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護國戰爭
1915年——1916年 袁世凱稱帝。蔡鍔於雲南起兵護國。諸省響應。孫中山率眾歸國參戰。袁世凱眾叛親離,病死。民國恢複共和。
正在袁世凱緊鑼密鼓籌備登基之時,雲南突然傳來消息,蔡鍔宣布獨立,發起“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
袁世凱非常驚訝。蔡鍔在北京時親筆簽的請願書,支持我稱帝,怎麽突然翻臉了?
袁世凱下令免去蔡鍔的所有官職和勳位。處分命令說:“蔡鍔等討論國體發生之時,曾糾合在京高級軍官,首先署名,主張君主立憲,嗣經請假出洋就醫,何以潛赴雲南,譸張為幻,反複之尤,當不至此。……應著褫職奪官”。
其實蔡鍔並非反複之人。他是一個堅定的共和派。
蔡鍔在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時支持袁世凱,反對孫中山。因為那時袁世凱代表共和,孫中山在破壞共和,蔡鍔主張用法律手段而不是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擔心地方勢力坐大,讓蔡鍔等人入京為官,明升暗降收了他們的兵權並加以監視。袁世凱稱帝時,籌安會逼他表態。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違心簽了勸進書。他通過假勸進騙取了袁世凱的信任,讓袁世凱同意他離開北京。他擺脫袁世凱的控製後立即潛回雲南組織倒袁。他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同時通電全國,號召大家起來推翻袁世凱。
四川瀘州、貴州、廣西發電響應。
蔡鍔帶著幾千兵馬就上路了。他先去打重慶。袁世凱不敢怠慢,派兵迎戰,一路軍增援四川,一路軍進攻雲南。
蔡鍔的護國軍在四川被袁軍阻截。雖然他的團長朱德挺能打,但護國軍畢竟隻有幾千兵馬,武器落後,不能有太大作為。
但是有了挑頭的,就有跟風的。陸續有8個省宣布獨立,加入“護國戰爭”。另外17個省聯名上書袁世凱要求放棄帝製,恢複共和。
日本幸災樂禍。為報複袁世凱在《二十一條》上的不合作,把袁世凱搞下台,日本出手幫助一切反袁勢力。
日本政府把著名的特務頭子青木宣純中將派往上海協助反袁軍。
青木宣純原來是袁世凱的軍事顧問,幫助袁世凱訓練新軍,後來升為將軍,被日本軍部調到旅順擔任日軍司令。
青木宣純的任務是援助和整合所有的反袁力量,推翻袁世凱。
廣西缺少糧餉軍械,“未敢昌言討賊”。原“二次革命”討袁軍大元帥岑[cén]春煊出麵向日本“借得日幣一百萬元,並兩師炮械,攜之歸國,西師始得東下,圍攻廣州”。
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失敗後逃到日本,在日本建立了“中華革命黨”。他要求黨員宣誓無限服從、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於他。
黃興等革命黨要人覺得孫中山把黨搞得像黑幫入會似地,拒絕宣誓,與孫中山分道揚鑣。他成立一個“歐事研究會”與孫中山分庭抗禮。
孫中山在日本積極運作“三次革命”,希望得到日本人的資助。為了盡快反攻大陸,孫中山不惜跟日本人簽下《中日盟約》,並且把“三民主義”改為“二民主義”,不再強調民族主義。
日本人不相信他能推翻袁世凱,對他的反攻大陸計劃不感興趣。
“護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改變主意,資助孫中山回國反袁。日本人給了孫中山70萬元讓他招兵買馬東山再起。
日本人同時資助蒙古DL勢力、滿清複辟勢力,讓他們一起給袁世凱搗亂。
中華革命黨(國民黨)首先在傳統勢力區上海、廣東等地組織起反袁軍,隨後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在青島組織了東北軍。
“歐事研究會”也加入反袁行列。孫中山跟黃興在反袁的大旗下再次聯手。
在武裝抵製的同時,各省都出現了反帝製遊行,聲援反袁軍。
國內外一片反對、聲討之聲讓袁世凱震驚並且有些手足無措。他一麵派段祺瑞、馮國璋率兵去鎮壓,一麵宣布暫停登基。
但令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他視為左膀右臂的段祺瑞、馮國璋也公然站到他的對立麵。他們以軍隊鬧餉為名擁兵逗留不進,並且公開發電要求袁世凱取消帝製。
袁世凱為了登基大典,裝修三大殿,趕製龍袍。他登基穿的那身行頭花了60萬元。他的三宮六院的娘娘們的鳳冠霞帔花了二百萬元。“總計帝製用費約達三千萬元以上”。國庫因為籌備登基大典已經空空如也。袁世凱也因此拖欠了軍隊的軍餉。北洋軍將領對此非常惱火,也開始反對帝製。
袁世凱的心情恐怕跟辛亥革命期間的清廷一樣又驚又怒又無奈。他當年就是這麽對付清廷的,逼清廷退位。現在段祺瑞、馮國璋反過來向他逼宮。
袁世凱試圖安撫北洋軍,向列強緊急貸款發餉。他叫停登基大典,向列強舉債。但是列強已經看出袁世凱地位即將不保,不肯向他貸款。
袁世凱傻眼了。
袁世凱又想到了鎮壓“二次革命”的急先鋒張勳。沒想到張勳硬撅撅地把他頂了回去。你搞帝製我沒意見,可以把紫禁城的宣統皇帝請出來啊。你自己做皇帝算怎麽回事?對得起死去的隆裕太後嗎?
這下袁世凱沒戲了,眾叛親離,孤家寡人。
袁世凱別無選擇,隻能宣布取消帝製,恢複共和。
皇帝我不做了,我還是做回原來的總統,這總行了吧?
袁世凱做回大總統,任命黎元洪為副總統。黎元洪原本就是副總統,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王,現在又做回副總統。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為內閣總理兼陸軍總長,想借此籠絡北洋軍。
北洋軍各大軍閥見袁世凱認錯改錯也就罷了。
但是蔡鍔等南方軍閥仍然不依不饒,連大總統也不願讓他做了,要他直接下台。
作為幕後黑手的日本人想借機推翻袁世凱,換一個親日的總統。
馮國璋出麵調停。他拿出一個折中方案,允許袁世凱繼續做總統,但要立即恢複《臨時約法》與國會,同時恢複各省都督的職權,大赦革命黨人。也就是說,將一切都恢複到“二次革命”前的狀態。
各路反袁勢力對馮國璋的調停方案反響不一。
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願意接受調停方案。他們跟袁世凱沒有重大利益衝突,反袁主要是因為袁世凱稱帝搞世襲堵住了他們的上升通道。段祺瑞一度擔任總理,離總統隻有一步之遙。袁世凱稱帝,他們隻有做臣子的份了。隻要袁世凱恢複總統製他們就可以跟袁世凱重歸於好。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願接受調停。他們反袁是跟袁世凱有仇。袁世凱一聲令下,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省議會,隨後又廢除共和搞帝製,將革命黨人的革命成果幾乎一掃而空。他們恨死了袁世凱。即使袁世凱肯恢複到“二次革命”之前,他們也不願放袁世凱一馬。
以蔡鍔為代表的南方軍閥也不肯放過袁世凱。他們反袁說到底是為了爭取更大的自治權。袁世凱從辛亥革命以來一直在削藩,先是強迫各地裁軍,然後又搞“軍民分治”剝奪了都督的政權、財權。裁軍降低了他們的軍事實力,“軍民分治”分走了他們的政權和財權,他們從割據一方的諸侯變成一個落魄將軍。他們也恨袁世凱恨得要死。即使袁世凱肯恢複都督的權力,他們也不願再跟袁世凱合作。
馮國璋再提修改方案,讓袁世凱暫時留任總統,重開國會,等新國會產生並選出新總統後再說。
南方依然不幹,堅持讓袁世凱立即辭職,由副總統黎元洪接任。
馮國璋對黎元洪這個人選並不滿意。他希望權力留在北洋係。
有人建議在馮國璋、段祺瑞、徐世昌之間三選一。無人響應。
雙方於是陷入僵持。
就在這時,袁世凱心力交瘁,病倒了。美國報紙報道說袁世凱中風了。日本方麵說袁世凱中毒了,口不能言。
袁世凱因病不能理事,委托馮國璋召集各省代表商量平息內戰的解決辦法。
馮國璋在南京召開會議。有17個省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多數人讚成袁世凱退位。但是張勳等擁護袁世凱的北洋將領放話,誰敢逼袁世凱下台就兵戎相見。南京會議無果而終。
袁世凱公布帝製案的來龍去脈,解釋自己也是受騙上當,希望能取得大家諒解。但獨立各省仍然堅持袁世凱不下台就不會停戰。
袁世凱愁苦難當,病情加重。先是頭痛腰痛夜不能寐,後來吃飯就吐,撒尿都撒不出來了。袁世凱知道自己不行了,開始交代後事。他遺命副總統接任他的總統一職。
1916年6月,懊悔攻心的袁世凱一命嗚呼。臨死時大呼“楊度誤我!”
楊度在參加袁世凱葬禮後接受了記者采訪。他仍然堅持認為,以當前的國情來說,君主立憲是最佳選擇。他說:“有句老話說勿以成敗論英雄,我之所以擯棄共和、主張君憲,是考慮到在目前中國的條件下,實行歐美的民主共和會導致政令不一、地方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今日民主共和製似已取得勝利,切請諸位拭目以待,看日後會不會出現我所預言的局麵”。
讓他不幸言中,中國之後果然陷入軍閥混戰當中。
其實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中國采用什麽樣的製度都會發生軍閥混戰。因為國家軍隊掌握在軍閥手裏,而軍閥的處事方式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打才怪呢。
袁世凱稱帝引發“護國戰爭”。袁世凱沒稱帝在搞共和製時也爆發了“二次革命”。打不打內戰跟采用什麽製度沒有關係。
隻要全國的武裝力量沒有收歸國有,軍隊沒有脫離政黨,軍人沒有脫離政治,民主製就不可能實現,爆發內戰的危險就一直存在。
孫中山的“二次革命”打響了軍閥混戰的第一槍。袁世凱稱帝更是給了各大軍閥武力奪權的借口,使混戰進入高潮。推翻了袁世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各路軍閥人手一支軍隊,誰也不服誰,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