給協約國一個交代。黎元洪也不肯批,也讓他去找國會去。


  段祺瑞急了,撂挑子走人,回天津了。


  黎元洪沒轍了。政府離了段祺瑞還真玩不轉,隻得請副總統馮國璋出麵把段祺瑞請回來。黎元洪說對德絕交我可以簽,但是對外宣戰是大事,真得等國會批了我才能對外宣布。


  段祺瑞說沒問題。


  據《大公報》報道:“段總理率國務員謁見大總統,經將對德斷交照會呈請蓋印……交付德公使。……德公使即日出京”。天津、漢口的德租界隨即被中國政府接收。


  對德斷交後,段祺瑞向國會提交對德宣戰案。


  他找來一些國會代表吹風,要求他們立即召開特別會議,審批宣戰書。


  孫中山反對參戰。他向國會吹風不要批宣戰書。


  雖然國民黨已不複存在,但原國民黨籍的議員還是受孫中山的影響。孫中山把國民黨籍以及進步黨議員攏到一塊成立一個“憲政商榷會”,大概300多人。孫中山通過這個“憲政商榷會”對國會施加影響。


  段祺瑞感覺國會對參戰不是很熱心,便讓人想些辦法造造輿論。


  手下人挺能整,馬上糾集了一批人冒充各行各業的請願團,聚集在國會門口。這幫人一邊喊口號一邊挨個往國會代表手裏塞傳單。誰敢不接,大嘴巴抽他。代表們鼻青臉腫地逃進會議廳。


  這幫家夥跟進會議廳,要監督代表投票。誰敢投反對票,就當場弄死誰。


  代表暗地一打聽,都是段祺瑞找來的人,氣壞了,打電話叫段祺瑞來國會接受質詢。段祺瑞還以為是質詢宣戰的事,馬上來了。代表們一擁而上把段祺瑞圍在牆角,開起了批鬥會。開完批鬥會,代表們告訴段祺瑞,不批!

  國會發話出來,要想批宣戰書,首先得改組內閣。


  段祺瑞氣壞了,扭臉去找黎元洪,讓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


  黎元洪心話你也忒不要臉了,你幹出那事還好意思怨人家國會。黎元洪不同意。


  段祺瑞故伎重演,撂挑子回了天津。


  黎元洪早對他忍無可忍了,這回得罪了國會又撂挑子辭職,正是辦你的好機會。


  黎元洪簽發命令,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


  段祺瑞在天津得到消息,針尖對麥芒,對外放話,沒有總理副署的命令一律無效。


  按照《臨時約法》,任何重大決定必須由總統、總理共同簽字才能生效。黎元洪免掉段祺瑞的命令必須讓段祺瑞簽了才有效。


  這下黎元洪傻了。政府癱瘓了。這可怎麽收場。


  想讓馮國璋出麵調解。馮國璋不願再摻和。那再去找誰呢?黎元洪想到了在北洋軍裏有老大哥之稱的安徽督軍張勳。


  督軍就是都督。在袁世凱“軍民分治”改革後,都督被拆分成督軍和省長。但大權還是在督軍手裏。“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嘛。


  張勳在北洋軍裏年紀最大,比袁世凱都大5歲,說話好使。誰都給他幾分薄麵。再說張勳是十三省的盟主,背後有槍杆子撐腰。誰也不敢不給他麵子。


  黎元洪想請張勳進京調解。但是還沒等他請呢,北洋軍旗下的各省宣布獨立的消息傳來,霎時間驚得他目瞪口呆。


  北洋軍的將軍們得知段祺瑞被人欺負,替自己兄弟打抱不平。


  張勳以老大哥的身份請北洋係統的督軍們來他的徐州開會,商量對策。奉天(遼寧)的張作霖、江蘇的馮國璋、直隸(河北)的曹錕等13個省的督軍都應邀而來。段祺瑞讓自己的心腹徐樹錚代表自己參加會議。


  大家聚在一起大罵國會、大罵黎元洪,義憤填膺地要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有人說幹脆咱們宣布獨立另立中央得了。


  張勳說民主共和這玩意簡直就是胡鬧,亂七八糟,一事無成,還是以前有皇上的時候好,一錘定音。我看還不如把宣統皇帝請出來,恢複大清呢。


  說者有心,聽者無意。大家亂哄哄地說就是就是,什麽狗屁總統、國會,商量點事這麽費勁,真不如皇上一言九鼎。


  張勳以為大家都讚成他的想法,扭頭問徐樹錚,我想讓宣統複辟,你們那裏是怎麽個意思?徐樹錚這事我可做不了主,得回去請示段總理。


  張勳做主先宣布獨立,給黎元洪點顏色看看。大家轟然同意。


  在張勳的挑頭下,13省宣布獨立,要求黎元洪引咎辭職。


  黎元洪懵了,我有什麽咎可引啊?

  13省說:你沒有總理的副署就擅自發布命令,違法了《臨時約法》。


  黎元洪哭笑不得。這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13省獨立後開始籌備臨時政府,計劃請徐世昌出任總統。


  這不明目張膽地搞分裂嗎?孫中山及非北洋係的省份發電聲討,警告他們你們敢另立政府,我們就出兵討伐。


  中國又來到內戰的邊緣。


  黎元洪不能再等閑視之,請13省的大哥張勳進京協商,一切都好商量。


  張勳說讓我去可以,得有個條件,你把國會先給我解散了。


  黎元洪也是沒轍了,下令解散國會。國家要完了,國會還有什麽用?先保證國家不分裂再說吧。


  張勳這才趕往北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